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頁
賈代化是有意把天井關做為與皇帝的決戰之地,所以也不急著叫關,只管來一拔人收拾一波,看管俘虜的地方一擴再擴。
還有一部分各地軍馬一到,便直接繞過天井官,由主將帶著併入賈代化的軍中,這些都是被皇帝的親信們壓得喘不過氣來的人干出的事。
短短三個月,賈代化手裡可用之兵已經過了十萬,最初俘虜的河南綠營兵,也已經有近萬人被編入了西北軍中。而將官,還是被留在看管之處。
賈代化的策略十分明確,不戰而來的,大家你好我好還是兄弟,一起跟皇帝干就是了。可是你非得帶人跟我打,還被我打敗了的,對不起,老實在看管處呆著吧,老子不缺你這樣的人幫忙。
漸漸的,被皇帝徵調來圍堵賈代化的人,也摸清了他的路數,那些早對皇帝不滿的人,也不試探賈代化的底線,也不想讓賈代化知道他們的威猛好藉機提提條件了,直接降的倒有大半。
皇帝已經不大敢再往天井關調兵了——去多少讓人收編多少,讓他生出了自己是賈代化的兵員召集人的感覺。可是不再重新調兵,原本說好的二十萬大軍,在半年之內有十萬人直接投了賈代化,還有三萬直接被賈代化俘虜,只有不到四萬人跟賈代化的二十萬大軍在天井關對峙。
沒看錯,賈代化現在手裡就是有了二十萬大軍,因為各地的莊子上,又陸續送來了已經訓練的差不多的孤兒兵。至此,賈代化不揮師進京還罷,真若叩開天井關,乾朝汲汲可危。
一次內閣會議之上,首輔頭一次提出,為保皇帝安全,趁著賈代化還在天井關前,請皇帝考慮一下遷都江南。按他的想法,可以效仿南宋憑天險與賈代化分江而治。
也是頭一次,皇帝與首輔產生了分歧。別說賈代化還沒靠近京城,就算是他已經兵臨城下,難道皇帝不應該義正辭嚴的站在紫禁城牆上,痛斥那個目無君父的不義之人,一言使他悔過,自刎陣前嗎?
所有人都知道,皇帝心裡不是不想遷都,而是整個江山,已經容不下乾朝的都城:江南綠營兵調走,各地督撫命令已經難出府城,盡入大同教之手。其他的地方沒調兵走的,當地的大同教眾,拿著一點兒也不比官兵差的武器,今日襲一鎮,明日擾一縣,不時就有縣、府落入亂民之手的加急奏摺上報到皇帝手裡。
別說那樣的地方不能保證皇帝的安全,就是說得再好,閣老們還擔心遷都之後,那些督撫會真心實意接納皇帝,而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皇帝即不願意遷都,好歹下一個罪己詔,安撫一下民心行不行?答案還是肯定的,不行。
賈代化那邊剛發了檄文,這邊你們就想讓朕下罪己詔,是何居心?難道你們也與賈代化一樣,覺得朕不配為天子嗎?
一場內閣會議不歡而散,張柳兩位閣老還不覺得什麼,首輔與次輔以及單閣老,則感受到了深深的危機。他們回府之後,悄悄的把自己家族最出色的子弟打發回老家,為的是將來賈代化打進京城時,可以保自己家族血脈能存下一絲。
至於他們自己,當日皇帝為難賈代化與西北軍,他們沒少敲邊鼓,就算現在逃回老家又如何,一旦賈代化勢成,他們還是逃不開被追捕清算的命運。
偏在這個時候,皇帝還不肯放過他們三個,竟繞過張柳兩位閣老,與首輔三人商議,想讓賈代善領兵,前去天井關對敵賈代化。
皇帝是不是瘋了首輔不知道,他快被皇帝想一出是一出給逼瘋了:「聖人,賈代化與賈代善雖然分宗,可是他們二人是堂兄弟,榮國公亡後,寧國公對侄子多有提攜教導。讓賈代善領兵,一旦他……」
首輔現在如此畏頭畏尾,皇帝看著也生氣:「賈代化之妻子不知所蹤,賈代善的家人卻都在京中。」有他妻兒在手,還怕賈代善不效死力?
