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頁
越王之死牽連甚廣,有許多事情等著掃尾。
皇帝維持自己一貫的寬仁表象,召集政事堂諸位相公,與她們苦笑:「越王謀逆今已伏誅。朕既病,不能朝,使太女暫代朝政。無論何事,悉數由太女決之。」
聖旨下達,姬羲元令人在宣政殿高位下百官前,置一朱紅木椅,坐於此與群臣商討如何處置罪人越王一黨。
這一晚,發生的事情太多太多。
很多官吏接到傳召匆匆入宮,剛剛站定,還是一頭霧水。
他們聽姬羲元輕描淡寫地說出:「罪王伏誅,同黨盡數斬之。」
這個駭人聽聞的消息,未等所有人接受,就成為懸在頭頂的鍘刀。
然後,太女身邊的女官冬花將高聲今天凌晨死傷俘虜之人中有名有姓的人,誦讀個遍。
但凡九族有瓜葛的人,具是心驚膽戰。
無論昨夜誰才是受害者,只要今日高坐廟堂的是姬羲元,越王就要被碾進塵埃之中。
今日人來的齊全,從宣政殿中密密麻麻一路排到殿外的台階。
冬花每報出一個名字,百官之中就有數人伏地不起,泣涕漣漣。
請罪的人、怒罵的人、極力撇清關係的人、情真意切地陳情的人……不一而足。
他們被廷衛一個又一個地拉出去,慘叫聲響徹雲霄。
似曾相識的場景,姬羲有些無趣地想。
人的本質是不會因為才學的深淺、家財的多寡而改變的,當年在卅山縣被處死的人,今時今日不過是舊戲重演。
當安國公的名字從冬花嘴中發散出的一剎那,朝野中一片寂靜。
裴相舉起笏板道:「殿下,安國公府累世功勳,不可輕易為一人,牽累全府啊。」
不是裴相好心,而是邊關還需要安國公的長姊——輔國公的鎮守。
姬羲元不由得坐直身體,掃視下方正襟危坐的文武百官,「我看今日朝中,無安國公府之人啊?」
又轉過頭問夏竹:「是你們沒有通知到嗎?」
夏竹回答:「各公主駙馬處是妾親自去的,絕無缺漏。」
「哦?」姬羲元點頭,「那安圖公主在否?」
百官交頭接耳間尋人,姬姝身邊空有一位,正是給姬嫻留的。
今天是二月二龍抬頭的好日子,預定要為安圖公主的兒子入姬姓族譜,今日卻查無此人。
殿外傳來一陣喧囂,伴隨著是拖曳的聲音。
來者正是安圖公主姬嫻,她渾身浴血,手中抓著一隻錦布包。
她在進入宣政殿門前丟開錦布包,俯身見禮:「妾因家事耽擱來遲,萬望殿下恕罪。」
布包在地上滾了兩圈,散開的錦布中露出一顆糟亂的人頭,宮人擦去人頭面上的血漬,放在托盤中小心地呈上。
群臣中的幾個老匹夫,駭得渾身哆嗦。
不為人頭,為的是姬氏女歹毒的心腸。
這、這是安圖公主駙馬吳小郎的人頭。
不同於旁人的驚愕,姬羲元寬容地原諒遲到的妹妹與她別樣的紅裙,「你是我的妹妹,早一點晚一點有什麼要緊的。快快來坐下與長姊說一說,都去做什麼了?」
姬嫻就在冬花的唱名聲中聲情並茂地講述自己殺夫的故事。
昨夜安國公府的異動,引起小郎身邊保母的注意。得到消息的姬嫻帶府兵感到安國公府時,安國公及其長子已經不在府中,唯有他的長孫吳小郎留在府中觀望形勢,聯絡舊部。
出來接待姬嫻的,只有婆母和大母。
起初,姬嫻按兵不動。直到宵禁時分,安國公父子都未歸來,她心知有變。吳小郎藉口要出門,姬嫻便質問他,兩人起了爭執,乃至於推搡。
姬嫻哪裡及得上吳小郎戰場中拼殺出來的身手,幸好有忠僕維護,才沒有受傷。
吳小郎以愛為名義,警告姬嫻不要多管,執意違背戒律出門援助。他一出門就被姬嫻的人手拿下了。
姬嫻與五花大綁的丈夫,以及丈夫的親屬,高高興興地聊了一晚上。等到夏竹上門傳召,告知安國公伏法身死。姬嫻當然將這件事毫不保留地告訴自己的丈夫,在丈夫婆母的唾罵中,用吳小郎的佩劍割下了他的頭顱。
對她來說,這把劍太重,吳小郎的脖子也不好切,旁邊的尖叫聲更是擾人。
花了好一些時間,才完成要做的事。
「妾為姬氏女,看見臣下謀逆作亂,心中憤恨難平,這才出手傷人。妾所做的都是為了維護大周江山,絕無半點私心。」姬嫻將故事講述完畢時,冬花也已經念完手中的名單,滿滿當當的官員已經消失四成,在大殿中留下稀疏的空缺。
姬羲元讚賞道:「三妹妹的耿耿忠心是會受到回報的。」她指著台下空缺的位置,告訴兩個妹妹:「你們現在的位置雖然尊貴,卻不能一展才華,何不去挑選一個心怡位置?」
姬姝與姬嫻插手謝恩:「妾等謝過太女殿下。」
前者走到國子監祭酒的位置,謝祭酒已經死去,他的親人早早與之義絕,考慮到謝川,姬羲元沒有再牽連其他人。
後者站在兵部尚書身後,這是前夫父親的兵部侍郎。
姬羲元滿意點頭,「那剩下的,就是越王府了。諸位認為應該如何啊?」
百官中有膽的都死了,沒膽的也生不出膽子來,只能俯首:「請太女殿下裁決。」
