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頁
曾經熱鬧非常的陪都漸漸變得清靜,絕大多數的“下江人”一伺時局穩定,都思鄉心切、攜家帶口地離開了。原本熙來攘往的街道變得空空蕩蕩,飯館、舞廳、電影院……倒了一大批,吳儂軟語、難懂的閩南話、疊字頻出的晉陝話、幽默的東北話……各地方言漸稀,越來越難以聽到,但還是有一部分異鄉人就此留了下來,將這座在殘酷的戰爭中為他們提供了多年庇護的重慶當做了家鄉。
民國三十五年春節剛過,寧錚一家人提了簡單的行李,寧錚懷裡抱著屠蘇,他們正站在儲奇門的江岸上,望著對面的海棠溪。四年半前,他們就是從這裡,踏上了這座山城的重重台階。
溪水蜿蜒而行,向北注入長江。此時正下著濛濛細雨,輕煙夾雜著迷霧,蒸騰而起,層層疊疊、似夢似真,不疾不徐地籠罩了曲折交錯的溝壑、拱橋、漫長的石階,和幾多吊腳樓上的人家。
溪邊植了大片海棠,其中也栽有奉天老家常見的西府海棠,一株株開在這漫天煙雨里,如同一個個籠著輕薄煙紗,含羞帶怯初試新妝的佳人,端妙的身姿映照於溪水之上,道不盡的娟秀工媚,幽清善藏。
這著名的“海棠煙雨”也是山城南岸著名的美景,在離開前還能再次見到,也算了無遺憾了。他們坐渡輪過了海棠溪,到江北機場乘飛機,與執意留下來的巧稚含淚擁抱互道珍重。
飛機因為天氣緣故,能見度低,在重慶上空打了幾個轉,這才向西飛去,好像在依依不捨地說再見。
別了,我們的祖國。希望這只是暫時的。
三年後,重慶解放前夕十天,楊鍾祥將軍、幼子、幼女及秘書宋綺雲一家共八人,被老江下令秘密殺害於歌樂山渣滓洞外的野地里,尖刀從脊柱刺入,連年僅八歲的“小蘿蔔頭”宋振中都沒有放過。
“西北山高水又長,男兒豈能老故鄉……”
這位陝西刀客出身的愛國將領,終究沒能看到他切盼的中國的黎明。
……………………
寧錚一家到達美國,生活日上正軌。
本來剛到美時,寧錚奉九夫婦都是囊中羞澀,因為錢財基本都捐了抗日了。寧錚原打算硬著頭皮向老丈人和大舅子借點錢去股市搏殺一番,印雅格卻沒給他這個機會。
原來,當初西安事變前,一直負責採買軍火的他手裡還有一筆軍火款項未動,一直存在銀行里,印雅格也沒敢給奉九,就怕這位太太又給捐了。
待屠蘇剛滿一周歲時,奉九到底還是進了哈佛讀博士,不過沒有繼續比較文學的研究,卻轉而師從著名漢學家費正清,在其領導下的東亞文化研究中心做課題——概因寧錚被監禁的那些年,她也陪著一起讀《明史》、《唐史》來著,而人到中年,正是一個人從“外視到內省”的轉折點,奉九開始對自己國家的歷史越來越感興趣。
寧錚對於太太的執著佩服得五體投地——她最終還是實現了自己少年時代的夢想,言出必行。
奉九畢業後應聘到哥大先做了講師,因為在漢學研究方面取得的傑出成就,不過六年的功夫,已被破格聘為終身教授。隨後她開始在美國各地著名大學的漢學研究所或東亞研究中心擔任客座教授,飛來飛去。
奉九之所以婉拒了導師的邀請留在哈佛任教,是因為他們之間出現了不可調和的學術分歧——費教授認為,正是西方白人的入侵,才迫使老中華不得不一點點現代化,這種充滿了西方種族優越感和為迫害者推脫罪責之辭,及有意無意割裂近代與前古代之間天然的“親子”聯繫,使得近代中國成無根之木、無源之泉的學術導向,終於讓這一對原本關係良好的師生不得不分道揚鑣。
進入五十年代,美國開始盛行反共、反左派的“麥卡錫主義”,壓制異己、告密成風、栽贓陷害……對與中國、蘇聯和東歐沾邊的一切都疑神疑鬼,奉九曾為此退出學術界多年。後來此種歪風漸漸退散,她才又繼續中國史的研究。
奉九很推崇第一位正式在哈佛開班授徒的前清五品官員戈鯤化先生的做法,每次上課都穿著既符合授課主題,又貼合自己身份和年齡的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服裝——當然,這些精美的服飾,都是秋聲給她做的——對具有厚重底蘊的中華文化的濃濃自信,再加上豐富細緻的授課內容和嫻熟技巧,奉九的課一經推出,就成了各個大學備受歡迎的推薦課程。
奉九利用自己中國人的先天優勢,很快在人才輩出的美國漢學界闖出了一片天。每每來自世界各地的漢學家們開年會時,寧唐奉九女士往往非常安靜,大家都知道,這是因為沒有讓她感興趣的議題。
如果某個人的問題恰巧激起了寧女士的鬥志,她那雙美麗到可以“點燃馬車夫的菸斗”的眼睛立刻為之一亮,隨後就會將脖子上繫著的標誌性小方巾解開,順勢綁到自己細白的手腕上,配著她那隻同樣著名的鳳鐲,和準備戰鬥的氣勢,於是圍觀的其他漢學家就會興奮莫名——他們馬上就可以聽到一場精彩絕倫的學術辯論了。
