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頁
[R2]這裡忍不住放三段官方下場磕CP!
李明《唐昭容上官氏墓誌-箋釋》::開元以前的唐代墓誌,一般是不署撰、書者姓名的,此篇墓誌文無撰文者信息,符合時代特徵,並不是出於刻意的安排。按照唐代墓誌撰寫的慣例,撰文者大多會在序文末尾對出資製作墓誌的請託人(一般是志主的子女或家庭重要成員)點名奉承一番,以昭顯後者的孝友或慷慨。《唐昭容上官氏墓誌》也不能免俗,即便文面上的請託人是當時的睿宗皇帝。但是特殊的情況出現了——志文明言:「太平公主哀傷,賻贈絹五百匹,遣使弔祭,詞旨綢繆。」撰文者在這裡毫不掩飾太平公主痛惜上官氏之死的感情,很顯然是特意交代。我們不妨嘗試分析太平公主與上官昭容的關係。首先,太平公主與上官昭容年齡相仿,「太平公主者,高宗少女也。以則天所生,特承恩寵。初,永隆年降駙馬薛紹。」設若永隆年(681年)降駙馬薛紹時年十六,則太平公主應生於麟德二年(665年)前後,正與生於麟德元年(664年)上官昭容年齡相仿。其次,太平公主與上官昭容同在宮中長大,具備頻繁接觸的條件。再次,上官昭容曾與武氏過從甚密,而太平公主的第二任駙馬武攸暨正是武氏家族成員。太平公主與上官昭容有私交和相同政見是完全有可能的。
結合《墓誌》「詞旨綢繆」的描述,不難想像,上官昭容的安葬,太平公主有遊說睿宗的莫大之功。而實際上上官昭容葬禮的資助者正是當時躊躇滿志的太平公主。
唐代有碑誌之序、銘分別請人撰寫的先例。《上官昭容氏碑銘》篇題注「齊公敘不錄」,銘文亦提到「或穆齊公,敘其明德」,可見該碑序文由齊國公崔日用所撰。仇鹿鳴在《上官婉兒之死及平反》一文中認為「崔日用在唐隆政變中立下大功,因獲封齊國公,其於景雲元年七月入相,但僅月余便因與薛稷不合而遭罷相,尋出為揚州長史,歷婺、汴二州刺史,兗州都督,荊州長史。因而景雲二年七月,崔日用並不在長安,自不可能為上官婉兒神道碑作序。」「神道碑與墓誌應作於同時」其說甚是。然而我們認為,在景雲至先天年間,對於上官昭容不存在「平反」的問題,實際情況是:唐睿宗在太平公主的遊說下給了上官昭容肯定的評價,而唐玄宗即位後並不認可。
仇鹿鳴《上官婉兒墓誌及其透露的史實》:後來李隆基因一時無法扳倒太平公主,不得不暫作退讓,禮葬上官婉兒。墓誌長七十三厘米,寬七十五厘米,是初唐三品官員墓誌常見的規格,其最初可能還是按婕妤三品的身份來安排葬事的。從制度規定而言,賻贈與遣使弔祭皆當出自詔命,如《通典》規定諸職事官薨卒,文武一品賻物二百段,粟二百石,以下按品級遞減。五百匹之巨,遠遠超過禮制。
仇鹿鳴《碑傳與史傳-上官婉兒的生平與形象》:並於景雲元年八月將其禮葬。但從志文的書寫及葬事的安排中,仍可看出太平公主與李隆基之間互相角力的痕跡。如前所述,志文中雖凸顯上官婉兒忠於中宗、反對韋後的一面,但並未敘及其草遺詔引相王輔政之事,故上官婉兒雖是前朝忠臣,但無功於新帝,對其評價仍有所保留,進而限制了葬禮的規格。墓誌通篇稱其為婕妤,文中雖已記禮葬贈官,但未言贈何官,僅於志蓋上篆題為「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銘」,可知上官婉兒昭容贈官下達得較遲,故已不及在志文中體現,僅書於蓋。墓誌長七十三厘米,寬七十五厘米,這是初唐三品官員墓誌常見的規格,則其最初大約還是按婕妤三品的身份來安排葬事的。志文雖雲「聖慈軫悼,爰造制命,禮葬贈官」,朝廷雖然名義上給予了詔葬的待遇,但與之配套的鹵簿、監臨、賻贈、手力諸事一無所載,而僅記「太平公主哀傷,賻贈絹五百匹,遣使弔祭,詞旨綢繆」,足可窺見朝廷與太平公主在禮葬上官婉兒一事態度上的冷熱不均。
[R3]「子欲養而親不在」哈哈哈哈我這小媽文□□用得不錯!
