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頁
第一個決定命運的步驟是在阿卡迪亞會議上形成的。在這次會議上,羅斯福總統的“偉大計劃”,實際上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幻夢,而它取代了理應制定的大戰略政策。然而說來也奇怪,大約就在同時,耶魯大學的一位教授尼古拉斯·I·斯巴克曼,卻就政策應該是怎樣的問題,作出了精闢的分析。
他指出:“如果一個國家的外交政策要有實際性,那麼它的基礎就不能是夢想中的世界,而應該是根據權力政治的現實國家關係。”他認為,美國的政策應有兩個目標,一個是在新世界中起主導作用,另一個是在舊世界中維持權力平衡。鑑於大西洋和太平洋兩岸的權力平衡都已經被破壞,美國戰爭的目標就是要恢復這種權力平衡。關於這一點,他寫道,不要要求把德國和日本完全毀掉,免得為俄國控制歐洲和遠東開了方便之門。他說:“一個從烏拉爾山到北海的俄國,井不比一個從北海到烏拉爾山的德國會好到那裡去。”這一理論,同樣可以用於遠東。他還寫過:“必須消除日本再度征服亞洲的危險,但是這並非必不可免地消滅日本的軍事實力,而把太平洋交給中國或俄國去控制。” [ 作者註:《世界政治中的美國戰略:美國與權力平衡》,(1942年版),第446、460頁。 ]
英國也有兩個具有決定意義的錯誤:一是時機,二是目標。這一次,又是劍橋大學的教授赫伯特·巴特費爾德對這兩個錯誤作了透徹的分析。
他寫道:“對於一種理論來說,如果歷史上曾有一個非常好的先例,那麼,這個理論可以算是古代外交傳統的精華……如果有兩個對立的大國對歐洲大陸的現存秩序都構成了威脅,而且你又不願意他們之中有哪一個被擊倒,那麼,在他們進行搏鬥時,你必須仔細地選擇時機,再出面干涉,並且要明白,你的干涉僅僅是為了挽救兩個國家中那個也許要被摧毀的國家。這是因為,只有在歐洲大陸上同時保存兩個這樣的大國,整個世界才能獲得安寧。但是,如果你出於為正義而戰,決心要消滅其中的一個國家,那麼,你就必須用你的血汗和財力,去幫助另外一個國家發展成為前所未有的‘怪物’,這樣,在下一階段,你也必然會自食惡果。換句話說,如果你想用總體戰爭的方法來掃清這個侵略性的世界(即為正義而戰)。那麼,這種政策,就象是抱薪救火,甚至是一種沒有實用價值的政治。” [ 作者註:《基督教與歷史》,( 1950年版),第141頁。 ]
如果那些政治家也象這些教授一樣,深知戰爭是政治的工具,那麼,我們今天就可能生活在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裡了。
第十四章 和平問題
J. F. C. 富勒 [英國]
[出自《戰爭指導》]
一、 回顧
二、 核能對於戰爭的影響
三、 政策與冷戰
四、 第三次世界大戰
五、 技術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一、 回顧
在討論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後果之前,我們如能首先回顧一下這個時代的某些突出特徵,那麼對於集中讀者的思想,也許能有一定的幫助。
首先,我們看到的是一種新型文明的出現。這是盧梭的“全體意志”觀念與瓦特蒸汽機所產生的能力交配而成的混血兒。它的制度還是因襲古老的農業化社會的秩序,而它的活力卻摸索著向新興的工業化社會秩序前進。這兩種制度之間的拉力,造成了猛烈的振盪。在國家內部,它們引起了社會動亂,在國家與國家之間則增加了敵意。早在拿破崙戰爭時期,我們已可看到這種新型文明的萌芽。於是,也就出現了兩種絕對性的理論,來對它的前途進行論斷。一種是克勞塞維茨所提倡的戰爭理論,另一種是馬克思所提倡的經濟理論。他們兩個人都是烏托邦主義者。雖然他們的前提都是正確的,但其結論卻都是錯誤的。克勞塞維茨堅持認為,“戰爭是政治的工具”這一原則,是所有軍事思想中最重要的一條原則。但是,他又堅決地認為:要徹底地把敵人打倒,以破壞大戰略的目標。然而,大戰略的目標是要求有利的和平,並不是要把對方完全殲滅。對它來說,倒是要消除或減少戰爭的起因。馬克思認為。由於人類是使用工具的動物,所以他所製造的工具必然要影響社會的進化和社會所要採取的形式。馬克思的這一觀點是很正確的,可是他卻從這一觀點中到出了錯誤的結論。他認為,社會的形式只有通過階級鬥爭的手段才能改變。克勞塞維茨沒有認為和平是戰爭的最終目標;而馬克思則不懂得,在蒸汽時代中,最後的經濟和社會目標是通過進化來創造工業化社會,而不能用革命的程序,因為僱主(老闆和經理等等)和工人在生產過程中是一種相互補充的關係,而不是敵對的力量,就象男性和女性的關係一樣。克勞塞維茨和馬克思都太注重暴力了,而暴力只能起強制作用,並不能產生創造作用。
工業文明所引起的第一個戰爭是美國內戰。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它的起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屬於經濟的。而它的發展過程,則顯示了軍事對於工業的依賴性正在日益增加。同時,道德開始衰退,因為不斷前進的唯物主義是非道德的,它沖開了舊文化的紐帶,拆散了舊文化的維繫力。戰爭開始成為城市與農村之間、工廠和種植園之間的競爭,而其結果表明,大企業是優勝者。
