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
幸虧是假,要不我非劈身不可!
要說妻這「豆腐渣」年齡,孕生一團血肉自然過遲,所以險象環生也在所難免。但妻總算爭氣,幾次都勇闖難關,驚而無險。5月16日黎明時分,小東西呱呱落地,醫生大聲嚷嚷,要男還是女?嚇得我和妻都不敢吱聲,等我終於應答,聲音又極端虛偽:女。那就送我吧,醫生戲謔道:是男的。妻在從手術台上要掙紮起來:我看看,讓我看看。那樣子像看一眼後,小東西真要被醫生掂走。醫生把小東西高高托起,小東西的「小東西」暴露在妻眼前,幾步之外的我都已看得清清慡慡,而妻卻依然痛苦呼叫:沒看到,在哪裡?我沒看到,讓我摸摸……這時我發現妻目中淚水洶湧,一對淚眼絕望地掙扎著,哪還看得見什麼。我趕緊上前,抓住妻手,把它輕輕按放在「小東西」上。只微微一碰,妻之手如觸電般彈開,沉沉地昏倒在手術台上,惟有默默的淚流告訴我,她還活著。
我要說,這是一場戰役,漫長的戰役,險情四伏的戰役,我取得了了不起的勝利。我們沒有藉助偉大的B超機來預測這勝利,因為我們擔心偉大的B超也有渺小的時刻,更擔心可能的失敗被提前預支。對失敗的巨大恐懼使我們都變得格外脆弱、謹慎。但現在還有什麼好說的,趕緊報喜吧。電話當然是最趕緊的,但我又嫌不夠隆重,所以最後選擇了禮儀電報:奶奶,我與媽咪都好。小孫子。下午的晚些時候,弟打來電話,說媽要來看孫子。我說媽這身體怎能出門。弟說,沒辦法,媽的脾氣你知道。我想也是,就無言。次日,弟再來電話,說機票買了,明天上午的。第二天,我正準備出發去機場接人,弟又來電話說,他們正在去機場的路上,但媽可能來不了了。我問怎麼了,弟說自前天起媽就一直興奮得沒睡覺,剛才在車上迷糊了一會兒,醒來說眼睛看不見東西,他們打算先去醫院看看。晚上弟又來電話,說母親是高血壓發作,引起眼睛裡的一條血管破裂,復明的可能很小。我一下嗚呼起來,想不到巨大的喜悅沒叫我嘗三天就……我呆呆望著昏然無知的小東西,心中一片茫然。
幾經救治,母親的一隻眼睛居然奇蹟地明亮起來。母親說老天還算有情,留給她一隻眼看孫子。但如何才能讓老小相見?老者,耄耋之年,高血壓,心臟病,一隻創傷老眼,一次可怕教訓,誰敢讓這樣一支風中殘燭再出門?甚至母親自己都不敢了。小者,嗷嗷待哺,弱不禁風,誰敢帶這樣一個小東西遠足?況且我們都是公家人,絕非想走便走得了的。我當然肯定會設法讓老少儘早相見,這差不多成了我當前的重要任務。眼看小東西一日日長大,老少相見的希望在日日走近,我在欣喜之餘卻又擔心母親那隻孤獨病眼經不起最後的等待。若真如此,我想母親大概也只能如妻當初一般,用手摸來斷定小東西的性別了。哦,別、別這樣——時光又被希望或者恐懼拉得很長,很長。
1997年5月29日家有書鬼 一個不會從生活中尋找並發現樂處的人,生活的意義就丟掉了大半,這樣的人得到的再多其實都是最少的。這樣的人,往往也是自私的、乾巴巴的、不為人喜歡的。相反,有一種人,他們常常可以在困難和苦楚中找到你意想不到的樂處,並由這種樂處悄悄地滋潤著他們的生活、心靈。對我來說,這種樂處多半藏在書本中,也正因如此,我對書籍的愛變得越來越深刻。愛到深處人孤獨。越是孤獨的感受,顯出幾分怪誕是不足為奇的。
