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而八十年代,其實是一個很不錯的追趕時機。

  隨著計算機軟硬體的發展,自動化程度更高的數控工具機已經成為主流,但是現在還是粗放式發展階段,精度,性能和複合程度,都還沒到往死里卷的程度。

  這也就意味著,國內的工具機行業這時候追趕起來,沒有十年二十年後那麼辛苦——當然,也只是稍微好一點而已,至少錢花起來,能省不少。

  井熙現在並不缺錢。

  深紫外光刻機和雷射全息當然花費不菲,每年光是固定的研究經費就超過千萬美元,更不用提需要增添的各種儀器設備,同樣是一筆天價的支出。

  但是,她現在來錢的路子也足夠多。

  紫外光刻機已經賣了二十多台出去,除去已經交貨的兩台,其他只是收了定金,但是因為她的研發經費和生產成本都遠比自己的競爭對手低,就算賣價不高,利潤也遠比其他幾家光刻機廠更高。

  LED工廠已經徹底克服了大規模生產的問題,生產成本也已經被控制到一個可以接受的範圍,當然不如後世家家戶戶都能買得起的地步,但是在歐美正如火如荼大搞節能環保活動的檔口,這些在國內略顯昂貴的LED節能燈,還是頗有些出口市場的。

  光纖的推廣也十分順利,國外源源而來的分紅且不提,國內伴隨著電話的進一步普及,也迎來了一個利潤的爆發期,那個井熙唯一籠絡到的後世名人,能力和操守果真就像後世傳言一樣靠譜,而且這位也是個閒不住的,最近又利用密集光波復用以及其他新技術,在搗鼓數字程控交換機,肉眼可見又將開拓出一片不小的市場來。

  井熙對這個合作對象的能力還是充分信任的,基本只需要躺著收錢就行。

  至於其他收入,依然穩定為她提供大量的進項,唯一還沒有穩定盈利的是那家房地產公司,但是八十年代本來就只是國內房地產的萌芽期,真正的爆發,還是十年以後的事情。

  倒是徐真真和安嵐借著拿地皮的機會,順便做了幾個鄉村扶貧的項目,所費不多,成效卻很不俗,在井熙看來,倒比炒房顯得有意義多了。

  與此同時,井熙還有一個大靠山,那就是背靠著國家重點項目的扶持。

  對任何研究者來說,這都是足夠幸福的事情,要不然,各個項目組也不至於為此打破狗腦子,只為了自己的排名能往前靠那麼一兩名。

  這裡頭總會有些蠅營狗苟的事情,但是對井熙來說,絕對的實力總能輕易碾壓絕大多數的陰私,畢竟,國內在頂級期刊上發表文章的人或許不少,但是像她這樣能夠穩定刷屏,並且年紀還如此輕的,還真沒幾個。

  年輕就意味著她還有很長的學術旺盛期,那些年老體衰的現任學閥們,就算不為自己打算,總還不得不替自己的學生或者派系,考量一下後續香火情的問題。

  就更不用提那些真正大公無私,對井熙保持著長輩的關懷和愛護,願意扶持她一程的學者了。

  科研界到底算是比較單純的地方,除了搶經費的時候無所不用其極,總體而言,大牛們還是更欣賞聰明而有潛力的年輕研究者,能幫一把的時候,一般也不太會刻意為難。

  政策扶持加上充足的經費,自然也讓井熙有餘力往工具機領域嘗試著發展一二。

  稍一打聽,井熙得知第三代工具機攻關項目已經在幾年前被關閉,但是人還在,技術也有,所需要的,也不過就是充足的經費和技術支持而已。

  而後者,井熙正好都不缺,而且,她還有一個在這個年代十分罕見的特質,那就是對未來發展方向的洞察。

  恰好,她在工具機領域還正好有個熟人,就是張成棟他爸,張工。

  有這位老工程師牽頭,重新收購一家工廠,斥重資重啟對第三代,甚至第四第五代數控工具機的研究,好像也不是那麼不可想像的事情。

  聽說井熙準備做數控工具機的項目,而且第一筆投資就超過千萬,那位勤勤懇懇一輩子的老工程師激動得滿臉通紅,用張成棟的話來說,就是差點直接撅過去。

  然後,老人家就不顧家人的勸阻,堅決辦了內退,直接來了京城。

  對於老人家的信任和堅定,井熙十分感動,肩上的擔子,也覺得更重了。

  總不能叫這位對國產的數控工具機盼了一輩子的老人家,再次失望而歸吧。

  第126章 人才

  在自動化程度還不夠高的年代, 人類單純用手和肉眼,純手工做出來的零部件,精度其實也能達到很高的水準。

  比如老的光學鏡片廠里專門研磨鏡片的金手指, 就能夠穩定製造潔淨度極高的鏡片, 比如七八十年代的八級工十級工, 也能靠著老舊的手動工具機, 敲打出極其複雜的曲面螺旋結構。

  反而是幾十年後,機械自動化全面取代了人手和經驗, 這些技藝精湛的老師傅,就十分罕見了。

  所以,雖然靠著八級工十級工一點點的打磨拼湊無法實現規模化量產化,但是解決從零到一的問題, 難度卻並不大。

  甚至,某家已經封存的工廠車間裡,直接有一台現成的機器, 就是前幾年靠著幾個大工帶著一群小徒弟, 手工做出來的樣機,所有的零部件嚴絲合縫, 主軸部件的精確度甚至比國外大幾百萬買進來的工具機還要高, 可惜只此一台,電機很不怎麼的,還缺了能讓機器動起來的關鍵控制系統。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