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
一個悠閒懶散之人,剛走出茶館又進飯館又有什麼奇怪的?有人說,如果中國的有錢人都是成都人,那麼我們的餐飲稅收一定還要翻幾番。從科華路到西延線,再到羊西線,再到玉林小區,再到杜甫糙堂,滿大街都是肉香油氣。我還要說,儘管滿大街都是鱗次櫛比的飯店餐館,但激烈的競爭似乎並沒有擊敗誰,而是激發了更多的人走出家門,坐在了鬧熱的「排場」里。成都人不但自己愛吃,而且還替全國人吊起了愛吃的胃口,川菜、川酒正是經過成都人嘴巴的千年造化後變得滋味十足,色香迷人而風靡全國。
有人還說,如果中國的有錢人都是成都人,那麼中國的旅遊業收入一定也會狂漲。到郊外農家去坐一坐,喝一杯茶,打一圈麻將;或者屋前院後走一走,釣一釣魚,賞一賞花,真正是心曠神怡。成都人要的就是這個,所以成都市郊的農家樂,不管是節假日還是平常,總是座無虛席。而三月里的龍泉桃花則時常叫成都人傾城出動。每到夏季,青城山、都江堰更是人滿為患。仔細一瞅,多數還是成都人。
個性是城市的驅動器。成都人的個性在吃喝玩樂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並且由此精彩了這個城市,也演繹了這個城市的文化。如果說,鮮花象徵著古典的詩意,那麼成都人文、成都文化就是以這樣的精神而顯示出它的可貴,和這個城市的價值。然而,隨著現代化步伐的不斷向前邁進,農耕甚至工業文明都已開始悄然隱退時,成都人的這種散發著千古馨香的人文之氣,和桃花源式的文化,是不是過於詩意了一些?坦率說,我喜歡這個城市,又害怕。我總覺得,或者總擔心,在這個「腐化」的好地方,我的精神深處也會跟著腐朽起來。
1998年5月11日二說成都 我是而立之年來成都的,之前我先後在五個城市生活過,現在看來,它們只是我尋找成都旅途中歇腳的驛站而已。我不知道自己離開了那麼多城市最後落居成都是對還是錯,我只知道以後我再不會到其他城市去居住了。正因此,成都在我心中便有了故鄉一般的地位和感情。人們對故鄉總有著源源不絕的期望,尤其是新舊世紀交替之際,這種期望會被人為地凸出、放大。
依偎在大山之下的成都,飛越高山是它老早的夢想。但我們也覺察到,它飛翔的翅膀不免沉重了一些。首先是地理上的局限,山高路遠,交通不便,江海不見,失卻了沿海一帶天造地設的便利。其次是文化上的積澱過於溫馨、爛漫、飄逸,缺乏和現實世界搏擊的硬朗和靈活。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血脈。由於成都人沒有真正在天子腳下生活過,也沒有在外國殖民資本的衝擊下發展過,因此成都人大多不為皇權所迫,也不為金錢所困,於是凝就了一股養尊處優的神氣,沉澱在文化上,自然是詩意洋洋,飄飄灑灑。然而,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在當代農耕甚至工業文明都巳開始悄然隱退時,成都人的這種散發著千古馨香的人文之氣,和桃花源式的文化,再也不是那麼盡善盡美。它們在推進成都社會文明進步的同時,也使生活和繁衍在這座城市的人們平添了幾多悠閒和自滿,也難免有了幾多「不與秦塞通人煙」的封閉。這些「品質」,在當今世界經濟的餐桌上註定是搶不到就餐的好座的。當今世界,瞬息萬變,不進則退;改革開放,風起雲湧,大勢所趨;一城一地,倘若固步自封,無異於作繭自縛,終將被無情的市場經濟淘汰出局。
成都,也許在新世紀面前數落你的這個不是那個不對,是不合時宜的,但為了讓你在新世紀裡能夠更好飛翔,這似乎又是必要的。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敢於客觀地審視自己之短缺,這本身就是一種大氣,一種宣言。成都,在嶄新的世紀裡,我們決不願你在沉默中消失,我們願你在沉默中爆發。
