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頁
倒是沒成想,十多年後, 被救助的女童們會回饋給他們這麼大的驚喜。
這架織布機, 完全是慈幼堂中的女孩子們一起想出來的,虞衡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回復這幫女學生們的一些問題,並未涉及到織布機這一項, 只是為她們講解了許多數學物理方面的知識。
就連虞衡都沒有想過, 這幫女學生竟然能做出這樣一架織布機來。
作為一手創立了慈幼堂的人,虞衡自然是與有榮焉, 還同系統顯擺,「你看,這幫孩子多聰明!就算沒有你這個外掛,也能做出這樣超時代的東西!」
系統冷哼一聲,【又不是你自己做出來的, 你嘚瑟個鬼!】
「我平時為她們答疑解惑,幫她們打開了通向新世界的大門。我要是沒資格嘚瑟,誰有資格?」
【那你可真夠廢的,有本系統在,在技術這方面竟然還輸給了一幫女學生!】
虞衡:………
系統說得太有道理,虞衡一時間竟無言以對,沉默了一瞬,輕咳一聲回道:「我這不是政務繁忙嘛,正事太多,一時忘了也情有可原。」
換來系統一聲不屑的冷哼。
這些年,大宣雖然也隔幾年就來上一次規模較大的天災,乾旱、洪水、蝗蟲、地震全都有,造成的損失極大,還有不少人員傷亡。
好在虞衡拿出雜交水稻的稻種,又有先前種熟了的土豆玉米紅薯等物,受災的百姓們雖然多,但朝廷救災及時,還讓民心越來越穩,百姓對朝廷的信任度與日俱增,都知道朝廷不會拋棄他們。
可以說,這十二年,就是大宣飛速發展的十二年。
如果說虞衡當初入閣時,大宣才剛進入盛世的話,那現在就是盛世巔峰,百姓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幸福感也越來越高,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不管是朝廷還是民間,都是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
虞衡入閣後,為了便於朝廷收稅,便建議朝廷讓各州把本州一年來要交的稅全都折算成銀子,不再像以前那樣,既收銀子,也收布帛糧食,國庫里啥都有,看著就跟個大型商場似的,麻煩得很。
後來施行收稅銀政策,國庫的存儲壓力也小了很多,大多項目的稅都收銀子,就是糧食這塊兒,朝廷本就需要準備足夠的米糧,以便賑災之用。所以國庫收稅,除了收稅銀外,有些糧食該收也得收。
但布帛這些,便就都不再收了。
胡尚書也鬆了口氣,布帛不好放,放久了就會爛,如今不收,倒也是一樁好事。
朝廷帶了頭,其他人家也開始慢慢不大量屯布帛。
要知道,以前,布帛是能直接當做錢實用的,不少大戶人家家裡都屯了許多布帛,就是為了以備不時之需,哪怕放久了朽爛了也不在意。
也就是這些年才慢慢迴轉過來。
現在岐州出現織布機,那就意味著日後布匹的產量會越來越高,價格也會隨之降低。若是織布機出現的時間早幾年,那先前那些屯了一大堆布帛的人家怕是要吐血,屯了那麼多布,結果眼看著布要降價,虧大發了。
當然,現在也是虧的,不過沒以前虧得厲害。人嘛……就是怕比較,相比之下,冤大頭們都覺得這虧損程度還能接受。
有了第一台織布機,就會有第二台,第三台……
這都是女學生們的心血,岐州的稅銀養活了她們,她們成長起來後,又回饋給了岐州一份實業——岐州布莊隨之興起。
有一台頂幾十個人工作量的織布機在,布莊再也不用考慮人手不夠的問題,節約了人手成本,又加快了效率,被這樣一塊金光閃閃的餡餅給砸中了,布莊老闆的牙齒都快笑沒了。
同時,產量高的布帛也給這個行業帶來了一定的衝擊。傳統織布業需要的人手多,幹得好的時間也多,成本自然就高;現在,有省人手又省時間的織布機在,織出來的布,在價格上,還有可以往下壓的區間。
一開始,其他人也沒看出來這對織布業的衝擊,等到岐州那邊的布莊開始跟他們打價格戰後,這幫干傳統行業的紡織業大佬才意識到織布機的重要,再三向岐州寫信,總結起來就一句話,「你們這個織布機,賣不賣?」
那當然不能賣。拓寬市場嘗到甜頭的岐州布莊怎麼可能把神器賣給競爭對手,還想讓女學那邊和他們同一個鼻孔出氣,同為岐州人,就該維護岐州的利益。
但女學生們受虞衡的思想影響較深,看問題的視野更開闊一些,不僅沒同意岐州布莊的要求,反倒加班加點研究改進織布機,想著讓織布機的效率再高一點,到時候,布帛的價格還能再降一點,百姓們也能穿上更便宜的衣裳。
大宣雖然對各個階級的人的服裝顏色有要求,但這都是一紙空文,朝廷根本不會細究這個,放眼街上,大多都是些大紅大綠黃色等庶民不被允許穿的顏色,根本沒人管。別說百姓了,就連官員們,逾制的也不少。比如福王那個憨憨就不以為然地提到過,京城的官員集團中,馬車逾制的一堆接一堆,御史都懶得管。
只要不是像明王那樣弄身龍袍過過癮,大多數時候,朝廷都忙著呢,不會搭理這些小事。
所以,只要百姓們有錢,想穿什麼顏色的衣裳,基本都能穿。
岐州布莊沒能阻止女學生們胳膊肘往外拐,織布機到底還是讓其他州的布莊買了去。什麼都好,就是價格不太友好。女學生們既然受虞衡影響頗深,那就別想她們在金錢上會犯什麼糊塗。相反,人家不但不糊塗,還特別會做生意,算數學題算多了,再大的數字在她們眼裡都是數字,喊起價來特別敢開口。
