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頁
「與唐隆年那場政變時的夜空,一模一樣啊」,如果他見過,就會這麼說。每個人都會死兩次,一次是掩埋入黃土,一次是遺忘於人間。[R17] 漫天星河流動,刺破夜空,又將它縫合,倏而再無痕跡。燦爛地如同她們的生命,短暫地如同她們的生命。一代女政治家真實的血肉,就這樣消散了,再無法聚合。流星落於忘川,時間隨水逝去,洗淨大唐紅妝濃重的鉛華[R18] 。還有誰能看見她們麼,還有誰能記得她們麼,還有誰能鐫刻下這些驚心動魄麼。
都落下來了。沒有星星再為她們作證了。一顆也沒有。
[R1]作詩還是策論,婉兒直接降維打擊!
[R2]不會寫詩,真編不出來了,大家知道大概意思就好。
[R3]古代情趣酒店,哈哈哈。
[R4]出自梅村古體詩中一首《宮扇》。
[R5]定王、駙馬都尉武攸暨延和元年(712年)卒。他死後僅僅一年時間,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太平公主因謀逆賜死,「令平毀其墓」。隨著考古工作的開展,新出土的上官婉兒墓和薛紹墓中,均發現官方毀墓痕跡——封土被平、穹頂開裂、墓室坍塌、屍首無處可尋。這些在史書中沒有記載。研究員李明認為,李隆基在毀壞武攸暨墓同時,順便毀了薛紹和婉兒的墓葬。按照禮儀制度,太平應該與武攸暨合葬,毀壞武攸暨墓的目的是讓太平死無葬身之地。所以我個人對所謂「太平墓」持悲觀態度,認為她直接被扔掉,沒有下葬。古人認為,沒有墓葬就沒有地下世界,算是很重的懲罰。
另一種是三藐三大佬的說法,可以與李明研究員互相印證。我做一個簡單的摘錄:
我個人猜測玄宗朝是於先天政變一周年之際,即開元二年七至九月,完成了太平公主案的審理工作,自此開始針對公主進行全面清算、以儆效尤。在清算太平公主同一時期頒布的諸多詔令中,有一道是嚴格禁止大搞喪葬事宜,即《禁厚葬制》:
(開元二年九月)甲寅,制曰……失禮違令,殊非所宜;戮屍暴骸,實由於此……出自《舊唐書卷八本紀第八玄宗上》
此文嚴厲批判別造田園、大搞喪事,並明確「戮屍暴骸,實由於此」,即,「掘毀墳墓、剖棺戮屍,實際是因為越制厚葬」。
史書及其他史料尚未有直接證據指出這就是李隆基毀上官婉兒墓和薛紹墓的藉口,我起初也未將此制與太平公主案聯繫起來,直至讀到武周、中宗、睿宗、玄宗四朝元老姚崇死前對其後人所說的一番話,才隱約意識到李隆基很可能是憑《禁厚葬制》使其毀墓行為合理化。
根據史書所載,姚崇死前極力阻止其家人將其厚葬,甚至「極力」到了《舊唐書??姚崇傳》近二分之一篇幅都是在講他說服家人的遺令的程度。或許是親身經歷、親眼目睹太平公主敗後其先前珍視並斥巨資修繕的陵園墓地的慘狀,才使姚崇有此番感慨。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如果當年太平公主能釋懷生死、放下故人,或許是截然不同的結果。只是那時,這世間也再也不會有千年萬歲輪轉和椒花頌聲的執念。
[R6]《新唐書??太平公主傳》:始,主作觀池樂遊原,以為盛集,既敗,賜寧、申、岐、薛四王,都人歲祓禊其地。
[R7]其實薛崇胤有可能活下來了,不過大多數史學家沒有詳細探究這點。
