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頁
與他們有相同遭遇的還有王琚、魏知古、崔日用等功臣,他們大部分死在了流放路上。
當然不只是功臣,玄宗不會厚此薄彼,對自己的親人他下手一般狠。當年流放集州的重茂,在李隆基上台後不久,不明不白死在了貶所。這個僅僅當過幾天皇帝的倒霉孩子,更倒霉地碰上了一位沒有心的表兄。
武則天建立的、用以顯示其天命的建築都被拆毀。尤其是天樞,融掉的銅達到千斤,運送數日不盡。李隆基首次允許官方稱武后為篡,恢復了因犯「曌」諱改稱制書的詔書,又抹去她在泰山封禪里的存在。太平為母親修建的罔極寺,更改了寺名,掛上李隆基自己的畫像。太平觀改名「昭成觀」,安樂公主所建寺院,也全部改成為李隆基的生母——昭成竇皇后祈福的所在。即便很多年以後,李隆基仍然沒有放過她們:太平的曾外孫女,萬泉縣主之子豆盧建的女兒,被皇帝送去和親。當時局勢本就不穩,沒多久,這個可憐的女孩在異鄉被殺。
對上官昭容多達百卷的文集,他以「則天當政時期詩文過于敏感」為藉口,命令屬下重新修整,刪去大部分內容後僅剩二十卷。[R8] 更可悲的是,因為這個工作,他開始標榜自己為政敵修文集,不可謂不愛才。一場肆意的屠殺,反轉為玄宗英明神武,不僅具有掃除女性干政的政治魄力,同時又是重視文學與文化的有德之君。愛才?這區區二十卷殘本,亦未多行傳抄,因戰亂損毀再無跡可尋。
長寧公主——紅妝時代主角團最邊緣的人物,除了買賣斜封、大興土木、搶占軍營良田與奴婢,沒有做過什麼事。事敗以後她捐了寺、賣了房,換來二十億錢,隨駙馬去地方赴任。那麼一個不起眼的女人,也是紅妝時代唯一的善終。
唐開國時,修史制度有一:凡起居注、時政記、實錄以及據此修成的國史等,皇帝均不能要求史官呈交,更不允許任意塗改。自李世民玄武門之變以來,首開干涉史館修撰的先河,他說:「朕之為心,異於前世帝王。欲自觀國史,知前日之惡,為後來之戒」,隨後「即命削去浮詞」。自然,他的曾孫也很好的發揚了這點——皇帝要有權威,就不能背上唐隆政變背叛姑姑的罵名,不能讓後人以為他不孝。所以上官婉兒必須是韋後黨羽,所以她與太平公主一定是仇敵。
唐朝起居注、實錄等卷帙浩繁,難以一一修改。即便改得,東都洛陽的機構還有收藏。且大唐風氣開放,此類文獻不禁人抄閱,皇親貴戚、重臣世家,以至於新羅、日本、渤海、南詔、吐蕃及西域諸國,都可能有藏本。事實動改不了,高明的篡改家也不會去否認事實。他們明白,人們為何要做這些事,秉持著什麼心態,這裡才是自己運作的餘地。
那么女人與朝臣交往,便是□□弄權[R9] ——尤其婉兒與武三思二三事,必有不守婦道處;那些惠民的政績,就是收買人心,而斜封、賣官鬻爵等罪名,一一定為作污點;最後,政變當夜婉兒拿著遺詔,是為向臨淄王投誠,可見此人毫無政治道德。
太平呢,從則□□開始就好耍陰謀,「凶狡無比[R10] 」,又奢侈腐化。最後的三年,處處逼迫李隆基這個正統繼承人,最終落得死無葬身之地,實乃咎由自取。
從史書的字縫中,後人看出點點塗改痕跡,於是乎不由嘆惋:
皇庭金枝,萬千寵愛,傾心一身。繁華落盡,荒冢孤墳,空許太平一世。
相門浮萍,三番起落,知音幾人?風塵散去,石刻丹青,留駐昭容幾分。[R11]
在李隆基為《孝經》作疏時,在他肆意塗抹史書時,也許會想起姑母曾問他的話,然後哈哈大笑:能者居之,你我,誰更算能者?
