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8頁
唯獨,公事擺在這裡,便是想說私交,也總是轉不過來的。
「德威兄(王世雄字)竟然不知大理情勢?」吳益詫異相對。
「不是不知,而是太亂,實在是理不清頭緒。」王世雄坦誠以對。「不過也不瞞你說,官家和西府也沒有讓我在這裡當什麼提刑的意思,乃是要我以御前班直副統制的身份拿個喬、做個勢,時時刻刻提醒高布燮,官家在看著他,而且官家手裡有二十萬御營鐵甲。」
吳益點點頭,卻又在懸崖邊上負手看著下方的高氏叔侄,繼續追問:「若是這般,御前這麼多人物,德威兄是怎麼得到這個差事的?」
「我能拿到這個差遣,一個在你身上,上下都知道你我有舊交;另一個卻在於我是秦王麾下出身,所以西府主事的魏王不好駁斥……」王世雄乾笑一聲。「咱們朝中也是水木並立,秦魏相交,而且南北西中四分地域的。」
而吳益再三頷首,終於還是沒有就這個問題展開,而是直接說起了大理:「其實,大理的事情雖然複雜,卻只是內亂兩個字罷了……」
「慢慢講來。」王世雄也旋即正色。
「先是南詔國滅,群雄並起,段氏雖然擊敗楊氏,卻種下兩個先天的禍根,一則地方部族各自為政,大理始終難以彌合東西白蠻、黑蠻,以至於東三十七部黑蠻自覺受了委屈、偏見,但凡找到機會總來造反……」
「二則便是段氏出身低微,與楊氏、高氏、孟氏、董氏一般,都是漢化的地方豪強、部族首長,都是昔日南詔、大唐的邊境臣僚,所謂同殿為臣,同地為民。而且,便是起家建業過程,也是靠著諸部合力,所以一朝得勢,位居人主,卻架不住大家心裡始終沒有敬畏之心……」
「這是兩個根子,接下來便是內亂了……開國的段思平一死,其弟便聯合國中大族董氏篡了侄子的位子……」
「這……」聽得認真的王世雄忽然忍不住出聲。
「我知道兄長在想什麼,但真不是一回事。」吳益喟然以對。「太宗是繼承太祖,雖有傳聞,但沒鬧出兵戈來,而且中間也沒有什麼廢立之事……段氏是父子繼承了以後,被親叔叔聯合執政董氏發兵奪的位子,而且還引狼入室,董氏從此權傾朝野。」
王世雄連連點頭,卻又示意對方繼續。
「第一次內亂是叔侄相煎,第二次便是董氏衰落,高氏漸漸崛起了……大約百年前,高氏廢掉彼時的大理國主,重新將開國段思平一脈的後人扶了上去,而高氏起來以後,卻也成了權臣,而且比董氏更加專權,這你也看到了……」
「第三次內亂,便是高氏漸漸不可制,終於直接廢了段氏,自立為王……不過,當了國主的高升泰死前,又專門要求其子交還王位……這大約是五十年前的事情了。」
「第四次內亂,卻輪到高氏自家了……段氏那邊統續混亂,衰弱無力,高氏名為布燮(執政),實為國主,內外之政,全都是高氏自理,但高氏為了確保權威,也有兄死弟及而非父死子繼之事,時間長了便也有內里宗派之爭,而如今段氏國主段和譽是個有心的人,大約數十年前,他趁著高氏承襲的好機會,主動將大理南北的威楚府與統謀府分給了高泰明兒子,從此高氏南北兩宗並立……眼下的布燮是南宗高量成,已經執政二三十年了,但北宗高貞壽卻是高氏嫡長……」
「故此有了眼下這一回?」王世雄終於會意。「高貞壽兄弟年紀漸長,羽翼漸豐,一面是統謀府那裡靠著和咱們交易,實力日益增長,一面是其弟高貞明,在中都上了太學,河邊點了進士……所以要扯著官家來奪回布燮之位?」
「是也不是。」
「怎麼講?」
「要害與核心當然是高氏南北兩宗之亂,誰讓高氏才是大理真正掌權之人呢?」
吳益遠遠看著下方那對叔侄侃侃而言。「但眼下的內亂,其實不止是高氏南北兩宗的事情,還有段和譽在位幾十年,勵精圖治,不失為一個妥當君王,結果卻天災人禍,內憂外患,始終不能振興大理,也始終不能動搖高氏權威分毫,以至於漸漸沒了意氣……如今非止是高氏內亂,還有段和譽因為德妃王氏去世心灰意冷,有心遁入空門,結果其諸子為高氏各宗挾持爭位的段氏內亂,還有大理幾年前兵敗越南李朝,國家內里被掏空,黑白蠻眼瞅著再起的大亂……這是內亂的總爆發!」
王世雄點點頭,若有所思:「怪不得西府說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不是千載難逢。」吳益再三搖頭。「我先在鴻臚寺三年,然後出使日本一次,又來調解大理、越南爭端,最後留在大理三年,反覆來想,只想通了一件事……那就是天下間,想安安生生過平穩日子,平平穩穩興盛起來才是最難的事情,所謂小國,亂象頻生,日漸頹喪,能活一口是一口才是常態……你這是在國中過慣了太平日子,才覺得是什麼千載難逢!實際上,咱們國中這七八年的情勢,才是真正千載難逢!」
「都是聖天子在朝。」王世雄趕緊應聲。
吳益還是搖頭以對,卻不願意多說了……不是交情不夠,也不是嫌棄王世雄武夫出身,更不是要否定對方的言語,而是他知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沒有切身長時間接觸到這些小國的情狀,是不可能發自內心感覺到這一點的。
