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頁
你死我活?太平想了想,這結局也不賴。勝了,就叫李三那賤人下地獄;敗了,大概就能見到婉兒了。那時候,她會在天國的門前,再一次挽上她的手,笑吟吟迎接自己麼?
她幻想著婉兒赴死前的模樣,一遍又一遍。跪坐於書案之前,那人怎樣不舍而留連,寫出那封絕筆。她很明白,婉兒是想叫她抽身,叫她忍氣吞聲,不要再摻和進什麼政事。只有這樣,才能保全後半生的安穩。她也清楚,哥哥說得對,叫婉兒自己選,要的必然是天下安寧,而非一個豪華的墓室。
她笑了。她笑哥哥薄情裝作深情,明明私心不淺,非要擺出愛護妹妹的模樣。她笑那些「正義」的門生,紛紛鼓動她出面力爭,失敗的時候給她冷眼,卻沒一個挺身而出。她笑自己蠢笨,看不透世事,偏生相信李隆基這小子,害死了摯愛與骨肉。臨了,到現在,前途一片迷茫,她進退兩難,孤立無援。
對,對,都對,是該放棄了。只要放棄,把一切丟給別人,所有問題都迎刃而解。為了天下安寧,為了自身安危,絕不做哥哥的刀劍,激流勇退——
但她還是要去爭。哪怕只是出一口氣,能指著鼻子痛快罵一場。因為這才是太平公主。不過一個性情中人罷了。
「婉兒,我知道你很想教會我,教我什麼是天下,什麼是蒼生。可是我太笨了,學不會。因為我永遠都不是你,因為我就是個刁蠻任性的公主。因為,我永遠都愛著你……」
她默念著,在佛前叩首。千福寺的鐘聲響起來了。
隋文帝的大兒子楊勇,因為寵幸小妾勝過嫡妻,為獨孤皇后所不喜,從太子位上被趕下來;太宗的長子承乾,喜愛鬥雞走狗扮作胡人,又兼豢養孌童,最終被廢;她的哥哥李賢更是如此,因為戶奴趙道生被天后抓住把柄,流放巴州。太子失德,此事可大可小,也能上綱上線。拉攏李成器不得,太平的下一步,便是派人監視李隆基。在他府上安插親信,抓住每一分一毫的漏洞。
李隆基知道這事,又沒辦法明面上反對,畢竟姑姑教導侄子而已。他只有暗自罵罵咧咧,縮起尾巴做人。三郎本不是這樣收斂檢點的人,日日如此,憋得也是受不住。好在他是名正言順的太子,受眾臣擁戴,那是太平從來沒有的東西。元老大臣本不支持女人主政,經昭容草率安葬一事,能拉攏的臣子也走了。剩下的,均是些趨炎附勢、投機倒把的傢伙,還有許多已被貶到地方。
多年的政壇經驗,太平也很快理清了思路——沒有人望,此戰勝負,便在於哥哥李旦。大唐不可能再出一個女皇,阻力過大,實力也不夠,她不可能覬覦皇位。既然自己對哥哥沒有威脅,關鍵就在於,讓他發現三郎滔天的野心。讓他曉得,兒子不是善茬,時時謀劃著名篡權奪位。一旦矛盾轉移到父子身上,李旦借著君臣的優勢,打擊自己的兒子,輕而易舉。大臣也說不得什麼。
戰役在推拉中開始了。太平不斷的進言,使李旦終於有了猶疑。他召了位素來信任宰相[R1] 入宮,暗中問他:「聽說滿朝文武歸心太子,這件事,愛卿怎麼看呢?」
話不好說,若承認朝廷心向太子,便是告訴皇帝,這兒子勢力太大,不得不防。若不承認,首先是欺君罔上,其次也是給太子抹黑。那宰相從武周時期就是出名剛直,當面折辱二張兄弟,多年過去,更加老成持重了。他微微拱手,對皇帝道:「陛下怎麼能說這種亡國的話!這必然是太平公主的陰謀。太子有功於社稷,仁明孝友,天下所共知。願陛下不要聽信小人讒言。[R2] 」
簾後,太平咬緊了牙。仁明孝友,他李隆基就是這樣仁明孝友?他做了什麼?為什麼所有人都要擁戴他,僅僅因為他有能力,可以將大唐重新推向巔峰?
