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樓喻正色道:「男子漢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我以後不會再問,明白嗎?」

  樓固堅定點頭。

  「我明白!」

  朝廷有能耐的官員還是不少的。

  不久後,治理北境草原的方案呈交至御案。

  先是對草原的行政規劃。

  根據考察組的結論,科學合理地重劃邊境線,直接將資源豐足的地域劃為大盛的領土。

  這些地方本身就有價值,而且對大盛來說,算不得鞭長莫及之地,畢竟從京城到南方同樣很遠,只要教化安民之策落實到位,不怕牧民沒有歸屬感。

  這個規劃,直接將好的留下,不好的丟給烏帖木他們了。

  樓喻被官員們的「雞賊」逗笑了,指著方案道:「要是烏帖木和阿巴魯他們知道,肯定要氣得吐血。」

  「他們犯邊這麼多年,咱們是時候討回一些債了。」霍延淡淡道。

  樓喻頷首:「你說得對,北蠻搶掠邊境百姓多年,必須要連本帶利還回來。」

  霍延俊目含笑。

  若非眼前這人,大盛的疆域不僅不會如此擴張,或許還會逐漸縮小。

  兩人接著往下看。

  確定行政區域之後,就得解決區域內百姓的生存問題。

  接受大盛統治的牧民,可以留在行政區域內,申請成為大盛百姓,每年繳納賦稅,同時可以保留部族本來的風俗習慣。

  不接受大盛統治的牧民,則自行離開統治區域。

  最後是教化政策。

  想要培養牧民的歸屬感,就得讓他們學習中原文化,此舉與教化南方三州族民差不多。

  不過要想教化,得先讓牧民穩定下來。

  官員們為各區域牧民謀劃了不同的生存模式。

  適合耕種的區域,派人教授他們農耕技術;適合採礦的區域,官府在當地建設礦場和加工廠,招募工人參與勞作;適合放牧的區域,依照吉慶草場和吉州肉、奶加工廠的模式,進行集中化、專業化的養殖。

  等牧民都安定下來,再進行文教傳播,讓他們打心眼裡覺得自己就是大盛子民。

  前幾年或許成效不大,但十年後、二十年後,甚至幾十上百年後,只要中途不間斷,這些牧民都會真正成為大盛子民。

  草原也會成為大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樓喻硃筆批閱後,不禁感慨道:「希望這些都能在未來實現。」

  霍延篤定:「會的。」

  北境部分草原被納入行政版圖,朝廷肯定要在當地建州立府。

  那麼,派誰去做第一任知府呢?

  朝中有誰合適?

  要去北境當知府,不僅要有能力,還得知悉草原風俗習慣,並與牧民交流沒有障礙。

  樓喻想了想,覺得宋硯較為適合。

  宋硯出身慶王府,從田莊就開始追隨樓喻,為人較為機敏,又自學北蠻語言,曾跟隨使團一同出使北境。

  後來樓喻登基,他憑藉出色的語言天賦,成為禮部中的一名官吏,這些年依舊不忘學習。

  宋硯忠心低調,身為慶州系官員,為人處世和思想觀念都比較適合這一職位。

  樓喻遂下旨擢宋硯為北州知府,帶著新政策前往北州治理。

  北州就是北境草原的新稱。

  盛軍控制北境草原後,牧民們都有些恐慌。

  他們只是普通放牧的,失去大部落的庇佑後,並無抵禦軍隊的能力。

  他們擔心自己會成為盛國的奴隸。

  直到朝廷政令傳來。

  什麼!他們這裡成大盛的北州了?

  什麼!不願接受大盛統治的不允許留在北州?

  他們真的要當盛國的子民嗎?

  有些牧民願意,有些牧民不願意。

  在盛國軍隊的強勢下,那些不願接受的牧民全被驅逐出北州境內。

  宋硯剛擔任知府的時候,北州什麼都沒有,只有一望無際的平原。

  沒有城池,沒有府衙,他將氈房當成臨時辦公場所,一項又一項,認真地執行朝廷的政策。

  他幾乎跑遍了整個北州。

  在北州府衙的努力下,北州的農耕區、礦業區、畜牧區相繼建成,牧民漸漸在土地上安定下來。

  昭慶十五年,遠洋航行的船隊終於回歸。

  船隊途徑東洋、南洋、西洋等諸多小國,又駛向更遠的地方。

  他們帶回了很多特產,並考察了不少異國的風土人情,同時弘揚了大盛的國威。

  隨行人員對沿途之事進行了詳細的記錄,記錄本被呈至御案。

  樓喻看得很仔細。

  遠航計劃的確是為了威懾遠洋小國,但樓喻還抱著一個目的。

  那就是各個大陸的特產。

  大盛目前的農作物數量遠遠比不上他在現代所認識的,除此之外,一些工業上的重要原材料大盛同樣稀缺。

  船隊起航前,他就著重交待了各國特產一事。

  經過土豆、棉花和甘薯的成功種植,眾人也期待能夠引進更多外來的農作物。

  故這次遠航隊伍搜尋特產極為認真負責。

  若真能尋到如土豆之類的,不僅能夠為大盛百姓加餐,或許還能青史留名。

  何樂而不為?

  這次船隊跑得很遠,去過很多國度,帶回來不少稀奇古怪的種子。

  許是大盛真的迎來了國運,樓喻在記錄本上竟真的看到了自己想要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