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頁
“對於美英兩國來說,諾曼第會戰的結果好象是索當手裡的蘋果一樣,當它們被採摘到手之後,馬上就變成了灰燼。希特勒和它的“軍團”固然是被毀滅了,可是取而代之的卻是史達林和他的亞洲“烏合之眾”。這是因為西方盟國的目的只是為了“勝利”,“不惜一切代價的勝利”,並且堅持不顧一切地使德國失敗和毀滅。史達林則是一個超級的現實主義者。他的戰略始終與他的政策相配合,所以,他終於能夠占有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芬蘭的一部分,波蘭、德國的東部和中部,奧國的三分之一,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以及保加利亞。歐洲的三大名城,即維也納、布拉格和柏林都落到了他的手中。除了雅典之外,東歐每一個國家的首都也都受到他的控制。俄國的西疆已經由普里皮亞特沼澤推進到了圖林根山,前進了七百五十英里。世界又回到了查理曼大帝的時代,斯拉夫人站在易北河上,站在波希米亞森林之中,一千年來的歐洲歷史又倒轉過來了。” [ 譯者註:引自本書作者的《西洋軍事世界史》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出版社1981年版,第3卷第596-597頁。 ]
十、 戰術的重大轉折
1944年10月23日至26日,美國的第3和第7艦隊在雷伊泰灣進行了一次大海戰,並且贏得了這次海戰的勝利。這次海戰決定了日本的命運。除了幾艘老軍艦以外,日本的海軍已不存在了。水礬內閣的海軍部長米內光政曾說:他認為這次失敗相當於失去了菲律賓。至於這次會戰更大的意義,他說:“我覺得那是戰爭的結束。” [ 作者註:引自C.范恩、伍德沃德著《雷伊泰灣的會戰》(1947年版),第231頁。 ]
羅斯福總統和他的顧問們卻沒有領會這“更大的意義”。現在的問題已經不再是如何打敗日本,而是要從日本的失敗中如何榨取最高的政治利潤。這比他們在歐洲遇到的問題要簡單得多。在歐洲,他們必須考慮同盟國之間的關係,而與日本的戰爭,有百分之九十五是美國一個國家的戰爭。因此,為了避免糾葛,美國有必要獨立贏得這場戰爭。如果懂得這一點,而且能夠看清,只有俄國會使這個問題變得複雜起來,那麼,美國最好是在德國崩潰以前,或是剛剛垮台之後就結束它與日本的戰爭。這就是說,要趁俄國還在忙於歐洲事務而無暇東顧之機結束戰爭。那麼有這種可能嗎?如果清楚問題的戰略性和政治性的重心,回答是毫無疑問的“是”。
首先要說明的是,日本的地位在戰略上是極為脆弱的,因為它的經濟潛力只相當於美國的百分之十,可耕面積是百分之三,然而它卻不得不供養比美國的一半還要多的人口。日本的大批原料和穀物都要依賴滿洲和朝鮮,這就必須越過日本海和黃海,所以,它的商船艦隊就是它的戰略重心。對日本海運的攻擊也就成了美國潛水艇的主要任務,而且它們對造成日本失敗所起的作用是難以估價的。被擊沉的船隻總數為八百九十萬噸,其中有百分之五十四點七是由潛水艇擊沉的。” [ 作者註:《美國戰略轟炸調查總結報告》(太平洋戰爭),第11頁。 ]
