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頁
西海王到底體力不比年輕時候,加上此次硬仗,心中沒了必勝的信念,只覺十分疲憊。倒是看到司徒大旗打出來,知道是朝廷新來的小王爺親自出戰,西海王打起了幾分精神。
七王子被周安志嚇破了膽,跟在西海王身邊。見司徒卓衝殺出來聲勢浩大,七王子也生出了幾分孝順,對西海王說:「父王,您快走吧,這裡我來頂著。」
投來西海王部之後,七王子察覺到了西海王對他的失望。七王子直接到西海王帳中和西海王深談過一次。西海王也沒直接批評七王子,只是跟七王子說了當年自己統一西海國各部落的故事。
西海王說:自己以前打的每一場勝仗都不是靠貪生怕死得來的。戰場上,迎難而上,哪怕你只先敵人一瞬殺了對方,你就活下來了。但是你未戰先怯往回跑,相當於把後背交給了拿著刀槍的敵人,必死無疑。
七王子在西海王的羽翼保護之下,沒經歷過逆境,但是人不傻。這次長談仿佛聽出了西海王真正戰無不勝的秘訣,也激發了七王子骨子裡剩下的幾分血勇。
漢人小王爺不過年方弱冠,自己還大他幾歲,將其斬於馬下,才叫漢人知道什麼是西海國兒郎。自己也能重新贏得父王對自己的信心。
西海王帳下就有替身,如果西海王走了,暫時也能蒙蔽司徒卓一陣。西海王是西海國軍事經驗最豐富的人。七王子覺得只要自己殺了司徒卓,西海王再穩定軍心,這一次未必不能勝了。
連勝朝廷三場,朝廷依舊會求和。
但是西海王否定了七王子的建議。七王兒有些長進了,西海王有些欣慰,但是這長進來得太遲了,七王兒有些道理學得似四而非。
勇猛確然是克敵制勝的法寶之一,那是在兩方勢均力敵的情況下,誰堅持多一分,勝算就偏向誰。但是當一方的硬實力、智慧等等遠遠高於另一方時,勇猛和送死其實沒什麼兩樣,勇猛最多能讓人死得有尊嚴些。
漢人的小王爺能清楚的知道多少西海國人用命趟出來的兩條密道,這些日子,自己和漢人小王爺交手,親眼所見對方調兵遣將的本事。七王兒別說戰勝他,拖住他給自己爭取時間估計都嫌能力不夠。
那麼,讓自己親自去會會這個年輕人吧。
西海王親自披掛上陣,給西海國將士打了一劑強心針。司徒卓都覺得西海國軍的戰鬥力又陡然提高了不少,凝聚力、執行力都在攀升。
當然,司徒卓領兵以來,就沒吃過敗仗,一直跟著司徒卓的朝廷軍在信念上也一點不輸。
這樣一場雙方都打了雞血的冷兵器戰爭,自然是打得昏天地暗,血流漂杵。
期間,衛參將還問過司徒卓,怎麼確定西海國軍帶兵的就是西海王而不是替身。司徒卓回答說看對方的士氣。
只簡單一句話,便令衛參將心悅誠服,同時,暗暗心驚:如果不是司徒卓親自帶兵衝殺,朝廷軍能有這樣的士氣嗎?西海沿子原有的守軍連吃敗仗,又被圍困許久,如果沒有王爺身先士卒,士氣肯定是不高的。
那麼從京營帶來的將士呢?萬里迢迢趕來,人困馬乏,如果王爺只是躲在後面指揮,人家鳳子龍孫自然沒人說得著什麼,但是將士們還會這麼拼命嗎?
所以司徒卓親自上陣,到底是年輕氣盛、立功心切還是別的呢?