說真的,我對書的愛惜幾乎有種病態,比如我從不用沒有洗淨的手去碰書,買書,我不買那些卷了角或有斑跡的書——這些書就讓不愛惜書又需要看書的人去買吧,反正我是不要買的,哪怕是本絕版書。書到了我家裡,無異於到了宮中,紅木書櫥使任何一本廉價書都變得華貴,在乾燥的石灰粉和臭香臭香的樟腦丸的保護下,它們又變得嬌氣。但無需擔心,因為石灰粉和樟腦丸都是足夠的,也沒有過期。每個星期六上午十點,我書房的那方窗戶總是準時地傳出電機轉動的嗡嗡聲,有人以為我是在為周末的約會塑造髮型,其實我是在給書打掃衛生,嗡嗡聲是一隻造型像松鼠的吸塵器發出的,不是吹風機。
有一次——那還是幾年前的事,我一個老戰友和女兒來城裡看一位歌星演唱會,正好是星期六,兩個人一「老」一少,我如果僅以給書打塵之由而不陪他們去,那真不知老戰友會怎麼想我。於是就陪去了。出門和回來的路上,我都在想,今天我沒有給書打塵,晚上不管怎樣都要抽時間補上。但回家後,我嚇得頭髮都豎起來了:金魚缸打落在地,碎成幾塊,金魚們在經歷了痛苦的掙扎之後無一倖免,色彩斑駁的屍身,像花瓣一般悲壯地躺在地板上,幾本我正在看的書(有一本是我最喜歡的愛倫·坡的書)好像剛從傾盆大雨中跑回家,正累得趴倒在地上瑟瑟發抖。
開始我以為家裡來了「時遷」,但經再三檢查,沒見得一絲賊的跡象。事情很神秘,迫使我陷入了神秘的探究。我想得很多,也很遠,但就是想不出個所以然。而我老母親似乎早看透了究竟,她念念有詞地打開所有門窗,焚燃香火,並要我和她一道跪在裊裊香菸前懺悔思過、祈求保佑。這是一個老人的理性和力量,奇怪的是我居然接受了——因為事情太蹊蹺,令我的理性和力量喪失殆盡,我跪在裊裊香菸前,心裡一片虛空,不知道該對誰膜拜。想來想去,就想到了書。
是的,我對自己說,事情一定是我的書乾的。這些書啊,被我當寶貝似的護愛著,又被我視神靈一樣膜拜著,我的過分的敬仰和需要,也許早使它們得了道,升了天,成了書中的精靈,能呼風喚雨,陰陽自由,魔法自如。你可以不相信世上有神靈,但如果相信了,那麼我說它們其實都是這樣出世的——由於你過分的心念,它們不是一朵世上最初的蘑菇,由天地雲雨滋生,它們是由我們的怯弱和恐懼滋養派生的。由於你過分的敬重,它們變得很嬌氣,很脆弱,很容易被傷害,所以我們也很容易遭到懲罰——它們怎麼可以讓你傷害?你稍有不敬它們就要懲罰你,這是你給它們的權力,它們不會放棄的。現在,我沒有遵守諾言按時給它們打掃灰塵,所以它們生氣了,所以它們就要把我魚缸打爛——給你點顏色看看!為什麼不毀其他就毀魚缸,這也是有原因的,因為我在魚身上投入的似乎太多了,它們看不慣,甚至怕失寵,所以懷恨在心,一有機會也就下手了。由此看來,它們不但被我呵護成了仙,而且還變得嬌氣了,也變得自私了。
我知道,我這麼來解釋事情的蹊蹺難免被人恥笑,但身為一介書生,被人恥笑實在是常有的事。既然是常有的事,也就無所謂了,何況在我看來這並沒有什麼好笑的,我甚至覺得家裡有個「書鬼」是件浪漫又溫馨的事,儘管它嬌滴滴的,而且還自私,但總比有個其他什麼的鬼要更令人坦蕩、平安一些。
