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頁
我等你,就今生。[R1]
陪葬的陶俑已經訂好,出於名家手筆,等的時間要長一些。壁畫的內容弄些什麼,按理說,也就是儀仗之類。她卻不住地想起吳道子的畫,眼前依稀浮現兒時玩耍之景——漂亮的眼和秀氣的面龐,回過頭對她笑著。如果能畫在那裡,也許九泉之下,婉兒回憶起當時種種美好,不會過多怪罪她吧。
是她,她沒能保護好婉兒。[R2]
七月二十日,李隆基登上承天門,正式受了太子的冊封。那天太平沒有去,卻也沒有多管。婉兒死後,時常提不起精神來,她是厭了倦了,想離開了。
然而事與願違,樹欲靜,風卻不止[R3] 。不出一個月,地方出了件不大不小的事:李顯的二兒子李重福,興兵叛亂,直逼東都洛陽。要說如今李顯的兒子,只剩重福、重茂二人——重茂作為廢帝,已經軟禁宮中許久,以防人家打著他的旗號作亂。而重福,也被皇帝一紙詔書遷往集州,怕他在一個地方呆太久,發展出自己的勢力。
李旦這個皇帝,最大的軟肋,是有違法統。按照宗法繼承制度,既然還有兩個侄子活著,他就不能上位。特別是重福,他的想法很簡單:自己沒有做太子,就是因為韋皇后打壓。景龍三年的祭天大典,所有的地方刺史都去了,連百姓都得到大赦的恩賜,唯獨重福不得離開本州半步。父親駕崩,韋皇后特令其不准奔喪,還派人過來監視他,弄得重福挺委屈。如今韋逆已死,沒人再迫害他了,回京接班順理成章。他是李顯在世的長子,比弟弟重茂更有資格做皇帝,何況一個叔叔李旦。想法有了,身邊幾個小人野心家再一攛掇,讓他覺得自己上承天命,是眾望所歸。重福拍案而起,從去集州的路上改道,直奔東都洛陽。
在洛陽,他找到了妹妹的駙馬[R4] ,聯絡守衛洛陽的軍隊,準備兵變。不知是哪個環節走漏了風聲,洛陽縣令很快察覺不對。看著本該去集州的重福,在洛陽駙馬的宅子裡進出,怎麼想都有問題。這人暗中去那邊探聽消息,很快看見重福大搖大擺出來,他趕緊一路狂奔,到洛州長官那裡報信。官員們沒有任何準備,個個嚇得面色慘白。關鍵時刻站錯隊,可是要死人的。他們官印烏紗帽都不要了,直接四散奔逃。
千鈞一髮之際,洛州長史[R5] 站了出來。他為同僚的窩囊不齒——國家要是被這些傢伙把持,早就完蛋了。於是他慨然擔負大任,坐鎮指揮,調兵遣將。同一時刻,李重福已經打出旗號,沿途發動群眾。他用的是這樣的話術:「我是先皇的長子,理應做皇帝的。如今朝中坐著的那位,不是正統。他上位雖說誅殺逆黨,竟把上官昭容也殺害了,那可是反對韋逆的有功之臣。濫殺忠臣以奪權,可見此父子二人心術不正,早有陰謀。說不準先皇的死,與他們也脫不了干係。我李重福要為先皇報仇,一雪前恥,奪回屬於自己的皇位。現在打到屯營去,動用兵力,包圍洛陽,願意跟隨我的百姓,事成之後,都有封賞!」
這番遊說有理有據,又能激起民憤,果真忽悠了不少百姓。重福的隊伍滾雪球似的越來越大,浩浩蕩蕩,往左右屯營而去。屯營是守備洛陽最重要的常備軍,若這些士兵也被巧言令色打動,洛陽就徹底淪陷了。這麼一個政治軍事重鎮失守,政變算成功了一半。
害就害在重福人馬混雜,沿途還不停吆喝,隊伍行的太慢。一位出門辦事的侍御史[R6] 撞見大軍,趕緊掉轉馬頭快馬加鞭往屯營衝去。剛到那裡,他召集將士,向他們說明了情況——譙王重福無故入都,犯上叛亂。他本是戴罪之身,沒有繼承權,希望士兵不要被他蠱惑。再者,軍隊若能趁機堅守立功,不愁往後榮華富貴。