單閣老頭一次懷疑,自己做到位極人臣的閣老,是不是一個錯誤的選擇。賈代化的妻兒還要京中,你就拿著她們去威脅賈代善,這是生怕賈代善不跟賈代化重新合宗是不是?
再說,賈代善與他夫人之間的關係,京中誰不知道?史侯把人接回史家重新教導都非止一次,說不得皇帝拿史氏威脅的時候,賈代善還得求著皇帝快把人給殺了呢。賈代善才多大年紀?若與賈代化兵合一處,等賈代化勢成合宗,他就是王爺之尊,多少人家會上趕著送女兒給他生兒子。
有一位一意孤行的皇帝,賈代善還是很快就收到了調兵的旨意,一同送來的還有皇帝給的兵符。看著眼前的兵符,賈代善冷笑了一下,向來傳旨的人道:「京營非比別處,總得讓我安排一下,留足人手鎮守京師,再挑些精兵強將去會會賈代化。」
傳旨之人將賈代善的原話報告給皇帝,難得的龍顏大喜:「朕就知道賈代善是個有良心的。」
他不知道,這個有良心的賈代善,等傳旨人一走,就放飛了一隻信鴿,當晚信便到了賈代化的手裡。三日後,沒等賈代善挑選完精兵強將西行,賈代化已經率著十萬大軍,團團圍住了京城。
雙方相持了不過十日,城內的百姓已經受不住了,可惜手無寸鐵,只能繼續忍耐。再五日,九門提督帶人打開了城門,放賈代化的兵進城。紫禁城,近在眼前。
皇帝沒能站到紫禁城牆上怒斥賈代化,現在他身邊除了一個錦衣衛指揮使和戴權,已經沒有人了,他還怎麼上得去紫禁城牆?
還有一部分各地軍馬一到,便直接繞過天井官,由主將帶著併入賈代化的軍中,這些都是被皇帝的親信們壓得喘不過氣來的人干出的事。
短短三個月,賈代化手裡可用之兵已經過了十萬,最初俘虜的河南綠營兵,也已經有近萬人被編入了西北軍中。而將官,還是被留在看管之處。
賈代化的策略十分明確,不戰而來的,大家你好我好還是兄弟,一起跟皇帝干就是了。可是你非得帶人跟我打,還被我打敗了的,對不起,老實在看管處呆著吧,老子不缺你這樣的人幫忙。
漸漸的,被皇帝徵調來圍堵賈代化的人,也摸清了他的路數,那些早對皇帝不滿的人,也不試探賈代化的底線,也不想讓賈代化知道他們的威猛好藉機提提條件了,直接降的倒有大半。
皇帝已經不大敢再往天井關調兵了——去多少讓人收編多少,讓他生出了自己是賈代化的兵員召集人的感覺。可是不再重新調兵,原本說好的二十萬大軍,在半年之內有十萬人直接投了賈代化,還有三萬直接被賈代化俘虜,只有不到四萬人跟賈代化的二十萬大軍在天井關對峙。
沒看錯,賈代化現在手裡就是有了二十萬大軍,因為各地的莊子上,又陸續送來了已經訓練的差不多的孤兒兵。至此,賈代化不揮師進京還罷,真若叩開天井關,乾朝汲汲可危。
一次內閣會議之上,首輔頭一次提出,為保皇帝安全,趁著賈代化還在天井關前,請皇帝考慮一下遷都江南。按他的想法,可以效仿南宋憑天險與賈代化分江而治。
也是頭一次,皇帝與首輔產生了分歧。別說賈代化還沒靠近京城,就算是他已經兵臨城下,難道皇帝不應該義正辭嚴的站在紫禁城牆上,痛斥那個目無君父的不義之人,一言使他悔過,自刎陣前嗎?