1997年11月16日家有萬年古木 要做一篇跟樹有關的文章,這個事實讓我感到隱隱欣悅。換句話說,這是一件我期待中的事情,從一定意義上說,這文章早在暗暗地等著我寫。我清楚記得,大約十幾年前,「天堂作家」裘山山從雲南採風回來,做了一篇《一路有樹》的散文,文章出來後,我沒有及時看到,等看到時我已身在西藏,那是個「一路無樹」的神秘之地。世界屋脊。一篇玲瓏散文能夠給我留下如此難滅的記憶,不知是文章之幸,還是我之幸。應該說,我做「樹」之文的心念大概最初誕於斯,但當時僅僅是心念而已,是一種願望,一種不確定,一種等待和想念。至於何時能兌現,就像愛情的來臨一樣,是難以計劃和刻意的。我們可以刻意親情,但無法刻意愛情。愛情是秘密,是命運,是歡樂,是痛苦,是不可言說。對我來說,寫作與愛情是一回事,本質相同的一回事,只是表現形式不一而已。
話說回來,真正有關做「樹」之文的契機來自於三年前,有一天,我回家,看見老婆正在像給幼兒洗澡一樣,「甜蜜又專注」地在清洗著一截髒不拉嘰的爛樹木。樹木有海碗一般之粗,不足一米之長,看上去黑乎乎的。黑不是那種高貴的油亮的黑,而是一種幾經腐敗腐爛的黑,在清洗過程中,甚至散發出一種陳年腐爛之氣和味。更荒唐的是,這截爛木頭居然還是千里之外的廣州郵寄來的,郵寄費達21元,以我經常郵寄的經驗看,起碼還要外加4元錢的紙箱費。一截爛木頭如此「非常」乃至可以借用「閃亮登場」的套語,榮居我家中,顯然事出有因。問怎麼回事,老婆說,這是一棵13000—16000年前的「古董之樹」,剛從廣州花縣地下挖出來。我說,年頭是夠久的,可一截爛木頭有屁用,又不是一件陶器。老婆說我沒文化,並向我申述一個道理:2000年前的陶器有的是,但2000年前的樹卻稀罕得「聞所未聞」,更何況是上萬年。我說不會吧,她反問而答:樹又不是鐵,能在地下呆上千年?我一想也是,在地下埋過萬年的樹早已變成泥。這麼說,它還真是稀世之寶。老婆說,它還是一個謎,何以能亘古不變?我想,這等於為科學家探尋世間之秘又辟出了一條羊腸小道。老婆說,何止一條?起碼還有一條,為我們研究當時的氣候提供了一定的條件和證據。老婆是學氣象的,如今乾的也是這玩意兒,看雲識天於她只是小菜一碟,如果她在某個大太陽天告訴我,明日何時至何時將有暴雨或大風,我肯定不足為奇,因為那只是她的知識和經驗,以及工作的一部分而已。但如果要從一棵古樹中「認識」一萬年前的氣候情況,我會想,這大概痴人說夢吧。殊不知,事隔不久,我就從有關報刊上看到,有科學家已經從廣州花縣地下挖出的一批古木中,「後報」(不是預報)出了那時候(13000—16000年前)的氣候情況。這是科學家的科研成果,不是小報記者搞的娛樂新聞,我沒理由懷疑它的真實性。
其實,從樹木中「後報」過去氣候狀態,這是當今氣候學中的一門學科,不但毋庸置疑,而且正在吸引世界更多的科學家問津。想想看也是,我學齡前的兒子都可以從一截樹的剖面中「報出」樹的年齡,那麼,科學家們憑藉精密的儀器和深奧的學術,「報出」樹木們經歷過的風風雨雨,又有什麼不可理解的?現在,那截「爛木頭」成了我家的一個少有的珍藏,高貴地沉睡在明亮的玻璃櫃中,我在無聊之時,時常沉默地觀望它,有時候還能亦夢亦幻聽到13000—16000年前的風雨聲。
1999年10月21日小說富陽 年過三十,時光是不能往後看的;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仿佛並非很久,但其實已經很久,已經25個年頭。這個時間起始於1981年8月28日,這一天下午的早些時候,我離開了富陽。年少的我並沒有把這次離別看得很重,更沒料想到,我可能將由此終生成為富陽的遊子,漂泊在他鄉。
