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頁
現在賈代化與皇帝兩人不死不休,大同教已經開始有組織有紀律的武裝起來的事,還是不用告訴皇帝了,免得他把各地的綠營兵又調回去,那會增加大同教接管各地衙門的難度。
各地集結來的軍隊?賈代化並不怎麼擔心。朝庭一年能用來養兵的銀子是有數的,還有那麼一位貪財的皇帝從中卡拿,各位主將們也有家小要養活,吃空餉幾乎是各軍都有的事。
皇帝號稱調集了二十萬大軍圍堵賈代化,他算著能有十六萬左右就頂天了。看起來人數上賈代化還處於完全劣勢,可是這裡還有一個戰鬥力的問題。
乾朝建立不足百年,邊境除了西北幾無戰事,各地綠營兵的戰力更是不值一提。西北軍號角一吹,就能嚇倒一片,這仗還怎麼打?
驕兵必敗的道理賈代化很是清楚,不過他還有最大的一張底牌。這底牌也是皇帝親自送到賈代化手裡的——前文不是提到過了,皇帝只是先皇六子,人家原來也是立過太子的。當時武將們與寧國公一樣心思的人不少,對現任皇帝都不怎麼支持,這就導致小心眼的皇帝登基之後,沒少打壓曾經支持太子的武將與他們的後代。
也就是賈代化在檄文中提到的有功不賞。
皇帝為了全面掌控軍隊,可不光在西北軍用了心思,許多邊軍與綠營軍里,都有空降掌權的皇帝親信。可是那些人並非個個都有帶兵之能,所以皇帝為了保持軍隊的穩定,並沒有把原來的帶兵人都調任,而是大部分人都降級留在原部。
自己乾的好好的,突然來了一個人壓自己一頭,別說是脾氣直的武將,就是有風度的文人心裡也不舒服,能與新主將同心同德才是怪事。
不同心同德好呀,賈代化便有可趁之機呀。一封封信從賈代化的營帳,飛向趕來消滅賈代化的軍隊之中,誰得了信,得了信會做何打算,要到這些人也到了天井關才知道。
只是各地距天井關遠近不一,到達的時間也不一樣。賈代化哪裡會給他們真正匯合的時間,按著時間先後各處擊破才是正理。
先到的河南綠營,在大同已經與賈代化的部隊戰過一場。損失,賈代化這邊沒什麼損失,河南綠營倒有近兩萬人直接做了俘虜——河南自身十年九災,養出來的兵除了欺負老百姓,哪有什麼戰力?孟白幾個衝鋒下來,綠營兵帶隊的將官自己就下馬降了。
將官即降,手下的兵也有樣學樣,腰刀扔了一地,看的西北軍恨不得給他們來上一刀——當兵的武器就是自己的命,這麼輕易把自己的命交給別人處置,與西北軍輕傷不下火線的理念差別太大,他們實在看不慣。
可是將軍說了,這些人是自己的同胞,不能如對北戎人一樣補上一刀。西北軍擰著鼻子把這些降軍攏在一處,頭一件事就是把西北軍規拿出來給這些人背。
降軍都蒙了,被俘虜後不打不罵還給飯吃(雖然不給吃飽),他們明白可能是想讓自己歸心,可是讓自己背什麼軍規是幾個意思?再說這軍規也太嚴了,能按著上頭做的有幾個?
