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其實早在一九四一年寧錚一家剛剛到達重慶後不久,《時代批評》及《大眾生活》雜誌就借著“九·一八事變”十周年之際連續發文,呼籲蔣委員長響應晉系閻百川、桂系白健生及其他國民黨元老的呼籲,讓寧錚出來擔任重要軍職,為抗戰發揮更大作用,而不是僅僅做個無足輕重的軍需部防毒處處長。沒想到老江接受記者採訪時,居然輕描淡寫地推說這是寧錚自己的意思,而寧錚在記者找到他時,只能緘默不語。

  寧錚和奉九回到歌樂山公館,孩子們見到了多日未見的父親母親,都歡呼著沖了上來。奉九疾步上樓去看望可憐的小兒子屠蘇,出生才半個月就不得不與母親分離,巧稚高興地抱住她,連聲說屠蘇很好,請她放心。

  他們曾又被秘密監禁的事情,就好像從未發生過一樣,寧錚一家還是按部就班地上班、上學、生活,但他們都知道,他們再一次地被監視了,所到之處,都有便衣跟隨,芽芽還說她曾想去孫奶奶家學鋼琴,立刻被一個便衣攔住了,畢恭畢敬地請“寧小姐回家去,以後也不要再來”。

  奉九知道,此次重慶談判,更多的是給希望國共兩黨和平共處的美國和蘇聯看的,畢竟亞洲戰場剛剛平息,誰也不想再次看到烽火連天。

  但按照她對江委座的了解,內戰是不可避免的,中共試圖與國民黨組成聯合政府,即使他們已經退了又退,不得不承認了江的“部分獨裁統治”,也是徒勞的。即使在抗戰期間,江連打日本人都沒有剿滅新四軍、八路軍那麼上心,而現在,他騰出手了,可想而知他會如何。

  他們的家鄉東北,勢必再一次成為焦點之地——東北生產了占全國一半的煤炭、鋼鐵,又有最大的兵工廠,當年日寇為了進攻全中國,對東北沒有大肆破壞,而是作為以戰養戰的大後方,如果拿下東北,就占據了源源不斷提供後勤補給最有利條件。

  當年偉人曾說過,別的地方都可以失去,但只要有了東北,我們就有了強大的根據地,就可以支撐我們的軍隊不被吞噬殆盡。

  很快,抗戰勝利已經過了四個月,《申報》、《文萃》等主流報紙接連發表類似《尊重東北人民意志,支持寧將軍主政東北》這樣的文章。

  奉九明顯覺得寧錚的精神狀態有所不同,雖強行壓抑,但雀躍之情還是有所表露。其實自抗戰勝利那一刻起,他們這些東北人,哪個沒有暗暗想過,也許終於可以回到闊別十四年的家鄉了呢?

  寧錚的老朋友周先生在《重慶政治協商會議第三次會議》上,為了避免內戰,代表中共向重慶政府明確提出的三項要求及八項附帶要求中,就包括放寧錚回東北主政,並提出“若無作為抗戰推行者的兩位將軍的‘魯莽’,就沒有今日全國歡慶的民族復興節”。

  這句話也許瞬間讓江提高了警惕。

  隨後,一大批有影響的報刊雜誌比如《文匯周報》、《中外春秋》、《七日談》等紛紛刊文,要求讓寧錚率兵回東北,並釋放楊將軍一家人。然而,雖輿情洶洶,終究是曲流雲散,沒了下文。寧錚的心思也漸漸沉澱下來,終於又恢復如初。

  奉九對他說:“‘無欲則剛’,我們不求他。”

  寧錚笑了,說太太說的是,無欲無求,看他還能做什麼文章。

  一九四六年元月,寧錚接受召喚,到黃山官邸與江委員長密談。

  “抗戰業已結束,但你也看得出,跟中共的戰爭即將開始。這次的談判不過是個緩兵之計。最近,國內輿論呼聲很高,要求你回去主政東北。但我倒是希望你可以統帥一支軍隊,將已紮根東北的中共驅逐出去,怎麼樣,做得到麼?”

  寧錚眉頭深鎖,好半天才抬頭坦然看向面前這個算計了一輩子的當前中國最高統帥——抗戰勝利後,他的國際聲望達到了頂峰,正是志得意滿之際,“做不到。我還是那句話,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哼哼,這麼多年過去了,端納變了,離開了中國;張文白變了,李德鄰變了,他們越來越傾向共黨。只有你寧瑞卿,愚且真,還是一根筋。行,不敷衍,這也正是你的優點。我聽你的。那麼,我希望你離開中國,去歐洲、美國……隨你,總之,不要在此地,我不希望他們挾你以號令諸侯。”

  寧錚毫不意外地聽到了這句話,如果他真的接受了江的要求,那他才會大驚失色,繼而敷衍搪塞,直到自己明確拒絕。

  其實江的意思,卻是害怕已分崩離析的東北軍在他的號召下再次集結起來,與中共合作,從而阻礙他的內戰大計。

  “還有,萬一……你要答應我,永遠不要跟中共合作。別忘了,這是你欠我的。”

  寧錚早就料到:“那楊鍾祥呢?委座可以釋放他了麼?”

  江勃然變色,“你還敢提他?!要不是他,你怎麼會有那麼大的決心反我?!他死不足惜,罪有應得!”

  寧錚能做的,真的很少。他與江冷淡地握手告別,終生未再相見。

  據說,晚年在台灣的江曾非常後悔沒有把寧錚送回東北主政,也許,那時的情形又完全不同——他的徹底潰敗,是從丟失了東北開始的。但以他的心性,又怎麼可能做得出來如此大方之舉?也許,這樣心胸、格局、眼界的人,命中注定無法主政萬里江山。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