有崇拜她的博士生曾這樣評價他的導師:她是如此美麗,以致於本不需要如此博學;她是如此博學,以致於如此美麗似乎成了一種浪費。
民國三十五年春節剛過,寧錚一家人提了簡單的行李,寧錚懷裡抱著屠蘇,他們正站在儲奇門的江岸上,望著對面的海棠溪。四年半前,他們就是從這裡,踏上了這座山城的重重台階。
溪水蜿蜒而行,向北注入長江。此時正下著濛濛細雨,輕煙夾雜著迷霧,蒸騰而起,層層疊疊、似夢似真,不疾不徐地籠罩了曲折交錯的溝壑、拱橋、漫長的石階,和幾多吊腳樓上的人家。
溪邊植了大片海棠,其中也栽有奉天老家常見的西府海棠,一株株開在這漫天煙雨里,如同一個個籠著輕薄煙紗,含羞帶怯初試新妝的佳人,端妙的身姿映照於溪水之上,道不盡的娟秀工媚,幽清善藏。
這著名的“海棠煙雨”也是山城南岸著名的美景,在離開前還能再次見到,也算了無遺憾了。他們坐渡輪過了海棠溪,到江北機場乘飛機,與執意留下來的巧稚含淚擁抱互道珍重。
飛機因為天氣緣故,能見度低,在重慶上空打了幾個轉,這才向西飛去,好像在依依不捨地說再見。
別了,我們的祖國。希望這只是暫時的。
三年後,重慶解放前夕十天,楊鍾祥將軍、幼子、幼女及秘書宋綺雲一家共八人,被老江下令秘密殺害於歌樂山渣滓洞外的野地里,尖刀從脊柱刺入,連年僅八歲的“小蘿蔔頭”宋振中都沒有放過。
“西北山高水又長,男兒豈能老故鄉……”
這位陝西刀客出身的愛國將領,終究沒能看到他切盼的中國的黎明。
……………………
寧錚一家到達美國,生活日上正軌。
本來剛到美時,寧錚奉九夫婦都是囊中羞澀,因為錢財基本都捐了抗日了。寧錚原打算硬著頭皮向老丈人和大舅子借點錢去股市搏殺一番,印雅格卻沒給他這個機會。
原來,當初西安事變前,一直負責採買軍火的他手裡還有一筆軍火款項未動,一直存在銀行里,印雅格也沒敢給奉九,就怕這位太太又給捐了。
待屠蘇剛滿一周歲時,奉九到底還是進了哈佛讀博士,不過沒有繼續比較文學的研究,卻轉而師從著名漢學家費正清,在其領導下的東亞文化研究中心做課題——概因寧錚被監禁的那些年,她也陪著一起讀《明史》、《唐史》來著,而人到中年,正是一個人從“外視到內省”的轉折點,奉九開始對自己國家的歷史越來越感興趣。
寧錚對於太太的執著佩服得五體投地——她最終還是實現了自己少年時代的夢想,言出必行。
奉九畢業後應聘到哥大先做了講師,因為在漢學研究方面取得的傑出成就,不過六年的功夫,已被破格聘為終身教授。隨後她開始在美國各地著名大學的漢學研究所或東亞研究中心擔任客座教授,飛來飛去。
奉九之所以婉拒了導師的邀請留在哈佛任教,是因為他們之間出現了不可調和的學術分歧——費教授認為,正是西方白人的入侵,才迫使老中華不得不一點點現代化,這種充滿了西方種族優越感和為迫害者推脫罪責之辭,及有意無意割裂近代與前古代之間天然的“親子”聯繫,使得近代中國成無根之木、無源之泉的學術導向,終於讓這一對原本關係良好的師生不得不分道揚鑣。
進入五十年代,美國開始盛行反共、反左派的“麥卡錫主義”,壓制異己、告密成風、栽贓陷害……對與中國、蘇聯和東歐沾邊的一切都疑神疑鬼,奉九曾為此退出學術界多年。後來此種歪風漸漸退散,她才又繼續中國史的研究。
奉九很推崇第一位正式在哈佛開班授徒的前清五品官員戈鯤化先生的做法,每次上課都穿著既符合授課主題,又貼合自己身份和年齡的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服裝——當然,這些精美的服飾,都是秋聲給她做的——對具有厚重底蘊的中華文化的濃濃自信,再加上豐富細緻的授課內容和嫻熟技巧,奉九的課一經推出,就成了各個大學備受歡迎的推薦課程。
奉九利用自己中國人的先天優勢,很快在人才輩出的美國漢學界闖出了一片天。每每來自世界各地的漢學家們開年會時,寧唐奉九女士往往非常安靜,大家都知道,這是因為沒有讓她感興趣的議題。
如果某個人的問題恰巧激起了寧女士的鬥志,她那雙美麗到可以“點燃馬車夫的菸斗”的眼睛立刻為之一亮,隨後就會將脖子上繫著的標誌性小方巾解開,順勢綁到自己細白的手腕上,配著她那隻同樣著名的鳳鐲,和準備戰鬥的氣勢,於是圍觀的其他漢學家就會興奮莫名——他們馬上就可以聽到一場精彩絕倫的學術辯論了。
有崇拜她的博士生曾這樣評價他的導師:她是如此美麗,以致於本不需要如此博學;她是如此博學,以致於如此美麗似乎成了一種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