然而,美國人沒有集中兵力去攻擊日本的海運,沒能通過經濟的損害去迫使日本投降,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所採用的戰略,是以侵入日本本土為基礎的。在侵入的準備過程中,在雷伊泰灣會戰之後不久,美國空軍就以馬里亞納群島為基地,實行遠程轟炸向日本進攻。最後統計,對六十六座城市投下了十萬四千噸炸彈,其中有二萬二千九百噸落到工業地區。 [ 作者註:同上,第17頁。 ] 這種轟炸雖然也降低了日本的生產能力。但是,海運上的損害才是日本經濟崩潰的主要因素。這是因為,對日本經濟的致命打擊,不是毀壞工廠和都市中心,而是切斷重要原料、煤、石油和穀物的交通運輸。
美國戰略轟炸調查報告指出:大量的轟炸是重複性的,因為日本的大部分工廠,特別是煉油廠、鋼廠和軍工廠等,都是早就缺乏原料了。所以,大致說來,日本的經濟被毀滅了兩次。一次是原料輸入的渠道被切斷:一次是遭受空中的攻擊。另外,日本的鐵路網也是很容易被摧毀的。如果對鐵路網進行攻擊,那就會加快和加大海運攻擊所產生的效力。調查報告認為,這樣的進攻,如果事先有充分的計劃,則在1944年就能發動。調查報告估計,只要出動六百五十架B-29飛機,讓它們攜帶五千二百噸高效爆破性炸彈,就能有效地封鎖日本所有的鐵路幹線。 [ 作者註:同上,第19頁。 ]
可是,為了進攻這六十六座城市,美國卻出動飛機一萬五千架次,投下了十萬四千噸炸彈。由此不難看出,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在這一點上犯下了多麼嚴重的戰略錯誤。
羅斯福總統和他的顧問們,同樣也沒有抓住政治重心。這個重心是日本天皇。他是軍隊的神聖領袖,在人民的心目中,他是代表天意的。然而,他有一件事是不能做的,那就是命令他的人民無條件投降。這樣一來,他自己也就變成了一名戰犯,並將遭受審判或被槍決。 [ 作者註:根據摩根索的計劃,所有重要戰犯名單上的人都要槍決,而羅斯福更主張不必進行審訊就把這些人槍決。引自《在和平與戰爭中服役》,第338-339頁。 ]
1944年初,日本海軍參謀部的高木少將曾經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為了結束戰爭,日本應該尋求一個有妥協的和平。1945年4月15日,鈴木貫太郎接替小磯擔任了內閣總理的職務。他是想實現這個計劃的,但是,只要想到天皇的地位將受到“無條件投降”的危害,他就不願意這樣做了。自1月以來,天皇就不斷地感到必須結束戰爭,因此到6月時,天皇決定派近衛文麿以特使身份去莫斯科,請蘇聯出面調解。與此同時,日本駐莫斯科的大使佐滕也奉命通知蘇聯政府,日本無論在何種條件下,都不能無條件投降。他想勸說克里姆林宮為日本提出和平條件。
十、 戰術的重大轉折
1944年10月23日至26日,美國的第3和第7艦隊在雷伊泰灣進行了一次大海戰,並且贏得了這次海戰的勝利。這次海戰決定了日本的命運。除了幾艘老軍艦以外,日本的海軍已不存在了。水礬內閣的海軍部長米內光政曾說:他認為這次失敗相當於失去了菲律賓。至於這次會戰更大的意義,他說:“我覺得那是戰爭的結束。” [ 作者註:引自C.范恩、伍德沃德著《雷伊泰灣的會戰》(1947年版),第231頁。 ]
羅斯福總統和他的顧問們卻沒有領會這“更大的意義”。現在的問題已經不再是如何打敗日本,而是要從日本的失敗中如何榨取最高的政治利潤。這比他們在歐洲遇到的問題要簡單得多。在歐洲,他們必須考慮同盟國之間的關係,而與日本的戰爭,有百分之九十五是美國一個國家的戰爭。因此,為了避免糾葛,美國有必要獨立贏得這場戰爭。如果懂得這一點,而且能夠看清,只有俄國會使這個問題變得複雜起來,那麼,美國最好是在德國崩潰以前,或是剛剛垮台之後就結束它與日本的戰爭。這就是說,要趁俄國還在忙於歐洲事務而無暇東顧之機結束戰爭。那麼有這種可能嗎?如果清楚問題的戰略性和政治性的重心,回答是毫無疑問的“是”。
