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
漂泊意味著思念、牽掛。這有點兒苦澀、沉重。但漂泊也有一種飛行的感覺,故人往事隨時遠去,又如影相隨,似夢非夢,似是而非。這種感覺很奇妙,有一點兒文學的感覺。當我立志要當個小說家以後,坦率說我一直在有意強化這種感覺,即便有時間回富陽探親,我也總是秘密地來,秘密地走,來去匆匆,行跡詭秘。換言之,我在有意識地迴避認識當下的富陽。這種迴避其實是另一種占有,把具象的東西化為影子來占有。影子具有變幻的魔力,可以讓一棵風中之樹變成一個舞蹈的人,讓一個常人變成一個巨人,讓大源溪變得比青山還青,比藍天還藍,魚翔淺底……我就這樣占有了一個惟我獨有的富陽,一個記憶中的富陽,一個想像中的富陽,一個虛實相間的富陽。
我承認,這是一種病態的占有,有點為賦新詩強說愁的意味,因此也意味著不可能從一而終。因為,畢竟這不是自然狀態,是主觀的有意為之,最終是經不起客觀的偶然和必然的夾擊的。果不其然,首屆富春江文化節的召開,我作為嘉賓應邀參加,這一個節過下來,我和富陽之間的某種關係被破掉了。破就是立,做此小文,《小說富陽》,算是「立」的一份紀念吧。
說富陽,第一總是要說的當然是富春江。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富春江的名聲確實令她的子孫暗生豪情,平添了不少名地方人的氣概。尤其像我等漂泊在外的,報個家門,說杭州,那是高攀,有點做賊心虛的,犯不著;說富陽,知者不多,不知便是無名,無名便是無分,轉眼便有可能叫人小瞧:一個小地方的人。但說富春江,你不知那就是你的無知了。所以,我但凡遇到要報家門,總是搬出富春江來吆喝,來撐臉面,而且屢試不慡。當然,郁達夫也是金字招牌,起碼對我來說是這樣,因為我接觸的大部分是舞文弄墨的。一個舞文弄墨者不識郁達夫也是說不過去的。所以,我說富陽,第二要說的便是郁達夫,他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面旗幟,加之他特立獨行的個性和義舉,其名望在相當的人群中不在富春江之下。
「富春江」,「郁達夫」,這是我在外多年說的最多的兩個詞,也是最愛說的。
如果沒有這次文化節之行,我說富陽大概也只能到此為止,再說就是一些家長里短的瑣碎小事,何足掛齒?但此行下來,看到、聽到富陽經濟迅猛發展的事實,不禁使我瞠目,瞠目之餘就是談興了。說真的,富陽經濟建設這些年取得的成績比我想像的好,好得多。據資料說,富陽的工業經濟已連續22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幅度,2003年全市完成工業總產值414個多億,名列全國經濟百強縣第38位。尤其是民營經濟,整個感覺是遍地開花,群雄四起,好戲連台,捷報頻傳。從經濟格局而言,形成了通信器材、造紙、建材等優勢產業,在國內同行業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按說,富陽經濟發展到今天這般輝煌之際,應該冒出一個像蕭山魯冠球或者四川新津劉永好這樣在全國揚名的人物。但據我所知好像沒有,好像大家都是星星,沒有月亮,少了一個眾星捧月的人物。這也許有點美中不足。我在想,為什麼沒有這樣的一個人?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要在一群英雄好漢面前逞雄稱霸,實在太難,沒有一身力拔山兮的氣力和氣概,只能興而嘆之,而力拔山兮之人是日月造就的,非個人修煉得出來的,所謂「臣途人走,帝業天成」,道的就是這個理;第二個,似乎要怪罪富春江,富春江固然是景秀色麗,造福千秋,所以令代代子孫痴情鍾愛。