江南的綠營兵還沒到,賈代化不願舉國上下遍地戰火,要把仗都在天井關前打完。因此他不急著叩關,有時間先把這兩萬降軍教育一下。
上課,必須上課。西北軍分出兩千人來,做了降軍的教官,對著那些人就是個講呀。
第160章
西北軍給河南綠營兵講的, 是自己這些人對上北戎是怎麼做的,對老百姓又是怎麼做的,再拉出降軍里看著強壯些的人一起比個武, 用武力值告訴他們:看吧, 這就是你們與我們之間的差距。
當兵吃糧的, 哪能一點兒血性沒有?看到自己與西北軍的差距,河南綠營兵不免覺得自己當時投降是很明智的,跟人家差距這麼大,真刀真槍打起來,死的是誰不問可知。
就是那些將官們, 也向看守自己的人提出了要見賈代化的要求。賈代化心裡對他們為何想見自己很清楚, 卻沒打算現在就見。
那些人不過是覺得現在強弱對比明顯,皇帝派再多的兵來只怕也不是賈代化的對手。在他們眼裡, 賈代化這邊除了一個孟白, 並無別的將官, 想造反, 哪能只有兵無有將?這裡缺的是可用之人,他們早一點兒投靠, 日後正可藉此飛黃騰達。
怎麼不上天呢?
看來還是給他們吃的太多, 操練的太少, 讓他們自以為是了。兵士們做教官, 這些原來綠營的將官們不跟著訓練,那就上將官。所謂兵對兵將對將,真當賈代化的將官與兵士打成一片, 他就無人可用,得用綠營的歪瓜裂棗?
說實話,兵士賈代化收用起來沒有負擔,這些隨風倒的將官們,他還真想打包給皇帝送回去,讓他們接著禍害皇帝去好了。
西北軍跟隨賈代化一路行來的將官們,重新換上了自己的甲冑,集體來到了看管綠營兵的地方。他們的目標很簡單,叫出綠營的將官們來,單練。
兵熊熊一個,將熊才熊一窩,為將的有本事,就不會帶著一營一營的兵士投降。被人叫號的綠營將官們,不知道賈代化那裡突然多出的將官是哪兒來的,被人叫到頭上,也只得硬著頭皮對戰起來。
結果只能用一個慘字形容,然後這些所謂的將官們就被告知,你都已經是俘虜了,就別拿自己還當個將官了,明天開始得跟著兵士們一起操練。從此你們都是一個起點,誰練的好,能跟著西北軍一起上陣立功,誰日後就當官。還想著裙帶關係或是父蔭祖蔭,那就一直呆在看管處別出去了。
各地集結來的軍隊?賈代化並不怎麼擔心。朝庭一年能用來養兵的銀子是有數的,還有那麼一位貪財的皇帝從中卡拿,各位主將們也有家小要養活,吃空餉幾乎是各軍都有的事。
皇帝號稱調集了二十萬大軍圍堵賈代化,他算著能有十六萬左右就頂天了。看起來人數上賈代化還處於完全劣勢,可是這裡還有一個戰鬥力的問題。
乾朝建立不足百年,邊境除了西北幾無戰事,各地綠營兵的戰力更是不值一提。西北軍號角一吹,就能嚇倒一片,這仗還怎麼打?
驕兵必敗的道理賈代化很是清楚,不過他還有最大的一張底牌。這底牌也是皇帝親自送到賈代化手裡的——前文不是提到過了,皇帝只是先皇六子,人家原來也是立過太子的。當時武將們與寧國公一樣心思的人不少,對現任皇帝都不怎麼支持,這就導致小心眼的皇帝登基之後,沒少打壓曾經支持太子的武將與他們的後代。
也就是賈代化在檄文中提到的有功不賞。
皇帝為了全面掌控軍隊,可不光在西北軍用了心思,許多邊軍與綠營軍里,都有空降掌權的皇帝親信。可是那些人並非個個都有帶兵之能,所以皇帝為了保持軍隊的穩定,並沒有把原來的帶兵人都調任,而是大部分人都降級留在原部。
自己乾的好好的,突然來了一個人壓自己一頭,別說是脾氣直的武將,就是有風度的文人心裡也不舒服,能與新主將同心同德才是怪事。