要說妻這「豆腐渣」年齡,孕生一團血肉自然過遲,所以險象環生也在所難免。但妻總算爭氣,幾次都勇闖難關,驚而無險。5月16日黎明時分,小東西呱呱落地,醫生大聲嚷嚷,要男還是女?嚇得我和妻都不敢吱聲,等我終於應答,聲音又極端虛偽:女。那就送我吧,醫生戲謔道:是男的。妻在從手術台上要掙紮起來:我看看,讓我看看。那樣子像看一眼後,小東西真要被醫生掂走。醫生把小東西高高托起,小東西的「小東西」暴露在妻眼前,幾步之外的我都已看得清清慡慡,而妻卻依然痛苦呼叫:沒看到,在哪裡?我沒看到,讓我摸摸……這時我發現妻目中淚水洶湧,一對淚眼絕望地掙扎著,哪還看得見什麼。我趕緊上前,抓住妻手,把它輕輕按放在「小東西」上。只微微一碰,妻之手如觸電般彈開,沉沉地昏倒在手術台上,惟有默默的淚流告訴我,她還活著。
我要說,這是一場戰役,漫長的戰役,險情四伏的戰役,我取得了了不起的勝利。我們沒有藉助偉大的B超機來預測這勝利,因為我們擔心偉大的B超也有渺小的時刻,更擔心可能的失敗被提前預支。對失敗的巨大恐懼使我們都變得格外脆弱、謹慎。但現在還有什麼好說的,趕緊報喜吧。電話當然是最趕緊的,但我又嫌不夠隆重,所以最後選擇了禮儀電報:奶奶,我與媽咪都好。小孫子。下午的晚些時候,弟打來電話,說媽要來看孫子。我說媽這身體怎能出門。弟說,沒辦法,媽的脾氣你知道。我想也是,就無言。次日,弟再來電話,說機票買了,明天上午的。第二天,我正準備出發去機場接人,弟又來電話說,他們正在去機場的路上,但媽可能來不了了。我問怎麼了,弟說自前天起媽就一直興奮得沒睡覺,剛才在車上迷糊了一會兒,醒來說眼睛看不見東西,他們打算先去醫院看看。晚上弟又來電話,說母親是高血壓發作,引起眼睛裡的一條血管破裂,復明的可能很小。我一下嗚呼起來,想不到巨大的喜悅沒叫我嘗三天就……我呆呆望著昏然無知的小東西,心中一片茫然。
幾經救治,母親的一隻眼睛居然奇蹟地明亮起來。母親說老天還算有情,留給她一隻眼看孫子。但如何才能讓老小相見?老者,耄耋之年,高血壓,心臟病,一隻創傷老眼,一次可怕教訓,誰敢讓這樣一支風中殘燭再出門?甚至母親自己都不敢了。小者,嗷嗷待哺,弱不禁風,誰敢帶這樣一個小東西遠足?況且我們都是公家人,絕非想走便走得了的。我當然肯定會設法讓老少儘早相見,這差不多成了我當前的重要任務。眼看小東西一日日長大,老少相見的希望在日日走近,我在欣喜之餘卻又擔心母親那隻孤獨病眼經不起最後的等待。若真如此,我想母親大概也只能如妻當初一般,用手摸來斷定小東西的性別了。哦,別、別這樣——時光又被希望或者恐懼拉得很長,很長。
1997年5月29日家有書鬼 一個不會從生活中尋找並發現樂處的人,生活的意義就丟掉了大半,這樣的人得到的再多其實都是最少的。這樣的人,往往也是自私的、乾巴巴的、不為人喜歡的。相反,有一種人,他們常常可以在困難和苦楚中找到你意想不到的樂處,並由這種樂處悄悄地滋潤著他們的生活、心靈。對我來說,這種樂處多半藏在書本中,也正因如此,我對書籍的愛變得越來越深刻。愛到深處人孤獨。越是孤獨的感受,顯出幾分怪誕是不足為奇的。
