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頁
憶往昔天和元年,虞疆屠戮靖州邊境三鎮,先帝大怒,之後的西伐之戰從邊關一直打到虞疆王城,攢下的半個國庫都傾在了西伐戰場上,逼得虞疆教王俯首稱臣,獻出聖物諦寰經、賠盡王室家底方才作罷。
先帝以漢史為鑑,以自身為典,告誡他們每一個皇子,犯我大胤者,雖遠必誅。
時至今日,敬王回想起來,先帝泉下有知,應該也會對他恨極怒極了。
如果當年長兄齊王之死,能讓他從對權力不擇手段的貪婪痴迷里及時回過神,那麼今日,他會不會有不一樣的結局?
小時候,成德皇后還在人世,那時凌燁雖是太子,但兄弟間並沒有因為身份上的差距以及各自母親間的隱隱對立而疏遠。成德皇后是個很好相處的人,也樂於讓太子和兄弟姐妹們親近玩耍,所以他們並不是從一開始就這樣你死我活、彼此對立的。
他和凌燁年齡相差不大,還有一個同齡的妹妹清和,最能玩到一起去。現在回想起來,那段不知事的純真歲月真是遙遠又短暫,後來是怎麼變的呢?好像並沒有發生什麼,只是彼此都長大了。
心卻小了。
可那么小的地方,要裝的東西實在太多,父皇的寵愛、到手的權力、未來的皇位……一樣一樣沉甸甸地往心裡塞,就這麼點地方哪裝得下,那就只能將一些無用的東西扔出去,比如純真歲月,比如手足之情。
我扔了你也扔了,再見面,形同生人。
他扔得比凌燁要乾淨。清和的婚事不好,是鐘太後執政時做的主,將清和嫁給了名聲不好的瀲灩姜氏。那時他在母后那裡還為清和說過話,未果,只能私下給這個妹妹多添了嫁妝。但清和還是很感激他,說三皇兄,我就知道你還是顧念我的。
可是後來,他去了食邑江錦城,離瀲灩很近,那時他已經承繼了長兄齊王的野心和不甘,為了把握瀲灩姜氏投誠的忠心,他暗中給姜氏世子,亦即清和的駙馬,送了名妾室。清和在姜家的處境本就不好,受了許多輕慢,這名妾室的到來,更讓她公主的尊嚴盡失。直到遠在帝都的凌燁派了蘇朗過來宛州,奉旨為清和做主,休離駙馬,終於脫離苦海回到帝都。
皇權鬥爭一日比一日激烈,再後來,他甚至下令暗衛傷過清和性命,若不是清和命大……
歲月和感情,他扔得多乾淨!
若是當年長兄齊王死後,他沒有走敗者的老路也跟著爭……敵人都是了解彼此的,他知道,凌燁不會將事做絕。起初會存著許多疑心和芥蒂,但他若是在江錦城安安分分地待上十二十年——或許用不了那麼長時間——就當個富貴閒王,日後再見面,凌燁會願意喚他一聲「三弟」,語氣一定淡淡的,但稱呼卻像小時候那樣。
可易地而處,五年前若是長兄齊王贏了,他知道,凌燁絕不會有那樣富貴閒王的結局。
許多時候,凌燁爭,是因為他爭不過就會死。
九重闕的宮人每每談及陛下,都說他仁慈寬和,這不是刻意恭維。
論品性,所有皇子裡,凌燁是最不像先帝的,他有青出於藍的手腕,卻沒有克傳弓冶的狠心。如果可以選,凌燁未必想到這皇權火場裡熬。他坐在御座上,掌無邊權力,也不見有三宮六院、曾奢靡享欲,皇帝當得如同修行。他不納妃不御侍,後來似乎喜歡上了那個叫楚珩的人,雖然凌熠並不清楚皇帝到底是何時知道楚珩是漓山東君的,但倘若感情不是出於對大乘境的利用,那麼之於凌燁這樣的人,大概就是願與之共度一生的真心喜歡吧。
也許等一二十年,清晏長大了,依凌燁的性子,可能就會將皇權和江山平穩地交付罷。
他們這一代的父子相離、手足相殘,將會在宣熙帝這裡暫時終止,悲劇不復現。
