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在西川頗具勢力的另外一人作為內應,世伯剛到西川不到兩個時辰,如何能夠派親信聯繫上我?那九曲鴛鴦壺,乃是韋令公的至寶,一直由弘文坊掌院學士李序負責保管,藏於坊內聚珍閣之中,而世伯久在長安,他是如何得到這把九曲鴛鴦壺的?再有,支使官卑職小,就算我在酒宴之上鴆殺了韋令公,以劉辟一人之力,焉能控制得了西川的局勢?凡此種種,都讓人很自然地聯想到,劍南西川節度使府內,還潛伏著一條真正的內線,暗中為世伯效死命!”

  “誰?”王勇戰戰兢兢地試探道,此時,他更希望薛濤沒有猜中,因為這個人與自家老爺是磕頭換帖的異性兄弟,是老爺再三叮囑要嚴防泄密、保其安全的刎頸之交。

  “行軍司馬劉廷琛!”

  “啊?”王勇猝然心驚,不由得倒抽了一口冷氣,“薛校書不會是在開玩笑吧,我家老爺與劉大人並不相熟啊。”

  見王勇右手暗中扶了扶肋下橫刀,薛濤也猶豫了片刻,但是還是將話題繼續下去,她篤定王勇最終會聽從自己的勸告,依照自己所說的去做。

  “別再故作不知了好麼?薛濤是真想懲治奸佞,了卻世伯遺願,你又何必對我如此心懷芥蒂?……劉廷琛,真正的西川暗伏策應之人,沒錯,就是他!王兄定然不會忘記,自己還曾奉世伯之命,將李序滅口,以保劉司馬安全之事。”

  “連這些你都知道?……你,你太可怕了!”王勇歇斯底里地喊道,突然他拔出隨身橫刀,向薛濤砍去。

  薛濤陡轉身形,閃躲了過去,王勇心亂之極,故而揮刀混亂,毫無章法可言,薛濤幾招閃避之後,得空隙拔出隨身的修竹劍,看準了王勇的疏漏之處劍走中鋒刺去,“倉啷”一聲,橫刀落地,修竹寶劍架在了王勇的脖頸之上。

  “王兄,你怎麼還不明白?時至今日,劍南之案已為陳跡,又有誰去追究李序、祁玉命案的元兇?劉辟身陷與高崇文部的鏖戰之中,根本無暇顧及西川異己劉廷琛,更何況,薛濤若真是有加害之心,會蠢到當面對你言講嗎?啊?”薛濤又急又氣,呵斥之聲引得茶樓小兒進入雅室內一看究竟。

  “二位客官,您這是……”

  “沒事,我二人方才鬧了些小誤會,損壞的杯碟,待會兒結帳的時候會一併付給你。先下去吧。”薛濤急忙將修竹劍放下藏於身後,對店小二言道。

  “好嘞,二位繼續聊,我就不打擾了。”小兒關門,轉身離去。

  王勇愣在原地,想了很久,才痛下決心道:“都怪我一時糊塗。薛校書,對不住啊,我知道您是好人、好官,這樣,都聽您的吩咐,您說讓我做什麼,我就去做什麼。唉,剛才我一時昏了頭了,真是……”

  “哎——無妨,想必是世伯生前交待過,讓你將一切會威脅到劉司馬安全的知情人滅口,以防韋皋或是劉辟對其痛下殺手,對嗎?”

  “我真是服了,感覺就像您偷聽過我們的談話似的。那麼接下來,我們怎麼辦?”

  “而今,劉辟與高崇文在德陽以北的鹿頭關僵持了一月有餘,再這樣下去,神策軍怕是要士氣衰微、喪失戰力了,而劉辟依仗地利,輪輸轉運、補給不斷,完全可以將高崇文的大軍拖垮,若是進入七月,天氣炎熱潮濕,神策軍將士難以適應劍南道的這種氣候,恐生疾患啊。因此,必須速戰速決!”

  “可是,我們二人,無一兵一卒,能幫得上什麼忙呢?”

  “此言差矣,我確實不能,但是,你卻可以!”

  “什麼意思?”

  “唯今之計,需由行軍司馬府出兵把守成都府各門,不讓轉運使向德陽輸送糧草、傷藥,同時,於成都通往德陽的官道上設卡,嚴查過往車輛,從而切斷鹿頭關西南方向這條唯一的補給線。這樣一來,在高崇文一部的圍攻之下,用不了多久,等到鹿頭關現存的糧草、傷藥一旦用完,劉辟叛軍便會如瓮中之鱉,任由神策軍或捉或殺。劉廷琛雖老成持重,但是看得出,他與世伯確是情深意篤,但有相求,定然義不容辭,何況當他得知劉辟的真面目之後呢?所以,一定要你去!這樣,方能出奇兵,定西川!”

  “啊!我終於明白了!我這就去。……大恩不言謝,薛校書保重。”王勇朝薛濤深深一揖,繼而轉身離開,快步走下樓梯,策馬疾馳而去。

  薛濤隔窗望去,心中默禱上蒼:“但願一切順利!”

  ……

  回到自己住處,薛濤又拿出了李序一案的證物——那一方竹製笏板,正是以此物為契機,薛濤才想明白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可是,死者已矣,一切便都是枉然了……

  “倘若我早些想到,不知事情會如何進展?……敬庠兄啊敬庠兄,怎麼寫得如此隱晦?……竹製笏板,上有一個‘玉’字,不是祁玉,而是劉廷琛,因為,記事手板中,竹製為笏,玉制為琛,而玉笏僅為四品以上朝臣持有,故而又名廷琛。所以,盜走九曲鴛鴦壺的乃是劉廷琛無疑,而王世伯聞聽劉司馬不小心遺失了笏板,恐事情被韋令公知悉,故而遣王勇將李序密殺,王勇慣用橫刀,這一點也與仵作驗屍的結果相同,敬庠兄的傷口確實是橫刀所致。……其實,真相就算沒有遲來,我等草芥之人的性命又有誰來掛懷?李序、祁玉、章燦……就算是韋皋、王世伯等人,在先皇與太子的權利之爭中,不也是糊裡糊塗地被人利用了嗎?……也罷,也罷,夫復何言?只待王勇不辱使命,高崇文能儘快平定劉辟之亂,還我等庶民以安寧……”薛濤將笏板放回原處,便不再想這些往事,繼續伏案謄抄公文。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