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頁
無條件投降是不夠的,對德國的經濟還要徹底地摧毀,而且摩根索計劃的大部分還要執行到和平時期。但是,圍繞著這個忍飢挨餓,疾病蔓延和無政府狀況所統治的殘破不堪的中心,將要如何建立歐洲的和平與繁榮,杜魯門似乎是從來沒有想過。
還在戰爭結束之前,就已經決定了兩項措施:一是“工業計劃的水準”,二是“占領訓令”。這兩項措施的文件都很冗長,難以引錄,但是下面提到的項目足以把它們的意圖解釋清楚。
“工業計劃的水準”:它的目標是要把德國的工業資本裝備減低到最低限度,並且把所有的剩餘物資都用來抵作賠款。一切戰爭工具,所有類型的飛機,所有的航海船隻都禁止保留,綜合性的石油產品和橡膠產品,無線電器材,以及其他許多東西都禁止生產。鋼鐵的產量每年不得超過五百八十萬噸,所有的非金屬,基本化學物質、機械工具、電力裝備、摩托化車輛、鐵路機車和貨車等等的產量,也要大幅度地降低。“這個計劃的總目標是要把德國工業的整個水準降低到戰前1938年時的水準的50—55%。” [ 作者註:參見古斯塔夫·斯托珀著《德國的現實》,(1948年版),附錄D第294-299頁。 ]
這也就意味著有千百萬德國人要忍受飢餓。美國在這個世界上是最慷慨的國家,本來應該預見到,文明世界對於這種情形是不能無限期地容忍下去的。
“占領訓令”(參謀長聯席會議:1067/6);它規定了艾森豪將軍所應遵守的政策,而作為管制委員會的成員,他也要督促其他占領國採取同樣的政策。德國的政治和行政管理結構要使之分散,結社要予以禁止。所有的納粹黨員,以及納粹主義的支持者都應被開除公職和私人企業。一切軍事組織,包括德國軍官團都應被解散。所有的納粹黨官員、政治警察、黨衛軍、參謀部官員、高級軍官,城鄉的地方行政長官和納粹的同情者,都要加以逮捕。禁止一切政治活動。所有的民事、刑事法庭和教育機構都應關閉。對軍隊的撫恤金和個人津貼都要取消,一切金、銀、貨幣和證券都要充公。對於德國的經濟復興將不採取任何措施,而且規定德國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不准高於任何鄰國的水平 [ 作者註:同上,附錄C第273-293頁。 ] 。總而言之,要把德國變成一個超級集中營。
所有這些都是在波茨坦會議上最後達成的一致協議。這個會議是在7月17日舉行的。這時史達林已經是穩坐江山了了,因此,這次會議也可以說是對他的祝捷大會。
在這次會議的議程上,兩個主要的項目是德國和波蘭問題。關於德國,雅爾達會議的決定和上面的計劃都已確定。賠償的分配主要是有利於俄國的。審判主要戰犯的方法也取得了一致的協議。此外,還同意了把柯尼斯堡以及它附近的地區割讓給蘇聯。
關于波蘭,對它的西部邊界達成了一個協定,但最後的確定還要等到和約簽訂之後。儘管如此,奧得河與尼斯河以東的德國領土,以及東普魯士的大部分和前波蘭走廊地區,目前即應由波蘭接管。
此外,這次會議還一致同意把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境內的德國人,以“適當的、仁慈的方式”都遣送到德國西部。大約在兩年之後,蘇聯獲得了很大的利益,而歐洲卻在混亂中掙扎。由於這種局勢,杜魯門才感覺到了危險,因此,他交給前任總統赫伯特·胡佛一項經濟使命,叫他進行調查研究,提出應該做些什麼工作。1947年3月18日,胡佛提交了他的報告書。
他在報告書中寫道:“目前,美英兩國的納稅人每年大約要付款六億美元,才能使美英占領區內的德國人不至於餓死……要想恢復歐洲只有一條途徑,那就是生產。整個歐洲與德國的經濟是有內在聯繫的……如果德國的生產力得不到恢復,那麼歐洲的生產力也無法恢復。……認為新德國將變為農業國家,那是一種幻想。除非我們把這二千五百萬人口加以毀滅或遷徒,否則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關於‘戰爭潛力’也存在著一種幻想。地球上所有的工業在近代戰爭中幾乎都可以成為‘戰爭潛力”……最大的幻想莫過於認為,在目前的情況下,在規定的‘工業水準計劃’下,德國可以自給自足。認為沒有德國經濟的恢復而歐洲作為一個整體也能夠復興。則是另一種幻想……我們可以使德國永遠不能解除經濟的鎖鏈,但是,這也會使整個歐洲永遠處於貧困之中。” [ 作者註:報告的全文,參見斯托珀著《德國的現實》一書,附錄E,第300—311頁。 ]
這是美國的具有權威性的聲音。但是在所有的幻想中,最偉大的幻想還是要算羅斯福總統的“靈感”。
我們回過頭來對歐洲的悲劇進行檢討,如果不怕自相矛盾的話,那麼也許可以說,歐洲歷史中的“黑日”。就是1917年4月6日。美國就在那天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樣就導致了命令性的凡爾賽和約,同時,也埋下了另一次世界大戰的禍根。美國第二次介入所造成的災難更大,它根本就沒有帶來和平,反而形成了永久性的戰爭狀態——霍布斯的恐懼。
所以如此,與貪財是沒有關係的,儘管貪財是許多次歐洲戰爭的起因,而美國卻從來沒有垂涎於歐洲的每一英畝土地。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主要是他們沒能理解戰爭是政治的工具。他們不知道如何進行戰爭,結果也就不知道如何製造和平。他們把戰爭看作是一種致命的“遊戲”,以為得到獎盃便是勝利。