如果客觀地分析一下,我們不難發現,在跨世紀的歷史進程中,成都雖然面臨著挑戰,但更有不可多得的發展機遇。首先,中央將更加重視對中西部的政策支持,成都作為西南重鎮,受益應該是首當其衝的。其次,四川行政區域調整後,成都在全省的地位和作用已更為突出,省委、省政府更加重視成都的發展,作出了依託成都構建「成都平原經濟圈」的戰略部署,為成都加快發展開闢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同時,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和實踐,成都已經具備了較好的物質條件,積累了一些符合自身發展的思路和經驗,尤其是廣大群眾熱愛成都、建設成都的積極性日益高漲,為成都加快發展提供了最有力的堅實基礎。
如果去看看美國經濟發展的歷史,我們同樣會受到鼓舞。美國在八十年代經濟調整發展時期,真正發展最快、最出人意料的是西部或者南部所謂的荒蠻之地,如佛羅里達、加利佛尼亞、德克薩斯、科羅里達等這些地方。如今昔日的荒蠻之地紛紛變成了「能源之都」、「陽光地帶」、「西部矽谷」、「無煙工業王國」,變成了奇蹟,變成了城市發展的另一條出路。作為同樣有一種「邊疆性格」和「能源優勢」的成都,在新世紀裡是否會有它們的幸運?雖然我們不能對未來下注作賭,但自信無疑是首要的。
新的千年是一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世紀,此時此刻我似乎比所有人都希望成都在新世紀裡發出舉世奪目的光輝,那樣的話我一定會對自己生活過的五個城市裡的所有朋友驕傲地說:我離開你們最後選擇成都沒有錯。
1999年12月28日天堂碧水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要說這句話是很稀鬆平常的,不論怎麼說,正說也罷,歪說也罷,這句話都是沒什麼了不得的。不信,你念上一遍: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聽一聽,想一想,比一比,好嗎?有意思嗎?沒意思。八個通用俗字,一個簡單的對仗,一點小兒科的押韻,既不精準雅致,也不劍走偏鋒,詩不像詩,詞不像詞,有點四不像;再三考證,誰說的?不知道,既不系哪個名流所作,也不見何方豪士抄錄,有點三不沾,有點盲流的意味,有甚意思?沒意思!
不是苛刻,這句話確鑿是太尋常,沒名堂,細緻品來,論詩沒詩意,講趣沒妙趣,索古沒典故。有一點浪漫主義的東西,似乎更證明它與兒歌、童謠是一路貨。這叫什麼玩意兒,都跟兒歌比肩去了,難怪沒個古人來認領。古人多清高,吟詩誦詞,語不驚人死不休,像這等弱智、寡淡的大白話,死了都是不肯認的。
豈不知,就是這麼一句稀鬆平常的大白話,居然像一個成語或公式一樣,穿過了千秋萬代,老少相傳,名貫天下,把蠻大個杭州舉抬上了天,跟顆北斗星似的,令眾生千年如一日地矚目、念想。這自然是杭州的幸。大幸,千年都修不來的大幸。如此之大幸,倘若附落到一個具體人頭上,伊人必定要羽化升天,翱翔於天際與時間的盡頭,和日月輝映,與山河同在。如此之大幸,即便與蘇州平分,杭州的名分也是註定要遠播了的。
問題是,這句形意無法無度的口水話,何以有了不朽的魔力(跟鍍了金似的),憑的是什麼?憑的就是一湖碧水,就是西子湖,就是大名鼎鼎的西湖啊。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西施夠美的吧,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誰敢跟她比美?西湖!蘇東坡認為,西湖怎麼著都是跟西施一樣美麗動人。這是不是又有點浪漫主義了?不,那是真的,有山鐵證,有水明鑑。山是青山,靈秀撲面,煙雨淒迷,春來如蘭,秋去如畫;水是軟水,風起微瀾,月來滿地,夜裡不眠,日來不醒。山山水水,細風軟語,花情柳意,催產了多少詩詞文章。舉不勝舉——堆積起來,又是一座孤山,墨香陣陣,錦色濃濃;賞析起來,都是脈脈含情的吟詠,戀戀不捨的相思,用完了雅詞,唱盡了風月。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重湖疊山獻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
