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1頁
通體以石鑄就,與隱林寺大殿中的金佛像又不像。而直到此刻她才疑惑,那麼大一塊石,當年是如何被搬運進的皇宮呢?
還是說,先有石佛,後才有焱宮?
整座大焱皇宮,是依那尊石佛而建?
“此番來拜,大殿中佛祖金身比昔年又見明麗光燦了。”
“君上隆恩,去歲初遣特使前來為佛祖鍍泥金,深秋時,還御駕親臨看過。”
去夏阮雪音先至蒼梧為競庭歌換藥,返程與淳風相約去了深泉,回蓬溪山時秋剛至,然後一直待到最近出門,自然不知顧星朗深秋來了祁西。
“原來如此。”她不接顧星朗的茬,問:“隱林自建寺以來就鑄的此像麼?”
住持搖頭,“最早是一尊石佛。”
阮雪音心頭咯噔,“後來用金身換了?”
住持搖頭,“不是大殿中那座。”又望雲霧茂林,“轉至最高處,繼續往深林中走,便是我寺遺蹟。”
那佛像,幾乎以整面山體雕鑿而成。
偏周遭的樹都極高,完全將其遮擋,以至於山下外界很難憑遠眺發現,這裡有一尊佛。
此時護衛們奉命站在一丈開外、深林之中,阮雪音便牽著朝朝跟住持走到巨佛之下。
太高了,望佛如望山,望山如望佛。
“線條雖粗糲,栩栩如生,像極了人跡;但本寺的開山祖師大隱和尚說,他來到這裡便有此像,當晚便在睡夢中得佛祖點化,方才建寺,曰之隱林。”
巨佛依山,深隱林間,是這個意思。阮雪音凝眸仰視,畫面竟與五年前寂照閣的子夜重合。
真像啊。那拈花微笑悲憫人間的姿態面容,竟似一模一樣。
“與殿中金身不同。”
住持微笑,“據說是對照著鑄的。大約佛祖不喜,沒能成功。”
卻與寂照閣里那座彷如雙生。阮雪音難辨心中滋味,亦未生探究意,只雙掌合十,如那年子夜般虔誠拜三拜。朝朝亦跟著做。
然後她繼續仰面觀佛,道:“佛祖傾聽世間夙願,卻並沒有那許多心力幫人一一達成吧。”
“貧僧以為,殿下是無須向佛祖討助之人。殿下想做之事,都能憑己身做到。”
阮雪音一怔,自嘲一笑,“可我的至親,因我當年以夢兆為指引行事,永遠離開了。”
許因早先被點破了執念,許因山林幽靜、佛祖在上,她很輕地說。
“真是因您的夢兆麼?還是局勢使然、她自己的理想與選擇使然呢?”
阮雪音轉頭,“您知道?”
是問夢兆,也問競庭歌。
但住持只答夢兆:“景弘十年春,寧安大亂期間,陛下微服來寺里抓人,就在大殿中提過、問過。”
他那時受夢兆、預言之擾吧,所以在不周山近乎崩潰。阮雪音心中想,不接話。
“殿下的發心無錯,做法也無錯。”住持便繼續,“每個人的發心和做法其實都無措,但結果為何不能盡如所有人的意呢?——因為人人發心雖好、卻各不相同,因為,立場不同。所以無論怎麼做都是對的,殿下,但從結果看,又無論怎麼做都會出錯。一盤棋,本為死局,若有人生了保全之心,便只能以死了局。”
當年阮雪音確生過此念。
甚至在競庭歌之前。
“所以該是我啊。她有那樣深長的理想,那樣多想做而未競之事。我不如她胸懷遠大,真要一個人以死阻局,也該是我。”
無論何時想起那個暴雪的清晨,淚意都還是會止不住上涌。她收回視線,垂眸壓制。
“殿下過謙了。貧僧觀當今天下,諸多嶄新局面,其後都有殿下的影子、殿下的鋪陳。殿下只是不將它們掛嘴邊。至於殿下執念思念之人,”
住持也望佛祖,百年沐雨,其上苔蘚青青,
“您又怎知她當年不是大勢之下、心甘情願?可為理想抱負付出一切者,自也有超脫生死的心智。她或許已求仁得仁了,殿下卻深陷泥沼,至今不肯上岸。”
雲霧絲絲縷縷,緩慢沉降,自身側飄過,終於漸行漸遠。阮雪音因這番話徹底壓下淚意,片刻抬眼,“多謝大師開解。”
“阿彌陀佛。”住持一禮,自袖中取出一張箋文,恭謹遞上。
阮雪音接過來看,發黃紙頁上的字句儼然讀過:
秋水魚蹤,長空鳥跡。若問何往,往生淨域。覺而不迷,生必有滅。乘願再來,何須悲泣。
是上任住持魚一大師圓寂前的偈語,昔年崟亡,祁蔚君臣共來隱林,顧星朗和慕容峋各被贈了一箋。
“生必有滅。”阮雪音喃喃。
“或早或晚。”住持平聲。
仍是在開解競庭歌之事。
“真會乘願歸來麼?”
“殿下不是一直在努力麼?”
有關祁後的傳聞,紛紛揚揚、年年更盛,她偏偏不歸,自因有更重要的事在辦。
但大師哪裡會知曉得這麼詳細呢,多半顧星朗說的。阮雪音再露自嘲意,“我這算什麼努力。”
雲遊四海,據醫藥典籍與平生所學尋找起死回生之法,乍聽可行,其實荒唐。
還是說,先有石佛,後才有焱宮?