還在戰爭結束之前,就已經決定了兩項措施:一是“工業計劃的水準”,二是“占領訓令”。這兩項措施的文件都很冗長,難以引錄,但是下面提到的項目足以把它們的意圖解釋清楚。
“工業計劃的水準”:它的目標是要把德國的工業資本裝備減低到最低限度,並且把所有的剩餘物資都用來抵作賠款。一切戰爭工具,所有類型的飛機,所有的航海船隻都禁止保留,綜合性的石油產品和橡膠產品,無線電器材,以及其他許多東西都禁止生產。鋼鐵的產量每年不得超過五百八十萬噸,所有的非金屬,基本化學物質、機械工具、電力裝備、摩托化車輛、鐵路機車和貨車等等的產量,也要大幅度地降低。“這個計劃的總目標是要把德國工業的整個水準降低到戰前1938年時的水準的50—55%。” [ 作者註:參見古斯塔夫·斯托珀著《德國的現實》,(1948年版),附錄D第294-299頁。 ]
這也就意味著有千百萬德國人要忍受飢餓。美國在這個世界上是最慷慨的國家,本來應該預見到,文明世界對於這種情形是不能無限期地容忍下去的。
“占領訓令”(參謀長聯席會議:1067/6);它規定了艾森豪將軍所應遵守的政策,而作為管制委員會的成員,他也要督促其他占領國採取同樣的政策。德國的政治和行政管理結構要使之分散,結社要予以禁止。所有的納粹黨員,以及納粹主義的支持者都應被開除公職和私人企業。一切軍事組織,包括德國軍官團都應被解散。所有的納粹黨官員、政治警察、黨衛軍、參謀部官員、高級軍官,城鄉的地方行政長官和納粹的同情者,都要加以逮捕。禁止一切政治活動。所有的民事、刑事法庭和教育機構都應關閉。對軍隊的撫恤金和個人津貼都要取消,一切金、銀、貨幣和證券都要充公。對於德國的經濟復興將不採取任何措施,而且規定德國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不准高於任何鄰國的水平 [ 作者註:同上,附錄C第273-293頁。 ] 。總而言之,要把德國變成一個超級集中營。
所有這些都是在波茨坦會議上最後達成的一致協議。這個會議是在7月17日舉行的。這時史達林已經是穩坐江山了了,因此,這次會議也可以說是對他的祝捷大會。
在這次會議的議程上,兩個主要的項目是德國和波蘭問題。關於德國,雅爾達會議的決定和上面的計劃都已確定。賠償的分配主要是有利於俄國的。審判主要戰犯的方法也取得了一致的協議。此外,還同意了把柯尼斯堡以及它附近的地區割讓給蘇聯。
關于波蘭,對它的西部邊界達成了一個協定,但最後的確定還要等到和約簽訂之後。儘管如此,奧得河與尼斯河以東的德國領土,以及東普魯士的大部分和前波蘭走廊地區,目前即應由波蘭接管。
此外,這次會議還一致同意把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境內的德國人,以“適當的、仁慈的方式”都遣送到德國西部。大約在兩年之後,蘇聯獲得了很大的利益,而歐洲卻在混亂中掙扎。由於這種局勢,杜魯門才感覺到了危險,因此,他交給前任總統赫伯特·胡佛一項經濟使命,叫他進行調查研究,提出應該做些什麼工作。1947年3月18日,胡佛提交了他的報告書。
他在報告書中寫道:“目前,美英兩國的納稅人每年大約要付款六億美元,才能使美英占領區內的德國人不至於餓死……要想恢復歐洲只有一條途徑,那就是生產。整個歐洲與德國的經濟是有內在聯繫的……如果德國的生產力得不到恢復,那麼歐洲的生產力也無法恢復。……認為新德國將變為農業國家,那是一種幻想。除非我們把這二千五百萬人口加以毀滅或遷徒,否則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關於‘戰爭潛力’也存在著一種幻想。地球上所有的工業在近代戰爭中幾乎都可以成為‘戰爭潛力”……最大的幻想莫過於認為,在目前的情況下,在規定的‘工業水準計劃’下,德國可以自給自足。認為沒有德國經濟的恢復而歐洲作為一個整體也能夠復興。則是另一種幻想……我們可以使德國永遠不能解除經濟的鎖鏈,但是,這也會使整個歐洲永遠處於貧困之中。” [ 作者註:報告的全文,參見斯托珀著《德國的現實》一書,附錄E,第300—311頁。 ]
這是美國的具有權威性的聲音。但是在所有的幻想中,最偉大的幻想還是要算羅斯福總統的“靈感”。
我們回過頭來對歐洲的悲劇進行檢討,如果不怕自相矛盾的話,那麼也許可以說,歐洲歷史中的“黑日”。就是1917年4月6日。美國就在那天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樣就導致了命令性的凡爾賽和約,同時,也埋下了另一次世界大戰的禍根。美國第二次介入所造成的災難更大,它根本就沒有帶來和平,反而形成了永久性的戰爭狀態——霍布斯的恐懼。
所以如此,與貪財是沒有關係的,儘管貪財是許多次歐洲戰爭的起因,而美國卻從來沒有垂涎於歐洲的每一英畝土地。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主要是他們沒能理解戰爭是政治的工具。他們不知道如何進行戰爭,結果也就不知道如何製造和平。他們把戰爭看作是一種致命的“遊戲”,以為得到獎盃便是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