情深痴迷損智商,愛到深處人孤獨。富陽人太愛身邊這條江了,愛到骨頭裡去了,愛到血液里去了,愛成了身體和生活的一部分,成了無常的日常,成了潛在的安慰,成了遺傳基因。但話說回來,最美的江終歸是一條江,想在大海面前去逞雄稱霸,可能還得把舊有的「江的意識」格式化了,否則大海確實是太大了,太深了。這是個深奧的話題,似乎難以言傳,只能意會,我的筆頭明顯感到力不從心,打住為好。
說到這裡,我又突發奇想,覺得作為一個富陽人,做個文人墨客還是蠻好的,富春江當左臉,郁達夫當右臉,跑來跑去,臉面上的東西是夠的,亮的。相比,如果搞其他,右臉就不是那麼亮堂了。比如搞經濟,雖然經濟實力可嘉可獎,但畢竟是少了一個眾人矚目的領頭人,言傳起來頗費周折。再比如從政,說來是有一個大人物:孫權,可以說家喻戶曉。但這是一張太老的牌,有點古董的意味,多觀賞性,少實用性。試想,一個仕途中人,自稱是孫大帝的後人,豈不是有點無厘頭了?因為太遙遠了,搬弄如此千年百古的事情,無疑是顯得捉襟見肘。此乃閒言碎語,是真正的「小說」,只能姑妄聽之。
2004年7月12日散說富陽 一
一晃眼,離開家鄉已經有二十七個年頭,人也過了不惑之年。我一直在漂,二十多年中先後在福州、南京、北京、拉薩等七個城市工作和生活過,現在在四川成都。年輕和文學給了我漂泊的勇氣和熱情,四十歲前我幾乎從沒想過回家鄉的事,探親的時間也很少。但是年齡在改變我,這兩年我頻頻回去,幾乎所有浙江的活動都參加,為的就是回家看看,小說中也開始出現了鄉親形象。像所有身在異鄉的人一樣,我最終還是逃不過因為年齡增長而增長的思鄉病。按說這兩年,調回杭州、上海的機會不乏其有,但最終我還是下不了決心。究其原因,說出來別人也許不可理解,我覺得那邊往前走的速度太快了。印度有句諺語:別走得太快,等一等靈魂。走得太快肯定會丟掉一些東西。總的說,這是一個物質論英雄的時代,而杭州和上海及周邊無疑是這個時代的急先鋒,佼佼者,過度物化的潛規則隨時可見,隨處可用,人都以物質和金錢論英雄,太喧囂,太鋼筋水泥了,我不適應,也不欣賞。
二
富陽是縮小的杭州、上海,經濟發達,人民生活富足,有目共睹,但人們為錢而累、以錢為榮的現象也是有目共睹的。富陽人愛擺闊,大街上很難看到小排量的汽車,農民的房子也是三層四層的,稍為一點場面上,掏出來的煙都是中華,還是軟的。三五個人坐下來,談的多半是怎麼掙錢、怎麼花錢,要不就是打牌。我有個同學,辦了個廠,風風火火的,一年收入也有幾百上千萬,但對家人卻是十分冷淡,兒子正值青春期,很多事情需要跟父親交流,而他居然幾年了沒有跟兒子單獨坐下來談過心。有一次,我同他兒子聊了一下午天,小伙子竟然感動得哭了,事後還給我寫來一封幾千字的信,談他的苦悶,談他父親的種種不是。這件事對我觸動蠻大的,我跟同學談話,指出他這樣生活可能存在的弊端,但他不以為然。他認為他的任務就是掙錢,有了錢兒子考不上大學也無所謂,可以出國,也可以跟他干:一種有了錢萬事大吉的派頭。其實事情不是這麼簡單的,人的很多問題恰恰是因為有了錢才產生的。我們當然離不開錢,但錢絕不是人的中心,不能圍著它轉。富陽不是中西部,問題依然是經濟不發達,缺錢。錢到了一定地步會自己長出來的,富陽的經濟已經發展到了具有相當的往前自動發展的實力和慣性,這種情況下,我們確實應該調整一下思路,關心一下更多的問題,比如內心。說得極端一點,沒錢的時候我們可以把內心丟了,為身體而活,但我們現在有錢了,我們的錢足夠身體享用了,怎麼辦?