所有人都知道,皇帝心裡不是不想遷都,而是整個江山,已經容不下乾朝的都城:江南綠營兵調走,各地督撫命令已經難出府城,盡入大同教之手。其他的地方沒調兵走的,當地的大同教眾,拿著一點兒也不比官兵差的武器,今日襲一鎮,明日擾一縣,不時就有縣、府落入亂民之手的加急奏摺上報到皇帝手裡。
別說那樣的地方不能保證皇帝的安全,就是說得再好,閣老們還擔心遷都之後,那些督撫會真心實意接納皇帝,而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皇帝即不願意遷都,好歹下一個罪己詔,安撫一下民心行不行?答案還是肯定的,不行。
賈代化那邊剛發了檄文,這邊你們就想讓朕下罪己詔,是何居心?難道你們也與賈代化一樣,覺得朕不配為天子嗎?
一場內閣會議不歡而散,張柳兩位閣老還不覺得什麼,首輔與次輔以及單閣老,則感受到了深深的危機。他們回府之後,悄悄的把自己家族最出色的子弟打發回老家,為的是將來賈代化打進京城時,可以保自己家族血脈能存下一絲。
至於他們自己,當日皇帝為難賈代化與西北軍,他們沒少敲邊鼓,就算現在逃回老家又如何,一旦賈代化勢成,他們還是逃不開被追捕清算的命運。
偏在這個時候,皇帝還不肯放過他們三個,竟繞過張柳兩位閣老,與首輔三人商議,想讓賈代善領兵,前去天井關對敵賈代化。
皇帝是不是瘋了首輔不知道,他快被皇帝想一出是一出給逼瘋了:「聖人,賈代化與賈代善雖然分宗,可是他們二人是堂兄弟,榮國公亡後,寧國公對侄子多有提攜教導。讓賈代善領兵,一旦他……」
首輔現在如此畏頭畏尾,皇帝看著也生氣:「賈代化之妻子不知所蹤,賈代善的家人卻都在京中。」有他妻兒在手,還怕賈代善不效死力?
單閣老頭一次懷疑,自己做到位極人臣的閣老,是不是一個錯誤的選擇。賈代化的妻兒還要京中,你就拿著她們去威脅賈代善,這是生怕賈代善不跟賈代化重新合宗是不是?
再說,賈代善與他夫人之間的關係,京中誰不知道?史侯把人接回史家重新教導都非止一次,說不得皇帝拿史氏威脅的時候,賈代善還得求著皇帝快把人給殺了呢。賈代善才多大年紀?若與賈代化兵合一處,等賈代化勢成合宗,他就是王爺之尊,多少人家會上趕著送女兒給他生兒子。
有一位一意孤行的皇帝,賈代善還是很快就收到了調兵的旨意,一同送來的還有皇帝給的兵符。看著眼前的兵符,賈代善冷笑了一下,向來傳旨的人道:「京營非比別處,總得讓我安排一下,留足人手鎮守京師,再挑些精兵強將去會會賈代化。」
傳旨之人將賈代善的原話報告給皇帝,難得的龍顏大喜:「朕就知道賈代善是個有良心的。」
他不知道,這個有良心的賈代善,等傳旨人一走,就放飛了一隻信鴿,當晚信便到了賈代化的手裡。三日後,沒等賈代善挑選完精兵強將西行,賈代化已經率著十萬大軍,團團圍住了京城。
雙方相持了不過十日,城內的百姓已經受不住了,可惜手無寸鐵,只能繼續忍耐。再五日,九門提督帶人打開了城門,放賈代化的兵進城。紫禁城,近在眼前。
皇帝沒能站到紫禁城牆上怒斥賈代化,現在他身邊除了一個錦衣衛指揮使和戴權,已經沒有人了,他還怎麼上得去紫禁城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