輸給這樣一個人,凌熠甘心,也不甘心。
但都得認。
皇權路,黃泉路,走這條路就要時刻做好赴黃泉的準備。
決戰在瀾江南北兩岸拉開,王師的中寧兩州駐軍從正面進攻,越州駐軍從西翼包抄,重整過後、戴罪立功的雲州駐軍從後方合圍,再加上王師帥帳得到了方鴻禎交出的敬王行軍布陣圖,勝利幾乎是手到擒來。最終的戡亂之戰僅僅持續了半個多月,至九月初,敬王退守江錦城,負隅頑抗了兩天兩夜,在中寧駐軍破開江錦城北大門後,敬王凌熠攜王妃鍾儀筠等一眾妻妾、以及膝下嫡女和其他子嗣,於江錦城王府自戕。
從二月新年伊始,到九月桂花飄香,盤亘雲昌宛三州之地的風浪,以主謀敬王畏罪自盡、江南十二城的眾世家主上表乞罪告終。至此,九州內亂平息,皇權加諸宇內。
天命所歸,大軍正式獻捷之時,剛好趕上九月初九,重陽盛典,萬壽節。
陛下雖吩咐東海外戰未平,一切從簡,不可大慶,但今年畢竟是陛下二十五歲逢五整壽,又值王師凱旋,喜上加喜,禮部、兵部同太常寺、光祿寺商量後,還是好好準備了一番。
賀我軍戰無不勝,也賀吾皇萬壽無疆。
萬壽前夕,王師獻捷的先鋒營先行回京,雲非押著澹川顏氏一干要犯也隨在其中。
他尚未從武英殿退殿,依舊是天子近衛,「外差」辦完,回京後的第一件事,當然是面聖請安。
敬誠殿前,恰好遇到了準備去毓正宮檢查清晏課業的楚珩,雲非雖遠在宛州,但也聽說了楚珩便是漓山東君姬無月的事,雲非還沒想好怎麼面對,乍然在這兒碰見,不禁有些手足無措。他想起自己那時耍了三次心眼試圖把東君趕出宮的蠢事,又憶起從前不懂事,非要跟顏相對著幹、成天找麻煩的自己,一時間竟不知道該怎麼打招呼了。
先帝以漢史為鑑,以自身為典,告誡他們每一個皇子,犯我大胤者,雖遠必誅。
時至今日,敬王回想起來,先帝泉下有知,應該也會對他恨極怒極了。
如果當年長兄齊王之死,能讓他從對權力不擇手段的貪婪痴迷里及時回過神,那麼今日,他會不會有不一樣的結局?
小時候,成德皇后還在人世,那時凌燁雖是太子,但兄弟間並沒有因為身份上的差距以及各自母親間的隱隱對立而疏遠。成德皇后是個很好相處的人,也樂於讓太子和兄弟姐妹們親近玩耍,所以他們並不是從一開始就這樣你死我活、彼此對立的。
他和凌燁年齡相差不大,還有一個同齡的妹妹清和,最能玩到一起去。現在回想起來,那段不知事的純真歲月真是遙遠又短暫,後來是怎麼變的呢?好像並沒有發生什麼,只是彼此都長大了。
心卻小了。
可那么小的地方,要裝的東西實在太多,父皇的寵愛、到手的權力、未來的皇位……一樣一樣沉甸甸地往心裡塞,就這麼點地方哪裝得下,那就只能將一些無用的東西扔出去,比如純真歲月,比如手足之情。
我扔了你也扔了,再見面,形同生人。
他扔得比凌燁要乾淨。清和的婚事不好,是鐘太後執政時做的主,將清和嫁給了名聲不好的瀲灩姜氏。那時他在母后那裡還為清和說過話,未果,只能私下給這個妹妹多添了嫁妝。但清和還是很感激他,說三皇兄,我就知道你還是顧念我的。
可是後來,他去了食邑江錦城,離瀲灩很近,那時他已經承繼了長兄齊王的野心和不甘,為了把握瀲灩姜氏投誠的忠心,他暗中給姜氏世子,亦即清和的駙馬,送了名妾室。清和在姜家的處境本就不好,受了許多輕慢,這名妾室的到來,更讓她公主的尊嚴盡失。直到遠在帝都的凌燁派了蘇朗過來宛州,奉旨為清和做主,休離駙馬,終於脫離苦海回到帝都。
皇權鬥爭一日比一日激烈,再後來,他甚至下令暗衛傷過清和性命,若不是清和命大……
歲月和感情,他扔得多乾淨!