[R4]被割頭髮的妻管嚴裴巽。
[R5]崔日知,崔日用的哥哥。崔日用是個叛徒,在唐隆政變也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但他哥哥倒挺有骨氣。
[R6]大書法家李邕。
[R7]這兩句是《紅樓夢》第十三回 「秦可卿死封龍禁衛」里的,脂批「檣者,舟具也。所謂人生若泛舟而已,寧不可嘆?」。婉兒棺槨盡毀,現在是不可能知道棺材用的什麼木頭了,我借紅樓所寫一用。
第145章 葬吾心(3)
怎麼都沒想到的是,僅僅三四日後[R1] ,她收到了延州豆盧家來信:小女兒萬泉縣主亡於館舍,說是急病暴斃。她不太信,畢竟外婆楊夫人活了九十多歲,母親也到了八十二歲上才仙逝,家族中就沒幾個短命病死的女人[R2] 。
仔細一想,女兒的丈夫任延、丹二州[R3] 刺史,都是京畿地區,距離不過數百里。快馬加鞭,一日就能往來的地方,手裡還握著地方的軍隊。她若要與太子作對,這是最有力的外援。這小子大概是先下手了。他從小沒了媽,是豆盧貴妃養大的,關係親近的很。用這個籌碼,讓豆盧家轉而支持自己,不是全無可能。
也許女兒的死,就是這家人獻給他的投誠禮物。是在說,他們要站在太子這邊了。[R4]
這種想法驚得她汗毛倒豎,一遍遍安慰自己,也許不是這樣,大概是想多了。但在這個關鍵點上,女兒的離奇死亡,不得不讓她心驚。如今她什麼也沒有了,朝中沒有親信,禁軍沒有將領,兒子崇簡遠離她,唯一有些勢力的女兒,也香消玉殞。沒有親人,也沒有愛人。回到公主府,只能看見兩鬢斑白的武攸暨,自顧自低著頭髮呆。
李明《唐昭容上官氏墓誌-箋釋》::開元以前的唐代墓誌,一般是不署撰、書者姓名的,此篇墓誌文無撰文者信息,符合時代特徵,並不是出於刻意的安排。按照唐代墓誌撰寫的慣例,撰文者大多會在序文末尾對出資製作墓誌的請託人(一般是志主的子女或家庭重要成員)點名奉承一番,以昭顯後者的孝友或慷慨。《唐昭容上官氏墓誌》也不能免俗,即便文面上的請託人是當時的睿宗皇帝。但是特殊的情況出現了——志文明言:「太平公主哀傷,賻贈絹五百匹,遣使弔祭,詞旨綢繆。」撰文者在這裡毫不掩飾太平公主痛惜上官氏之死的感情,很顯然是特意交代。我們不妨嘗試分析太平公主與上官昭容的關係。首先,太平公主與上官昭容年齡相仿,「太平公主者,高宗少女也。以則天所生,特承恩寵。初,永隆年降駙馬薛紹。」設若永隆年(681年)降駙馬薛紹時年十六,則太平公主應生於麟德二年(665年)前後,正與生於麟德元年(664年)上官昭容年齡相仿。其次,太平公主與上官昭容同在宮中長大,具備頻繁接觸的條件。再次,上官昭容曾與武氏過從甚密,而太平公主的第二任駙馬武攸暨正是武氏家族成員。太平公主與上官昭容有私交和相同政見是完全有可能的。
結合《墓誌》「詞旨綢繆」的描述,不難想像,上官昭容的安葬,太平公主有遊說睿宗的莫大之功。而實際上上官昭容葬禮的資助者正是當時躊躇滿志的太平公主。
唐代有碑誌之序、銘分別請人撰寫的先例。《上官昭容氏碑銘》篇題注「齊公敘不錄」,銘文亦提到「或穆齊公,敘其明德」,可見該碑序文由齊國公崔日用所撰。仇鹿鳴在《上官婉兒之死及平反》一文中認為「崔日用在唐隆政變中立下大功,因獲封齊國公,其於景雲元年七月入相,但僅月余便因與薛稷不合而遭罷相,尋出為揚州長史,歷婺、汴二州刺史,兗州都督,荊州長史。因而景雲二年七月,崔日用並不在長安,自不可能為上官婉兒神道碑作序。」「神道碑與墓誌應作於同時」其說甚是。然而我們認為,在景雲至先天年間,對於上官昭容不存在「平反」的問題,實際情況是:唐睿宗在太平公主的遊說下給了上官昭容肯定的評價,而唐玄宗即位後並不認可。