[R8]這是一個猜測。正史記載玄宗修的婉兒文集,以示李三雖然不得不殺昭容,但是內心愛才。如《舊唐書》記載:「玄宗令收其詩筆,撰成文集二十卷,令張說為之序。」《新唐書》記載文集成書於開元初。《北戶錄》卷三有唐人崔龜圖注云:「有集二十卷,詩在集中。玄宗收取其詩,匯集之,令張說為序。集賢故事,舊宣索書,皆進副本。無副本者,則促功寫進。後亦不能守其事。如上官昭容,舊無副本,因宣索,便進正本庫中。今闕此書矣。」
李明研究員寫道:直到陳祖言作的《張說年譜》認為此說有誤,將張說此序寫作時間繫於景雲二年(711年),可謂灼見。
而《龍城錄??高皇帝宴賞牡丹》記載:「高皇帝御群臣賦宴賞雙頭牡丹詩,惟上官昭容一聯為絕麗,所謂『勢如連璧友,心若臭蘭人』者。使夫婉兒稍知義訓,亦足為賢婦人而稱量天下,何足道哉。此禍成所以無赦於死也。有文集一百卷行於世。」
如果記載為真,我們可以大膽猜測一下,為何原本的一百卷文集,後來變成了李三的二十卷,呵呵。
[R9]《新唐書》就有記載:邪人穢夫,爭候門下,肆相狎昵。
[R10]出自《新唐書??王琚傳》
[R11]B站UP主「胥渡吧」唐朝群聊番外4視頻下的評論一個叫「青衿笑笑生」的用戶所寫。已獲得使用授權。
[R12]《舊唐書??卷七十四列傳第二十四》:初,湜與張說有隙,說時為中書令,議者以為說構陷之。
[R13]《資治通鑑》記載:(開元九年)著作郎吳兢撰則天實錄,言宋璟激張說仗證魏元忠事。說修史見之,知兢所為,謬曰:「劉五殊不相借!」(知幾第五,唐人多以第相呼。)兢起對曰:「此乃兢所為,史草具在,不可仗明公枉怨死者。」同僚皆失色。其後說陰祈兢改數字,兢終不許,曰:「若徇公請,則此史不為直筆,何以取信於後!」
[R14]《新唐書??吳兢傳》:久之,(吳兢)坐書事不當,貶荊州司馬,以史草自隨。蕭嵩領國史,奏遣使者就兢取書,得六十餘篇。
都落下來了。沒有星星再為她們作證了。一顆也沒有。
[R1]作詩還是策論,婉兒直接降維打擊!
[R2]不會寫詩,真編不出來了,大家知道大概意思就好。
[R3]古代情趣酒店,哈哈哈。
[R4]出自梅村古體詩中一首《宮扇》。
[R5]定王、駙馬都尉武攸暨延和元年(712年)卒。他死後僅僅一年時間,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太平公主因謀逆賜死,「令平毀其墓」。隨著考古工作的開展,新出土的上官婉兒墓和薛紹墓中,均發現官方毀墓痕跡——封土被平、穹頂開裂、墓室坍塌、屍首無處可尋。這些在史書中沒有記載。研究員李明認為,李隆基在毀壞武攸暨墓同時,順便毀了薛紹和婉兒的墓葬。按照禮儀制度,太平應該與武攸暨合葬,毀壞武攸暨墓的目的是讓太平死無葬身之地。所以我個人對所謂「太平墓」持悲觀態度,認為她直接被扔掉,沒有下葬。古人認為,沒有墓葬就沒有地下世界,算是很重的懲罰。
另一種是三藐三大佬的說法,可以與李明研究員互相印證。我做一個簡單的摘錄:
我個人猜測玄宗朝是於先天政變一周年之際,即開元二年七至九月,完成了太平公主案的審理工作,自此開始針對公主進行全面清算、以儆效尤。在清算太平公主同一時期頒布的諸多詔令中,有一道是嚴格禁止大搞喪葬事宜,即《禁厚葬制》:
(開元二年九月)甲寅,制曰……失禮違令,殊非所宜;戮屍暴骸,實由於此……出自《舊唐書卷八本紀第八玄宗上》
此文嚴厲批判別造田園、大搞喪事,並明確「戮屍暴骸,實由於此」,即,「掘毀墳墓、剖棺戮屍,實際是因為越制厚葬」。
史書及其他史料尚未有直接證據指出這就是李隆基毀上官婉兒墓和薛紹墓的藉口,我起初也未將此制與太平公主案聯繫起來,直至讀到武周、中宗、睿宗、玄宗四朝元老姚崇死前對其後人所說的一番話,才隱約意識到李隆基很可能是憑《禁厚葬制》使其毀墓行為合理化。
根據史書所載,姚崇死前極力阻止其家人將其厚葬,甚至「極力」到了《舊唐書??姚崇傳》近二分之一篇幅都是在講他說服家人的遺令的程度。或許是親身經歷、親眼目睹太平公主敗後其先前珍視並斥巨資修繕的陵園墓地的慘狀,才使姚崇有此番感慨。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如果當年太平公主能釋懷生死、放下故人,或許是截然不同的結果。只是那時,這世間也再也不會有千年萬歲輪轉和椒花頌聲的執念。
[R6]《新唐書??太平公主傳》:始,主作觀池樂遊原,以為盛集,既敗,賜寧、申、岐、薛四王,都人歲祓禊其地。
[R7]其實薛崇胤有可能活下來了,不過大多數史學家沒有詳細探究這點。
[R8]這是一個猜測。正史記載玄宗修的婉兒文集,以示李三雖然不得不殺昭容,但是內心愛才。如《舊唐書》記載:「玄宗令收其詩筆,撰成文集二十卷,令張說為之序。」《新唐書》記載文集成書於開元初。《北戶錄》卷三有唐人崔龜圖注云:「有集二十卷,詩在集中。玄宗收取其詩,匯集之,令張說為序。集賢故事,舊宣索書,皆進副本。無副本者,則促功寫進。後亦不能守其事。如上官昭容,舊無副本,因宣索,便進正本庫中。今闕此書矣。」
李明研究員寫道:直到陳祖言作的《張說年譜》認為此說有誤,將張說此序寫作時間繫於景雲二年(711年),可謂灼見。
而《龍城錄??高皇帝宴賞牡丹》記載:「高皇帝御群臣賦宴賞雙頭牡丹詩,惟上官昭容一聯為絕麗,所謂『勢如連璧友,心若臭蘭人』者。使夫婉兒稍知義訓,亦足為賢婦人而稱量天下,何足道哉。此禍成所以無赦於死也。有文集一百卷行於世。」
如果記載為真,我們可以大膽猜測一下,為何原本的一百卷文集,後來變成了李三的二十卷,呵呵。
[R9]《新唐書》就有記載:邪人穢夫,爭候門下,肆相狎昵。
[R10]出自《新唐書??王琚傳》
[R11]B站UP主「胥渡吧」唐朝群聊番外4視頻下的評論一個叫「青衿笑笑生」的用戶所寫。已獲得使用授權。
[R12]《舊唐書??卷七十四列傳第二十四》:初,湜與張說有隙,說時為中書令,議者以為說構陷之。
[R13]《資治通鑑》記載:(開元九年)著作郎吳兢撰則天實錄,言宋璟激張說仗證魏元忠事。說修史見之,知兢所為,謬曰:「劉五殊不相借!」(知幾第五,唐人多以第相呼。)兢起對曰:「此乃兢所為,史草具在,不可仗明公枉怨死者。」同僚皆失色。其後說陰祈兢改數字,兢終不許,曰:「若徇公請,則此史不為直筆,何以取信於後!」
[R14]《新唐書??吳兢傳》:久之,(吳兢)坐書事不當,貶荊州司馬,以史草自隨。蕭嵩領國史,奏遣使者就兢取書,得六十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