開元七年,皇帝親下詔書,請張說「昭振風雅,光揚軌訓」,修撰國史。當時張說還沒有回到長安,於軍中領命。他曾經的政敵崔湜,在先天政變以後被流放嶺南,路上收到御史傳來敕令,逼令自殺。張說致力於醜化崔湜,安上許多莫須有的罪名[R12] ,僅從那部分史書所寫,就能聞見濃烈的酸味兒。不過因此,他也重新受到皇帝的賞識。
開元九年,張說重任宰相,監修國史。他想改掉史書中自己「兩面派」的形象,為此和史館修撰吳兢大吵了一架,因而結下樑子[R13] 。吳兢受命於前朝,修史向來秉筆直書,堅決不同意塗改。顯然,為自己貼金的活計,不同於為皇帝捏造事實——沒了領導的支持,這事最終也沒辦成。
吳兢這位耿直男兒,不屈服權貴,更不會允許玄宗篡改婉兒、太平等人的形象。可惜,他與頂頭上司張說大吵一架,頂多被穿穿小鞋。但不聽皇帝的話,就只有下崗,且不能再就業。很快他以一個莫須有的罪名,被貶荊州司馬,離開了京城。吳兢捨不得原來的工作,隨身保留所寫史草,仍抱有青史留後世的執念。
只是事與願違,這六十篇史草,還是被皇帝差人強行取回了。[R14] 在他全部的生命中,在歷史千年的長河裡,永遠沉默無聲。
接替他繼續修史的,是玄宗挑中的代言人——蕭嵩[R15] 。這人就聽話多了,任相數年,並無治國之能,凡事唯唯喏喏,從無見解。他就是李三郎理想的史官。
某夜,在絳州的府邸中,長寧公主仰頭,看天空划過一道道[R16] 亮痕。與此同時,長安的國史館中,做事的史官寫得乏了,落筆抬首,也望見漆黑蒼茫的夜空——流星如雨,墜落成千萬煙花。
當然不只是功臣,玄宗不會厚此薄彼,對自己的親人他下手一般狠。當年流放集州的重茂,在李隆基上台後不久,不明不白死在了貶所。這個僅僅當過幾天皇帝的倒霉孩子,更倒霉地碰上了一位沒有心的表兄。
武則天建立的、用以顯示其天命的建築都被拆毀。尤其是天樞,融掉的銅達到千斤,運送數日不盡。李隆基首次允許官方稱武后為篡,恢復了因犯「曌」諱改稱制書的詔書,又抹去她在泰山封禪里的存在。太平為母親修建的罔極寺,更改了寺名,掛上李隆基自己的畫像。太平觀改名「昭成觀」,安樂公主所建寺院,也全部改成為李隆基的生母——昭成竇皇后祈福的所在。即便很多年以後,李隆基仍然沒有放過她們:太平的曾外孫女,萬泉縣主之子豆盧建的女兒,被皇帝送去和親。當時局勢本就不穩,沒多久,這個可憐的女孩在異鄉被殺。
對上官昭容多達百卷的文集,他以「則天當政時期詩文過于敏感」為藉口,命令屬下重新修整,刪去大部分內容後僅剩二十卷。[R8] 更可悲的是,因為這個工作,他開始標榜自己為政敵修文集,不可謂不愛才。一場肆意的屠殺,反轉為玄宗英明神武,不僅具有掃除女性干政的政治魄力,同時又是重視文學與文化的有德之君。愛才?這區區二十卷殘本,亦未多行傳抄,因戰亂損毀再無跡可尋。
長寧公主——紅妝時代主角團最邊緣的人物,除了買賣斜封、大興土木、搶占軍營良田與奴婢,沒有做過什麼事。事敗以後她捐了寺、賣了房,換來二十億錢,隨駙馬去地方赴任。那麼一個不起眼的女人,也是紅妝時代唯一的善終。
