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頁
陳知行這一次回去參加鄉試,是自覺有了把握,陳知景也覺得到了火候。
考中舉人在眾人心裡,占了一半的可能,是以當得知真正中了舉,陳家並不意外,不過卻都是極為高興的。
考上了舉人,日後就不用來回奔波了,只消在京城準備會試就好。
知行回來不久,陳如松收到陳家村的來信,當初考了童生那位族孫今年的院試過了,成了秀才。
這也是一個值得慶賀的消息,想在官場上行走,家族的力量是不可小覷的。
雖然陳家村如今微小,可就這樣慢慢發展,日後也會壯大,興許也會有利於子孫日後的發展,一家人都是為之高興的。
次年又有一個更令人高興的事,陳知景升任正五品的禮部郎中,陳氏一族也終於出了一位二品大官。
陳宗興要致仕了,陳知景能順利升任禮部郎中,他出力不少,否則能不能升還是是對半開的可能性,幫著能幫的族人升上去,他就功成身退,一些兒子接觸不到的人脈,陳宗興交給了陳知景。
這是他們這一旁支最大的官,他弟弟一直徘徊在五品,升不上去,何況也快到致仕的時候了,沒必要給他,這個族孫還年輕,還能升到更高的位置,由他來當領頭羊更合適。
於是在致仕前,陳宗興將族孫帶著身邊教導了一番,他是真的無私,也覺得教好了族孫,族孫日後也會報答到自己子孫後代上面,是以很用心的傳授經驗。
升官固然高興,可一直幫襯著自家的族叔要回老家了,楊稔和陳如松這一大家子的心裡都有些慌亂,好在陳知景早有準備,一家人就他最為鎮定。
「叔公本就不會一直在,他已將人脈都交予了我,爹娘放心,一切如常就好,日後一切大事由我來決定。」
不得不說,陳知景鎮定從容的樣子很安夫妻倆的心,李如娘也被安慰到了,陳知行和崔氏也不再憂慮。
一大家子在陳宗興致仕後不久就恢復了平靜,與往常一樣生活。
這一年的會試,王文緒在祖父父親和舅兄的鼎力指導下,覺得有些把握,徵求了三人的意見後,他打算下場一試。
他並不像他父親那樣,沒有遠大志向,只求能考中進士為官就好,他是想日後一步步升上去,當二品甚至一品大官。
那麼同進士就是不能考的,同進士如夫人,寧可不過也不能成為同進士。
下場時,他心裡很緊張,落筆也是思慮周全,確認沒有別的更好的回答才寫,這樣精神緊繃著,會試完畢,他理所當然的病了一場。
但結局是好的,二甲進士,雖沒在前四名,但也是靠前的名次,朝考也成功考過,成為了一名庶吉士。
陳知行是在三十歲這一年考中進士的,有兄長和妹夫兩個曾經的庶吉士的指導,他有了更大的野心,他想在會試考到前三名,即便不行,第四名也可以,二甲傳臚也是能直接入翰林院的,略過庶吉士,成為檢討,雖是從七品,可日後前途無量。
有了這個想法,在沒有把握時他並不參考,不過好在在二十九歲時,他摸到了一點邊,打算在三十歲試一試,這個年紀,也是他對自己考進士的期限,三十歲之前的進士,日後才是真正前途無量,之後的,想成為大官就難一些,畢竟熬資歷也要熬幾十年的。
「二甲第一名!知行你可真行。」饒是如今已經日漸穩重,得知這個消息,陳知景也不得不興奮起來,高聲說話,實在是這個消息太令人高興了。
雖沒到前三,可這第四名也達到了自己的期望,陳知行興奮極了。
陳知景當即道:「要辦流水席,辦大的,這可是大喜事。」
這一次的宴席,來往人家就多了不少,看在陳知景的面子,或是陳宗興留下的人脈,還有看中陳知行這個二甲傳臚的,因此來的人家是絡繹不絕。
這個陳如松和楊稔當家的陳家,也算打出了一點名頭,二甲傳臚真不是那麼容易有的,兩個孩子也都考中進士,也是不容易的。
知行入了翰林院,第二年,陳家村來信,鐵蛋兒子考中秀才了,還有一位族人也考過了童生。
而府城嫡支過不久也來了信,今年嫡□□邊也終於出了個少年秀才。
去年出了個舉人,這一次的信,還寫了想將這個人送來,讓陳知景和陳知行兩兄弟抽空指導一下,爭取早日考中進士。
陳宗興也很無奈,他的幾個兒子,大兒子回府城接手嫡支事務,二兒子和小兒子天賦稍好,可至今還沒考過進士,指導族人只能交給陳知景和陳知行這兩兄弟。
陳知景和弟弟都是受了族裡的恩惠,自然也不會拒絕幫助族人。
府城那一點家業,如今用不著陳如松回去收租子,只托府城嫡支幫忙收一收,什麼時候有人來京城帶過來就是,這一次族人過來,正好幫著帶來。
這些年,楊稔已經把當家做主這事慢慢全部交給了李如娘,長媳一般都是要當家的。
陳如松一直在打聽京城的房子鋪子和郊外田地有無出售。
這些東西雖然很得大家的看重,可到了要沒辦法的時候,也是要賣的,就這些年,陳如松已經給自家添置了十三畝的旱地,七畝水田,都是一般的,畢竟好的大家捨不得賣,先賣的都是不好的,而好的也早早被熟人哄搶,很難輪到外人。
