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頁
「你解開就知道了。」
錦囊一解開,崔珩發覺裡面裝著的是一縷烏髮。
結髮為夫妻,生死兩不疑。(1)
她送他錦囊,是在告訴他她在心裡已經嫁給了他。
連這種事都能說的這麼委婉,陸雪衣表達愛意的方式還真是一如既往的羞澀。
「你就不怕我看不懂?」崔珩將錦囊牢牢地攥在了掌心。
「你會懂的。」雪衣悶悶地抱住了他的腰。
他固然霸道,偏執,嘴又壞,但也是對她最好的人,他教她學畫,教她學琴,一次次救她,一次次護住她,沒有人比他更懂她了。
崔珩這一瞬間有很多話想說,但此時此刻,說什麼都好像不再必要,他抱住雪衣,低頭吻了吻她的發頂。
有這樣一個把自己全身心都託付給他的小姑娘在等他回來,他就算再險再難,也要從屍山血海里爬回來找她。
兩個人靜靜相擁了一會兒,在雨聲里度過了最後一夜。
***
秋十月,十萬大軍分六路正式開拔。
中路由兵部尚書帶兵向馬邑挺進,東路由崔珩率主力向東突厥腹地進發,西路由華州刺史順黃河前進,從三面包抄突厥。
另外,為防止突厥竄逃,另有禮部尚書從靈州出發截斷突厥西逃之路,盧國公進駐燕雲以防止突厥從東部竄逃,靈州大都督從後方圍堵突厥。(2)
六路大軍布局縝密,出了長安後分別向西北進發。
相較於其他或掩護、或圍堵的幾路,崔珩所率的東路主力顯然是最關鍵也最為危險的一路,直接與突厥大軍開打。
大軍剛出發時正是深秋,十一月過河西走廊,十二月初才行到突厥,此時已是凜冬。
西北風沙大,且邊地苦寒,突厥人早已習慣,但大周的將士們卻沒那麼適應,加之長途奔波,疲累不堪,剛到了邊地便被凍得手腳生瘡。
「大人,這西北太過苦寒,再這樣下去,恐怕還沒開打,咱們便要折掉不少人。」
「他們故意在深秋兵變,打的不就是這個主意?這幫獠奴!」
一群人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起來,營帳里數日燈火通明,商議許久之後一致認為要速戰速決。
可速戰速決需要一個突破口,誰願冒險身先士卒呢?
崔珩從前同突厥多次交手,慣知他們的脾性,沉思之後便主動開口:「我去,給我三千人即可。」
「三千人?」
眾人不知他肚子裡打的什麼盤算,皆竊竊私語起來,覺得這位崔氏二公子太過年輕。
崔珩卻胸有成竹,獨自率領三千鐵騎從馬邑出發,打算夜襲突厥的老巢占襄城。
此時,突厥二王子歸去後已經被殺,現在的新可汗是剛即位的三王子,頡利可汗。
頡利是知曉崔珩從前在西北的名聲的,當探聽到崔珩只帶了三千人來突襲王城的時候,他根本不信。
「只有三千?」頡利嗤了一聲,「這定是那小兒的計謀,憑著我從前與他交手的經驗,這三千人定然是他故意派來誘引我出兵的誘餌,只等著他迎戰之後他再派後面的主力來圍攻我等。這個崔珩,從前便詭計多端,此戰絕不可落入他的圈套,撤!」
於是頡利乾脆不戰而逃,棄了占襄城,退到了磧口。
誰知等他撤退之後,他才發覺崔珩當真只帶了三千鐵騎。
大周不戰而勝,首戰告捷,士氣大漲,其他五路將領這回總算是對崔珩心服口服。
相反,拱手讓了一城出去,頡利大怒,突厥的各部落卻覺得這位新可汗分明是被那位崔將軍嚇破了膽,頗為不滿。
此時,崔珩摸准了突厥部落的心思,又乘勝追擊。派了人去離間不滿頡利的人,勸降了其心腹大將康蘇密。
失了一城,心腹也被勸降,頡利實力大減,不得不退到了陰山後,誰知這一退,恰好落到了專門圍堵他的盧國公和靈州都督之手。
前有崔珩窮追不捨,後有三路援軍圍堵,憑著熟悉地形和漠北嚴寒的優勢,頡利強撐了數戰。
到了最關鍵的陰山一戰的時候,兩邊打的尤為激烈,此時恰逢天降暴雪,大雪封山,兩邊的補給都送不上,全靠著毅力相搏。
頡利已做困獸之鬥,盡了全力,沒想到崔珩所率的東路軍打的更急更凶,仿佛不要命似的。
最終,頡利大敗,被俘數萬之眾,恰逢暴雪封山,突厥牛羊也受損,迫不得已向大周遞了降書請罪。
至此,陰山一戰後,兩邊暫時休戰。
這一消息傳到長安的時候,正是年關的時候。
雪衣這些日子憂心前線,寢食難安,不敢錯過一絲消息。當聽到崔珩只帶了三千人突襲的時候,她著急地恨不得直接衝過去找他。後來得知是他的計謀時,她才稍稍放心。
雖是年節,但因著崔珩尚在前線,國公府今年也沒有大辦,只在除夕夜當晚一家人聚在一起。
前線打了勝仗的消息傳來的時候,國公府里正圍坐在一起吃團圓宴。
「突厥降了,二郎勝了?」大夫人立馬放下了碗筷,歡喜地眼淚都要掉下來。
崔璟也喜不自勝,就連一貫嚴肅的老國公也露出了笑臉,接連說了幾個「好」字。
雪衣曾經肖想了無數次這個場面,當親耳聽到的時候,她久久地沒回過神來,難以置信地問道:「當真麼?」
