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些制度是針對所有人的,包括王巨本人,如果他死了,將其財產分配給三個兒子,那怕是王室的財產,同樣得交納遺產稅。同時進一步下調兩稅,一些烈士戶、孝子、善人、老師等,則全部免其兩稅,但這不包括官員。

  然後又做了一條規訂,官員子弟相互聯親者,其子女則不可能進入官場,官員子女相互聯親,或者與當地豪強富人相互聯親者,官員本人則不可以進入行省級別的官場,也就是想擔任行省級別的官職,其子女必須與寒門子弟聯親,以打擊世襲。

  這些制度推出後,一些有錢的人開始回流,遺產稅太高了。

  彼岸也不阻攔,但正是這些人的回流,開始將彼岸的情況帶到了中原。

  這時候宋朝與彼岸關係越來越好,彼岸有意放開四五十個州,准許宋朝派駐官員,因此宋朝有意地派出多名官員前來磨礪。

  看看彼岸的官多難做,再看看你們這個官做得多舒服,那麼應不應當更加為朝廷效力?

  其實並沒有宋朝所想像的那般艱苦,只要不貪不犯下嚴重錯誤,只要一代出現一個差不多的官員,就可以保障三代人過上比較好的生活。即便是彼岸這種制度,官終是官,還有許多優越性的,只能說比宋朝的官要好得多。

  但經過彼岸的磨礪,只要派過去的官員認真學習,一般回來後,都會成為不錯的官員,以至在後來的宋朝“超黃金”一百年中,有九個宰相,有著去彼岸為官的履歷。不過自紹聖過了一百年後,宋朝茫茫然沒有了對手,又漸漸走向腐敗。

  而且隨著對彼岸的厭惡,宋朝做了一個更錯誤的舉動,再次詔令,不得百姓移。

  這才是致命的錯誤,雖然在彼岸幫助下,出現了許多新技術,包括各類糧食種子進行了改善,遼東也全面開發,但這時候宋朝達到了近六千萬戶,加上官吏豪強的剝削,種種矛盾激化,終於導致這場大起義的爆發。

  也不是彼岸制度就完美了,主要還是彼岸過於廣袤,雖然自身人口在迅速繁衍,中間一百年,又陸續從宋朝遷徙過來幾百萬戶百姓,但人口基數太少了,到現在總人口還不足兩億人,以及糧食產量的增加,也就是最少還要四百年時間,才可能發生土地與人口危機,但到了那時,恐怕彼岸早進入“現代化”。

  隨著傳來宋朝發生了一場幾乎席捲全國的大起義,讓人搞笑的是這批義軍將彼岸的那套制度不倫不類的全部搬了過來。消息傳到彼岸,許多人啼笑皆非。雖然是好事,但同樣給了彼岸一個警告。三大王室聽聞後,迅速削減開支,捐出近半產業的契股,用於各洲賑災救貧。

  三洲也分別宣布,對官員家屬經商者,務必從嚴審查,有子弟為官者,必須從基層做起,而且提撥升遷時,必須經過更嚴格的政績考核,以免象宋朝那樣,因為恩蔭與聯親,導致官官相護,迅速走向衰敗中。

  正因為如此,學院裡的教授又再度將這段歷史拿出來反覆開講。

  王巨一生不完全是光明磊落的,比如永樂城之戰,種種跡象證明了王巨可能提前就知道宋朝會伐夏,伐夏後必失敗。而且沒有人敢小視王巨,所以為聖,比如科學,王巨老了後,將彼岸一切為三,開始安心著書立學,然後留下了許多定理與公式以及假想,彼岸科學的推進,正是各個學者不斷地研究王巨留下的這些定理與假想得以成功的。只要順著這些假想研究,必有所進展,但想繞過這些假想,則沒有什麼進展。

  但沒有王巨這個默視,趙頊則不可能放權給王巨,同樣則沒有王巨改制成功的可能,更不可能滅掉西夏,擊敗遼國,為後來收復燕雲十六州打下基礎。

  以及在高滔滔主政中,王巨可能的在暗中的推動作用。

  如果不讓高滔滔與文彥博、劉摯等人瘋狂,宋朝上層精英則不會對朔黨徹底失望,那麼趙煦親政,章惇張商英主政,朔黨的勢力依然象一團魔影在宋朝上空徘徊,章張二人就不能完全恢復王巨的改制,同樣不能集中力量,一舉拿下燕雲十六州。

  當然,這有一個前提,那就是王巨在前面做得太成功了,前面越成功,後面越瘋狂,才會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

  王巨可能的推動作用,使得朔黨更加瘋狂,也使得那幾年宋朝許多百姓民不聊生,這是一次比坐視永樂城慘敗還要更黑暗的手段。但不這麼做,甚至會逼得王巨食言,不得不再次返回宋朝主持大局,當真彼岸不管了?眼下重要的無疑是宋朝,但將來重要的則是彼岸,這裡在將來則關係到整個族群的命運……

  正是這個手段,使得宋朝進入漫長的中興時代,沒有一個中興的宋朝,彼岸則不能蓬勃發展,畢竟那時候彼岸人煙稀少,物產有限,就包括貿易,也要依附宋朝才能繼續發展下去。當然,彼岸的金銀、礦產、技術,也對宋朝漫長的中興起了加成作用。

  這是一次完美而又漫長的共贏時代。

  所以教授說,手段可以黑暗,心不能黑暗……

  教授說完,宣布下課,有的學生又繼續打開書本,翻看後面的歷史。

  ……

  這幾年諸臣一直將趙煦當成了什麼都不懂的孩子,欲所欲為。

  但一個七歲能熟讀論語的少年,心智豈是尋常少年可以相比的?況且王巨幾乎手把手地教了那麼久。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