衛參將突然覺得這位年輕王爺高深起來。
真正能打勝仗的人一定會把每個影響戰爭勝負的因素的就算在內,司徒卓和西海王都深諳此道,也都把自己一方的士氣、信心、凝聚力都算在內。因此,司徒卓和西海王在戰場上終於相見了。
是面對面的意思,而不僅限於各自坐在中軍帳運籌帷幄。
西海王看到人群中的司徒卓,只見此人面如冠玉,身姿矯健,比起自己那些兒子,漢人小王爺顯得文氣一些,也沒那麼強壯。但是西海王卻發自內心的覺得此人一點不弱。
司徒卓自然也看到了西海王,一個蓄著大鬍子的西域人,高眉深目,雖然不再年輕了,依舊威風凜凜。
兩人一個照面,各自揣度對方的戰術,評估對方的實力,手上卻絲毫不停,全力拼殺。
兩國交戰已經數月,無需再陣前客套。
因西海王身先士卒,而且西海王在西海國內是如同戰神般的存在,那些人困馬乏的西海國將士憑空增添了不少戰鬥力,竟仿若生力軍。
衛參將就護衛在司徒卓近側,見了西海國軍這個戰鬥力,才知道西海王的赫赫威名都是一刀一槍拼殺出來的。原來,並非做了國王,就可以高枕無憂,把危險的事情交給別人。
司徒卓衝殺正酣,突然一股強烈的危險感襲來。憑著在非洲維和練就的敏銳直覺,司徒卓徒弟放棄遞到一個西海國士兵咽喉處的劍刃。只差一點點,這一劍就可以刺穿那個悍勇士兵的咽喉。
但是司徒卓卻憑空向後倒去,以一個不可思議的幅度避開了帶著驚風的一箭。
那一箭帖子司徒卓的腹部上空飛過,沒入一個正一刀砍向司徒卓的西海國士兵的胸膛。
借著這千鈞一髮的間隙,司徒卓以彪悍的腰立從馬背上坐起,像被彈簧彈起來似的。
剛才那隻冷箭原本瞄準的是司徒卓的心臟。
緊接著,又有西海國兵士向司徒卓圍攏過來,擋住了西海國放冷箭那個弓箭手的視線。千載難逢的機會,就此錯過。
七王子被周安志嚇破了膽,跟在西海王身邊。見司徒卓衝殺出來聲勢浩大,七王子也生出了幾分孝順,對西海王說:「父王,您快走吧,這裡我來頂著。」
投來西海王部之後,七王子察覺到了西海王對他的失望。七王子直接到西海王帳中和西海王深談過一次。西海王也沒直接批評七王子,只是跟七王子說了當年自己統一西海國各部落的故事。
西海王說:自己以前打的每一場勝仗都不是靠貪生怕死得來的。戰場上,迎難而上,哪怕你只先敵人一瞬殺了對方,你就活下來了。但是你未戰先怯往回跑,相當於把後背交給了拿著刀槍的敵人,必死無疑。
七王子在西海王的羽翼保護之下,沒經歷過逆境,但是人不傻。這次長談仿佛聽出了西海王真正戰無不勝的秘訣,也激發了七王子骨子裡剩下的幾分血勇。
漢人小王爺不過年方弱冠,自己還大他幾歲,將其斬於馬下,才叫漢人知道什麼是西海國兒郎。自己也能重新贏得父王對自己的信心。
西海王帳下就有替身,如果西海王走了,暫時也能蒙蔽司徒卓一陣。西海王是西海國軍事經驗最豐富的人。七王子覺得只要自己殺了司徒卓,西海王再穩定軍心,這一次未必不能勝了。
連勝朝廷三場,朝廷依舊會求和。
但是西海王否定了七王子的建議。七王兒有些長進了,西海王有些欣慰,但是這長進來得太遲了,七王兒有些道理學得似四而非。
