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8頁
嬴政不管這些人怎麼想的,他一目十行,將尉繚送來的奏摺粗粗略過,大讚一聲:「好!」
然後他將奏報遞給中常侍,示意他傳給眾人,青年君王意味不明地笑著道:「諸君不妨看看,尉繚是怎麼靠著五萬大軍打下魏國的」
奏書一個個傳下,到了呂安手上時已經有了好一會,此前看過的人個個表情都極為古怪。呂安看著他們的面色心裡就如同貓抓貓撓一般急切,而等熟悉的字跡映入眼中時心中才稍稍安定。
然後……
……嗯?
魏國大梁城被破,是魏人自己開門的?
這其中就要說到東郡這塊飛地的作用了。作為秦國的一部分,秦國的諸多政策自然覆蓋東郡,而呂安在治理東郡的時候也並未斷開東郡和周圍諸國之間的聯繫,允許民眾往來,韓非接手後依然保持了這一傳統,待到戰事稍歇後,東郡便成為了周圍國家觀察秦國的一個窗口,秦國的諸多政策亦是通過東郡百姓的口傳到了周邊的縣鄉。
周邊諸國對於秦國的偏見極深,聽聞東郡的各項福利時他們覺得是秦國收買人心,聽聞東郡有什麼不正常的行為時就說秦國是在暗中剝削,風言風語極多,但韓非都扛了下來。
其中風險最大的便是數年前秦國新生的義倉制度,這一制度在推行之初沒少遇到阻力,東郡有不少土地都是有免稅政策,於是就便有人說這其實就是變相地在收稅。然而,在韓非的堅持下,義倉制度還是被建立了起來。
第二年,秦國本土大水時,東郡作為黃河沿岸自然也沒能討得了好,而且還要更倒霉些,他們這裡是中下游,完全是受上游影響。
而且更詭異的是,在水災到來之前,沒有任何的預警現象,河水沒有暴漲,動物也沒有災荒,就是突然間黃河河水猶如洪龍一般突然貫穿了河道。
於是幾乎所有的東郡百姓都眼睜睜看著暴漲的黃河河水蓋過了已經被加高過的河岸,吞沒沿河的農田,捲走了靠河居民的存糧。本來是提供了生命之源的黃河水,就在糧谷將要收穫之際,帶走了她的恩惠。
雖然因為政府救助及時沒有造成太大人員傷亡,但財產損失卻是免不了的。
等到大水退去後,看著一塊塊比夯實了的大路還要結實的田地,再敲開以後看看裡頭泛白的模樣,又看看被大水卷過,只勉強留了個外形的房屋,靠著河岸的村民們看著被淹沒的土地眼淚都流了下來。
田裡的穀物還在其次,大水一來,最大的損失其實是田地。這些田產本身是灌溉最優區域,他們也按著秦官的指導用了河塘泥肥田,幹了好幾年,眼看著土地越來越肥沃了,現在被水一泡就全毀了。
長時間的浸泡中,河水會帶走土壤的肥力,而且因為水的巨大壓力會將本身鬆軟的泥土壓得極為緊實,在這種被壓過的土地下什麼都種不了,必須要重新鬆土培土。他們這幾年的努力全都白費了。
就在眾人絕望的時候,一臉複雜的茂老紛紛走到各戶人家的家中,待到聚集了所有人之後在官府小吏的監督下打開了糧倉。
因為義倉實際上只存了一次糧,所以其中的糧谷並不多,但是因為糧倉是以縣為單位存取,大部分地區的民眾都並未受災,全縣的糧食便都分給了沿河受災民眾,倒也夠得上。
看起來不太公平?非也,事實上因為義倉的糧食為分級收取,這些沿河的村民因為土地肥沃本身也是捐得比較多的那一等。
只是誰也沒能想到,昔日的良田如今一夕被毀,當年自己或是不甘或是滿懷怨懟捐出的糧食卻成了自己的救命糧。
而被他們以為變著法收稅的秦國官員,當真將那些糧食發給了他們。
此後秦國的小吏們還為他們介紹了此後一系列的稅務情況,又重新介紹了一遍秦國的應災處置,聽聞居然可以用極為低廉的價格租來牛馬、購買種子時,民眾們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積極神色。
一老翁搖頭感慨:「當真是日久見人心,遇難方識國。」
這句話順著清風,傳到了周邊同樣受災的黃河沿岸居民們的耳中,當下令人頗有些不是滋味。
有了這次事件打底,東郡的居民對於秦國政策的接納度達到了巔峰,此後再有稅率調整時更是幹勁十足。
秦國的都水監在大水過後沿河調查情況,理論來說東郡所在地地勢平坦沒有高低落差,更是水道平直沒有轉彎,即便上游發水,到了東郡黃河水也不應當呈現那般模樣,都水監的人認為其中必然有問題。
果然,舟行到上游韓國境內,他們便發現了韓國的蓄水壩壩體有破損和新修的痕跡,真相就很明顯了。
東郡的水災就是因為此前韓國的蓄水壩垮塌,以至於之前被擋下的河水奔騰而下所致,完全是無妄之災。
水資源在農業國家極其珍貴,因為水展開的戰爭亦是並不少見,韓國在黃河沿岸蓄水雖然說有些不道德,但也無可指摘。
但問題就在於韓國本身是多河流國家,嚴格來說他們並不缺少水資源。而且韓國所修建的蓄水壩修建得極為隱蔽,在此前商船來來往往時候都沒有被發現過。若非這次秦國是有了疑心一寸寸地去看還發現不了。
那麼修建大壩的目的就有些說不清楚了。
比較被認可的原因便是韓王是為了以後水攻做準備。
然後他將奏報遞給中常侍,示意他傳給眾人,青年君王意味不明地笑著道:「諸君不妨看看,尉繚是怎麼靠著五萬大軍打下魏國的」
奏書一個個傳下,到了呂安手上時已經有了好一會,此前看過的人個個表情都極為古怪。呂安看著他們的面色心裡就如同貓抓貓撓一般急切,而等熟悉的字跡映入眼中時心中才稍稍安定。
然後……
……嗯?