若是當年長兄齊王死後,他沒有走敗者的老路也跟著爭……敵人都是了解彼此的,他知道,凌燁不會將事做絕。起初會存著許多疑心和芥蒂,但他若是在江錦城安安分分地待上十二十年——或許用不了那麼長時間——就當個富貴閒王,日後再見面,凌燁會願意喚他一聲「三弟」,語氣一定淡淡的,但稱呼卻像小時候那樣。
可易地而處,五年前若是長兄齊王贏了,他知道,凌燁絕不會有那樣富貴閒王的結局。
許多時候,凌燁爭,是因為他爭不過就會死。
九重闕的宮人每每談及陛下,都說他仁慈寬和,這不是刻意恭維。
論品性,所有皇子裡,凌燁是最不像先帝的,他有青出於藍的手腕,卻沒有克傳弓冶的狠心。如果可以選,凌燁未必想到這皇權火場裡熬。他坐在御座上,掌無邊權力,也不見有三宮六院、曾奢靡享欲,皇帝當得如同修行。他不納妃不御侍,後來似乎喜歡上了那個叫楚珩的人,雖然凌熠並不清楚皇帝到底是何時知道楚珩是漓山東君的,但倘若感情不是出於對大乘境的利用,那麼之於凌燁這樣的人,大概就是願與之共度一生的真心喜歡吧。
也許等一二十年,清晏長大了,依凌燁的性子,可能就會將皇權和江山平穩地交付罷。
他們這一代的父子相離、手足相殘,將會在宣熙帝這裡暫時終止,悲劇不復現。
輸給這樣一個人,凌熠甘心,也不甘心。
但都得認。
皇權路,黃泉路,走這條路就要時刻做好赴黃泉的準備。
決戰在瀾江南北兩岸拉開,王師的中寧兩州駐軍從正面進攻,越州駐軍從西翼包抄,重整過後、戴罪立功的雲州駐軍從後方合圍,再加上王師帥帳得到了方鴻禎交出的敬王行軍布陣圖,勝利幾乎是手到擒來。最終的戡亂之戰僅僅持續了半個多月,至九月初,敬王退守江錦城,負隅頑抗了兩天兩夜,在中寧駐軍破開江錦城北大門後,敬王凌熠攜王妃鍾儀筠等一眾妻妾、以及膝下嫡女和其他子嗣,於江錦城王府自戕。
從二月新年伊始,到九月桂花飄香,盤亘雲昌宛三州之地的風浪,以主謀敬王畏罪自盡、江南十二城的眾世家主上表乞罪告終。至此,九州內亂平息,皇權加諸宇內。
天命所歸,大軍正式獻捷之時,剛好趕上九月初九,重陽盛典,萬壽節。
陛下雖吩咐東海外戰未平,一切從簡,不可大慶,但今年畢竟是陛下二十五歲逢五整壽,又值王師凱旋,喜上加喜,禮部、兵部同太常寺、光祿寺商量後,還是好好準備了一番。
賀我軍戰無不勝,也賀吾皇萬壽無疆。
萬壽前夕,王師獻捷的先鋒營先行回京,雲非押著澹川顏氏一干要犯也隨在其中。
他尚未從武英殿退殿,依舊是天子近衛,「外差」辦完,回京後的第一件事,當然是面聖請安。
敬誠殿前,恰好遇到了準備去毓正宮檢查清晏課業的楚珩,雲非雖遠在宛州,但也聽說了楚珩便是漓山東君姬無月的事,雲非還沒想好怎麼面對,乍然在這兒碰見,不禁有些手足無措。他想起自己那時耍了三次心眼試圖把東君趕出宮的蠢事,又憶起從前不懂事,非要跟顏相對著幹、成天找麻煩的自己,一時間竟不知道該怎麼打招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