一番話下來,很快穩定了軍心。這位侍御史是個良才,頭腦清晰。出了屯營,趕緊找皇城使關閉城門,嚴加防守,萬萬不能叫叛軍入內城。這當口,重福的大軍也趕到了。他在底下「深明大義」又說了一通,無奈屯營士兵早有預料,只顧著往下放箭,絲毫不理會他的策反。拿不到屯營的兵,重福只好臨陣更改計劃,強攻皇城。不料皇城此時大門緊閉,更是難啃。他心下焦急,命人火燒城門。還沒點著柴草,洛州長史調的兵來了,從背後猛攻。這一下腹背受敵,徹底沒轍,只有奪路而逃。很快,在軍士的拉網式搜捕下,重福走投無路,投水自盡。
一場驚心動魄的政變,前前後後不過十幾日,便落下帷幕。李旦下令,將重福屍體寸寸斬斷,以示懲戒。他將廢帝重茂發配到更遠的邊疆,派人羈押起來,兩個最大的威脅便有了著落。看來這件事,也到此為止了。
心腹大患已然解決,李旦又任用名臣姚宋,重振選官。一時間朝廷風清氣正,時人以為有貞觀永徽之風。
大唐步入正軌了,他這樣想。他兒子李隆基也是如此。
他們都不曾想到,叛亂雖然很快平定,卻像引燃了一根導火線。從前追隨婉兒的學士門生,本就對李隆基殺人多有不滿。她死後,看似個個默不作聲,卻都是忍耐著,維持爆發前的平靜。重福打出「濫殺忠臣」的旗號,如同壓上去的最後一根稻草,他們坐不住了,他們焦灼著,慢慢站起來了。
以臣下微薄之力,對抗皇帝與太子,無異於以卵擊石。這些人有默契似的,聚集在昭容別院之中——那是為婉兒停靈的地方,素白的絹帶飄揚著,中央是檣木棺板,紋若檳榔,味若檀麝[R7] 。數月前,他們七嘴八舌又眾口一詞,喊著「昭容乃真國士」的所在,便是於此。
陪葬的陶俑已經訂好,出於名家手筆,等的時間要長一些。壁畫的內容弄些什麼,按理說,也就是儀仗之類。她卻不住地想起吳道子的畫,眼前依稀浮現兒時玩耍之景——漂亮的眼和秀氣的面龐,回過頭對她笑著。如果能畫在那裡,也許九泉之下,婉兒回憶起當時種種美好,不會過多怪罪她吧。
是她,她沒能保護好婉兒。[R2]
七月二十日,李隆基登上承天門,正式受了太子的冊封。那天太平沒有去,卻也沒有多管。婉兒死後,時常提不起精神來,她是厭了倦了,想離開了。
然而事與願違,樹欲靜,風卻不止[R3] 。不出一個月,地方出了件不大不小的事:李顯的二兒子李重福,興兵叛亂,直逼東都洛陽。要說如今李顯的兒子,只剩重福、重茂二人——重茂作為廢帝,已經軟禁宮中許久,以防人家打著他的旗號作亂。而重福,也被皇帝一紙詔書遷往集州,怕他在一個地方呆太久,發展出自己的勢力。
李旦這個皇帝,最大的軟肋,是有違法統。按照宗法繼承制度,既然還有兩個侄子活著,他就不能上位。特別是重福,他的想法很簡單:自己沒有做太子,就是因為韋皇后打壓。景龍三年的祭天大典,所有的地方刺史都去了,連百姓都得到大赦的恩賜,唯獨重福不得離開本州半步。父親駕崩,韋皇后特令其不准奔喪,還派人過來監視他,弄得重福挺委屈。如今韋逆已死,沒人再迫害他了,回京接班順理成章。他是李顯在世的長子,比弟弟重茂更有資格做皇帝,何況一個叔叔李旦。想法有了,身邊幾個小人野心家再一攛掇,讓他覺得自己上承天命,是眾望所歸。重福拍案而起,從去集州的路上改道,直奔東都洛陽。