魏國大梁城被破,是魏人自己開門的?
這其中就要說到東郡這塊飛地的作用了。作為秦國的一部分,秦國的諸多政策自然覆蓋東郡,而呂安在治理東郡的時候也並未斷開東郡和周圍諸國之間的聯繫,允許民眾往來,韓非接手後依然保持了這一傳統,待到戰事稍歇後,東郡便成為了周圍國家觀察秦國的一個窗口,秦國的諸多政策亦是通過東郡百姓的口傳到了周邊的縣鄉。
周邊諸國對於秦國的偏見極深,聽聞東郡的各項福利時他們覺得是秦國收買人心,聽聞東郡有什麼不正常的行為時就說秦國是在暗中剝削,風言風語極多,但韓非都扛了下來。
其中風險最大的便是數年前秦國新生的義倉制度,這一制度在推行之初沒少遇到阻力,東郡有不少土地都是有免稅政策,於是就便有人說這其實就是變相地在收稅。然而,在韓非的堅持下,義倉制度還是被建立了起來。
第二年,秦國本土大水時,東郡作為黃河沿岸自然也沒能討得了好,而且還要更倒霉些,他們這裡是中下游,完全是受上游影響。
而且更詭異的是,在水災到來之前,沒有任何的預警現象,河水沒有暴漲,動物也沒有災荒,就是突然間黃河河水猶如洪龍一般突然貫穿了河道。
於是幾乎所有的東郡百姓都眼睜睜看著暴漲的黃河河水蓋過了已經被加高過的河岸,吞沒沿河的農田,捲走了靠河居民的存糧。本來是提供了生命之源的黃河水,就在糧谷將要收穫之際,帶走了她的恩惠。
雖然因為政府救助及時沒有造成太大人員傷亡,但財產損失卻是免不了的。
等到大水退去後,看著一塊塊比夯實了的大路還要結實的田地,再敲開以後看看裡頭泛白的模樣,又看看被大水卷過,只勉強留了個外形的房屋,靠著河岸的村民們看著被淹沒的土地眼淚都流了下來。
田裡的穀物還在其次,大水一來,最大的損失其實是田地。這些田產本身是灌溉最優區域,他們也按著秦官的指導用了河塘泥肥田,幹了好幾年,眼看著土地越來越肥沃了,現在被水一泡就全毀了。
長時間的浸泡中,河水會帶走土壤的肥力,而且因為水的巨大壓力會將本身鬆軟的泥土壓得極為緊實,在這種被壓過的土地下什麼都種不了,必須要重新鬆土培土。他們這幾年的努力全都白費了。
就在眾人絕望的時候,一臉複雜的茂老紛紛走到各戶人家的家中,待到聚集了所有人之後在官府小吏的監督下打開了糧倉。
因為義倉實際上只存了一次糧,所以其中的糧谷並不多,但是因為糧倉是以縣為單位存取,大部分地區的民眾都並未受災,全縣的糧食便都分給了沿河受災民眾,倒也夠得上。
看起來不太公平?非也,事實上因為義倉的糧食為分級收取,這些沿河的村民因為土地肥沃本身也是捐得比較多的那一等。
只是誰也沒能想到,昔日的良田如今一夕被毀,當年自己或是不甘或是滿懷怨懟捐出的糧食卻成了自己的救命糧。
而被他們以為變著法收稅的秦國官員,當真將那些糧食發給了他們。
此後秦國的小吏們還為他們介紹了此後一系列的稅務情況,又重新介紹了一遍秦國的應災處置,聽聞居然可以用極為低廉的價格租來牛馬、購買種子時,民眾們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積極神色。
一老翁搖頭感慨:「當真是日久見人心,遇難方識國。」
這句話順著清風,傳到了周邊同樣受災的黃河沿岸居民們的耳中,當下令人頗有些不是滋味。
有了這次事件打底,東郡的居民對於秦國政策的接納度達到了巔峰,此後再有稅率調整時更是幹勁十足。
秦國的都水監在大水過後沿河調查情況,理論來說東郡所在地地勢平坦沒有高低落差,更是水道平直沒有轉彎,即便上游發水,到了東郡黃河水也不應當呈現那般模樣,都水監的人認為其中必然有問題。
果然,舟行到上游韓國境內,他們便發現了韓國的蓄水壩壩體有破損和新修的痕跡,真相就很明顯了。
東郡的水災就是因為此前韓國的蓄水壩垮塌,以至於之前被擋下的河水奔騰而下所致,完全是無妄之災。
水資源在農業國家極其珍貴,因為水展開的戰爭亦是並不少見,韓國在黃河沿岸蓄水雖然說有些不道德,但也無可指摘。
但問題就在於韓國本身是多河流國家,嚴格來說他們並不缺少水資源。而且韓國所修建的蓄水壩修建得極為隱蔽,在此前商船來來往往時候都沒有被發現過。若非這次秦國是有了疑心一寸寸地去看還發現不了。
那麼修建大壩的目的就有些說不清楚了。
比較被認可的原因便是韓王是為了以後水攻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