「德威兄(王世雄字)竟然不知大理情勢?」吳益詫異相對。
「不是不知,而是太亂,實在是理不清頭緒。」王世雄坦誠以對。「不過也不瞞你說,官家和西府也沒有讓我在這裡當什麼提刑的意思,乃是要我以御前班直副統制的身份拿個喬、做個勢,時時刻刻提醒高布燮,官家在看著他,而且官家手裡有二十萬御營鐵甲。」
吳益點點頭,卻又在懸崖邊上負手看著下方的高氏叔侄,繼續追問:「若是這般,御前這麼多人物,德威兄是怎麼得到這個差事的?」
「我能拿到這個差遣,一個在你身上,上下都知道你我有舊交;另一個卻在於我是秦王麾下出身,所以西府主事的魏王不好駁斥……」王世雄乾笑一聲。「咱們朝中也是水木並立,秦魏相交,而且南北西中四分地域的。」
而吳益再三頷首,終於還是沒有就這個問題展開,而是直接說起了大理:「其實,大理的事情雖然複雜,卻只是內亂兩個字罷了……」
「慢慢講來。」王世雄也旋即正色。
「先是南詔國滅,群雄並起,段氏雖然擊敗楊氏,卻種下兩個先天的禍根,一則地方部族各自為政,大理始終難以彌合東西白蠻、黑蠻,以至於東三十七部黑蠻自覺受了委屈、偏見,但凡找到機會總來造反……」
「二則便是段氏出身低微,與楊氏、高氏、孟氏、董氏一般,都是漢化的地方豪強、部族首長,都是昔日南詔、大唐的邊境臣僚,所謂同殿為臣,同地為民。而且,便是起家建業過程,也是靠著諸部合力,所以一朝得勢,位居人主,卻架不住大家心裡始終沒有敬畏之心……」
「這是兩個根子,接下來便是內亂了……開國的段思平一死,其弟便聯合國中大族董氏篡了侄子的位子……」
「這……」聽得認真的王世雄忽然忍不住出聲。
「我知道兄長在想什麼,但真不是一回事。」吳益喟然以對。「太宗是繼承太祖,雖有傳聞,但沒鬧出兵戈來,而且中間也沒有什麼廢立之事……段氏是父子繼承了以後,被親叔叔聯合執政董氏發兵奪的位子,而且還引狼入室,董氏從此權傾朝野。」
王世雄連連點頭,卻又示意對方繼續。
「第一次內亂是叔侄相煎,第二次便是董氏衰落,高氏漸漸崛起了……大約百年前,高氏廢掉彼時的大理國主,重新將開國段思平一脈的後人扶了上去,而高氏起來以後,卻也成了權臣,而且比董氏更加專權,這你也看到了……」
「第三次內亂,便是高氏漸漸不可制,終於直接廢了段氏,自立為王……不過,當了國主的高升泰死前,又專門要求其子交還王位……這大約是五十年前的事情了。」
「第四次內亂,卻輪到高氏自家了……段氏那邊統續混亂,衰弱無力,高氏名為布燮(執政),實為國主,內外之政,全都是高氏自理,但高氏為了確保權威,也有兄死弟及而非父死子繼之事,時間長了便也有內里宗派之爭,而如今段氏國主段和譽是個有心的人,大約數十年前,他趁著高氏承襲的好機會,主動將大理南北的威楚府與統謀府分給了高泰明兒子,從此高氏南北兩宗並立……眼下的布燮是南宗高量成,已經執政二三十年了,但北宗高貞壽卻是高氏嫡長……」
「故此有了眼下這一回?」王世雄終於會意。「高貞壽兄弟年紀漸長,羽翼漸豐,一面是統謀府那裡靠著和咱們交易,實力日益增長,一面是其弟高貞明,在中都上了太學,河邊點了進士……所以要扯著官家來奪回布燮之位?」
「是也不是。」
「怎麼講?」
「要害與核心當然是高氏南北兩宗之亂,誰讓高氏才是大理真正掌權之人呢?」
吳益遠遠看著下方那對叔侄侃侃而言。「但眼下的內亂,其實不止是高氏南北兩宗的事情,還有段和譽在位幾十年,勵精圖治,不失為一個妥當君王,結果卻天災人禍,內憂外患,始終不能振興大理,也始終不能動搖高氏權威分毫,以至於漸漸沒了意氣……如今非止是高氏內亂,還有段和譽因為德妃王氏去世心灰意冷,有心遁入空門,結果其諸子為高氏各宗挾持爭位的段氏內亂,還有大理幾年前兵敗越南李朝,國家內里被掏空,黑白蠻眼瞅著再起的大亂……這是內亂的總爆發!」
王世雄點點頭,若有所思:「怪不得西府說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不是千載難逢。」吳益再三搖頭。「我先在鴻臚寺三年,然後出使日本一次,又來調解大理、越南爭端,最後留在大理三年,反覆來想,只想通了一件事……那就是天下間,想安安生生過平穩日子,平平穩穩興盛起來才是最難的事情,所謂小國,亂象頻生,日漸頹喪,能活一口是一口才是常態……你這是在國中過慣了太平日子,才覺得是什麼千載難逢!實際上,咱們國中這七八年的情勢,才是真正千載難逢!」
「都是聖天子在朝。」王世雄趕緊應聲。
吳益還是搖頭以對,卻不願意多說了……不是交情不夠,也不是嫌棄王世雄武夫出身,更不是要否定對方的言語,而是他知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沒有切身長時間接觸到這些小國的情狀,是不可能發自內心感覺到這一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