仇鹿鳴《上官婉兒墓誌及其透露的史實》:後來李隆基因一時無法扳倒太平公主,不得不暫作退讓,禮葬上官婉兒。墓誌長七十三厘米,寬七十五厘米,是初唐三品官員墓誌常見的規格,其最初可能還是按婕妤三品的身份來安排葬事的。從制度規定而言,賻贈與遣使弔祭皆當出自詔命,如《通典》規定諸職事官薨卒,文武一品賻物二百段,粟二百石,以下按品級遞減。五百匹之巨,遠遠超過禮制。
仇鹿鳴《碑傳與史傳-上官婉兒的生平與形象》:並於景雲元年八月將其禮葬。但從志文的書寫及葬事的安排中,仍可看出太平公主與李隆基之間互相角力的痕跡。如前所述,志文中雖凸顯上官婉兒忠於中宗、反對韋後的一面,但並未敘及其草遺詔引相王輔政之事,故上官婉兒雖是前朝忠臣,但無功於新帝,對其評價仍有所保留,進而限制了葬禮的規格。墓誌通篇稱其為婕妤,文中雖已記禮葬贈官,但未言贈何官,僅於志蓋上篆題為「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銘」,可知上官婉兒昭容贈官下達得較遲,故已不及在志文中體現,僅書於蓋。墓誌長七十三厘米,寬七十五厘米,這是初唐三品官員墓誌常見的規格,則其最初大約還是按婕妤三品的身份來安排葬事的。志文雖雲「聖慈軫悼,爰造制命,禮葬贈官」,朝廷雖然名義上給予了詔葬的待遇,但與之配套的鹵簿、監臨、賻贈、手力諸事一無所載,而僅記「太平公主哀傷,賻贈絹五百匹,遣使弔祭,詞旨綢繆」,足可窺見朝廷與太平公主在禮葬上官婉兒一事態度上的冷熱不均。
[R3]「子欲養而親不在」哈哈哈哈我這小媽文□□用得不錯!
[R4]被割頭髮的妻管嚴裴巽。
[R5]崔日知,崔日用的哥哥。崔日用是個叛徒,在唐隆政變也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但他哥哥倒挺有骨氣。
[R6]大書法家李邕。
[R7]這兩句是《紅樓夢》第十三回 「秦可卿死封龍禁衛」里的,脂批「檣者,舟具也。所謂人生若泛舟而已,寧不可嘆?」。婉兒棺槨盡毀,現在是不可能知道棺材用的什麼木頭了,我借紅樓所寫一用。
第145章 葬吾心(3)
怎麼都沒想到的是,僅僅三四日後[R1] ,她收到了延州豆盧家來信:小女兒萬泉縣主亡於館舍,說是急病暴斃。她不太信,畢竟外婆楊夫人活了九十多歲,母親也到了八十二歲上才仙逝,家族中就沒幾個短命病死的女人[R2] 。
仔細一想,女兒的丈夫任延、丹二州[R3] 刺史,都是京畿地區,距離不過數百里。快馬加鞭,一日就能往來的地方,手裡還握著地方的軍隊。她若要與太子作對,這是最有力的外援。這小子大概是先下手了。他從小沒了媽,是豆盧貴妃養大的,關係親近的很。用這個籌碼,讓豆盧家轉而支持自己,不是全無可能。
也許女兒的死,就是這家人獻給他的投誠禮物。是在說,他們要站在太子這邊了。[R4]
這種想法驚得她汗毛倒豎,一遍遍安慰自己,也許不是這樣,大概是想多了。但在這個關鍵點上,女兒的離奇死亡,不得不讓她心驚。如今她什麼也沒有了,朝中沒有親信,禁軍沒有將領,兒子崇簡遠離她,唯一有些勢力的女兒,也香消玉殞。沒有親人,也沒有愛人。回到公主府,只能看見兩鬢斑白的武攸暨,自顧自低著頭髮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