勇猛確然是克敵制勝的法寶之一,那是在兩方勢均力敵的情況下,誰堅持多一分,勝算就偏向誰。但是當一方的硬實力、智慧等等遠遠高於另一方時,勇猛和送死其實沒什麼兩樣,勇猛最多能讓人死得有尊嚴些。
漢人的小王爺能清楚的知道多少西海國人用命趟出來的兩條密道,這些日子,自己和漢人小王爺交手,親眼所見對方調兵遣將的本事。七王兒別說戰勝他,拖住他給自己爭取時間估計都嫌能力不夠。
那麼,讓自己親自去會會這個年輕人吧。
西海王親自披掛上陣,給西海國將士打了一劑強心針。司徒卓都覺得西海國軍的戰鬥力又陡然提高了不少,凝聚力、執行力都在攀升。
當然,司徒卓領兵以來,就沒吃過敗仗,一直跟著司徒卓的朝廷軍在信念上也一點不輸。
這樣一場雙方都打了雞血的冷兵器戰爭,自然是打得昏天地暗,血流漂杵。
期間,衛參將還問過司徒卓,怎麼確定西海國軍帶兵的就是西海王而不是替身。司徒卓回答說看對方的士氣。
只簡單一句話,便令衛參將心悅誠服,同時,暗暗心驚:如果不是司徒卓親自帶兵衝殺,朝廷軍能有這樣的士氣嗎?西海沿子原有的守軍連吃敗仗,又被圍困許久,如果沒有王爺身先士卒,士氣肯定是不高的。
那麼從京營帶來的將士呢?萬里迢迢趕來,人困馬乏,如果王爺只是躲在後面指揮,人家鳳子龍孫自然沒人說得著什麼,但是將士們還會這麼拼命嗎?
所以司徒卓親自上陣,到底是年輕氣盛、立功心切還是別的呢?
衛參將突然覺得這位年輕王爺高深起來。
真正能打勝仗的人一定會把每個影響戰爭勝負的因素的就算在內,司徒卓和西海王都深諳此道,也都把自己一方的士氣、信心、凝聚力都算在內。因此,司徒卓和西海王在戰場上終於相見了。
是面對面的意思,而不僅限於各自坐在中軍帳運籌帷幄。
西海王看到人群中的司徒卓,只見此人面如冠玉,身姿矯健,比起自己那些兒子,漢人小王爺顯得文氣一些,也沒那麼強壯。但是西海王卻發自內心的覺得此人一點不弱。
司徒卓自然也看到了西海王,一個蓄著大鬍子的西域人,高眉深目,雖然不再年輕了,依舊威風凜凜。
兩人一個照面,各自揣度對方的戰術,評估對方的實力,手上卻絲毫不停,全力拼殺。
兩國交戰已經數月,無需再陣前客套。
因西海王身先士卒,而且西海王在西海國內是如同戰神般的存在,那些人困馬乏的西海國將士憑空增添了不少戰鬥力,竟仿若生力軍。
衛參將就護衛在司徒卓近側,見了西海國軍這個戰鬥力,才知道西海王的赫赫威名都是一刀一槍拼殺出來的。原來,並非做了國王,就可以高枕無憂,把危險的事情交給別人。
司徒卓衝殺正酣,突然一股強烈的危險感襲來。憑著在非洲維和練就的敏銳直覺,司徒卓徒弟放棄遞到一個西海國士兵咽喉處的劍刃。只差一點點,這一劍就可以刺穿那個悍勇士兵的咽喉。
但是司徒卓卻憑空向後倒去,以一個不可思議的幅度避開了帶著驚風的一箭。
那一箭帖子司徒卓的腹部上空飛過,沒入一個正一刀砍向司徒卓的西海國士兵的胸膛。
借著這千鈞一髮的間隙,司徒卓以彪悍的腰立從馬背上坐起,像被彈簧彈起來似的。
剛才那隻冷箭原本瞄準的是司徒卓的心臟。
緊接著,又有西海國兵士向司徒卓圍攏過來,擋住了西海國放冷箭那個弓箭手的視線。千載難逢的機會,就此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