考中舉人在眾人心裡,占了一半的可能,是以當得知真正中了舉,陳家並不意外,不過卻都是極為高興的。
考上了舉人,日後就不用來回奔波了,只消在京城準備會試就好。
知行回來不久,陳如松收到陳家村的來信,當初考了童生那位族孫今年的院試過了,成了秀才。
這也是一個值得慶賀的消息,想在官場上行走,家族的力量是不可小覷的。
雖然陳家村如今微小,可就這樣慢慢發展,日後也會壯大,興許也會有利於子孫日後的發展,一家人都是為之高興的。
次年又有一個更令人高興的事,陳知景升任正五品的禮部郎中,陳氏一族也終於出了一位二品大官。
陳宗興要致仕了,陳知景能順利升任禮部郎中,他出力不少,否則能不能升還是是對半開的可能性,幫著能幫的族人升上去,他就功成身退,一些兒子接觸不到的人脈,陳宗興交給了陳知景。
這是他們這一旁支最大的官,他弟弟一直徘徊在五品,升不上去,何況也快到致仕的時候了,沒必要給他,這個族孫還年輕,還能升到更高的位置,由他來當領頭羊更合適。
於是在致仕前,陳宗興將族孫帶著身邊教導了一番,他是真的無私,也覺得教好了族孫,族孫日後也會報答到自己子孫後代上面,是以很用心的傳授經驗。
升官固然高興,可一直幫襯著自家的族叔要回老家了,楊稔和陳如松這一大家子的心裡都有些慌亂,好在陳知景早有準備,一家人就他最為鎮定。
「叔公本就不會一直在,他已將人脈都交予了我,爹娘放心,一切如常就好,日後一切大事由我來決定。」
不得不說,陳知景鎮定從容的樣子很安夫妻倆的心,李如娘也被安慰到了,陳知行和崔氏也不再憂慮。
一大家子在陳宗興致仕後不久就恢復了平靜,與往常一樣生活。
這一年的會試,王文緒在祖父父親和舅兄的鼎力指導下,覺得有些把握,徵求了三人的意見後,他打算下場一試。
他並不像他父親那樣,沒有遠大志向,只求能考中進士為官就好,他是想日後一步步升上去,當二品甚至一品大官。
那麼同進士就是不能考的,同進士如夫人,寧可不過也不能成為同進士。
下場時,他心裡很緊張,落筆也是思慮周全,確認沒有別的更好的回答才寫,這樣精神緊繃著,會試完畢,他理所當然的病了一場。
但結局是好的,二甲進士,雖沒在前四名,但也是靠前的名次,朝考也成功考過,成為了一名庶吉士。
陳知行是在三十歲這一年考中進士的,有兄長和妹夫兩個曾經的庶吉士的指導,他有了更大的野心,他想在會試考到前三名,即便不行,第四名也可以,二甲傳臚也是能直接入翰林院的,略過庶吉士,成為檢討,雖是從七品,可日後前途無量。
有了這個想法,在沒有把握時他並不參考,不過好在在二十九歲時,他摸到了一點邊,打算在三十歲試一試,這個年紀,也是他對自己考進士的期限,三十歲之前的進士,日後才是真正前途無量,之後的,想成為大官就難一些,畢竟熬資歷也要熬幾十年的。
「二甲第一名!知行你可真行。」饒是如今已經日漸穩重,得知這個消息,陳知景也不得不興奮起來,高聲說話,實在是這個消息太令人高興了。
雖沒到前三,可這第四名也達到了自己的期望,陳知行興奮極了。
陳知景當即道:「要辦流水席,辦大的,這可是大喜事。」
這一次的宴席,來往人家就多了不少,看在陳知景的面子,或是陳宗興留下的人脈,還有看中陳知行這個二甲傳臚的,因此來的人家是絡繹不絕。
這個陳如松和楊稔當家的陳家,也算打出了一點名頭,二甲傳臚真不是那麼容易有的,兩個孩子也都考中進士,也是不容易的。
知行入了翰林院,第二年,陳家村來信,鐵蛋兒子考中秀才了,還有一位族人也考過了童生。
而府城嫡支過不久也來了信,今年嫡□□邊也終於出了個少年秀才。
去年出了個舉人,這一次的信,還寫了想將這個人送來,讓陳知景和陳知行兩兄弟抽空指導一下,爭取早日考中進士。
陳宗興也很無奈,他的幾個兒子,大兒子回府城接手嫡支事務,二兒子和小兒子天賦稍好,可至今還沒考過進士,指導族人只能交給陳知景和陳知行這兩兄弟。
陳知景和弟弟都是受了族裡的恩惠,自然也不會拒絕幫助族人。
府城那一點家業,如今用不著陳如松回去收租子,只托府城嫡支幫忙收一收,什麼時候有人來京城帶過來就是,這一次族人過來,正好幫著帶來。
這些年,楊稔已經把當家做主這事慢慢全部交給了李如娘,長媳一般都是要當家的。
陳如松一直在打聽京城的房子鋪子和郊外田地有無出售。
這些東西雖然很得大家的看重,可到了要沒辦法的時候,也是要賣的,就這些年,陳如松已經給自家添置了十三畝的旱地,七畝水田,都是一般的,畢竟好的大家捨不得賣,先賣的都是不好的,而好的也早早被熟人哄搶,很難輪到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