唐開國時,修史制度有一:凡起居注、時政記、實錄以及據此修成的國史等,皇帝均不能要求史官呈交,更不允許任意塗改。自李世民玄武門之變以來,首開干涉史館修撰的先河,他說:「朕之為心,異於前世帝王。欲自觀國史,知前日之惡,為後來之戒」,隨後「即命削去浮詞」。自然,他的曾孫也很好的發揚了這點——皇帝要有權威,就不能背上唐隆政變背叛姑姑的罵名,不能讓後人以為他不孝。所以上官婉兒必須是韋後黨羽,所以她與太平公主一定是仇敵。
唐朝起居注、實錄等卷帙浩繁,難以一一修改。即便改得,東都洛陽的機構還有收藏。且大唐風氣開放,此類文獻不禁人抄閱,皇親貴戚、重臣世家,以至於新羅、日本、渤海、南詔、吐蕃及西域諸國,都可能有藏本。事實動改不了,高明的篡改家也不會去否認事實。他們明白,人們為何要做這些事,秉持著什麼心態,這裡才是自己運作的餘地。
那么女人與朝臣交往,便是□□弄權[R9] ——尤其婉兒與武三思二三事,必有不守婦道處;那些惠民的政績,就是收買人心,而斜封、賣官鬻爵等罪名,一一定為作污點;最後,政變當夜婉兒拿著遺詔,是為向臨淄王投誠,可見此人毫無政治道德。
太平呢,從則□□開始就好耍陰謀,「凶狡無比[R10] 」,又奢侈腐化。最後的三年,處處逼迫李隆基這個正統繼承人,最終落得死無葬身之地,實乃咎由自取。
從史書的字縫中,後人看出點點塗改痕跡,於是乎不由嘆惋:
皇庭金枝,萬千寵愛,傾心一身。繁華落盡,荒冢孤墳,空許太平一世。
相門浮萍,三番起落,知音幾人?風塵散去,石刻丹青,留駐昭容幾分。[R11]
在李隆基為《孝經》作疏時,在他肆意塗抹史書時,也許會想起姑母曾問他的話,然後哈哈大笑:能者居之,你我,誰更算能者?
開元七年,皇帝親下詔書,請張說「昭振風雅,光揚軌訓」,修撰國史。當時張說還沒有回到長安,於軍中領命。他曾經的政敵崔湜,在先天政變以後被流放嶺南,路上收到御史傳來敕令,逼令自殺。張說致力於醜化崔湜,安上許多莫須有的罪名[R12] ,僅從那部分史書所寫,就能聞見濃烈的酸味兒。不過因此,他也重新受到皇帝的賞識。
開元九年,張說重任宰相,監修國史。他想改掉史書中自己「兩面派」的形象,為此和史館修撰吳兢大吵了一架,因而結下樑子[R13] 。吳兢受命於前朝,修史向來秉筆直書,堅決不同意塗改。顯然,為自己貼金的活計,不同於為皇帝捏造事實——沒了領導的支持,這事最終也沒辦成。
吳兢這位耿直男兒,不屈服權貴,更不會允許玄宗篡改婉兒、太平等人的形象。可惜,他與頂頭上司張說大吵一架,頂多被穿穿小鞋。但不聽皇帝的話,就只有下崗,且不能再就業。很快他以一個莫須有的罪名,被貶荊州司馬,離開了京城。吳兢捨不得原來的工作,隨身保留所寫史草,仍抱有青史留後世的執念。
只是事與願違,這六十篇史草,還是被皇帝差人強行取回了。[R14] 在他全部的生命中,在歷史千年的長河裡,永遠沉默無聲。
接替他繼續修史的,是玄宗挑中的代言人——蕭嵩[R15] 。這人就聽話多了,任相數年,並無治國之能,凡事唯唯喏喏,從無見解。他就是李三郎理想的史官。
某夜,在絳州的府邸中,長寧公主仰頭,看天空划過一道道[R16] 亮痕。與此同時,長安的國史館中,做事的史官寫得乏了,落筆抬首,也望見漆黑蒼茫的夜空——流星如雨,墜落成千萬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