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頁
兩人眸光晶亮,豪氣干雲。
「明白!」
他們一定會努力學習,深刻領悟阿兄的高世之智,並將之發揚光大。
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何管控和治理北境草原, 成為朝廷當前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各個專業小組已經前往北境深入考察,等考察結果出來,便可制定牧民安置政策。
北境草原大小部落有很多, 阿骨突部是其中最強大的一支。
在阿赤那德和烏帖木的領導下, 數十年間, 阿骨突部已吞併不少勢力不俗的部落,只剩下一些不堪一擊的小部落。
這些小部落說是部落, 其實不過是一些牧民團結起來在草原上艱難生存而已。
霍延率兵將烏帖木及其主力趕去漠北之後, 草原上便只剩下一些牧民遊蕩。
北境比京城更早迎接冬日。
沒了互市, 牧民們今冬的日子非常不好過。
倒是雲州以北的牧民們, 在楊繼安的照拂下,還能過上一個舒坦的冬天。
經過半年時間的考察,考察小組終於回京述職。
農技小組負責人表示:根據實地考察, 草原上並非完全不能種植, 只是牧民已經習慣放牧,他們不懂農耕。考察組發現,北境不少地域可以進行苜蓿、土豆、棉花、枸杞等農作物的種植,牧民們可以選擇半耕半牧模式。
地質小組稟報:經勘察,北境有些地域分布著豐富的煤石資源,而且開採便利。
測繪小組直接呈交了一份北境地圖,有了這份圖, 朝廷對北境的掌控力將更加強大。
至於文教小組,他們將楊繼安教化牧民的方法進行總結歸納, 全都寫在了奏疏上。
朝會上,眾臣聽得一愣一愣的。
沒想到素來貧瘠、只長牧草的北境,居然擁有這麼多資源。
光是煤石礦脈,就足以令人心動了。
有人不禁問:「既然北境有煤石礦, 為何十年互市間,他們從不用煤石與大盛交易?」
考察組答道:「牧民們生下來便只知放牧,他們在草原上來回流動遷移,很少能夠在固定的地方定居下來,即便有煤礦,也很難長時間集中挖采。」
更何況,他們缺少可以高效挖煤的工具,也不會合理地利用煤石。
「還有一點,自工部提高挖煤效率,朝廷推出蜂窩煤之後,大盛尋常百姓基本可以用得起蜂窩煤,即便北境交易煤石,他們也會因為採礦效率和長途運輸,不得不定高煤價,高價煤石在大盛並無市場。」
眾人頷首,確實是這個道理。
反正北境向大盛出口煤石,肯定是要賠本的。
現在好了,烏帖木他們逃去漠北,大盛占據了一部分草原,他們就能擁有更多煤礦了。
樓喻下令:「各部根據考察組的結果,先起草一份治理草原、安置牧民的方案,再交給朕。」
眾臣領命。
下朝後,樓喻將樓固和樓茝叫到勤政殿。
經過這次北行考察,樓固整個人都變糙了,原本白皙的皮膚成了小麥色,雙手生了不少繭子。
但整個人精神奕奕。
樓喻笑問:「出了一趟遠門,感覺如何?」
「見識到了很多宮裡以及京城看不到的東西,我覺得很有啟發。」樓固很滿意這次考察之行。
他覺得自己以前的想法過於狹隘了。
只待在一個地方,是很難成長的。
樓茝不由露出羨慕的神色。
「我也好想看看阿兄治下的大盛。」
樓固微微揚唇:「阿姐別擔心,以後不管去了什麼地方,我都將見聞記錄下來給你看。」
樓茝眉開眼笑:「好啊!」
她不能親自去體察民情,只能讓阿弟去代勞了。
樓喻欣慰地笑了,問:「具體什麼啟發,說說看。」
樓固掏出隨身攜帶的本子,「阿兄,這些都是我路上的見聞,不知道有沒有用。」
樓喻在京城待了十來年,朝政之事基本都是依靠奏疏來知悉,不過他有暗部在,倒是沒有被一些尸位素餐的官吏蒙蔽。
暗部的存在只有少數幾人知曉,樓喻還沒跟兩人提過,所以樓固不知道。
他記錄這些見聞,除了自己喜愛研究外,還是為了給樓喻提供更加直觀的民情。
史書上說過,皇帝久居深宮,被底下官員當傻子玩弄是常事。
當然,在樓固眼裡,樓喻絕對英明神武,是不會輕易被騙的。
但官員們奏疏中大多都是歌功頌德,長久生活在這種環境中,再睿智的人都會生出一些自得。
他自知見聞淺薄,卻還是希望能夠對樓喻有些幫助。
樓喻翻閱片刻,笑道:「你有這些見解確實不俗,那麼,你還堅持之前選的那條道嗎?」
「嗯,我不喜歡跟人打機鋒,我還是更喜歡做研究。」樓固神情堅定道,「入北境後,我更堅定了這一點。」
對比大盛百姓和草原牧民的生活,樓固越發覺得,阿兄以前常說的「生產力」是極為關鍵的。
不論是農田還是工廠,只有提高生產力,才能創造出更多的糧食與器具,保障大盛百姓的生活必需。
如果繼續提高生產力,百姓是否會更加富裕?