不同心同德好呀,賈代化便有可趁之機呀。一封封信從賈代化的營帳,飛向趕來消滅賈代化的軍隊之中,誰得了信,得了信會做何打算,要到這些人也到了天井關才知道。
只是各地距天井關遠近不一,到達的時間也不一樣。賈代化哪裡會給他們真正匯合的時間,按著時間先後各處擊破才是正理。
先到的河南綠營,在大同已經與賈代化的部隊戰過一場。損失,賈代化這邊沒什麼損失,河南綠營倒有近兩萬人直接做了俘虜——河南自身十年九災,養出來的兵除了欺負老百姓,哪有什麼戰力?孟白幾個衝鋒下來,綠營兵帶隊的將官自己就下馬降了。
將官即降,手下的兵也有樣學樣,腰刀扔了一地,看的西北軍恨不得給他們來上一刀——當兵的武器就是自己的命,這麼輕易把自己的命交給別人處置,與西北軍輕傷不下火線的理念差別太大,他們實在看不慣。
可是將軍說了,這些人是自己的同胞,不能如對北戎人一樣補上一刀。西北軍擰著鼻子把這些降軍攏在一處,頭一件事就是把西北軍規拿出來給這些人背。
降軍都蒙了,被俘虜後不打不罵還給飯吃(雖然不給吃飽),他們明白可能是想讓自己歸心,可是讓自己背什麼軍規是幾個意思?再說這軍規也太嚴了,能按著上頭做的有幾個?
江南的綠營兵還沒到,賈代化不願舉國上下遍地戰火,要把仗都在天井關前打完。因此他不急著叩關,有時間先把這兩萬降軍教育一下。
上課,必須上課。西北軍分出兩千人來,做了降軍的教官,對著那些人就是個講呀。
第160章
西北軍給河南綠營兵講的, 是自己這些人對上北戎是怎麼做的,對老百姓又是怎麼做的,再拉出降軍里看著強壯些的人一起比個武, 用武力值告訴他們:看吧, 這就是你們與我們之間的差距。
當兵吃糧的, 哪能一點兒血性沒有?看到自己與西北軍的差距,河南綠營兵不免覺得自己當時投降是很明智的,跟人家差距這麼大,真刀真槍打起來,死的是誰不問可知。
就是那些將官們, 也向看守自己的人提出了要見賈代化的要求。賈代化心裡對他們為何想見自己很清楚, 卻沒打算現在就見。
那些人不過是覺得現在強弱對比明顯,皇帝派再多的兵來只怕也不是賈代化的對手。在他們眼裡, 賈代化這邊除了一個孟白, 並無別的將官, 想造反, 哪能只有兵無有將?這裡缺的是可用之人,他們早一點兒投靠, 日後正可藉此飛黃騰達。
怎麼不上天呢?
看來還是給他們吃的太多, 操練的太少, 讓他們自以為是了。兵士們做教官, 這些原來綠營的將官們不跟著訓練,那就上將官。所謂兵對兵將對將,真當賈代化的將官與兵士打成一片, 他就無人可用,得用綠營的歪瓜裂棗?
說實話,兵士賈代化收用起來沒有負擔,這些隨風倒的將官們,他還真想打包給皇帝送回去,讓他們接著禍害皇帝去好了。
西北軍跟隨賈代化一路行來的將官們,重新換上了自己的甲冑,集體來到了看管綠營兵的地方。他們的目標很簡單,叫出綠營的將官們來,單練。
兵熊熊一個,將熊才熊一窩,為將的有本事,就不會帶著一營一營的兵士投降。被人叫號的綠營將官們,不知道賈代化那裡突然多出的將官是哪兒來的,被人叫到頭上,也只得硬著頭皮對戰起來。
結果只能用一個慘字形容,然後這些所謂的將官們就被告知,你都已經是俘虜了,就別拿自己還當個將官了,明天開始得跟著兵士們一起操練。從此你們都是一個起點,誰練的好,能跟著西北軍一起上陣立功,誰日後就當官。還想著裙帶關係或是父蔭祖蔭,那就一直呆在看管處別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