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7頁
「我們,和六國不一樣。」呂安肯定又驕傲地說道,他微微抬頭,目光和嬴政對了個正著,青年勾唇一笑,又側轉過身向著諸多反對派說道,「六國連國內有多少臣民,又有多少外來人、多少野人都不知道,他們甚至連自己有多少土地都不知道,而我們卻知道。」
「因此,秦國的百姓比別的任何國家也都清楚,他們自己是秦國的人民。」
「那不就夠了,何必弄出個勞什子的國籍?」一個贏姓宗老十分不能理解,他站出來衝著嬴政拱拱手,看向呂安,「秦人就是秦人,外國人就是外國人,人的血統無法改變,難道說改一個國籍就能算作是秦人了?此豈不荒謬?」
「若此人出生在秦國,接受秦國教育學習秦國文字,說的是秦話,吃的是秦肉,演奏的是秦箏,宗老且想想,此為秦人還是外國人?」
都說了是血脈,和這些勞什子甚關聯?
宗老皺皺眉,想要開口,卻將出口的字吞了下去止住了話頭,因為他發現了一個極為嚴重的問題——秦人本身也並不是秦人。
這樣說起來好像有些拗口,其實很容易理解。如今的贏姓家族是從東邊遷到西邊的,在遷徙之前,他們和趙氏那一支一樣生活在如今的趙地邯鄲,是他們的先人非子受周國孝王之封,封到了現在的秦國之地作為當時的秦地主人的附庸,所以他們才來到了這兒。
而當時的秦國甚至也還不是現在的秦國,秦民當然也不全是贏姓的血脈。
當年秦國的老祖宗們打敗了死敵犬戎,將被犬戎擄掠去的諸多周人都又搶了回來充作秦民,後來這些周人加上贏姓人在一起融合,後期還加上了被收復的戎人,如此種種才鑄就了今日之秦。
從本質上來說,秦國的老百姓從一開始就是混血來著。
所以,如果說以血脈的話,那誰都不是秦人,而現在的秦人之所以是秦人就是因為他們在這裡生存繁衍,既然這麼說的話,六國客卿在這裡生下的孩子又怎麼不能算是秦人?
這小子太狡猾了!分明就是設了陷阱在等著老夫!
宗老吹鬍子瞪眼,偏偏他也繼承了老秦人的口拙,一時之間居然找不出可以反駁的詞句來,只能憤憤歸位。
呂安嘴炮轟走了一個,繼續道:「秦國今日為秦國,但未來,我等未必會是簡簡單單的秦國。」
他話雖未挑明,在場所有人卻都明白他的意思——兼併。
秦國正走在兼併的道路上,就像吞掉東周西周國一樣,秦國必然也會吞掉別的國家。吞併和奪城的情況全然不同,前者可以用巨大的秦王國去影響一小座城池,城市孤立無援,只能默默承受。但是如果吞下一個國,後者本身就是一個整體,人多則勢眾,即便從形式上統一,實際卻像是在一個冰坨子裡頭放了一個鐵球一樣,得慢慢消化。
在消化的過程中,鐵球降溫,冰塊則被融化,雙方都要有犧牲,才能達到一個共存的程度,而在同溫之前,事實上始終是兩個不一樣的整體。
而秦國所必然的犧牲就是——犧牲秦國的概念,放棄秦國的本我,使其變成一個更大的也更包容的概念,將那些被自己征服的國家一一吸納進來。
「秦國會是百國之和,若是始終存有本國與外國之想法,則秦與六國之遺民必然面和而心不合。」呂安道。年輕的帝王微微頷首認可了他的說法,他目光灼灼:「寡人曾言,天下皆為秦之黔首。」
「大王!」這一表態讓秦國的宗室們紛紛驚呼,他們一個個站起身來走到堂中想要發表不同意見,卻見年輕的秦王抬手止住了他們的話,他的目光不動,只定定看著呂安道,「呂卿,建國籍政策,便是僅為此?」
「臣以為,大秦如今所走,乃大一統之路。」
「欲大一統,無非兩步,一者,強軍武力征服,二者,建立統一制度進行政治征服,使民心順之。」
「臣以為,第二步之艱巨要遠甚於第一步。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我等所建立的新的制度框架必須要讓民眾覺得優於前朝,方才能使得民眾重新安居樂業,不再想著回到過去。」
「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便是要讓百姓安定下來,忘記他們是哪國人,願意以一個較為平和的狀態接納自己秦國人的身份,然後他們才能用心去感知制度政策之優劣。
此非一代二代之功,卻也不會超過三代四代,但若是不以秦籍將人納入,千百代他們都無法融入。」
無法融入的結果,自然便是要生出亂子來。年輕的秦王並未思索太久,冕冠上的珠串輕輕碰撞,嬴政頷首道:「善。」
宗族之人這下忍不住了,他們紛紛上前勸說秦王莫要如此輕易將人納入秦土,天下之人亡秦之心不死,就算秦人給了他們秦籍,他們藉此作亂又要如何?
「大王,如今說這些為時太早,我們不如暫且放放……」
就在一個宗族話音未落之時,便有傳令官攜三百里加急之信於殿外求見。他帶來的是一個好消息——被尉繚帶兵攻破首都大梁的魏王攜魏國宗室出城投降。
魏國,滅。
此等喜訊在此時傳來,滿朝臣子卻都是一片寂靜,最後,有幾人知道些內情的默默將視線轉向了呂安。
呂安不用看他們也知道他們現在在想什麼,妥妥的就是認為這是他同師兄說好的。但其實呂安也納悶呢,他師兄走之前不是就是去試探著打打的嗎?怎麼一路就攻破大梁了?還把人家魏王給俘虜了?
