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7頁
此石高大至極,足夠幾十人登石觀瀑,除此之外,還三面平整,顯得格外整齊,尤其是側對著湖的那一面,光滑平整如玉璧,幾乎如一面鏡子一般,與湖面相映成趣,讓人見之而稱奇。
大宋御前班直副統制官王世雄立在石下,怔怔了許久,不能言語。
半晌,還是大宋駐大理使臣吳益乾咳了一聲,才使得王世雄回過神來,然後尷尬回頭:
「諸位見諒,但委實由不得在下失態……天子旨意,說無量山瀑布下有一巨石,特敕名為無量玉璧……相隔萬里,居然分毫不差,可見當朝天子,委實天授。」
說著,其人直接將手中聖旨打開,匆匆一讀,隨行的大理高氏諸多子弟,自公爵銜的當代家主、大理布燮(執政)高量成以下,來不及多想,紛紛恭敬下拜。
而聖旨不過區區兩句話,果然是敕封賜名無量玉璧的,而高量成以下諸多高氏子弟起身後,也不免有些慌亂——這無量山在國都大理與高氏核心封地威楚之間,有寺廟有茶園,說偏不偏,但說是什麼顯赫地方也是胡扯,那位中原天子相隔萬里都能知道自家封地中某座山裡的一塊石頭,著實讓人吃驚。
當然了,也有些老成的高氏子弟,當時便借著瀑布聲私下低聲苦笑:「這是大宋天子的敕封,有這個石頭自然是明見萬里,可若是沒有,咱們就好意思駁了人家天子面子?怕還要幫忙尋出來一塊才行。」
對此,也有人不以為然:「這算什麼?北家利慾薰心,為爭權奪利引大宋入局,既有內應,莫說一個石頭,國中什麼事情能瞞得住那位天子?不過是故意威嚇我們罷了。」
這話一出口,周圍人或憤然,或冷笑,或嘆氣不斷,還有人直接惡狠狠瞪過來,但終究是無人再談什麼敕名之事了。
就這樣,轉過玉璧,來到山間一處寺廟,此處早已經鋪開場地桌案,擺上香茗果品……劍宮肯定是沒有的,但大理崇佛,哪座山都不缺寺廟,之前大理都城失火,一半燒的都是寺廟,無量山自然也不少;至於香茗,從十幾年前趙宋官家一力開邊貿以來,大理的茶葉早已經隨著銅礦一起成為了最重要的出口貨物,蜀地、兩湖的日用茶磚不提,上好香茗能直接傳到中都汴京與首都燕京,與東南名茶相爭。
閒話少說,到了此處,眾人再度寒暄客套一番,隨即,高量成到底是以公爵之尊與王世雄做了首位,接著是自然是大宋駐大理使臣兼大宋國舅吳益坐了左側下手第一,至於右側首位,卻赫然是高量成的堂侄高貞壽,也就是以大理北面統謀府為根基的高氏北宗當家了。
至於高貞壽之後,則是本寺主持不尷不尬的坐了下來,卻是專門隔開這位高氏北宗當家與本地高氏南宗諸人……而其餘隨高貞壽來到此處的北宗子弟,卻又多隨在吳益那邊落座。
南北兩宗,涇渭分明。
「高公。」
落座後,王世雄先掃過堂中這副奇景,然後看了眼高量成,來不及喝茶便直接開口。「下官雖是奉旨而來,卻只是來聽尊家兩邊言語的,具體結果還得看官家決斷……所以,諸位但有言語,盡可放開一論,不必理會在下。」
高量成也放下茶水,一時捻須苦笑:「俗語有言,家醜不可外揚,結果今日高氏的家醜卻要弄到舉天下皆知,高某腆為……」