說真的,我對書的愛惜幾乎有種病態,比如我從不用沒有洗淨的手去碰書,買書,我不買那些卷了角或有斑跡的書——這些書就讓不愛惜書又需要看書的人去買吧,反正我是不要買的,哪怕是本絕版書。書到了我家裡,無異於到了宮中,紅木書櫥使任何一本廉價書都變得華貴,在乾燥的石灰粉和臭香臭香的樟腦丸的保護下,它們又變得嬌氣。但無需擔心,因為石灰粉和樟腦丸都是足夠的,也沒有過期。每個星期六上午十點,我書房的那方窗戶總是準時地傳出電機轉動的嗡嗡聲,有人以為我是在為周末的約會塑造髮型,其實我是在給書打掃衛生,嗡嗡聲是一隻造型像松鼠的吸塵器發出的,不是吹風機。
有一次——那還是幾年前的事,我一個老戰友和女兒來城裡看一位歌星演唱會,正好是星期六,兩個人一「老」一少,我如果僅以給書打塵之由而不陪他們去,那真不知老戰友會怎麼想我。於是就陪去了。出門和回來的路上,我都在想,今天我沒有給書打塵,晚上不管怎樣都要抽時間補上。但回家後,我嚇得頭髮都豎起來了:金魚缸打落在地,碎成幾塊,金魚們在經歷了痛苦的掙扎之後無一倖免,色彩斑駁的屍身,像花瓣一般悲壯地躺在地板上,幾本我正在看的書(有一本是我最喜歡的愛倫·坡的書)好像剛從傾盆大雨中跑回家,正累得趴倒在地上瑟瑟發抖。
開始我以為家裡來了「時遷」,但經再三檢查,沒見得一絲賊的跡象。事情很神秘,迫使我陷入了神秘的探究。我想得很多,也很遠,但就是想不出個所以然。而我老母親似乎早看透了究竟,她念念有詞地打開所有門窗,焚燃香火,並要我和她一道跪在裊裊香菸前懺悔思過、祈求保佑。這是一個老人的理性和力量,奇怪的是我居然接受了——因為事情太蹊蹺,令我的理性和力量喪失殆盡,我跪在裊裊香菸前,心裡一片虛空,不知道該對誰膜拜。想來想去,就想到了書。
是的,我對自己說,事情一定是我的書乾的。這些書啊,被我當寶貝似的護愛著,又被我視神靈一樣膜拜著,我的過分的敬仰和需要,也許早使它們得了道,升了天,成了書中的精靈,能呼風喚雨,陰陽自由,魔法自如。你可以不相信世上有神靈,但如果相信了,那麼我說它們其實都是這樣出世的——由於你過分的心念,它們不是一朵世上最初的蘑菇,由天地雲雨滋生,它們是由我們的怯弱和恐懼滋養派生的。由於你過分的敬重,它們變得很嬌氣,很脆弱,很容易被傷害,所以我們也很容易遭到懲罰——它們怎麼可以讓你傷害?你稍有不敬它們就要懲罰你,這是你給它們的權力,它們不會放棄的。現在,我沒有遵守諾言按時給它們打掃灰塵,所以它們生氣了,所以它們就要把我魚缸打爛——給你點顏色看看!為什麼不毀其他就毀魚缸,這也是有原因的,因為我在魚身上投入的似乎太多了,它們看不慣,甚至怕失寵,所以懷恨在心,一有機會也就下手了。由此看來,它們不但被我呵護成了仙,而且還變得嬌氣了,也變得自私了。
我知道,我這麼來解釋事情的蹊蹺難免被人恥笑,但身為一介書生,被人恥笑實在是常有的事。既然是常有的事,也就無所謂了,何況在我看來這並沒有什麼好笑的,我甚至覺得家裡有個「書鬼」是件浪漫又溫馨的事,儘管它嬌滴滴的,而且還自私,但總比有個其他什麼的鬼要更令人坦蕩、平安一些。
1997年11月16日家有萬年古木 要做一篇跟樹有關的文章,這個事實讓我感到隱隱欣悅。換句話說,這是一件我期待中的事情,從一定意義上說,這文章早在暗暗地等著我寫。我清楚記得,大約十幾年前,「天堂作家」裘山山從雲南採風回來,做了一篇《一路有樹》的散文,文章出來後,我沒有及時看到,等看到時我已身在西藏,那是個「一路無樹」的神秘之地。世界屋脊。一篇玲瓏散文能夠給我留下如此難滅的記憶,不知是文章之幸,還是我之幸。應該說,我做「樹」之文的心念大概最初誕於斯,但當時僅僅是心念而已,是一種願望,一種不確定,一種等待和想念。至於何時能兌現,就像愛情的來臨一樣,是難以計劃和刻意的。我們可以刻意親情,但無法刻意愛情。愛情是秘密,是命運,是歡樂,是痛苦,是不可言說。對我來說,寫作與愛情是一回事,本質相同的一回事,只是表現形式不一而已。