比起他,阿姐更適合成為朝堂的引領者,而他以後則儘可能地為阿姐的政策方針提供支撐。
「明白!」
他們一定會努力學習,深刻領悟阿兄的高世之智,並將之發揚光大。
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何管控和治理北境草原, 成為朝廷當前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各個專業小組已經前往北境深入考察,等考察結果出來,便可制定牧民安置政策。
北境草原大小部落有很多, 阿骨突部是其中最強大的一支。
在阿赤那德和烏帖木的領導下, 數十年間, 阿骨突部已吞併不少勢力不俗的部落,只剩下一些不堪一擊的小部落。
這些小部落說是部落, 其實不過是一些牧民團結起來在草原上艱難生存而已。
霍延率兵將烏帖木及其主力趕去漠北之後, 草原上便只剩下一些牧民遊蕩。
北境比京城更早迎接冬日。
沒了互市, 牧民們今冬的日子非常不好過。
倒是雲州以北的牧民們, 在楊繼安的照拂下,還能過上一個舒坦的冬天。
經過半年時間的考察,考察小組終於回京述職。
農技小組負責人表示:根據實地考察, 草原上並非完全不能種植, 只是牧民已經習慣放牧,他們不懂農耕。考察組發現,北境不少地域可以進行苜蓿、土豆、棉花、枸杞等農作物的種植,牧民們可以選擇半耕半牧模式。
地質小組稟報:經勘察,北境有些地域分布著豐富的煤石資源,而且開採便利。
測繪小組直接呈交了一份北境地圖,有了這份圖, 朝廷對北境的掌控力將更加強大。
至於文教小組,他們將楊繼安教化牧民的方法進行總結歸納, 全都寫在了奏疏上。
朝會上,眾臣聽得一愣一愣的。
沒想到素來貧瘠、只長牧草的北境,居然擁有這麼多資源。
光是煤石礦脈,就足以令人心動了。
有人不禁問:「既然北境有煤石礦, 為何十年互市間,他們從不用煤石與大盛交易?」
考察組答道:「牧民們生下來便只知放牧,他們在草原上來回流動遷移,很少能夠在固定的地方定居下來,即便有煤礦,也很難長時間集中挖采。」
更何況,他們缺少可以高效挖煤的工具,也不會合理地利用煤石。
「還有一點,自工部提高挖煤效率,朝廷推出蜂窩煤之後,大盛尋常百姓基本可以用得起蜂窩煤,即便北境交易煤石,他們也會因為採礦效率和長途運輸,不得不定高煤價,高價煤石在大盛並無市場。」
眾人頷首,確實是這個道理。
反正北境向大盛出口煤石,肯定是要賠本的。
現在好了,烏帖木他們逃去漠北,大盛占據了一部分草原,他們就能擁有更多煤礦了。
樓喻下令:「各部根據考察組的結果,先起草一份治理草原、安置牧民的方案,再交給朕。」
眾臣領命。
下朝後,樓喻將樓固和樓茝叫到勤政殿。
經過這次北行考察,樓固整個人都變糙了,原本白皙的皮膚成了小麥色,雙手生了不少繭子。
但整個人精神奕奕。
樓喻笑問:「出了一趟遠門,感覺如何?」
「見識到了很多宮裡以及京城看不到的東西,我覺得很有啟發。」樓固很滿意這次考察之行。
他覺得自己以前的想法過於狹隘了。
只待在一個地方,是很難成長的。
樓茝不由露出羨慕的神色。
「我也好想看看阿兄治下的大盛。」
樓固微微揚唇:「阿姐別擔心,以後不管去了什麼地方,我都將見聞記錄下來給你看。」
樓茝眉開眼笑:「好啊!」
她不能親自去體察民情,只能讓阿弟去代勞了。
樓喻欣慰地笑了,問:「具體什麼啟發,說說看。」
樓固掏出隨身攜帶的本子,「阿兄,這些都是我路上的見聞,不知道有沒有用。」
樓喻在京城待了十來年,朝政之事基本都是依靠奏疏來知悉,不過他有暗部在,倒是沒有被一些尸位素餐的官吏蒙蔽。
暗部的存在只有少數幾人知曉,樓喻還沒跟兩人提過,所以樓固不知道。
他記錄這些見聞,除了自己喜愛研究外,還是為了給樓喻提供更加直觀的民情。
史書上說過,皇帝久居深宮,被底下官員當傻子玩弄是常事。
當然,在樓固眼裡,樓喻絕對英明神武,是不會輕易被騙的。
但官員們奏疏中大多都是歌功頌德,長久生活在這種環境中,再睿智的人都會生出一些自得。
他自知見聞淺薄,卻還是希望能夠對樓喻有些幫助。
樓喻翻閱片刻,笑道:「你有這些見解確實不俗,那麼,你還堅持之前選的那條道嗎?」
「嗯,我不喜歡跟人打機鋒,我還是更喜歡做研究。」樓固神情堅定道,「入北境後,我更堅定了這一點。」
對比大盛百姓和草原牧民的生活,樓固越發覺得,阿兄以前常說的「生產力」是極為關鍵的。
不論是農田還是工廠,只有提高生產力,才能創造出更多的糧食與器具,保障大盛百姓的生活必需。
如果繼續提高生產力,百姓是否會更加富裕?
比起他,阿姐更適合成為朝堂的引領者,而他以後則儘可能地為阿姐的政策方針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