這架織布機, 完全是慈幼堂中的女孩子們一起想出來的,虞衡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回復這幫女學生們的一些問題,並未涉及到織布機這一項, 只是為她們講解了許多數學物理方面的知識。
就連虞衡都沒有想過, 這幫女學生竟然能做出這樣一架織布機來。
作為一手創立了慈幼堂的人,虞衡自然是與有榮焉, 還同系統顯擺,「你看,這幫孩子多聰明!就算沒有你這個外掛,也能做出這樣超時代的東西!」
系統冷哼一聲,【又不是你自己做出來的, 你嘚瑟個鬼!】
「我平時為她們答疑解惑,幫她們打開了通向新世界的大門。我要是沒資格嘚瑟,誰有資格?」
【那你可真夠廢的,有本系統在,在技術這方面竟然還輸給了一幫女學生!】
虞衡:………
系統說得太有道理,虞衡一時間竟無言以對,沉默了一瞬,輕咳一聲回道:「我這不是政務繁忙嘛,正事太多,一時忘了也情有可原。」
換來系統一聲不屑的冷哼。
這些年,大宣雖然也隔幾年就來上一次規模較大的天災,乾旱、洪水、蝗蟲、地震全都有,造成的損失極大,還有不少人員傷亡。
好在虞衡拿出雜交水稻的稻種,又有先前種熟了的土豆玉米紅薯等物,受災的百姓們雖然多,但朝廷救災及時,還讓民心越來越穩,百姓對朝廷的信任度與日俱增,都知道朝廷不會拋棄他們。
可以說,這十二年,就是大宣飛速發展的十二年。
如果說虞衡當初入閣時,大宣才剛進入盛世的話,那現在就是盛世巔峰,百姓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幸福感也越來越高,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不管是朝廷還是民間,都是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
虞衡入閣後,為了便於朝廷收稅,便建議朝廷讓各州把本州一年來要交的稅全都折算成銀子,不再像以前那樣,既收銀子,也收布帛糧食,國庫里啥都有,看著就跟個大型商場似的,麻煩得很。
後來施行收稅銀政策,國庫的存儲壓力也小了很多,大多項目的稅都收銀子,就是糧食這塊兒,朝廷本就需要準備足夠的米糧,以便賑災之用。所以國庫收稅,除了收稅銀外,有些糧食該收也得收。
但布帛這些,便就都不再收了。
胡尚書也鬆了口氣,布帛不好放,放久了就會爛,如今不收,倒也是一樁好事。
朝廷帶了頭,其他人家也開始慢慢不大量屯布帛。
要知道,以前,布帛是能直接當做錢實用的,不少大戶人家家裡都屯了許多布帛,就是為了以備不時之需,哪怕放久了朽爛了也不在意。
也就是這些年才慢慢迴轉過來。
現在岐州出現織布機,那就意味著日後布匹的產量會越來越高,價格也會隨之降低。若是織布機出現的時間早幾年,那先前那些屯了一大堆布帛的人家怕是要吐血,屯了那麼多布,結果眼看著布要降價,虧大發了。
當然,現在也是虧的,不過沒以前虧得厲害。人嘛……就是怕比較,相比之下,冤大頭們都覺得這虧損程度還能接受。
有了第一台織布機,就會有第二台,第三台……
這都是女學生們的心血,岐州的稅銀養活了她們,她們成長起來後,又回饋給了岐州一份實業——岐州布莊隨之興起。
有一台頂幾十個人工作量的織布機在,布莊再也不用考慮人手不夠的問題,節約了人手成本,又加快了效率,被這樣一塊金光閃閃的餡餅給砸中了,布莊老闆的牙齒都快笑沒了。
同時,產量高的布帛也給這個行業帶來了一定的衝擊。傳統織布業需要的人手多,幹得好的時間也多,成本自然就高;現在,有省人手又省時間的織布機在,織出來的布,在價格上,還有可以往下壓的區間。
一開始,其他人也沒看出來這對織布業的衝擊,等到岐州那邊的布莊開始跟他們打價格戰後,這幫干傳統行業的紡織業大佬才意識到織布機的重要,再三向岐州寫信,總結起來就一句話,「你們這個織布機,賣不賣?」
那當然不能賣。拓寬市場嘗到甜頭的岐州布莊怎麼可能把神器賣給競爭對手,還想讓女學那邊和他們同一個鼻孔出氣,同為岐州人,就該維護岐州的利益。
但女學生們受虞衡的思想影響較深,看問題的視野更開闊一些,不僅沒同意岐州布莊的要求,反倒加班加點研究改進織布機,想著讓織布機的效率再高一點,到時候,布帛的價格還能再降一點,百姓們也能穿上更便宜的衣裳。
大宣雖然對各個階級的人的服裝顏色有要求,但這都是一紙空文,朝廷根本不會細究這個,放眼街上,大多都是些大紅大綠黃色等庶民不被允許穿的顏色,根本沒人管。別說百姓了,就連官員們,逾制的也不少。比如福王那個憨憨就不以為然地提到過,京城的官員集團中,馬車逾制的一堆接一堆,御史都懶得管。
只要不是像明王那樣弄身龍袍過過癮,大多數時候,朝廷都忙著呢,不會搭理這些小事。
所以,只要百姓們有錢,想穿什麼顏色的衣裳,基本都能穿。
岐州布莊沒能阻止女學生們胳膊肘往外拐,織布機到底還是讓其他州的布莊買了去。什麼都好,就是價格不太友好。女學生們既然受虞衡影響頗深,那就別想她們在金錢上會犯什麼糊塗。相反,人家不但不糊塗,還特別會做生意,算數學題算多了,再大的數字在她們眼裡都是數字,喊起價來特別敢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