她有些委屈。活了這麼多年,頭一次感到這樣委屈。伴隨著孤獨感,委屈愈發濃烈,只想抱著愛人哭一場。那人卻離她而去了。
「殺。殺了他。」她對哥哥說。
「好,好。」不涉及原則問題,李旦一副言聽計從的樣子。不過一個老的快要死去的臣子罷了,下獄問斬,也不算可惜[R3] 。幸得將軍郭元振力保,這位老宰相改為流放[R4] ,四年以後,在貶所壽終正寢。
公主府恢復了往日的生機,她設宴招待大臣,來來往往絡繹不絕。凡是願意來府上的,金箔玉器,豪禮相贈,與數年前養精蓄銳的情景相似。推杯換盞之中,那個公主卻不是從前進退有度、波瀾不驚的太平。她是另一個人,一個自己也不認識的人。
景雲二年一月,朝會散去,冬日寒氣逼人。宰相們瑟縮在官袍中,伏在馬背上,從皇城中稀稀零零出來。遠遠看見一輛馬車,橫在路中央,擋住了眾人去路。馬車上是皇家的徽,鎏金鏨銀,絕對來頭不小。眾人引頸看著,待他們三三兩兩聚齊,車中走出一位披著氈皮大氅的女子,妝容華美。
「諸位飽讀詩書,必知古人云『不知禮,無以立』。太子非嫡非長,承繼大統不合禮數。諸位都是忠臣,難道不該進言陛下,糾正這天大的錯誤麼?」
宰相們望著她,一言不發。姚崇仰頭,欲言又止,耳邊只剩簌簌風聲。最終,是宋璟拍馬上前,對上她凌厲的目光,直視她微紅的眼尾,鏗鏘道:「東宮有大功於天下,真宗廟社稷之主,公主這般說話,是何意思?」
她幻想著婉兒赴死前的模樣,一遍又一遍。跪坐於書案之前,那人怎樣不舍而留連,寫出那封絕筆。她很明白,婉兒是想叫她抽身,叫她忍氣吞聲,不要再摻和進什麼政事。只有這樣,才能保全後半生的安穩。她也清楚,哥哥說得對,叫婉兒自己選,要的必然是天下安寧,而非一個豪華的墓室。
她笑了。她笑哥哥薄情裝作深情,明明私心不淺,非要擺出愛護妹妹的模樣。她笑那些「正義」的門生,紛紛鼓動她出面力爭,失敗的時候給她冷眼,卻沒一個挺身而出。她笑自己蠢笨,看不透世事,偏生相信李隆基這小子,害死了摯愛與骨肉。臨了,到現在,前途一片迷茫,她進退兩難,孤立無援。
對,對,都對,是該放棄了。只要放棄,把一切丟給別人,所有問題都迎刃而解。為了天下安寧,為了自身安危,絕不做哥哥的刀劍,激流勇退——
但她還是要去爭。哪怕只是出一口氣,能指著鼻子痛快罵一場。因為這才是太平公主。不過一個性情中人罷了。
「婉兒,我知道你很想教會我,教我什麼是天下,什麼是蒼生。可是我太笨了,學不會。因為我永遠都不是你,因為我就是個刁蠻任性的公主。因為,我永遠都愛著你……」
她默念著,在佛前叩首。千福寺的鐘聲響起來了。
隋文帝的大兒子楊勇,因為寵幸小妾勝過嫡妻,為獨孤皇后所不喜,從太子位上被趕下來;太宗的長子承乾,喜愛鬥雞走狗扮作胡人,又兼豢養孌童,最終被廢;她的哥哥李賢更是如此,因為戶奴趙道生被天后抓住把柄,流放巴州。太子失德,此事可大可小,也能上綱上線。拉攏李成器不得,太平的下一步,便是派人監視李隆基。在他府上安插親信,抓住每一分一毫的漏洞。
