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4)芬蘭問題。邱吉爾主張:“俄國對於列寧格勒和它的出口應有安全保障。”而且,“必須永遠確保蘇聯在波羅的海的海空權地位。” [ 作者註:《第二次世界大戰》,第4卷第352頁。 ] 象對波蘭一樣,1939年俄國對芬蘭的侵略行徑根本就沒有被提及,而史達林還要求恢復1940年的條約,割讓漢科和皮特沙羅,並且要以實物賠償戰爭損失的50%。

  (5)德國問題。關於德國問題進行了相當長時間的討論。史達林想讓德國分裂。羅斯福總統熱烈地支持他的主張,並進一步建議把德國分為五個部分,每一部分都進行自治;但是,基爾,基爾運河、漢堡、魯爾和薩爾等地區,則由聯合國來管理。邱吉爾認為,一切罪惡的根源都在普魯士方面,都在於普魯土的軍隊和總參謀部。他似乎忘記了這樣一個事實:自始至終,總參謀部都是在反對希特勒的統治的。他想把普魯士孤立起來,使巴伐利亞、符騰堡、帕拉地納泰,薩克森與巴登都分離出來,但巴伐利亞、奧地利和匈牙利可以組成一個互不侵犯的邦聯。史達林不贊成這種多瑙河邦聯,羅斯福總統又完全同意史達林的看法。

  (6)日本問題。史達林向羅斯福總統保證,美國不必為太平洋地區擔憂,一旦希特勒被擊敗之後,蘇聯立即對日宣戰。這一保證使羅斯福總統和他的參謀官員們感到十分高興,為了表示他們的謝意,羅斯福背著邱吉爾向史達林表示,願意美俄兩國組成聯合戰線以對付英國。羅斯福還主張,他和史達林在香港和上海的問題上應該支持蔣介石,反對邱吉爾。此外,他還向史達林提到,“有可能讓史達林獲得滿洲的大連港。” [ 作者註:舍伍德《H.L霍普金斯的白宮文件》,第2卷第786頁。 ] 而他卻忘記了那是中國的領土。

  最後,在這次會議上,並沒有達成多少正式的協議;但是,它卻播下了使歐洲衰落的種子。

  切斯特·威爾莫特曾經寫道:“由美蘇兩國的一推一拉,西方國家的全面戰略便從蘇聯所注意的地區轉移出來了。早在德黑蘭會議以前,由於迫使德國無條件投降,已使蘇聯得以成為在東歐起主導作用的國家。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那不等於俄國人的影響將要延伸到中歐和巴爾幹地區。然而,在德黑蘭會議以後,這—點就成為絕對的定局了。所以,德黑蘭會議不僅決定了1944年的軍事戰略,而且預定了戰後歐洲的政治格局,使之變得更有利於蘇俄了 [ 作者註:《歐洲爭奪戰》(1952年版),第141-142頁。 ] 。

  九、 向俄國的投降

  1943年9月3曰,聯軍在義大利半島的南部登陸了。此後,聯軍在這個半島上的進展是極為遲緩的,以致於直到1944年6月6日侵入諾曼第的前兩天,才占領了羅馬。由於缺乏登陸艇,入侵法國南部的計劃(“鐵砧”行動),不得不拖延到8月15日才執行。此時,這一行動對於主要作戰(即“大君主”作戰)已經沒有什麼輔助作用了,因為那時的駐諾曼第德軍,已在法萊斯會戰中遭到了決定性的慘敗。這種分散兵力的作法,雖然可以使哈羅德·亞歷山大爵士無法在義大利繼續進行戰役,但是艾森豪和他的參謀官員們,卻堅持採取“鐵砧”行動,並且得到了羅斯福總統的支持。儘管邱吉爾和他在義大利的將領們表示反對,並提出了建議,羅斯福卻在1944年6月29日宣布:

  “關於發動‘鐵砧’作戰的問題,自從德黑蘭會議達成協議之後,在未同史達林磋商以前,任何主張放棄這個作戰的行動路線,都是我決不能接受的……最後,也是為了這裡純粹的政治考慮(指美國大選)。假使“大君主”作戰受到一點挫敗,大家都會知道,那是因為有相當大的兵力被派到巴爾幹去了的緣故。那樣的話,我的總統也做不成了。” [ 作者註:轉引自《笫二次世界大戰》,第6卷第57頁,和附錄D。 ]

  實際上,邱吉爾的建議與巴爾幹沒有任何直接的關係。他只是說,把在義大利的兵力用來經過盧布爾雅那隘道向維也納進攻,要比把大部分兵力轉用於法國南部更為有利。而且,根據這個建議,有可能在俄國進入德國東界以前把德國打敗。但這個建議被取消了,搶在俄軍進入德國之前打敗德國的機會也就終於喪失了。

  布萊德雷將軍寫道:“到了9月1日,敵人在西線上的實力被徹底瓦解了。” [ 作者註:奧馬爾·布萊德雷:《一個軍人的故事》,(1951年英文版),第411頁。 ] 儘管如此,追擊卻不可能。這不是因為艾森豪缺乏軍隊,而是因為他沒有足夠的石油來供應他的大批機動車輛。他沒有理睬蒙哥馬利的催促,收縮了他的戰線,並決定減慢前進速度,而準備在他的整個戰線上進行另一場大會戰。這一拖延又為德國提供了喘息的機會,使他們得以捲土重來。

  在9月10日召開的第二次魁北克會議期間,美國財政部長亨利·摩根索提出了一個防止德國戰後再武裝的計劃,更進一步地打擊了聯軍的戰略。這一計劃主要是由摩根索的助手哈里·德克斯特·懷特起草的。這個人在1951年8月被美國參議院安全小組委員會傳訊,判明是蘇聯的間諜 [ 作者註:參見切斯利·曼利著《二十年的革命》,第102-103頁。 ] 。該計劃的目的是要拆除或毀滅德國所有未被破壞的軍事工廠,破壞魯爾和薩爾地區的礦區,把德國由一個工業國家轉變為一個農業和畜牧業的國家。羅斯福總統和邱吉爾先生都接受了這一計劃,並於9月24日把它公布於眾 [ 作者註:這一計劃受到了嚴厲的批評,後來不得不加以修改。當時的美國陸軍部長史汀生回憶說:他向總統讀到關於把德國變成一個畜牧業的國家的句子時,總統聽後,蹣跚著說他不知道要草簽這樣一個計劃,然而,最後他還是不加思考就簽了字。引自《在和平與戰爭中服役》,(1949年英文版),第336頁。邱吉爾說,他自已的情形也大致如此。見《第二次世界大戰》,第6卷第138頁。 ] 。這個計劃似乎詳細說明了“無條件投降”的真正含義,所以,使得千百萬原來反對希特勒政權的人,也感覺到與其接受這種迦太基式的和平,還不如在希特勒的領導下作戰到底。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