「叔父要面子,小侄卻沒得想這些有的沒的。」不待為首這位大理布燮(執政)說完,北宗宗主高貞壽便打斷對方,於下手冷冷出言。「王統制,此番本就是我們北宗做苦主告到天子身前的,我這位叔父不想說,便讓我來說……此事說起來簡單至極,那便是我高氏北宗才是高氏嫡傳,此事天下人皆知……故此,高氏的公爵之位、大理國布燮之位、鄯闡府轄制之權,都本該由我這個高氏嫡孫來握才對!如此而已!」
此言一出,高量成尚未言語,下方一眾南宗子弟便轟然起來,直接有人站起來呵斥,繼而北宗子弟不甘示弱,紛紛起身叫罵,雙方亂做一團,直接在佛堂中吵成一鍋粥。
在座的和尚們個個耷拉著腦袋,而為首四人,也就是高氏叔侄與王吳二人,也都只能一時各自無言。
片刻之後,還是高量成壓低聲音,就近言語:「兩位天使,能不能容我與我侄貞壽私下交談一番,再與天使一個交代?」
「若貴叔侄自願,自然無妨。」王世雄看了眼對面的高貞壽,正色拱手以對。「但請高公明了,此番貴叔侄相見於無量山,乃是官家欽定,還請高公務必以禮相待,否則……」
「王統制想哪裡去了?」高量成立即苦笑。「這畢竟是我近支的侄子。」
另一邊高貞壽瞅了言堂中亂象,也坦然點了下頭:「兩位天使放心,叔父既然要推心置腹,我做侄子當然也不能小氣……況且,此番我本就有與叔父開誠布公之心。」
「我曉得,我曉得。」王世雄站起身來,依然坦蕩。「只是職責所在,有些話再難聽也是要講出來的,否則官家用我作甚?諸位,咱們還去玉璧那邊好了,瀑布聲大,想說什麼都成,不怕誰偷聽。」
言至此處,吳益也站起身來,四人各自拱手,便拋下堂中亂象,在和尚的帶領下轉回瀑布,只不過這一次高氏叔侄留在了瀑布下的玉璧這邊,而王世雄與吳益乾脆一起登上了羊山瀑布上方的山頂……這二人也是昔日舊友,如今各自宦遊,難得相聚,照理說免不了一番親近。
大宋御前班直副統制官王世雄立在石下,怔怔了許久,不能言語。
半晌,還是大宋駐大理使臣吳益乾咳了一聲,才使得王世雄回過神來,然後尷尬回頭:
「諸位見諒,但委實由不得在下失態……天子旨意,說無量山瀑布下有一巨石,特敕名為無量玉璧……相隔萬里,居然分毫不差,可見當朝天子,委實天授。」
說著,其人直接將手中聖旨打開,匆匆一讀,隨行的大理高氏諸多子弟,自公爵銜的當代家主、大理布燮(執政)高量成以下,來不及多想,紛紛恭敬下拜。
而聖旨不過區區兩句話,果然是敕封賜名無量玉璧的,而高量成以下諸多高氏子弟起身後,也不免有些慌亂——這無量山在國都大理與高氏核心封地威楚之間,有寺廟有茶園,說偏不偏,但說是什麼顯赫地方也是胡扯,那位中原天子相隔萬里都能知道自家封地中某座山裡的一塊石頭,著實讓人吃驚。
當然了,也有些老成的高氏子弟,當時便借著瀑布聲私下低聲苦笑:「這是大宋天子的敕封,有這個石頭自然是明見萬里,可若是沒有,咱們就好意思駁了人家天子面子?怕還要幫忙尋出來一塊才行。」
對此,也有人不以為然:「這算什麼?北家利慾薰心,為爭權奪利引大宋入局,既有內應,莫說一個石頭,國中什麼事情能瞞得住那位天子?不過是故意威嚇我們罷了。」
這話一出口,周圍人或憤然,或冷笑,或嘆氣不斷,還有人直接惡狠狠瞪過來,但終究是無人再談什麼敕名之事了。