話說回來,真正有關做「樹」之文的契機來自於三年前,有一天,我回家,看見老婆正在像給幼兒洗澡一樣,「甜蜜又專注」地在清洗著一截髒不拉嘰的爛樹木。樹木有海碗一般之粗,不足一米之長,看上去黑乎乎的。黑不是那種高貴的油亮的黑,而是一種幾經腐敗腐爛的黑,在清洗過程中,甚至散發出一種陳年腐爛之氣和味。更荒唐的是,這截爛木頭居然還是千里之外的廣州郵寄來的,郵寄費達21元,以我經常郵寄的經驗看,起碼還要外加4元錢的紙箱費。一截爛木頭如此「非常」乃至可以借用「閃亮登場」的套語,榮居我家中,顯然事出有因。問怎麼回事,老婆說,這是一棵13000—16000年前的「古董之樹」,剛從廣州花縣地下挖出來。我說,年頭是夠久的,可一截爛木頭有屁用,又不是一件陶器。老婆說我沒文化,並向我申述一個道理:2000年前的陶器有的是,但2000年前的樹卻稀罕得「聞所未聞」,更何況是上萬年。我說不會吧,她反問而答:樹又不是鐵,能在地下呆上千年?我一想也是,在地下埋過萬年的樹早已變成泥。這麼說,它還真是稀世之寶。老婆說,它還是一個謎,何以能亘古不變?我想,這等於為科學家探尋世間之秘又辟出了一條羊腸小道。老婆說,何止一條?起碼還有一條,為我們研究當時的氣候提供了一定的條件和證據。老婆是學氣象的,如今乾的也是這玩意兒,看雲識天於她只是小菜一碟,如果她在某個大太陽天告訴我,明日何時至何時將有暴雨或大風,我肯定不足為奇,因為那只是她的知識和經驗,以及工作的一部分而已。但如果要從一棵古樹中「認識」一萬年前的氣候情況,我會想,這大概痴人說夢吧。殊不知,事隔不久,我就從有關報刊上看到,有科學家已經從廣州花縣地下挖出的一批古木中,「後報」(不是預報)出了那時候(13000—16000年前)的氣候情況。這是科學家的科研成果,不是小報記者搞的娛樂新聞,我沒理由懷疑它的真實性。
其實,從樹木中「後報」過去氣候狀態,這是當今氣候學中的一門學科,不但毋庸置疑,而且正在吸引世界更多的科學家問津。想想看也是,我學齡前的兒子都可以從一截樹的剖面中「報出」樹的年齡,那麼,科學家們憑藉精密的儀器和深奧的學術,「報出」樹木們經歷過的風風雨雨,又有什麼不可理解的?現在,那截「爛木頭」成了我家的一個少有的珍藏,高貴地沉睡在明亮的玻璃櫃中,我在無聊之時,時常沉默地觀望它,有時候還能亦夢亦幻聽到13000—16000年前的風雨聲。
1999年10月21日小說富陽 年過三十,時光是不能往後看的;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仿佛並非很久,但其實已經很久,已經25個年頭。這個時間起始於1981年8月28日,這一天下午的早些時候,我離開了富陽。年少的我並沒有把這次離別看得很重,更沒料想到,我可能將由此終生成為富陽的遊子,漂泊在他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