李隆基知道這事,又沒辦法明面上反對,畢竟姑姑教導侄子而已。他只有暗自罵罵咧咧,縮起尾巴做人。三郎本不是這樣收斂檢點的人,日日如此,憋得也是受不住。好在他是名正言順的太子,受眾臣擁戴,那是太平從來沒有的東西。元老大臣本不支持女人主政,經昭容草率安葬一事,能拉攏的臣子也走了。剩下的,均是些趨炎附勢、投機倒把的傢伙,還有許多已被貶到地方。
多年的政壇經驗,太平也很快理清了思路——沒有人望,此戰勝負,便在於哥哥李旦。大唐不可能再出一個女皇,阻力過大,實力也不夠,她不可能覬覦皇位。既然自己對哥哥沒有威脅,關鍵就在於,讓他發現三郎滔天的野心。讓他曉得,兒子不是善茬,時時謀劃著名篡權奪位。一旦矛盾轉移到父子身上,李旦借著君臣的優勢,打擊自己的兒子,輕而易舉。大臣也說不得什麼。
戰役在推拉中開始了。太平不斷的進言,使李旦終於有了猶疑。他召了位素來信任宰相[R1] 入宮,暗中問他:「聽說滿朝文武歸心太子,這件事,愛卿怎麼看呢?」
話不好說,若承認朝廷心向太子,便是告訴皇帝,這兒子勢力太大,不得不防。若不承認,首先是欺君罔上,其次也是給太子抹黑。那宰相從武周時期就是出名剛直,當面折辱二張兄弟,多年過去,更加老成持重了。他微微拱手,對皇帝道:「陛下怎麼能說這種亡國的話!這必然是太平公主的陰謀。太子有功於社稷,仁明孝友,天下所共知。願陛下不要聽信小人讒言。[R2] 」
簾後,太平咬緊了牙。仁明孝友,他李隆基就是這樣仁明孝友?他做了什麼?為什麼所有人都要擁戴他,僅僅因為他有能力,可以將大唐重新推向巔峰?
她有些委屈。活了這麼多年,頭一次感到這樣委屈。伴隨著孤獨感,委屈愈發濃烈,只想抱著愛人哭一場。那人卻離她而去了。
「殺。殺了他。」她對哥哥說。
「好,好。」不涉及原則問題,李旦一副言聽計從的樣子。不過一個老的快要死去的臣子罷了,下獄問斬,也不算可惜[R3] 。幸得將軍郭元振力保,這位老宰相改為流放[R4] ,四年以後,在貶所壽終正寢。
公主府恢復了往日的生機,她設宴招待大臣,來來往往絡繹不絕。凡是願意來府上的,金箔玉器,豪禮相贈,與數年前養精蓄銳的情景相似。推杯換盞之中,那個公主卻不是從前進退有度、波瀾不驚的太平。她是另一個人,一個自己也不認識的人。
景雲二年一月,朝會散去,冬日寒氣逼人。宰相們瑟縮在官袍中,伏在馬背上,從皇城中稀稀零零出來。遠遠看見一輛馬車,橫在路中央,擋住了眾人去路。馬車上是皇家的徽,鎏金鏨銀,絕對來頭不小。眾人引頸看著,待他們三三兩兩聚齊,車中走出一位披著氈皮大氅的女子,妝容華美。
「諸位飽讀詩書,必知古人云『不知禮,無以立』。太子非嫡非長,承繼大統不合禮數。諸位都是忠臣,難道不該進言陛下,糾正這天大的錯誤麼?」
宰相們望著她,一言不發。姚崇仰頭,欲言又止,耳邊只剩簌簌風聲。最終,是宋璟拍馬上前,對上她凌厲的目光,直視她微紅的眼尾,鏗鏘道:「東宮有大功於天下,真宗廟社稷之主,公主這般說話,是何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