這是與蘇東坡同時代的名士柳永廣為流芳的名詞《望海潮》,詞中所說的「錢塘」即杭州,「重湖」即西湖。柳永曾親歷杭州,對這方山水情有獨鍾,情動之餘,筆底風生,寥寥數語,把杭州繁華的美景勝象,西湖迷人的錦山秀水,描繪得活靈活現。其中,尤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句最出奇,是神來之筆,妙不可言,美不勝收。據傳,金主完顏亮正是看了這一妙語後,慕煞西湖,才萌發南侵之心,立下了「投鞭南渡」之志,並於1162年成行,引兵南下,發動了大舉進犯南宋的戰爭。換言之,是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西湖引發了這場戰爭。這與越王勾踐拿西施做糖衣炮彈去腐蝕虎視眈眈的吳王,以熄滅一場箭在弦上的侵略戰爭,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美可消禍,也可起禍。戰爭在西施的顰笑間化為烏有,又在西湖的花前月下萌發了。此長彼消,西湖在和西施比美呢。美到這份上——要用戰爭的消長來烘襯,高高的擂台上,孰能攀比?無人能比,無物可攀。足見,蘇大學士以西施來比喻西湖的驚世之美,既是入情合理的,又是別無選擇的選擇。由此說來,蘇大學士的這首七言絕句——
水光瀲灩晴偏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絕非虛無浪漫,而是見真見血的絕唱,怎麼說都是在理的,連戰爭的消長都對上了。其實,蘇東坡放言此詞的時間是1071年,比金主完顏亮為「三秋桂子」而引兵發刃(1162年)還要早近百年。後者之舉無疑令西湖平添了一個與西施媲美的鐵證。這感覺有點奇怪,好像金主帥是為了應驗蘇前輩的詞作才揮師南下的——信口開河,不足為訓。
再說,是金兵南下後的第775年,即1937年,杭州城裡又是硝煙四起,戰亂不堪。這回肇事的是東洋鬼子,小日本鬼子,讓杭州人說來就叫日本佬。日本佬為配合淞滬戰爭,切斷我方後援線,於這年8月,出動上百架飛機,數十個批次,對杭州進行了歷時十數日的狂轟濫炸。鬼子在杭州城裡扔下的炸彈不計其數,據說現在杭州城裡還動不動挖出當年鬼子扔下的炸彈,沒有開爆的,連製造商的商標都還在。炸彈像屍首一樣從天下倒栽下來,沒有開爆都嚇人,更何況大部分都是開了爆的,爆破聲震天撼地地響,爆炸力劈天劈地地大,炸死的人畜無以數計,燒毀的房屋連片成災。幾天下來,人間天堂陡然成了個可怕的鬼城,滿目瘡痍,屍陳街頭,把人嚇得魂飛魄散,能走的都跑了,留下來的都是老弱病殘。西湖和西湖里外的景點,如果能跑大概也會跑掉。但它們不會跑,只好留下來,陪同一群老弱病殘,聽天由命,任鬼發落。
有人還說,如果中國的有錢人都是成都人,那麼中國的旅遊業收入一定也會狂漲。到郊外農家去坐一坐,喝一杯茶,打一圈麻將;或者屋前院後走一走,釣一釣魚,賞一賞花,真正是心曠神怡。成都人要的就是這個,所以成都市郊的農家樂,不管是節假日還是平常,總是座無虛席。而三月里的龍泉桃花則時常叫成都人傾城出動。每到夏季,青城山、都江堰更是人滿為患。仔細一瞅,多數還是成都人。
個性是城市的驅動器。成都人的個性在吃喝玩樂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並且由此精彩了這個城市,也演繹了這個城市的文化。如果說,鮮花象徵著古典的詩意,那麼成都人文、成都文化就是以這樣的精神而顯示出它的可貴,和這個城市的價值。然而,隨著現代化步伐的不斷向前邁進,農耕甚至工業文明都已開始悄然隱退時,成都人的這種散發著千古馨香的人文之氣,和桃花源式的文化,是不是過於詩意了一些?坦率說,我喜歡這個城市,又害怕。我總覺得,或者總擔心,在這個「腐化」的好地方,我的精神深處也會跟著腐朽起來。
1998年5月11日二說成都 我是而立之年來成都的,之前我先後在五個城市生活過,現在看來,它們只是我尋找成都旅途中歇腳的驛站而已。我不知道自己離開了那麼多城市最後落居成都是對還是錯,我只知道以後我再不會到其他城市去居住了。正因此,成都在我心中便有了故鄉一般的地位和感情。人們對故鄉總有著源源不絕的期望,尤其是新舊世紀交替之際,這種期望會被人為地凸出、放大。