整座大焱皇宮,是依那尊石佛而建?
“此番來拜,大殿中佛祖金身比昔年又見明麗光燦了。”
“君上隆恩,去歲初遣特使前來為佛祖鍍泥金,深秋時,還御駕親臨看過。”
去夏阮雪音先至蒼梧為競庭歌換藥,返程與淳風相約去了深泉,回蓬溪山時秋剛至,然後一直待到最近出門,自然不知顧星朗深秋來了祁西。
“原來如此。”她不接顧星朗的茬,問:“隱林自建寺以來就鑄的此像麼?”
住持搖頭,“最早是一尊石佛。”
阮雪音心頭咯噔,“後來用金身換了?”
住持搖頭,“不是大殿中那座。”又望雲霧茂林,“轉至最高處,繼續往深林中走,便是我寺遺蹟。”
那佛像,幾乎以整面山體雕鑿而成。
偏周遭的樹都極高,完全將其遮擋,以至於山下外界很難憑遠眺發現,這裡有一尊佛。
此時護衛們奉命站在一丈開外、深林之中,阮雪音便牽著朝朝跟住持走到巨佛之下。
太高了,望佛如望山,望山如望佛。
“線條雖粗糲,栩栩如生,像極了人跡;但本寺的開山祖師大隱和尚說,他來到這裡便有此像,當晚便在睡夢中得佛祖點化,方才建寺,曰之隱林。”
巨佛依山,深隱林間,是這個意思。阮雪音凝眸仰視,畫面竟與五年前寂照閣的子夜重合。
真像啊。那拈花微笑悲憫人間的姿態面容,竟似一模一樣。
“與殿中金身不同。”
住持微笑,“據說是對照著鑄的。大約佛祖不喜,沒能成功。”
卻與寂照閣里那座彷如雙生。阮雪音難辨心中滋味,亦未生探究意,只雙掌合十,如那年子夜般虔誠拜三拜。朝朝亦跟著做。
然後她繼續仰面觀佛,道:“佛祖傾聽世間夙願,卻並沒有那許多心力幫人一一達成吧。”
“貧僧以為,殿下是無須向佛祖討助之人。殿下想做之事,都能憑己身做到。”
阮雪音一怔,自嘲一笑,“可我的至親,因我當年以夢兆為指引行事,永遠離開了。”
許因早先被點破了執念,許因山林幽靜、佛祖在上,她很輕地說。
“真是因您的夢兆麼?還是局勢使然、她自己的理想與選擇使然呢?”
阮雪音轉頭,“您知道?”
是問夢兆,也問競庭歌。
但住持只答夢兆:“景弘十年春,寧安大亂期間,陛下微服來寺里抓人,就在大殿中提過、問過。”
他那時受夢兆、預言之擾吧,所以在不周山近乎崩潰。阮雪音心中想,不接話。
“殿下的發心無錯,做法也無錯。”住持便繼續,“每個人的發心和做法其實都無措,但結果為何不能盡如所有人的意呢?——因為人人發心雖好、卻各不相同,因為,立場不同。所以無論怎麼做都是對的,殿下,但從結果看,又無論怎麼做都會出錯。一盤棋,本為死局,若有人生了保全之心,便只能以死了局。”
當年阮雪音確生過此念。
甚至在競庭歌之前。
“所以該是我啊。她有那樣深長的理想,那樣多想做而未競之事。我不如她胸懷遠大,真要一個人以死阻局,也該是我。”
無論何時想起那個暴雪的清晨,淚意都還是會止不住上涌。她收回視線,垂眸壓制。
“殿下過謙了。貧僧觀當今天下,諸多嶄新局面,其後都有殿下的影子、殿下的鋪陳。殿下只是不將它們掛嘴邊。至於殿下執念思念之人,”
住持也望佛祖,百年沐雨,其上苔蘚青青,
“您又怎知她當年不是大勢之下、心甘情願?可為理想抱負付出一切者,自也有超脫生死的心智。她或許已求仁得仁了,殿下卻深陷泥沼,至今不肯上岸。”
雲霧絲絲縷縷,緩慢沉降,自身側飄過,終於漸行漸遠。阮雪音因這番話徹底壓下淚意,片刻抬眼,“多謝大師開解。”
“阿彌陀佛。”住持一禮,自袖中取出一張箋文,恭謹遞上。
阮雪音接過來看,發黃紙頁上的字句儼然讀過:
秋水魚蹤,長空鳥跡。若問何往,往生淨域。覺而不迷,生必有滅。乘願再來,何須悲泣。
是上任住持魚一大師圓寂前的偈語,昔年崟亡,祁蔚君臣共來隱林,顧星朗和慕容峋各被贈了一箋。
“生必有滅。”阮雪音喃喃。
“或早或晚。”住持平聲。
仍是在開解競庭歌之事。
“真會乘願歸來麼?”
“殿下不是一直在努力麼?”
有關祁後的傳聞,紛紛揚揚、年年更盛,她偏偏不歸,自因有更重要的事在辦。
但大師哪裡會知曉得這麼詳細呢,多半顧星朗說的。阮雪音再露自嘲意,“我這算什麼努力。”
雲遊四海,據醫藥典籍與平生所學尋找起死回生之法,乍聽可行,其實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