三
富陽提出「陽光生命」口號,本身就是在思考這個問題。二十多年前,我們說發展就是硬道理,沒人會懷疑這句話,聽了都很來勁,但今天我們說要構建和諧社會,要「以人為本」。我以為,這種倡導的意義也許不會亞於二十多年前倡導的「發展就是硬道理」。發展經濟讓我們富起來了,讓我們身體的各個器官打開了,滿足了,構建和諧是直指人心的,旨在打開、完善我們的心靈世界,人與人用心交流,用情表達,而不是一味地以錢論道。陽光生命,其實就是要和諧,要以人為本,要尊重人的心靈,要完美我們的情感世界,要培養我們的愛心,要重塑我們的榮辱觀,提高生命質量。不是說只有富陽「生命不陽光」,而是富陽作為經濟率先發達起來的地區,它已經具備了這個條件:讓生命充滿陽光。從這個意義上說,我認為富陽現在提出「陽光生命」是有遠見的,是真正的審時度勢,是因勢利導,是智者之慮,是對富陽人的真心關愛。
四
現在國內很多城市總是在現代與自然,宏大與局部,快與慢,軟和硬,新和舊之間失調,亂了方寸,亂了心思。作為富陽人,我當然希望她不要亂,她過去是發展經濟的排頭兵,今後我希望她也是陽光生命的排頭兵。我個人覺得,現在的年代太吵鬧,太生硬,太灰暗,太沉重……我想輕盈一點,乾淨一點,簡單一點,明朗一點,真實一點。看到那麼多人為錢而累,我經常會自問,難道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其實我們需要的並不多。有時候我想,今天的我們,真正需要的也許就是好好找個書吧坐一坐,找一本書看一看,想一想。書裡面有比飛翔還輕的東西,有比鈔票還要值錢的紙張,有比愛情更真切的愛,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情和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你由於知識不夠,也許沒有讀書的習慣和樂處,但你起碼不能因為有錢而瞧不起書,更不能武斷地對下一代說:讀書有什麼用?讀書有什麼用,我想,不讀書的人是不知道的。居於成都 我非蜀人,入得蜀來,要學習適應的習俗著實不少,甚至連基本的吃、喝之道也要從頭學起。吃的學問主要在於對麻辣的麻木,這讓我有些為難,至今要領不得,感受平平。相比之下,喝的功夫是練到家了,有感情了,若是隔三差五地不去泡泡茶館,心頭是欠欠的。好在茶館遍地,茶錢相應,滿足一下也非難事,所以這等欠然倒是少有。
成都的茶館之多,絕對沒有哪個城市敢來一比高低的。儘管這樣,也沒有哪個茶館經營不動的。哪個茶館生意都好,都人滿為患。有人說,在這個城市裡,每天都有三十萬大軍泡在茶館裡。成都人喝茶不像北方人,喝的是大碗茶,咕咚下肚,以解渴為目的;也不像福建人,喝的是功夫茶,一口一口地品,品得陶醉,品得專心致志;也不像廣東人,喝的是早茶晚茶,邊喝邊吃,喝茶的目的其實是填飽肚子,是不是也可以說是為了節省時間?成都人喝茶,喝的是雅茶,喝的是一種氣氛,喝的是滴答滴答的時間。有人說,成都的茶館就是一個社會,在這裡,賣報看報的,吆喝擦鞋的,說書唱戲的,談生意的,做買賣的,看相算命的,按摩掏耳朵屎的,訪親會友的,恩恩愛愛的,形形式式,無所不有。所以,說它是個社會,實在是一點不過分的,起碼是個反映社會的舞台。在這個舞台上,張三把他的人生折射給了李四,李四又把他的意氣傳染給了孫二麻子。就這樣,舞台又變成了學堂。從這樣的學堂里出來的人,有點悠閒,有點懶散,又有什麼好奇怪的?
我承認,這是一種病態的占有,有點為賦新詩強說愁的意味,因此也意味著不可能從一而終。因為,畢竟這不是自然狀態,是主觀的有意為之,最終是經不起客觀的偶然和必然的夾擊的。果不其然,首屆富春江文化節的召開,我作為嘉賓應邀參加,這一個節過下來,我和富陽之間的某種關係被破掉了。破就是立,做此小文,《小說富陽》,算是「立」的一份紀念吧。
說富陽,第一總是要說的當然是富春江。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富春江的名聲確實令她的子孫暗生豪情,平添了不少名地方人的氣概。尤其像我等漂泊在外的,報個家門,說杭州,那是高攀,有點做賊心虛的,犯不著;說富陽,知者不多,不知便是無名,無名便是無分,轉眼便有可能叫人小瞧:一個小地方的人。但說富春江,你不知那就是你的無知了。所以,我但凡遇到要報家門,總是搬出富春江來吆喝,來撐臉面,而且屢試不慡。當然,郁達夫也是金字招牌,起碼對我來說是這樣,因為我接觸的大部分是舞文弄墨的。一個舞文弄墨者不識郁達夫也是說不過去的。所以,我說富陽,第二要說的便是郁達夫,他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面旗幟,加之他特立獨行的個性和義舉,其名望在相當的人群中不在富春江之下。
「富春江」,「郁達夫」,這是我在外多年說的最多的兩個詞,也是最愛說的。