依偎在大山之下的成都,飛越高山是它老早的夢想。但我們也覺察到,它飛翔的翅膀不免沉重了一些。首先是地理上的局限,山高路遠,交通不便,江海不見,失卻了沿海一帶天造地設的便利。其次是文化上的積澱過於溫馨、爛漫、飄逸,缺乏和現實世界搏擊的硬朗和靈活。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血脈。由於成都人沒有真正在天子腳下生活過,也沒有在外國殖民資本的衝擊下發展過,因此成都人大多不為皇權所迫,也不為金錢所困,於是凝就了一股養尊處優的神氣,沉澱在文化上,自然是詩意洋洋,飄飄灑灑。然而,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在當代農耕甚至工業文明都巳開始悄然隱退時,成都人的這種散發著千古馨香的人文之氣,和桃花源式的文化,再也不是那麼盡善盡美。它們在推進成都社會文明進步的同時,也使生活和繁衍在這座城市的人們平添了幾多悠閒和自滿,也難免有了幾多「不與秦塞通人煙」的封閉。這些「品質」,在當今世界經濟的餐桌上註定是搶不到就餐的好座的。當今世界,瞬息萬變,不進則退;改革開放,風起雲湧,大勢所趨;一城一地,倘若固步自封,無異於作繭自縛,終將被無情的市場經濟淘汰出局。
成都,也許在新世紀面前數落你的這個不是那個不對,是不合時宜的,但為了讓你在新世紀裡能夠更好飛翔,這似乎又是必要的。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敢於客觀地審視自己之短缺,這本身就是一種大氣,一種宣言。成都,在嶄新的世紀裡,我們決不願你在沉默中消失,我們願你在沉默中爆發。
如果客觀地分析一下,我們不難發現,在跨世紀的歷史進程中,成都雖然面臨著挑戰,但更有不可多得的發展機遇。首先,中央將更加重視對中西部的政策支持,成都作為西南重鎮,受益應該是首當其衝的。其次,四川行政區域調整後,成都在全省的地位和作用已更為突出,省委、省政府更加重視成都的發展,作出了依託成都構建「成都平原經濟圈」的戰略部署,為成都加快發展開闢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同時,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和實踐,成都已經具備了較好的物質條件,積累了一些符合自身發展的思路和經驗,尤其是廣大群眾熱愛成都、建設成都的積極性日益高漲,為成都加快發展提供了最有力的堅實基礎。
如果去看看美國經濟發展的歷史,我們同樣會受到鼓舞。美國在八十年代經濟調整發展時期,真正發展最快、最出人意料的是西部或者南部所謂的荒蠻之地,如佛羅里達、加利佛尼亞、德克薩斯、科羅里達等這些地方。如今昔日的荒蠻之地紛紛變成了「能源之都」、「陽光地帶」、「西部矽谷」、「無煙工業王國」,變成了奇蹟,變成了城市發展的另一條出路。作為同樣有一種「邊疆性格」和「能源優勢」的成都,在新世紀裡是否會有它們的幸運?雖然我們不能對未來下注作賭,但自信無疑是首要的。
新的千年是一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世紀,此時此刻我似乎比所有人都希望成都在新世紀裡發出舉世奪目的光輝,那樣的話我一定會對自己生活過的五個城市裡的所有朋友驕傲地說:我離開你們最後選擇成都沒有錯。
1999年12月28日天堂碧水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要說這句話是很稀鬆平常的,不論怎麼說,正說也罷,歪說也罷,這句話都是沒什麼了不得的。不信,你念上一遍: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聽一聽,想一想,比一比,好嗎?有意思嗎?沒意思。八個通用俗字,一個簡單的對仗,一點小兒科的押韻,既不精準雅致,也不劍走偏鋒,詩不像詩,詞不像詞,有點四不像;再三考證,誰說的?不知道,既不系哪個名流所作,也不見何方豪士抄錄,有點三不沾,有點盲流的意味,有甚意思?沒意思!