他指出:“如果一個國家的外交政策要有實際性,那麼它的基礎就不能是夢想中的世界,而應該是根據權力政治的現實國家關係。”他認為,美國的政策應有兩個目標,一個是在新世界中起主導作用,另一個是在舊世界中維持權力平衡。鑑於大西洋和太平洋兩岸的權力平衡都已經被破壞,美國戰爭的目標就是要恢復這種權力平衡。關於這一點,他寫道,不要要求把德國和日本完全毀掉,免得為俄國控制歐洲和遠東開了方便之門。他說:“一個從烏拉爾山到北海的俄國,井不比一個從北海到烏拉爾山的德國會好到那裡去。”這一理論,同樣可以用於遠東。他還寫過:“必須消除日本再度征服亞洲的危險,但是這並非必不可免地消滅日本的軍事實力,而把太平洋交給中國或俄國去控制。” [ 作者註:《世界政治中的美國戰略:美國與權力平衡》,(1942年版),第446、460頁。 ]
英國也有兩個具有決定意義的錯誤:一是時機,二是目標。這一次,又是劍橋大學的教授赫伯特·巴特費爾德對這兩個錯誤作了透徹的分析。
他寫道:“對於一種理論來說,如果歷史上曾有一個非常好的先例,那麼,這個理論可以算是古代外交傳統的精華……如果有兩個對立的大國對歐洲大陸的現存秩序都構成了威脅,而且你又不願意他們之中有哪一個被擊倒,那麼,在他們進行搏鬥時,你必須仔細地選擇時機,再出面干涉,並且要明白,你的干涉僅僅是為了挽救兩個國家中那個也許要被摧毀的國家。這是因為,只有在歐洲大陸上同時保存兩個這樣的大國,整個世界才能獲得安寧。但是,如果你出於為正義而戰,決心要消滅其中的一個國家,那麼,你就必須用你的血汗和財力,去幫助另外一個國家發展成為前所未有的‘怪物’,這樣,在下一階段,你也必然會自食惡果。換句話說,如果你想用總體戰爭的方法來掃清這個侵略性的世界(即為正義而戰)。那麼,這種政策,就象是抱薪救火,甚至是一種沒有實用價值的政治。” [ 作者註:《基督教與歷史》,( 1950年版),第141頁。 ]
如果那些政治家也象這些教授一樣,深知戰爭是政治的工具,那麼,我們今天就可能生活在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裡了。
第十四章 和平問題
J. F. C. 富勒 [英國]
[出自《戰爭指導》]
一、 回顧
二、 核能對於戰爭的影響
三、 政策與冷戰
四、 第三次世界大戰
五、 技術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一、 回顧
在討論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後果之前,我們如能首先回顧一下這個時代的某些突出特徵,那麼對於集中讀者的思想,也許能有一定的幫助。
首先,我們看到的是一種新型文明的出現。這是盧梭的“全體意志”觀念與瓦特蒸汽機所產生的能力交配而成的混血兒。它的制度還是因襲古老的農業化社會的秩序,而它的活力卻摸索著向新興的工業化社會秩序前進。這兩種制度之間的拉力,造成了猛烈的振盪。在國家內部,它們引起了社會動亂,在國家與國家之間則增加了敵意。早在拿破崙戰爭時期,我們已可看到這種新型文明的萌芽。於是,也就出現了兩種絕對性的理論,來對它的前途進行論斷。一種是克勞塞維茨所提倡的戰爭理論,另一種是馬克思所提倡的經濟理論。他們兩個人都是烏托邦主義者。雖然他們的前提都是正確的,但其結論卻都是錯誤的。克勞塞維茨堅持認為,“戰爭是政治的工具”這一原則,是所有軍事思想中最重要的一條原則。但是,他又堅決地認為:要徹底地把敵人打倒,以破壞大戰略的目標。然而,大戰略的目標是要求有利的和平,並不是要把對方完全殲滅。對它來說,倒是要消除或減少戰爭的起因。馬克思認為。由於人類是使用工具的動物,所以他所製造的工具必然要影響社會的進化和社會所要採取的形式。馬克思的這一觀點是很正確的,可是他卻從這一觀點中到出了錯誤的結論。他認為,社會的形式只有通過階級鬥爭的手段才能改變。克勞塞維茨沒有認為和平是戰爭的最終目標;而馬克思則不懂得,在蒸汽時代中,最後的經濟和社會目標是通過進化來創造工業化社會,而不能用革命的程序,因為僱主(老闆和經理等等)和工人在生產過程中是一種相互補充的關係,而不是敵對的力量,就象男性和女性的關係一樣。克勞塞維茨和馬克思都太注重暴力了,而暴力只能起強制作用,並不能產生創造作用。
工業文明所引起的第一個戰爭是美國內戰。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它的起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屬於經濟的。而它的發展過程,則顯示了軍事對於工業的依賴性正在日益增加。同時,道德開始衰退,因為不斷前進的唯物主義是非道德的,它沖開了舊文化的紐帶,拆散了舊文化的維繫力。戰爭開始成為城市與農村之間、工廠和種植園之間的競爭,而其結果表明,大企業是優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