如果沒有這次文化節之行,我說富陽大概也只能到此為止,再說就是一些家長里短的瑣碎小事,何足掛齒?但此行下來,看到、聽到富陽經濟迅猛發展的事實,不禁使我瞠目,瞠目之餘就是談興了。說真的,富陽經濟建設這些年取得的成績比我想像的好,好得多。據資料說,富陽的工業經濟已連續22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幅度,2003年全市完成工業總產值414個多億,名列全國經濟百強縣第38位。尤其是民營經濟,整個感覺是遍地開花,群雄四起,好戲連台,捷報頻傳。從經濟格局而言,形成了通信器材、造紙、建材等優勢產業,在國內同行業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按說,富陽經濟發展到今天這般輝煌之際,應該冒出一個像蕭山魯冠球或者四川新津劉永好這樣在全國揚名的人物。但據我所知好像沒有,好像大家都是星星,沒有月亮,少了一個眾星捧月的人物。這也許有點美中不足。我在想,為什麼沒有這樣的一個人?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要在一群英雄好漢面前逞雄稱霸,實在太難,沒有一身力拔山兮的氣力和氣概,只能興而嘆之,而力拔山兮之人是日月造就的,非個人修煉得出來的,所謂「臣途人走,帝業天成」,道的就是這個理;第二個,似乎要怪罪富春江,富春江固然是景秀色麗,造福千秋,所以令代代子孫痴情鍾愛。情深痴迷損智商,愛到深處人孤獨。富陽人太愛身邊這條江了,愛到骨頭裡去了,愛到血液里去了,愛成了身體和生活的一部分,成了無常的日常,成了潛在的安慰,成了遺傳基因。但話說回來,最美的江終歸是一條江,想在大海面前去逞雄稱霸,可能還得把舊有的「江的意識」格式化了,否則大海確實是太大了,太深了。這是個深奧的話題,似乎難以言傳,只能意會,我的筆頭明顯感到力不從心,打住為好。
說到這裡,我又突發奇想,覺得作為一個富陽人,做個文人墨客還是蠻好的,富春江當左臉,郁達夫當右臉,跑來跑去,臉面上的東西是夠的,亮的。相比,如果搞其他,右臉就不是那麼亮堂了。比如搞經濟,雖然經濟實力可嘉可獎,但畢竟是少了一個眾人矚目的領頭人,言傳起來頗費周折。再比如從政,說來是有一個大人物:孫權,可以說家喻戶曉。但這是一張太老的牌,有點古董的意味,多觀賞性,少實用性。試想,一個仕途中人,自稱是孫大帝的後人,豈不是有點無厘頭了?因為太遙遠了,搬弄如此千年百古的事情,無疑是顯得捉襟見肘。此乃閒言碎語,是真正的「小說」,只能姑妄聽之。
2004年7月12日散說富陽 一
一晃眼,離開家鄉已經有二十七個年頭,人也過了不惑之年。我一直在漂,二十多年中先後在福州、南京、北京、拉薩等七個城市工作和生活過,現在在四川成都。年輕和文學給了我漂泊的勇氣和熱情,四十歲前我幾乎從沒想過回家鄉的事,探親的時間也很少。但是年齡在改變我,這兩年我頻頻回去,幾乎所有浙江的活動都參加,為的就是回家看看,小說中也開始出現了鄉親形象。像所有身在異鄉的人一樣,我最終還是逃不過因為年齡增長而增長的思鄉病。按說這兩年,調回杭州、上海的機會不乏其有,但最終我還是下不了決心。究其原因,說出來別人也許不可理解,我覺得那邊往前走的速度太快了。印度有句諺語:別走得太快,等一等靈魂。走得太快肯定會丟掉一些東西。總的說,這是一個物質論英雄的時代,而杭州和上海及周邊無疑是這個時代的急先鋒,佼佼者,過度物化的潛規則隨時可見,隨處可用,人都以物質和金錢論英雄,太喧囂,太鋼筋水泥了,我不適應,也不欣賞。
二
富陽是縮小的杭州、上海,經濟發達,人民生活富足,有目共睹,但人們為錢而累、以錢為榮的現象也是有目共睹的。富陽人愛擺闊,大街上很難看到小排量的汽車,農民的房子也是三層四層的,稍為一點場面上,掏出來的煙都是中華,還是軟的。三五個人坐下來,談的多半是怎麼掙錢、怎麼花錢,要不就是打牌。我有個同學,辦了個廠,風風火火的,一年收入也有幾百上千萬,但對家人卻是十分冷淡,兒子正值青春期,很多事情需要跟父親交流,而他居然幾年了沒有跟兒子單獨坐下來談過心。有一次,我同他兒子聊了一下午天,小伙子竟然感動得哭了,事後還給我寫來一封幾千字的信,談他的苦悶,談他父親的種種不是。這件事對我觸動蠻大的,我跟同學談話,指出他這樣生活可能存在的弊端,但他不以為然。他認為他的任務就是掙錢,有了錢兒子考不上大學也無所謂,可以出國,也可以跟他干:一種有了錢萬事大吉的派頭。其實事情不是這麼簡單的,人的很多問題恰恰是因為有了錢才產生的。我們當然離不開錢,但錢絕不是人的中心,不能圍著它轉。富陽不是中西部,問題依然是經濟不發達,缺錢。錢到了一定地步會自己長出來的,富陽的經濟已經發展到了具有相當的往前自動發展的實力和慣性,這種情況下,我們確實應該調整一下思路,關心一下更多的問題,比如內心。說得極端一點,沒錢的時候我們可以把內心丟了,為身體而活,但我們現在有錢了,我們的錢足夠身體享用了,怎麼辦?
