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陸楊《上官婉兒和她的製作者》:首先談一下我對上官婉兒墓誌的印象。若熟悉唐代墓誌的書寫,那麼不難發現這篇墓誌的文筆,包括謀篇、用典、遣詞等等,都相當平庸。若換成別的書寫對象,那麼這種平庸在更多程式化的唐代前期墓誌里未必值得驚訝。但這種情況出現在當日文壇女主和有昭容身份的婉兒墓誌里,就令人費解,至少說明撰寫者不大可能是文章名手。以上官昭容之身份和文名,墓誌卻不署撰者,加上不出色的文筆,使我們可以推斷這篇墓誌撰寫者絕無可能是當時的高層文士。

  我原來也以為混亂的稱呼是因為刻上去不好改了,後來才知道並不存在這個問題。在《寫本刻本拓本——唐代墓誌的生發、篆刻與流傳》這篇論文裡寫到:因石刻較諸寫本有一特殊的優勢:若刻字過程中發現漏刻和誤刻現象,可隨時將誤字剷除或磨平,再將正確的文字刻人,可以使石刻更為簡潔和美觀。除了模勒上石以前需要對石材進行甄別以外,刊刻過程中還有一個環節——檢校,也極易為研究者忽視。實際上,檢校乃是唐人極為重視的刻石環節。唐人對於志石極為重視,有些較為講究的家庭,在刻石完畢後均會專門請人校字。

  那麼婕妤和昭容稱呼混亂就更難以解釋,但凡多個一兩天就能改過來的東西愣是沒改。所以我認為,婉兒的下葬是極為匆忙的,很好改的稱呼都沒改,也沒有讓人檢校。墓誌中稱呼李隆基為皇太子,《舊唐書》卷八《玄宗本紀》記載:七月己巳,睿宗御承天門,皇太子詣朝堂受冊。是日有景雲之瑞,改元為景雲,大赦天下。七月二十日,李隆基剛剛冊為皇太子,可推定墓誌的撰寫時間是在景雲元年七月二十日至八月二十四日之間,其實也很短,不像是計劃好的時間。這裡不多說了,詳見我曾做過的論證《上官婉兒墓倉促下葬的痕跡考辯》,說明了我為什麼這樣處理這段歷史。

  3.停靈時間是官員地位的象徵,婉兒的停靈時間,相較於同時期二三品官員,算是很短的。如果是屍身腐爛因素,同期死亡的安樂也是斬首,卻比她晚了三個月下葬。即便是太平為了噁心李三,也應該無限延長停靈時間。

  最後以《劍橋中國隋唐史》中的這段話結尾:與他曾祖父一樣,玄宗也親自插手干預了他這一時期的歷史,以確保任何史料都不能與這種官方解釋有矛盾。但種種事頭卻暗示了不同的解釋。

  我探尋不了真相,只是提供一種可能的解釋。

  [R7]這根據群友鎮魂公主的話改編的,原文為:唐隆之後,周圍全是要算計她的人,要利用她的人。笑意掛在臉上,心裡卻想著怎樣捅刀子。不敢想像她那時的處境環顧四周,再不見那人的真誠笑顏。

  [R8]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了,這是第二十一章 內容,婉兒說:「小傢伙,我們做個約定好不好?如果姨母回不來了,你就告訴你阿娘,讓她走好自己的路,不要掛念。我不過是換了一個地方陪她。好不好?」,這裡夢幻聯動!

  [R9]上位不久,李旦就利用立功授獎的機會,將參與唐隆政變的萬騎將領調離禁軍系統。兩個月後,他又懲處了一批人,說他們仗著平韋後功勞,多為不法,是長安百姓禍害。這純屬扯淡,這同一批人,神龍政變沒「多為不法」,現在就做了?再說,是禍害,到了地方也禍害啊。就是李旦為了鞏固權力調走了兒子的人。李隆基也聰明,明白君要臣死,父要子亡的道理,沒有吱聲,以此贏得了李旦的憐憫和信任。

  作者有話要說:

  感謝讀者「」,灌溉營養液+5!時隔多年(也就一個月吧),終於有人投餵我辣,感動!(bushi)

  第146章 棄仇念(1)

  「太子非長,不當立。」

  景雲元年十月,流言散布進長安城大街小巷。距離唐隆政變僅四個月,姑侄之間的鬥爭,最終由太平公主正式挑起。她終於清醒了——對她的皇帝哥哥來說,兒子才是自家人。與妹妹表現得再親近,不過表面功夫,沒什麼實際用處。屁股貼了龍椅,腦袋枕上江山,人都是有私心的。她沒法怨恨兄長。

  這場戰鬥,孤注一擲,孤軍奮戰,沒人可以幫她。

  「太子非長」,推出李成器擋在前邊,是陰狠的一招。李成器是嫡長子,兼左衛大將軍,掌管南衙禁軍,即宮禁宿衛。雖說南衙不像北衙羽林那般,每次在政變中不可或缺,卻也是最重要的配角。裡應外合,肅清城中叛逆餘黨,向來是他們的任務。若能將成器拉入陣營,與太子兩虎相鬥,可謂上上策。

  這可把成器嚇壞了,連連上表推辭謝罪,連大將軍都要辭掉。這下弄得李旦也不安生——皇儲是國家大計,皇儲不安國本便不穩。他是責備的話也說了,規勸的話也說了,妹妹偏要抱著死去的人不放,和自己的親兒子作對。一個還不夠,非要弄得兩個兒子都不好過。他忍著沒發脾氣,下了道制書,大意是自己對太子很滿意,不會想著換人,請眾人不要再議論三郎的出身了。

  這麼一來,暗中的刀子擺在了明面上,這是把太平往死路上推——逼妹妹與兒子鬥爭,直至走到你死我活的境地。這一切,為了穩固自己的寶座,也為了天下不再混亂。武曌從龍椅上走下來以後,整整六年,動亂和饑荒苦天下人已久。想得到眾人最渴望的安穩,李旦必須走上從前的軌道——祖父與父親一脈相承的軌道。令他不安的是,與哥哥李顯一樣,他是被推著重登皇位的。李顯要斗功臣,他就要防著兒子,用妹妹的刀對上三郎的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