「因此,秦國的百姓比別的任何國家也都清楚,他們自己是秦國的人民。」
「那不就夠了,何必弄出個勞什子的國籍?」一個贏姓宗老十分不能理解,他站出來衝著嬴政拱拱手,看向呂安,「秦人就是秦人,外國人就是外國人,人的血統無法改變,難道說改一個國籍就能算作是秦人了?此豈不荒謬?」
「若此人出生在秦國,接受秦國教育學習秦國文字,說的是秦話,吃的是秦肉,演奏的是秦箏,宗老且想想,此為秦人還是外國人?」
都說了是血脈,和這些勞什子甚關聯?
宗老皺皺眉,想要開口,卻將出口的字吞了下去止住了話頭,因為他發現了一個極為嚴重的問題——秦人本身也並不是秦人。
這樣說起來好像有些拗口,其實很容易理解。如今的贏姓家族是從東邊遷到西邊的,在遷徙之前,他們和趙氏那一支一樣生活在如今的趙地邯鄲,是他們的先人非子受周國孝王之封,封到了現在的秦國之地作為當時的秦地主人的附庸,所以他們才來到了這兒。
而當時的秦國甚至也還不是現在的秦國,秦民當然也不全是贏姓的血脈。
當年秦國的老祖宗們打敗了死敵犬戎,將被犬戎擄掠去的諸多周人都又搶了回來充作秦民,後來這些周人加上贏姓人在一起融合,後期還加上了被收復的戎人,如此種種才鑄就了今日之秦。
從本質上來說,秦國的老百姓從一開始就是混血來著。
所以,如果說以血脈的話,那誰都不是秦人,而現在的秦人之所以是秦人就是因為他們在這裡生存繁衍,既然這麼說的話,六國客卿在這裡生下的孩子又怎麼不能算是秦人?
這小子太狡猾了!分明就是設了陷阱在等著老夫!
宗老吹鬍子瞪眼,偏偏他也繼承了老秦人的口拙,一時之間居然找不出可以反駁的詞句來,只能憤憤歸位。
呂安嘴炮轟走了一個,繼續道:「秦國今日為秦國,但未來,我等未必會是簡簡單單的秦國。」
他話雖未挑明,在場所有人卻都明白他的意思——兼併。
秦國正走在兼併的道路上,就像吞掉東周西周國一樣,秦國必然也會吞掉別的國家。吞併和奪城的情況全然不同,前者可以用巨大的秦王國去影響一小座城池,城市孤立無援,只能默默承受。但是如果吞下一個國,後者本身就是一個整體,人多則勢眾,即便從形式上統一,實際卻像是在一個冰坨子裡頭放了一個鐵球一樣,得慢慢消化。
在消化的過程中,鐵球降溫,冰塊則被融化,雙方都要有犧牲,才能達到一個共存的程度,而在同溫之前,事實上始終是兩個不一樣的整體。
而秦國所必然的犧牲就是——犧牲秦國的概念,放棄秦國的本我,使其變成一個更大的也更包容的概念,將那些被自己征服的國家一一吸納進來。
「秦國會是百國之和,若是始終存有本國與外國之想法,則秦與六國之遺民必然面和而心不合。」呂安道。年輕的帝王微微頷首認可了他的說法,他目光灼灼:「寡人曾言,天下皆為秦之黔首。」
「大王!」這一表態讓秦國的宗室們紛紛驚呼,他們一個個站起身來走到堂中想要發表不同意見,卻見年輕的秦王抬手止住了他們的話,他的目光不動,只定定看著呂安道,「呂卿,建國籍政策,便是僅為此?」
「臣以為,大秦如今所走,乃大一統之路。」
「欲大一統,無非兩步,一者,強軍武力征服,二者,建立統一制度進行政治征服,使民心順之。」
「臣以為,第二步之艱巨要遠甚於第一步。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我等所建立的新的制度框架必須要讓民眾覺得優於前朝,方才能使得民眾重新安居樂業,不再想著回到過去。」
「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便是要讓百姓安定下來,忘記他們是哪國人,願意以一個較為平和的狀態接納自己秦國人的身份,然後他們才能用心去感知制度政策之優劣。
此非一代二代之功,卻也不會超過三代四代,但若是不以秦籍將人納入,千百代他們都無法融入。」
無法融入的結果,自然便是要生出亂子來。年輕的秦王並未思索太久,冕冠上的珠串輕輕碰撞,嬴政頷首道:「善。」
宗族之人這下忍不住了,他們紛紛上前勸說秦王莫要如此輕易將人納入秦土,天下之人亡秦之心不死,就算秦人給了他們秦籍,他們藉此作亂又要如何?
「大王,如今說這些為時太早,我們不如暫且放放……」
就在一個宗族話音未落之時,便有傳令官攜三百里加急之信於殿外求見。他帶來的是一個好消息——被尉繚帶兵攻破首都大梁的魏王攜魏國宗室出城投降。
魏國,滅。
此等喜訊在此時傳來,滿朝臣子卻都是一片寂靜,最後,有幾人知道些內情的默默將視線轉向了呂安。
呂安不用看他們也知道他們現在在想什麼,妥妥的就是認為這是他同師兄說好的。但其實呂安也納悶呢,他師兄走之前不是就是去試探著打打的嗎?怎麼一路就攻破大梁了?還把人家魏王給俘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