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西海王當然想過直接回撤。畢竟朝廷軍深入西海國內的人肯定不如西海沿子的多,撤回去或許還有一線生機。但是自己回撤,司徒卓必然窮追不捨。

  大靈朝不管是人口還是國力,都遠在西海國之上,如果不能速戰速決,打得越久,西海國獲勝的希望越渺茫。撤回去所謂的一線生機,不過是零次處死。

  因此,西海王鋌而走險,決定以最快的速度拿下司徒卓,尋求勝機。但是司徒卓比他想像的還要難對付,戰略目標終究沒有達成。

  黛玉麾下只有幾千人,但是帶的都是戰鬥力強,機動靈活的輕騎兵,實力不容小覷。最重要的是林王妃曾經是帶數百騎兵扭轉劫糧大戰的人,在京營帶來的五萬將士心中威望極高。

  王妃成功攔截西海國軍退路的消息傳回,連戰連捷的朝廷軍越發振奮,個個士氣高漲,衝殺果斷,勇猛無匹。

  而擅長馬戰的西海國軍以前從未經歷過此等持久的戰爭,加之被包圍,原本的悍勇摧枯拉朽般消失,鬥志全無。

  西海王就算有滿腹智計,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凝聚西海國軍的鬥志了。一代梟雄,終於落敗,而這一敗,便葬送了整個西海國的國運。

  又鏖戰數日,西海國軍死的死,降的降,還有部分逃了。西海王帶著他最忠誠的幾個侍衛堅持到最後,現在不過幾十騎,已經被數萬大軍包圍。

  即便狼狽至此,一代悍將西海王依舊保持著一番氣度。他死死的盯著被層層盾牌手圍著的卓郡王夫妻,又環視了一圈那些盾牌手,冷笑道:「司徒卓,你還在怕什麼?」

  司徒卓不知道西海國的神箭手是否戰亡了,為了黛玉和自己的安全,並不理會西海王故意挑釁之語,只神色平淡的道:「能活著,自然是好的。惜命不是什麼丟臉的事。如果大王惜命些,也不至於帶著數萬的西海國將士送死。」

  西海國位居通商要道上,和大靈朝來往頗為頻繁,貴族都學了漢話。西海王聽了這話,終於受了刺激一般,勃然大怒:「成王敗寇,我西海王兒郎不會貪生怕死!」

  勝利者總是氣定神閒的,司徒卓依舊語氣淡然:「以後都是我大靈朝子民了,就此殞命,終究可惜。」

  司徒卓在提醒西海王,西海國亡了。

  聽了這話,西海王罕見的沒有發怒,臉上終於爬上了悲涼:「但願你記住今天的話。」一敗塗地,臨了臨了,西海王終究希望司徒卓是個仁慈的藩王,而不是在西海國展開殺戮。

  司徒卓點了點頭,算是回應。他本就不嗜殺,只是這世上的和平,從來都是靠戰爭維繫的。止戈為戰,亘古真理。

  西海王又將目光投向黛玉,終於忍不住問:「你們漢人的女子都如此強悍嗎?」

  黛玉平靜的直視西海王的眼睛:「不是我們漢人,而是我們國人。我們國家的兒女,不管是什麼族,都能為了祖國能夠付出一切。」

  司徒卓知道,黛玉口中的國不是大靈朝,而是華國。華國有著最輝煌的歷史,也經歷過最深刻的苦難。危難時刻,華國各族兒女總能拼盡全力和這個偉大的國家一同擺脫泥淖,奔向新的偉大。中華兒女都是偉大的。

  西海王英雄一世,原不肯束手就縛。但是得了司徒卓那個不濫殺西海國民的承諾,西海王突然不想自絕了。

  自殺不過是一刀的事,死後一了百了,或許可以維繫自己那可憐的自傲,但是除此之外並無用處。

  活著,對西海王或許是一種折磨,但是自己活著就能少些西海國民赴死,西海王並無不願。

  自此,西海王被俘,簽下降書。

  不但如此,西海王還親自招降負隅頑抗的西海國將士。那些原本打算死戰到底的西海國人見狀心灰意冷,痛罵西海王。但也因此徹底分化了西海國的頑固派,少了許多戰鬥和犧牲。

  只有停戰,才能少死人。

  西海王投降,剩下的收攏西海國殘餘勢力就少了很多阻力,半年之後,西海國徹底覆滅,原西海國土併入司徒卓的封地,歸順大靈朝。

  西海國戰神西海王晚節不保,被不少原西海國人唾棄。但是西海王自己知道,這樣可以少死很多人。西海王覺得,如此結局至少比輕易赴死值得。

  只是他忘了,因為他的一個錯誤決策,已經死了很多很多的人。當年睥睨西域的西海王,終於因為一個錯誤決定,把幾十年的輝煌輸個精光,也輸掉了無數將士的性命。不管是西海國的,還是大靈朝的。

  第119章 次年萬壽節前……

  次年萬壽節前, 太宗皇帝做了一個很長很長的夢,夢見原本的太子冤死,自己被迫避位為太上皇, 朝綱混亂。

  大靈朝沒有什麼開拓海航的壯舉,也沒有越發昌盛, 反而日漸頹敗。林家早就敗了, 沒有什麼一品重臣林如海。林家那個號稱絳珠仙子的丫頭寄居榮國府, 也是早夭下場。而如今遠征西域,傳回捷報的卓郡王, 更是在太子冤死的時候死在牢中。

  兩任南安王戰敗後, 朝廷無人可用,和西海國三戰皆頹,朝廷被迫和親。至於自己那些老臣, 四王八公相繼風流雲散,整個大靈朝也是風雨飄搖。

  太宗皇帝震怒無比, 在夢裡喊得嘶聲力竭,那些文武百官卻麻木的從自己身邊走過,沒人聽見, 也沒人理會自己。

  守在寢殿外的宮女聽見太宗皇帝仿佛在夢裡的掙扎的悶哼聲, 忙請來戴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