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下面這幾段話,就是舍伍德在他編的《白宮文件》中所引用的。

  “戰後,俄國人在歐洲將處於主要地位。由於德國的崩潰,在歐洲不可能有其他的勢力與俄國巨大的軍事力量相抗衡。誠然,英國正在地中海建立它的地位,想形成與俄國對峙的局面,以便在歐洲維持權力的平衡。然而,除非英國能獲得其他方面的支援,否則它是抵抗不了俄國的。”

  “通過上述的分析,結論是明顯的。因為俄國在戰爭中是具有決定性的因素,所以應對它進行全力的支援,並且要盡一切努力獲得它的友誼。同樣,因為軸心國失敗以後,毫無疑問它將主宰歐洲,所以發展和維持與俄國的友好關係更為必要。”

  “最後,在對俄關係中,美國還須考慮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即在太平洋方向進行戰爭。在太平洋戰爭中,如果有俄國作為同盟者來對抗日本,那麼,戰爭就有指望早日結束,而且也可以少消耗一些人力與物力資源;如果不是這樣。那麼結果就將是適得其反了。假使俄國人在太平洋戰爭中採取—種不友好的或是消極的態度,那時戰爭中的困難將會無止境地增加,甚至還有可能使作戰流產。” [ 作者註:《白宮文件》,第2卷第744-745頁。 ]

  不管這些思想是從哪裡來的,它們與羅斯福的“靈感”卻是一拍即合。它們暗示著一種超級的安撫政策。這與在慕尼黑時的情形完全不同,那時是兩個缺乏準備的國家,面臨著一個有較好準備的國家。而現在,則是世界上兩個最強大的工業國家,它們的軍事力量已發展到最高峰,而所面對的,正是一個不可信賴的夥伴,因為經過兩年的艱苦戰爭以後,這位夥伴的實力已經大大地削弱了,幾乎完全依靠盟國的援助才能維持它在戰場上的軍隊。實際上,在1943年8月,俄國的地位與霍普金斯在文件中所指的情況恰好完全相反。

  羅斯福總統盲目地接受這種順從政策是可以理解的,而邱吉爾沒有立即表示反對,卻很令人費解。1942年10月21日,邱吉爾曾告訴他的外交大臣說:“如果俄國的野蠻主義破壞了許多歐洲古國的文化和獨立,那將是無法估量的災難。” [ 作者註:《第二次世界大戰》,第4卷第504頁。 ] 然而,就在三個月之後,他卻從卡薩布蘭卡飛往阿達納,去勸說土耳其的首腦沙拉柯格魯先生加入戰爭。他所持的理由,也是說俄國人的意圖是和平而且友善的。如果他認為俄國人將要吞併德國,那他“也不會和俄國人交朋友。” [ 作者註:同上,第4卷第635-636頁。 ]

  在魁北克會議之後,巴爾幹問題開始充塞著邱吉爾的頭腦。他說,他從來沒想到要派一支軍隊 [ 作者註:同上,第5卷第114、187、324頁。 ] 進入到巴爾幹地區,也從來沒打算要阻止俄軍的占領。就在9月間,他還派了下議院議員F.麥克萊恩率領一個代表團前在南斯拉夫。當時邱吉爾告訴麥克萊恩說:“只要整個西方文明還受到納粹的威脅,我們就要集中注意力,考慮眼前的問題,不要去為考慮長遠的政策而分散精力。我們對於我們的同盟國蘇聯是應該忠實的,正象我們希望他們對我們一樣忠實……,政治上的考慮是次要的。” [ 作者註:轉引自F.麥克萊恩著《東方路線》,(195O年版),第281頁。 ] 然而,由於邱吉爾不斷地提到巴爾幹,這給美國的參謀首長們帶來了驚慌。據舍伍德說:在1943年11月底德黑蘭會議之前,“他們自己就在準備如何對付邱吉爾……在這場鬥爭中,美國和俄國形成了統一的戰線。” [ 作者註:《白宮文件》,第2卷,第770頁。 ] 所以,出賣歐洲的主要責任應該由美國總統和他的顧問們來承擔。 [ 作者註:雖然科德爾·赫爾是國務卿,但因為他被認為是反俄的。因此實際上是霍普金斯代替了他的職務而出席德黑蘭會議的。 ]

  在德黑蘭會議上,討論的主要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大君主”和“鐵砧”向題。史達林說,在所有的軍事問題中,“大君主”是最重要而且具有決定性的;“鐵砧”可以作為“大君主”作戰的前奏,或是與之同時進行。至於邱吉爾的取道盧布爾雅那隘道而進入維也納的建議,以及任何在巴爾幹或土耳其的冒險,史達林都表示堅決反對。

  (2)波蘭問題。邱吉爾說:“沒有比俄國西部邊界的安全更加重要的問題了”。所以,波蘭應該放棄它在“奎權線”以東的所有領土,而西移到德國去。“如果波蘭觸怒了某些德國人,那是沒有辦法的事。” [ 作者註:《第二次世界大戰》.第5卷第319頁。 ] 同時,要割讓一部分德國的領土,雖然這意味著有九百萬到一千萬的人要搬家,但是他並不感到傷心。這些建議取消了“大西洋憲章”和1939年英國對波蘭的保證。

  (3)巴爾幹問題。邱吉爾強調巴爾幹問題的重要性,並且主張支持南斯拉夫的狄托游擊隊,對於反對布爾什維克的米赫羅維奇地區則不給予援助。這一提議得到了大家一致的同意,並於12月初開始執行 [ 作者註:四個月之後,邱吉爾在給他的外交大臣的一封信中說:“自從我們在開羅討論了這些事情之後,我們看到了莊嚴的俄國使團進入了狄托的總部。毫無疑問,俄國人將會把共產黨狄托統治下的南斯拉夫趕向前走,並將斥責一切相反的做法為‘非民主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第5卷第422頁。 ]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