皇帝維持自己一貫的寬仁表象,召集政事堂諸位相公,與她們苦笑:「越王謀逆今已伏誅。朕既病,不能朝,使太女暫代朝政。無論何事,悉數由太女決之。」
聖旨下達,姬羲元令人在宣政殿高位下百官前,置一朱紅木椅,坐於此與群臣商討如何處置罪人越王一黨。
這一晚,發生的事情太多太多。
很多官吏接到傳召匆匆入宮,剛剛站定,還是一頭霧水。
他們聽姬羲元輕描淡寫地說出:「罪王伏誅,同黨盡數斬之。」
這個駭人聽聞的消息,未等所有人接受,就成為懸在頭頂的鍘刀。
然後,太女身邊的女官冬花將高聲今天凌晨死傷俘虜之人中有名有姓的人,誦讀個遍。
但凡九族有瓜葛的人,具是心驚膽戰。
無論昨夜誰才是受害者,只要今日高坐廟堂的是姬羲元,越王就要被碾進塵埃之中。
今日人來的齊全,從宣政殿中密密麻麻一路排到殿外的台階。
冬花每報出一個名字,百官之中就有數人伏地不起,泣涕漣漣。
請罪的人、怒罵的人、極力撇清關係的人、情真意切地陳情的人……不一而足。
他們被廷衛一個又一個地拉出去,慘叫聲響徹雲霄。
似曾相識的場景,姬羲有些無趣地想。
人的本質是不會因為才學的深淺、家財的多寡而改變的,當年在卅山縣被處死的人,今時今日不過是舊戲重演。
當安國公的名字從冬花嘴中發散出的一剎那,朝野中一片寂靜。
裴相舉起笏板道:「殿下,安國公府累世功勳,不可輕易為一人,牽累全府啊。」
不是裴相好心,而是邊關還需要安國公的長姊——輔國公的鎮守。
姬羲元不由得坐直身體,掃視下方正襟危坐的文武百官,「我看今日朝中,無安國公府之人啊?」
又轉過頭問夏竹:「是你們沒有通知到嗎?」
夏竹回答:「各公主駙馬處是妾親自去的,絕無缺漏。」
「哦?」姬羲元點頭,「那安圖公主在否?」
百官交頭接耳間尋人,姬姝身邊空有一位,正是給姬嫻留的。
今天是二月二龍抬頭的好日子,預定要為安圖公主的兒子入姬姓族譜,今日卻查無此人。
殿外傳來一陣喧囂,伴隨著是拖曳的聲音。
來者正是安圖公主姬嫻,她渾身浴血,手中抓著一隻錦布包。
她在進入宣政殿門前丟開錦布包,俯身見禮:「妾因家事耽擱來遲,萬望殿下恕罪。」
布包在地上滾了兩圈,散開的錦布中露出一顆糟亂的人頭,宮人擦去人頭面上的血漬,放在托盤中小心地呈上。
群臣中的幾個老匹夫,駭得渾身哆嗦。
不為人頭,為的是姬氏女歹毒的心腸。
這、這是安圖公主駙馬吳小郎的人頭。
不同於旁人的驚愕,姬羲元寬容地原諒遲到的妹妹與她別樣的紅裙,「你是我的妹妹,早一點晚一點有什麼要緊的。快快來坐下與長姊說一說,都去做什麼了?」
姬嫻就在冬花的唱名聲中聲情並茂地講述自己殺夫的故事。
昨夜安國公府的異動,引起小郎身邊保母的注意。得到消息的姬嫻帶府兵感到安國公府時,安國公及其長子已經不在府中,唯有他的長孫吳小郎留在府中觀望形勢,聯絡舊部。
出來接待姬嫻的,只有婆母和大母。
起初,姬嫻按兵不動。直到宵禁時分,安國公父子都未歸來,她心知有變。吳小郎藉口要出門,姬嫻便質問他,兩人起了爭執,乃至於推搡。
姬嫻哪裡及得上吳小郎戰場中拼殺出來的身手,幸好有忠僕維護,才沒有受傷。
吳小郎以愛為名義,警告姬嫻不要多管,執意違背戒律出門援助。他一出門就被姬嫻的人手拿下了。
姬嫻與五花大綁的丈夫,以及丈夫的親屬,高高興興地聊了一晚上。等到夏竹上門傳召,告知安國公伏法身死。姬嫻當然將這件事毫不保留地告訴自己的丈夫,在丈夫婆母的唾罵中,用吳小郎的佩劍割下了他的頭顱。
對她來說,這把劍太重,吳小郎的脖子也不好切,旁邊的尖叫聲更是擾人。
花了好一些時間,才完成要做的事。
「妾為姬氏女,看見臣下謀逆作亂,心中憤恨難平,這才出手傷人。妾所做的都是為了維護大周江山,絕無半點私心。」姬嫻將故事講述完畢時,冬花也已經念完手中的名單,滿滿當當的官員已經消失四成,在大殿中留下稀疏的空缺。
姬羲元讚賞道:「三妹妹的耿耿忠心是會受到回報的。」她指著台下空缺的位置,告訴兩個妹妹:「你們現在的位置雖然尊貴,卻不能一展才華,何不去挑選一個心怡位置?」
姬姝與姬嫻插手謝恩:「妾等謝過太女殿下。」
前者走到國子監祭酒的位置,謝祭酒已經死去,他的親人早早與之義絕,考慮到謝川,姬羲元沒有再牽連其他人。
後者站在兵部尚書身後,這是前夫父親的兵部侍郎。
姬羲元滿意點頭,「那剩下的,就是越王府了。諸位認為應該如何啊?」
百官中有膽的都死了,沒膽的也生不出膽子來,只能俯首:「請太女殿下裁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