錦囊一解開,崔珩發覺裡面裝著的是一縷烏髮。
結髮為夫妻,生死兩不疑。(1)
她送他錦囊,是在告訴他她在心裡已經嫁給了他。
連這種事都能說的這麼委婉,陸雪衣表達愛意的方式還真是一如既往的羞澀。
「你就不怕我看不懂?」崔珩將錦囊牢牢地攥在了掌心。
「你會懂的。」雪衣悶悶地抱住了他的腰。
他固然霸道,偏執,嘴又壞,但也是對她最好的人,他教她學畫,教她學琴,一次次救她,一次次護住她,沒有人比他更懂她了。
崔珩這一瞬間有很多話想說,但此時此刻,說什麼都好像不再必要,他抱住雪衣,低頭吻了吻她的發頂。
有這樣一個把自己全身心都託付給他的小姑娘在等他回來,他就算再險再難,也要從屍山血海里爬回來找她。
兩個人靜靜相擁了一會兒,在雨聲里度過了最後一夜。
***
秋十月,十萬大軍分六路正式開拔。
中路由兵部尚書帶兵向馬邑挺進,東路由崔珩率主力向東突厥腹地進發,西路由華州刺史順黃河前進,從三面包抄突厥。
另外,為防止突厥竄逃,另有禮部尚書從靈州出發截斷突厥西逃之路,盧國公進駐燕雲以防止突厥從東部竄逃,靈州大都督從後方圍堵突厥。(2)
六路大軍布局縝密,出了長安後分別向西北進發。
相較於其他或掩護、或圍堵的幾路,崔珩所率的東路主力顯然是最關鍵也最為危險的一路,直接與突厥大軍開打。
大軍剛出發時正是深秋,十一月過河西走廊,十二月初才行到突厥,此時已是凜冬。
西北風沙大,且邊地苦寒,突厥人早已習慣,但大周的將士們卻沒那麼適應,加之長途奔波,疲累不堪,剛到了邊地便被凍得手腳生瘡。
「大人,這西北太過苦寒,再這樣下去,恐怕還沒開打,咱們便要折掉不少人。」
「他們故意在深秋兵變,打的不就是這個主意?這幫獠奴!」
一群人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起來,營帳里數日燈火通明,商議許久之後一致認為要速戰速決。
可速戰速決需要一個突破口,誰願冒險身先士卒呢?
崔珩從前同突厥多次交手,慣知他們的脾性,沉思之後便主動開口:「我去,給我三千人即可。」
「三千人?」
眾人不知他肚子裡打的什麼盤算,皆竊竊私語起來,覺得這位崔氏二公子太過年輕。
崔珩卻胸有成竹,獨自率領三千鐵騎從馬邑出發,打算夜襲突厥的老巢占襄城。
此時,突厥二王子歸去後已經被殺,現在的新可汗是剛即位的三王子,頡利可汗。
頡利是知曉崔珩從前在西北的名聲的,當探聽到崔珩只帶了三千人來突襲王城的時候,他根本不信。
「只有三千?」頡利嗤了一聲,「這定是那小兒的計謀,憑著我從前與他交手的經驗,這三千人定然是他故意派來誘引我出兵的誘餌,只等著他迎戰之後他再派後面的主力來圍攻我等。這個崔珩,從前便詭計多端,此戰絕不可落入他的圈套,撤!」
於是頡利乾脆不戰而逃,棄了占襄城,退到了磧口。
誰知等他撤退之後,他才發覺崔珩當真只帶了三千鐵騎。
大周不戰而勝,首戰告捷,士氣大漲,其他五路將領這回總算是對崔珩心服口服。
相反,拱手讓了一城出去,頡利大怒,突厥的各部落卻覺得這位新可汗分明是被那位崔將軍嚇破了膽,頗為不滿。
此時,崔珩摸准了突厥部落的心思,又乘勝追擊。派了人去離間不滿頡利的人,勸降了其心腹大將康蘇密。
失了一城,心腹也被勸降,頡利實力大減,不得不退到了陰山後,誰知這一退,恰好落到了專門圍堵他的盧國公和靈州都督之手。
前有崔珩窮追不捨,後有三路援軍圍堵,憑著熟悉地形和漠北嚴寒的優勢,頡利強撐了數戰。
到了最關鍵的陰山一戰的時候,兩邊打的尤為激烈,此時恰逢天降暴雪,大雪封山,兩邊的補給都送不上,全靠著毅力相搏。
頡利已做困獸之鬥,盡了全力,沒想到崔珩所率的東路軍打的更急更凶,仿佛不要命似的。
最終,頡利大敗,被俘數萬之眾,恰逢暴雪封山,突厥牛羊也受損,迫不得已向大周遞了降書請罪。
至此,陰山一戰後,兩邊暫時休戰。
這一消息傳到長安的時候,正是年關的時候。
雪衣這些日子憂心前線,寢食難安,不敢錯過一絲消息。當聽到崔珩只帶了三千人突襲的時候,她著急地恨不得直接衝過去找他。後來得知是他的計謀時,她才稍稍放心。
雖是年節,但因著崔珩尚在前線,國公府今年也沒有大辦,只在除夕夜當晚一家人聚在一起。
前線打了勝仗的消息傳來的時候,國公府里正圍坐在一起吃團圓宴。
「突厥降了,二郎勝了?」大夫人立馬放下了碗筷,歡喜地眼淚都要掉下來。
崔璟也喜不自勝,就連一貫嚴肅的老國公也露出了笑臉,接連說了幾個「好」字。
雪衣曾經肖想了無數次這個場面,當親耳聽到的時候,她久久地沒回過神來,難以置信地問道:「當真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