在洛陽,他找到了妹妹的駙馬[R4] ,聯絡守衛洛陽的軍隊,準備兵變。不知是哪個環節走漏了風聲,洛陽縣令很快察覺不對。看著本該去集州的重福,在洛陽駙馬的宅子裡進出,怎麼想都有問題。這人暗中去那邊探聽消息,很快看見重福大搖大擺出來,他趕緊一路狂奔,到洛州長官那裡報信。官員們沒有任何準備,個個嚇得面色慘白。關鍵時刻站錯隊,可是要死人的。他們官印烏紗帽都不要了,直接四散奔逃。
千鈞一髮之際,洛州長史[R5] 站了出來。他為同僚的窩囊不齒——國家要是被這些傢伙把持,早就完蛋了。於是他慨然擔負大任,坐鎮指揮,調兵遣將。同一時刻,李重福已經打出旗號,沿途發動群眾。他用的是這樣的話術:「我是先皇的長子,理應做皇帝的。如今朝中坐著的那位,不是正統。他上位雖說誅殺逆黨,竟把上官昭容也殺害了,那可是反對韋逆的有功之臣。濫殺忠臣以奪權,可見此父子二人心術不正,早有陰謀。說不準先皇的死,與他們也脫不了干係。我李重福要為先皇報仇,一雪前恥,奪回屬於自己的皇位。現在打到屯營去,動用兵力,包圍洛陽,願意跟隨我的百姓,事成之後,都有封賞!」
這番遊說有理有據,又能激起民憤,果真忽悠了不少百姓。重福的隊伍滾雪球似的越來越大,浩浩蕩蕩,往左右屯營而去。屯營是守備洛陽最重要的常備軍,若這些士兵也被巧言令色打動,洛陽就徹底淪陷了。這麼一個政治軍事重鎮失守,政變算成功了一半。
害就害在重福人馬混雜,沿途還不停吆喝,隊伍行的太慢。一位出門辦事的侍御史[R6] 撞見大軍,趕緊掉轉馬頭快馬加鞭往屯營衝去。剛到那裡,他召集將士,向他們說明了情況——譙王重福無故入都,犯上叛亂。他本是戴罪之身,沒有繼承權,希望士兵不要被他蠱惑。再者,軍隊若能趁機堅守立功,不愁往後榮華富貴。
一番話下來,很快穩定了軍心。這位侍御史是個良才,頭腦清晰。出了屯營,趕緊找皇城使關閉城門,嚴加防守,萬萬不能叫叛軍入內城。這當口,重福的大軍也趕到了。他在底下「深明大義」又說了一通,無奈屯營士兵早有預料,只顧著往下放箭,絲毫不理會他的策反。拿不到屯營的兵,重福只好臨陣更改計劃,強攻皇城。不料皇城此時大門緊閉,更是難啃。他心下焦急,命人火燒城門。還沒點著柴草,洛州長史調的兵來了,從背後猛攻。這一下腹背受敵,徹底沒轍,只有奪路而逃。很快,在軍士的拉網式搜捕下,重福走投無路,投水自盡。
一場驚心動魄的政變,前前後後不過十幾日,便落下帷幕。李旦下令,將重福屍體寸寸斬斷,以示懲戒。他將廢帝重茂發配到更遠的邊疆,派人羈押起來,兩個最大的威脅便有了著落。看來這件事,也到此為止了。
心腹大患已然解決,李旦又任用名臣姚宋,重振選官。一時間朝廷風清氣正,時人以為有貞觀永徽之風。
大唐步入正軌了,他這樣想。他兒子李隆基也是如此。
他們都不曾想到,叛亂雖然很快平定,卻像引燃了一根導火線。從前追隨婉兒的學士門生,本就對李隆基殺人多有不滿。她死後,看似個個默不作聲,卻都是忍耐著,維持爆發前的平靜。重福打出「濫殺忠臣」的旗號,如同壓上去的最後一根稻草,他們坐不住了,他們焦灼著,慢慢站起來了。
以臣下微薄之力,對抗皇帝與太子,無異於以卵擊石。這些人有默契似的,聚集在昭容別院之中——那是為婉兒停靈的地方,素白的絹帶飄揚著,中央是檣木棺板,紋若檳榔,味若檀麝[R7] 。數月前,他們七嘴八舌又眾口一詞,喊著「昭容乃真國士」的所在,便是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