第18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殺父之仇不共戴天,為了日後少一些麻煩,理當斬草除根。

  史書中的例子太多,每一個血淋淋的教訓,都是人命堆成的。

  可惜的是,姬羲元還要顧及背後的皇帝。

  因此,她嘆了一口氣,說起與越王的往事:「四弟年幼時聰慧可人,對待我這個長姊恭謹有禮、親近有加,我們姊弟落得如此結局,都是旁人從中挑撥的緣故。那些真正的惡人都已經身死,我不捨得再牽累四弟的孩子,就此作罷吧。」

  姬羲元感慨萬千,心底浮現許多姬羲庭曾經的好來。

  老太后說的總是沒錯,或許她也該留一張姬羲庭的畫像,不然要不了幾年,就該忘記他的模樣了。

  周明芹站出來,「請殿下聽妾一言。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越王所犯,乃是謀逆大罪。若不對其子嗣有所處置,後人效仿之,便是源源不絕的禍患。」

  姬羲元又是一嘆,酌情道:「既如此,那便從皇室玉碟中削去越王的四個男嗣,封縣公爵,送往掖庭局教養。越王妃陳氏大義,不予牽累。允許陳氏與罪人義絕歸家,加封國夫人。其餘孺人、媵之流,隨其心意,或是放歸,或是留居掖庭。」

  說到此處,姬羲元問冬花,「我記得,越王次女仿佛還未有大名?」

  冬花肯定道:「回殿下,小王女尚未取名。」

  姬羲元笑道:「長女叫若木,木生赤華,那次女就叫赤華吧。二者並為郡公主,今後就交由東宮撫養吧。」言語間,已然視之為親女。

  大清算直到夜幕降臨將將結束,朝中受牽連者無數。

  宣政殿的屍骨,排列齊整。

  禁軍快速地進出鼎都各坊,哭聲此起彼伏。

  東市與西市早早閉市,刑場的人一批換一批,掖庭局中多了四位公子,以及大量的官眷。

  大周立國至今,科舉推行已有近兩百年,民風尚學,能人學士數不勝數。

  即使一代代皇帝削弱世家門閥,但是世家高門控制的官職數目依舊極為可怕,真正出自寒門的士人十不足一。

  登記在冊但未授官的進士、流離在官場之外的名士、困在丈夫影子裡的能幹夫人、曾經放出宮去的女官……形形色色的人在三個月中大批地被召入鼎都。

  太女暫理朝政,選拔人才的事宜由皇帝親自接手。

  泱泱大周,從未缺過人才。他們如石子一般暫時填充空缺,在流水的沖刷下,真正的寶石會留下,粗陋的瓦礫會隨水而逝,下一刻又會有石子補充。

  又半年,皇帝病癒,太女將權柄雙手奉還。

  姬羲元在問過陳姰之後,將陳姰的功勞宣揚出去,稱她為更勝於其父的忠烈之女。

  男人震驚於陳姰的心狠手辣,一個女人,如果忠心的不是丈夫,做丈夫的人睡覺也不能安穩。

  女人敬佩她對姬羲元的忠心與手段,陳姰憑藉自己的手段立於不敗之地,成為姬羲元手下的得力幹將,孩子又是日後有力的皇位繼承人。

  勿論女男,能年紀輕輕站在高位前程似錦,誰不艷羨。

  經此一事,鼎都中的婚嫁風氣為之一偃。

  沒有哪個男人不害怕娶進家門的是類似陳姰一般忠心不二的女人。

  清平二十五年末,太女姬羲元上書《姓氏令》,皇帝硃筆批准。

  ——即日起,家中獨女、女戶、有爵位功名在身的女人,可不婚、不嫁,後嗣不論生父,一概隨母姓。為區別人之母父,改去戶籍慣例,將姓氏分開,隨母者稱姓,隨父者稱氏。

  ——為繁茂子嗣,宗室女子,不問丈夫出身來歷,其後嗣姓氏必為姬姓。

  其制沿用數千年,後人將大周皇族女子簡稱為姬氏女。

  作者有話說:

  正文完

  後面還有一章番外……被我快樂的文案騙進來的讀者們,最後才看見和親故事。

  和前期比起來,後期的進展特別快,這是我沒能把握好節奏的緣故,第一本書,馬上就要結束啦,謝謝大家願意追更,沒有你們我真的很難堅持下來。(鞠躬)

  這本書的開頭是我早年寫成的片段,也可以稱之為練手之作。或者說,這本書就是我另一本小說的前傳啦。

  在經歷這本書後,我對自己的寫作能力不是很有信心,所以那一本書,我要將她留到明年的七月。

  接下來兩個月我要認真備考一些工作需要的證書,畢竟……這本書可憐的收益讓我認清自己沒有靠寫作吃飯的實力。(沒有其他意思,看到這裡的寶貝們千萬不要出於同情給我打賞啊啊啊啊,雖然這本書每天的收入還不夠讓我買早餐,但我(暫時)衣食無憂。)

  總之,出於以上的原因,蓋亞那一本,我會在聖誕節開。希臘神的故事在希伯來神話的節日開始,嘿嘿嘿。

  最後,還是謝謝大家啦。

  第113章 番外

  清平三十五年,幽居深宮的老太后偶染風寒,在高熱中離世。

  享年八十八歲。

  老太后活著時就已經是一個死人,屬於她的葬禮早在三十五年前就已經辦過。現在的她只能秘密下葬,悄無聲息地躺在準備幾十年的棺槨中,在夜色的遮掩中進入為她空出的位置。

  這是皇帝的決定。

  為了老太后的葬禮,姬羲元頭一次與母親產生分歧,小小的爭論發展成了曠日持久的戰爭。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