就這樣,轉過玉璧,來到山間一處寺廟,此處早已經鋪開場地桌案,擺上香茗果品……劍宮肯定是沒有的,但大理崇佛,哪座山都不缺寺廟,之前大理都城失火,一半燒的都是寺廟,無量山自然也不少;至於香茗,從十幾年前趙宋官家一力開邊貿以來,大理的茶葉早已經隨著銅礦一起成為了最重要的出口貨物,蜀地、兩湖的日用茶磚不提,上好香茗能直接傳到中都汴京與首都燕京,與東南名茶相爭。
閒話少說,到了此處,眾人再度寒暄客套一番,隨即,高量成到底是以公爵之尊與王世雄做了首位,接著是自然是大宋駐大理使臣兼大宋國舅吳益坐了左側下手第一,至於右側首位,卻赫然是高量成的堂侄高貞壽,也就是以大理北面統謀府為根基的高氏北宗當家了。
至於高貞壽之後,則是本寺主持不尷不尬的坐了下來,卻是專門隔開這位高氏北宗當家與本地高氏南宗諸人……而其餘隨高貞壽來到此處的北宗子弟,卻又多隨在吳益那邊落座。
南北兩宗,涇渭分明。
「高公。」
落座後,王世雄先掃過堂中這副奇景,然後看了眼高量成,來不及喝茶便直接開口。「下官雖是奉旨而來,卻只是來聽尊家兩邊言語的,具體結果還得看官家決斷……所以,諸位但有言語,盡可放開一論,不必理會在下。」
高量成也放下茶水,一時捻須苦笑:「俗語有言,家醜不可外揚,結果今日高氏的家醜卻要弄到舉天下皆知,高某腆為……」
「叔父要面子,小侄卻沒得想這些有的沒的。」不待為首這位大理布燮(執政)說完,北宗宗主高貞壽便打斷對方,於下手冷冷出言。「王統制,此番本就是我們北宗做苦主告到天子身前的,我這位叔父不想說,便讓我來說……此事說起來簡單至極,那便是我高氏北宗才是高氏嫡傳,此事天下人皆知……故此,高氏的公爵之位、大理國布燮之位、鄯闡府轄制之權,都本該由我這個高氏嫡孫來握才對!如此而已!」
此言一出,高量成尚未言語,下方一眾南宗子弟便轟然起來,直接有人站起來呵斥,繼而北宗子弟不甘示弱,紛紛起身叫罵,雙方亂做一團,直接在佛堂中吵成一鍋粥。
在座的和尚們個個耷拉著腦袋,而為首四人,也就是高氏叔侄與王吳二人,也都只能一時各自無言。
片刻之後,還是高量成壓低聲音,就近言語:「兩位天使,能不能容我與我侄貞壽私下交談一番,再與天使一個交代?」
「若貴叔侄自願,自然無妨。」王世雄看了眼對面的高貞壽,正色拱手以對。「但請高公明了,此番貴叔侄相見於無量山,乃是官家欽定,還請高公務必以禮相待,否則……」
「王統制想哪裡去了?」高量成立即苦笑。「這畢竟是我近支的侄子。」
另一邊高貞壽瞅了言堂中亂象,也坦然點了下頭:「兩位天使放心,叔父既然要推心置腹,我做侄子當然也不能小氣……況且,此番我本就有與叔父開誠布公之心。」
「我曉得,我曉得。」王世雄站起身來,依然坦蕩。「只是職責所在,有些話再難聽也是要講出來的,否則官家用我作甚?諸位,咱們還去玉璧那邊好了,瀑布聲大,想說什麼都成,不怕誰偷聽。」
言至此處,吳益也站起身來,四人各自拱手,便拋下堂中亂象,在和尚的帶領下轉回瀑布,只不過這一次高氏叔侄留在了瀑布下的玉璧這邊,而王世雄與吳益乾脆一起登上了羊山瀑布上方的山頂……這二人也是昔日舊友,如今各自宦遊,難得相聚,照理說免不了一番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