首先要說明的是,日本的地位在戰略上是極為脆弱的,因為它的經濟潛力只相當於美國的百分之十,可耕面積是百分之三,然而它卻不得不供養比美國的一半還要多的人口。日本的大批原料和穀物都要依賴滿洲和朝鮮,這就必須越過日本海和黃海,所以,它的商船艦隊就是它的戰略重心。對日本海運的攻擊也就成了美國潛水艇的主要任務,而且它們對造成日本失敗所起的作用是難以估價的。被擊沉的船隻總數為八百九十萬噸,其中有百分之五十四點七是由潛水艇擊沉的。” [ 作者註:《美國戰略轟炸調查總結報告》(太平洋戰爭),第11頁。 ]
然而,美國人沒有集中兵力去攻擊日本的海運,沒能通過經濟的損害去迫使日本投降,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所採用的戰略,是以侵入日本本土為基礎的。在侵入的準備過程中,在雷伊泰灣會戰之後不久,美國空軍就以馬里亞納群島為基地,實行遠程轟炸向日本進攻。最後統計,對六十六座城市投下了十萬四千噸炸彈,其中有二萬二千九百噸落到工業地區。 [ 作者註:同上,第17頁。 ] 這種轟炸雖然也降低了日本的生產能力。但是,海運上的損害才是日本經濟崩潰的主要因素。這是因為,對日本經濟的致命打擊,不是毀壞工廠和都市中心,而是切斷重要原料、煤、石油和穀物的交通運輸。
美國戰略轟炸調查報告指出:大量的轟炸是重複性的,因為日本的大部分工廠,特別是煉油廠、鋼廠和軍工廠等,都是早就缺乏原料了。所以,大致說來,日本的經濟被毀滅了兩次。一次是原料輸入的渠道被切斷:一次是遭受空中的攻擊。另外,日本的鐵路網也是很容易被摧毀的。如果對鐵路網進行攻擊,那就會加快和加大海運攻擊所產生的效力。調查報告認為,這樣的進攻,如果事先有充分的計劃,則在1944年就能發動。調查報告估計,只要出動六百五十架B-29飛機,讓它們攜帶五千二百噸高效爆破性炸彈,就能有效地封鎖日本所有的鐵路幹線。 [ 作者註:同上,第19頁。 ]
可是,為了進攻這六十六座城市,美國卻出動飛機一萬五千架次,投下了十萬四千噸炸彈。由此不難看出,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在這一點上犯下了多麼嚴重的戰略錯誤。
羅斯福總統和他的顧問們,同樣也沒有抓住政治重心。這個重心是日本天皇。他是軍隊的神聖領袖,在人民的心目中,他是代表天意的。然而,他有一件事是不能做的,那就是命令他的人民無條件投降。這樣一來,他自己也就變成了一名戰犯,並將遭受審判或被槍決。 [ 作者註:根據摩根索的計劃,所有重要戰犯名單上的人都要槍決,而羅斯福更主張不必進行審訊就把這些人槍決。引自《在和平與戰爭中服役》,第338-339頁。 ]
1944年初,日本海軍參謀部的高木少將曾經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為了結束戰爭,日本應該尋求一個有妥協的和平。1945年4月15日,鈴木貫太郎接替小磯擔任了內閣總理的職務。他是想實現這個計劃的,但是,只要想到天皇的地位將受到“無條件投降”的危害,他就不願意這樣做了。自1月以來,天皇就不斷地感到必須結束戰爭,因此到6月時,天皇決定派近衛文麿以特使身份去莫斯科,請蘇聯出面調解。與此同時,日本駐莫斯科的大使佐滕也奉命通知蘇聯政府,日本無論在何種條件下,都不能無條件投降。他想勸說克里姆林宮為日本提出和平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