三
富陽提出「陽光生命」口號,本身就是在思考這個問題。二十多年前,我們說發展就是硬道理,沒人會懷疑這句話,聽了都很來勁,但今天我們說要構建和諧社會,要「以人為本」。我以為,這種倡導的意義也許不會亞於二十多年前倡導的「發展就是硬道理」。發展經濟讓我們富起來了,讓我們身體的各個器官打開了,滿足了,構建和諧是直指人心的,旨在打開、完善我們的心靈世界,人與人用心交流,用情表達,而不是一味地以錢論道。陽光生命,其實就是要和諧,要以人為本,要尊重人的心靈,要完美我們的情感世界,要培養我們的愛心,要重塑我們的榮辱觀,提高生命質量。不是說只有富陽「生命不陽光」,而是富陽作為經濟率先發達起來的地區,它已經具備了這個條件:讓生命充滿陽光。從這個意義上說,我認為富陽現在提出「陽光生命」是有遠見的,是真正的審時度勢,是因勢利導,是智者之慮,是對富陽人的真心關愛。
四
現在國內很多城市總是在現代與自然,宏大與局部,快與慢,軟和硬,新和舊之間失調,亂了方寸,亂了心思。作為富陽人,我當然希望她不要亂,她過去是發展經濟的排頭兵,今後我希望她也是陽光生命的排頭兵。我個人覺得,現在的年代太吵鬧,太生硬,太灰暗,太沉重……我想輕盈一點,乾淨一點,簡單一點,明朗一點,真實一點。看到那麼多人為錢而累,我經常會自問,難道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其實我們需要的並不多。有時候我想,今天的我們,真正需要的也許就是好好找個書吧坐一坐,找一本書看一看,想一想。書裡面有比飛翔還輕的東西,有比鈔票還要值錢的紙張,有比愛情更真切的愛,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情和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你由於知識不夠,也許沒有讀書的習慣和樂處,但你起碼不能因為有錢而瞧不起書,更不能武斷地對下一代說:讀書有什麼用?讀書有什麼用,我想,不讀書的人是不知道的。居於成都 我非蜀人,入得蜀來,要學習適應的習俗著實不少,甚至連基本的吃、喝之道也要從頭學起。吃的學問主要在於對麻辣的麻木,這讓我有些為難,至今要領不得,感受平平。相比之下,喝的功夫是練到家了,有感情了,若是隔三差五地不去泡泡茶館,心頭是欠欠的。好在茶館遍地,茶錢相應,滿足一下也非難事,所以這等欠然倒是少有。
成都的茶館之多,絕對沒有哪個城市敢來一比高低的。儘管這樣,也沒有哪個茶館經營不動的。哪個茶館生意都好,都人滿為患。有人說,在這個城市裡,每天都有三十萬大軍泡在茶館裡。成都人喝茶不像北方人,喝的是大碗茶,咕咚下肚,以解渴為目的;也不像福建人,喝的是功夫茶,一口一口地品,品得陶醉,品得專心致志;也不像廣東人,喝的是早茶晚茶,邊喝邊吃,喝茶的目的其實是填飽肚子,是不是也可以說是為了節省時間?成都人喝茶,喝的是雅茶,喝的是一種氣氛,喝的是滴答滴答的時間。有人說,成都的茶館就是一個社會,在這裡,賣報看報的,吆喝擦鞋的,說書唱戲的,談生意的,做買賣的,看相算命的,按摩掏耳朵屎的,訪親會友的,恩恩愛愛的,形形式式,無所不有。所以,說它是個社會,實在是一點不過分的,起碼是個反映社會的舞台。在這個舞台上,張三把他的人生折射給了李四,李四又把他的意氣傳染給了孫二麻子。就這樣,舞台又變成了學堂。從這樣的學堂里出來的人,有點悠閒,有點懶散,又有什麼好奇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