不是苛刻,這句話確鑿是太尋常,沒名堂,細緻品來,論詩沒詩意,講趣沒妙趣,索古沒典故。有一點浪漫主義的東西,似乎更證明它與兒歌、童謠是一路貨。這叫什麼玩意兒,都跟兒歌比肩去了,難怪沒個古人來認領。古人多清高,吟詩誦詞,語不驚人死不休,像這等弱智、寡淡的大白話,死了都是不肯認的。
豈不知,就是這麼一句稀鬆平常的大白話,居然像一個成語或公式一樣,穿過了千秋萬代,老少相傳,名貫天下,把蠻大個杭州舉抬上了天,跟顆北斗星似的,令眾生千年如一日地矚目、念想。這自然是杭州的幸。大幸,千年都修不來的大幸。如此之大幸,倘若附落到一個具體人頭上,伊人必定要羽化升天,翱翔於天際與時間的盡頭,和日月輝映,與山河同在。如此之大幸,即便與蘇州平分,杭州的名分也是註定要遠播了的。
問題是,這句形意無法無度的口水話,何以有了不朽的魔力(跟鍍了金似的),憑的是什麼?憑的就是一湖碧水,就是西子湖,就是大名鼎鼎的西湖啊。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西施夠美的吧,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誰敢跟她比美?西湖!蘇東坡認為,西湖怎麼著都是跟西施一樣美麗動人。這是不是又有點浪漫主義了?不,那是真的,有山鐵證,有水明鑑。山是青山,靈秀撲面,煙雨淒迷,春來如蘭,秋去如畫;水是軟水,風起微瀾,月來滿地,夜裡不眠,日來不醒。山山水水,細風軟語,花情柳意,催產了多少詩詞文章。舉不勝舉——堆積起來,又是一座孤山,墨香陣陣,錦色濃濃;賞析起來,都是脈脈含情的吟詠,戀戀不捨的相思,用完了雅詞,唱盡了風月。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重湖疊山獻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
這是與蘇東坡同時代的名士柳永廣為流芳的名詞《望海潮》,詞中所說的「錢塘」即杭州,「重湖」即西湖。柳永曾親歷杭州,對這方山水情有獨鍾,情動之餘,筆底風生,寥寥數語,把杭州繁華的美景勝象,西湖迷人的錦山秀水,描繪得活靈活現。其中,尤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句最出奇,是神來之筆,妙不可言,美不勝收。據傳,金主完顏亮正是看了這一妙語後,慕煞西湖,才萌發南侵之心,立下了「投鞭南渡」之志,並於1162年成行,引兵南下,發動了大舉進犯南宋的戰爭。換言之,是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西湖引發了這場戰爭。這與越王勾踐拿西施做糖衣炮彈去腐蝕虎視眈眈的吳王,以熄滅一場箭在弦上的侵略戰爭,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美可消禍,也可起禍。戰爭在西施的顰笑間化為烏有,又在西湖的花前月下萌發了。此長彼消,西湖在和西施比美呢。美到這份上——要用戰爭的消長來烘襯,高高的擂台上,孰能攀比?無人能比,無物可攀。足見,蘇大學士以西施來比喻西湖的驚世之美,既是入情合理的,又是別無選擇的選擇。由此說來,蘇大學士的這首七言絕句——
水光瀲灩晴偏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絕非虛無浪漫,而是見真見血的絕唱,怎麼說都是在理的,連戰爭的消長都對上了。其實,蘇東坡放言此詞的時間是1071年,比金主完顏亮為「三秋桂子」而引兵發刃(1162年)還要早近百年。後者之舉無疑令西湖平添了一個與西施媲美的鐵證。這感覺有點奇怪,好像金主帥是為了應驗蘇前輩的詞作才揮師南下的——信口開河,不足為訓。
再說,是金兵南下後的第775年,即1937年,杭州城裡又是硝煙四起,戰亂不堪。這回肇事的是東洋鬼子,小日本鬼子,讓杭州人說來就叫日本佬。日本佬為配合淞滬戰爭,切斷我方後援線,於這年8月,出動上百架飛機,數十個批次,對杭州進行了歷時十數日的狂轟濫炸。鬼子在杭州城裡扔下的炸彈不計其數,據說現在杭州城裡還動不動挖出當年鬼子扔下的炸彈,沒有開爆的,連製造商的商標都還在。炸彈像屍首一樣從天下倒栽下來,沒有開爆都嚇人,更何況大部分都是開了爆的,爆破聲震天撼地地響,爆炸力劈天劈地地大,炸死的人畜無以數計,燒毀的房屋連片成災。幾天下來,人間天堂陡然成了個可怕的鬼城,滿目瘡痍,屍陳街頭,把人嚇得魂飛魄散,能走的都跑了,留下來的都是老弱病殘。西湖和西湖里外的景點,如果能跑大概也會跑掉。但它們不會跑,只好留下來,陪同一群老弱病殘,聽天由命,任鬼發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