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夫妻二人做事迅速,在年前買了三個下人,熟悉事務後,也就到了新的一年。

  因著定的是下半年收租子,是以不急著啟程,開春夫妻倆忙著交際,因為今年到了極重要的一年,小景連任兩屆的禮部主事,考核評定都為優,若無意外,今年是要升的,可升到哪去這是門學問,能不能升也不是一定的。

  不僅大族叔要使勁,一個大族的族人也需幫個忙才好,否則明明該是自己的位置,卻被有背景的人搶了去多冤,可想人家幫忙,該有的禮數要到。

  憑著陳知景考核為優,兢兢業業為官,又有族人坐鎮,他最後還是穩穩噹噹升到了從五品的禮部員外郎。

  與王老太爺齊平,陳知景稍微鬆了口氣,這下妹妹在王家,可以抬頭挺胸了,王家不敢輕視妹妹。

  實際上陳知景多慮了,王家原本就沒有輕視康康的想法,在王文緒與王父科舉順利之後,更是覺得康康旺夫家,只有待她更好的。

  兒子的真正成為了從五品官,夫妻倆提著的心才算放下,小小慶賀一番後,夫妻倆才有心思回去收租子。

  「這次回去,我去看望看望大哥二哥還有爹娘他們,大哥都六十了,爹娘如今快七十了吧?」岳父岳母還算長壽的,到這個年紀,雖有些小病痛,但吃了藥也很快好,還算康健。

  陳楊兩家,好似都還算長壽,別的村子,有些老人就活到四五十歲。

  說起爹娘,楊稔心情就低落了,來到京城近十年,她也有十年未見爹娘,實在不孝。

  「不若咱們回府城去住吧,小景在這也站穩了腳跟,正好明年知行參加鄉試,這會直接回去,你也不用來回折騰了。」自家男人都是五十出頭的人,來回奔波楊稔也是心疼的。

  「你這想一出是一出,想爹娘了是吧,這次跟我一塊回去看看他們,咱們還是在孩子身邊的好。」

  「那就回去看看吧,不管多大的人,總是想爹娘的,趁著如今還能坐車,爹娘都建在,很該多回去看看他們的。」大兒子三十多歲的人了,不用操心,可京城還有女兒,以及兩個年幼的外孫,小的才幾個月大,還是不太放心。

  陳如松也感嘆道:「是啊,總是想爹娘的。」

  從前爹娘重病時,他還覺得自己做得夠好,可如今一回想,就覺得不夠,自己為什麼不再多陪陪他們,趁著他們身子還好時也接他們來府城享享福。

  不過再想想,那時自家還沒富起來,除了賣米糕也就養兔子,這兩樣營生,他只得埋怨自己為什麼不早點富起來,沒讓爹娘享著福。

  夫妻幾十年,自家男人想什麼楊稔一看就知道,勸慰道:「今年回去,去看看小景他爺爺奶奶,別想那麼多了。」

  四月初,夫妻倆跟著一行同去老家省城的人一塊回去,畢竟年紀大些了,人多穩妥些。

  回去這樣早,是想著在陳家村多待一些時日。

  他們這一趟回去,也確實待了許久,幫著吳叔吳嬸買下房子,府城的房子不算貴,幾十兩銀子,夫妻倆花錢買下,就算作養老錢了,之後才回到陳家村。

  陳家村與楊家,都欣欣向榮,日子紅紅火火,看著就覺得舒坦。

  楊父楊母也被照料得很好,五個兒子每家爭先照顧,什麼活計都不用干,每日三餐都是送上門,要不是楊父楊母不同意,他們都能被兒子兒媳餵著吃。

  這並不存在楊稔和陳如松面前做戲,回來時他們沒有告訴兩邊,是悄悄地回來探望的。

  楊父楊母過得好,夫妻倆也放下心來。

  陳大哥與陳二哥兩家的日子也都很好,兒女孝順,子孫繁多。

  而陳家村的發展亦是極好,府城已經換了陳宗興的大兒子掌權,對於陳家村的態度也是友好的,每年都有來往,算是慢慢結合成一起了。

  這一走有些人就再難相見,夫妻倆在陳家村住了三個多月,這才依依不捨地闊別親朋好友,啟程去京城。

  到京城,亦是十二月,與以往陳如松帶著二兒子回去參考回來的時間差不多。

  在京城修整一番,很快陳如松就又要帶著兒子回去參加鄉試。

  「知行都二十六了,讓他帶著小劉回去參考吧,你都多大年紀了,還來回奔波呢。」比起年輕力壯的兒子,楊稔更擔心的是自家男人。

  聽媳婦這一說,陳如松想了想,答道:「也是,知行練了一段時日,身強體壯的,也大了,我總想著他還小。」

  小劉是這次買回來看門的下人,但人家也是身強體壯的家丁,讓他陪著也更令人安心。

  陳知行出發兩個月前,崔氏生下了第二個兒子。

  楊稔和陳如松夫妻倆也算是子孫繁多,兩兒一女,大兒媳李氏生有三子兩女,在這時日過得極快的這些年,陸陸續續平平安安生下了五個孩子。

  與之相比,崔氏這會才生下第二個孩子,已經算慢的。

  只要有個男孩頂立門戶,日後女兒孫女出嫁後有娘家撐腰,楊稔和陳如松夫妻倆也就沒有別的想法了,不過孫子孫女多他們自然也高興。

  這世道就是如此,若是家裡沒有男孩,只能過繼,可過繼來的孩子哪裡會真心,便是從小過繼來的,心裡想的都是親生父母,不把家業都糟蹋了就好,更別說讓他看顧外嫁的女孩。

  何況,夫妻倆並不想旁人來占領自家的任何東西。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