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頁
要點:在瓦片上焙烤白鶴羽毛、自己的頭髮和手腳指甲,在銅鑼面上調成糨糊。用這種糨糊把一疊蛤蚌紙粘成一枚銅錢那麼厚,剪成長三寸三、寬二寸二的牌,系上五色紙繩。在鶴神下界之日,用白鶴口水調硃砂在其中一面畫符,用人乳汁磨墨在另一面畫一隻鶴。用同樣的方法、不同的材料(蘭花)再搞一個符牌。然後在種種清規戒律之下,把兩個符牌掛在脖子上,照鏡子,直到你從鏡子裡看到白鶴、蘭花,看不到自己,大功告成!
美容術
苦悶的隱身術作坊對面是快樂的青春作坊—空中城的美容院。她們有營養霜、保濕霜、增白霜、精華素、皮膚活體檢查儀、雷射美容儀、脂肪分解儀、皮膚負離子發生器、超聲波潔膚儀……嗎?不得而知。
但她們肯定有大鏡子,不像春秋年間的西施那樣對著木盆梳妝了。
她們肯定有胭脂,那時候叫“焉支”,是焉支山上的一種紅藍花葉搗成汁、凝成脂做成的。匈奴被逐後曾哀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她們肯定會畫眉,用的是青黑色的顏料—黛。《楚辭》中已提及它:“粉白黛黑,施芳澤只。”“青色直黛,美目媔只。”宋高承撰《事物紀原》卷三說:“秦始皇宮中悉紅妝翠眉。”紅妝是用焉支,翠眉是用黛畫的。到漢代,波斯進口的螺子黛成了貴族婦女們的首選,有了螺子黛,她們如此熱衷於畫眉,以至於剃去了眉毛,成了蒙娜麗莎。
她們有增白朮,那就是把鉛粉往臉上抹,誰也不知道重金屬是有毒的,既然皇帝可以吃汞化合物來延年益壽,婦女又為什麼不能往臉上抹鉛呢?窮人家用不起鉛倒對了,抹點米粉,天然健康。
她們有面膜嗎?秦漢時不可考,但公元6世紀的張貴妃肯定是用了的,據《太平聖惠方》記載,張貴妃的面膜是這麼做的:在新生雞蛋上扎個小孔,去掉蛋黃,留下蛋清,注入硃砂粉二十克,用蠟封口,和其他雞蛋一起讓母雞來孵,等那些蛋孵出小雞,這個蛋就可以打開了,蛋清和硃砂已經凝成了面膜。實際上葛洪早就建議女人用雞蛋清敷面:“令面白如玉,光潤照人。”他的貢獻不僅在煉丹術、隱身術和飛車,他簡直是中國的達·芬奇啊。
地圖的故事
地圖反映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古人對世界有截然不同的兩種認識。
一種是極力誇大未知的世界,汪洋恣肆地想像那些地方的神奇。根據《山海經》中的《海外四經》《海內五經》和《大荒四經》畫出的地圖就是這樣,它原來鑄在九鼎之上,戰國時期九鼎失蹤了,後人只能從《山海經》的文字中想像這幅地圖—
“長臂國在其東,捕魚水中,兩手各操一魚。”“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海內崑崙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西王母梯幾而戴勝杖。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在崑崙虛北。”“蓬萊山在海中。”“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有黑齒之國。帝俊生黑齒,姜姓,黍食,使四鳥。”“大荒之中……有扶木,柱三百里……”“有不死之國,阿姓,甘木是食。”……
也有一些真實的地名—匈奴、東胡、朝鮮、天毒(天竺,相當於今天的印度)……比較客觀的人文地理資料集中於《五藏山經》,這裡處處標明里程:“又東三百里”有一座山,“又南水行五百里”有一片流沙等等,但進入其他各經,這數據就不提了,看來編撰者不想限制他們對於世界的範圍的想像。這大致上是秦漢以前的人文地理知識、傳說、神話和巫師的幻覺的一鍋燴。編撰者寫著那些似乎連生命都可以永恆的國度,覺得做人很可憐吧。
《禹貢》是另一種世界觀。它老老實實地描述已知的世界—九州。其中的地理和物產,沒有《山海經》的奇幻,也不去想像更遙遠的地方還有什麼樣的鳥獸樹木、生活著什麼樣的人,它幾乎就是一部國土資源考察報告。所以歷代帝王很重視它。晉武帝把《禹貢》拋給裴秀,令他畫出個模樣來,裴秀就揣著這本書走遍全國,辛勤勘測,最後搞出一套《禹貢地域圖》,用掉八十匹絲帛。這是一幅全國地圖。
《禹貢》不是沒有考慮過世界的問題,但它分給未知世界的四十四個字充滿傲慢:“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後來清朝的《書經圖說》把這意思畫出來了—世界像一方絲羅帕展開著,中國像一坨城牆磚狠狠地壓在它的中心,標著“帝都”兩個大字,四面八方那些“荒服”“要服”……的小字,頭朝著它,好像在齊刷刷地稽首跪拜。
事實上,當康熙向西方傳教士學習幾何學、測量學、解剖學、醫學、化學……以及鑄造大炮的技術時,還覺得西方的科學都是從咱們的老祖宗那兒偷的,“古人曆法流傳西土,彼土之人習而加精焉。”這是他對天文學的看法。“即西洋算法亦善,原系中國算法,彼稱為阿爾朱巴爾。阿爾朱巴爾者,傳自東方之謂也。”這是他對代數學的看法。照這麼說,王小波筆下的李衛公應該也證明了費爾馬大定理,愛迪生的公司應該也有陶弘景的技術股份,因為是陶弘景用手心搓琥珀搓出電來的,他還用這樣的琥珀吸引芥子看是不是真貨呢。另外,諾貝爾的炸藥專利也有侵權的嫌疑。
美容術
苦悶的隱身術作坊對面是快樂的青春作坊—空中城的美容院。她們有營養霜、保濕霜、增白霜、精華素、皮膚活體檢查儀、雷射美容儀、脂肪分解儀、皮膚負離子發生器、超聲波潔膚儀……嗎?不得而知。
但她們肯定有大鏡子,不像春秋年間的西施那樣對著木盆梳妝了。
她們肯定有胭脂,那時候叫“焉支”,是焉支山上的一種紅藍花葉搗成汁、凝成脂做成的。匈奴被逐後曾哀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她們肯定會畫眉,用的是青黑色的顏料—黛。《楚辭》中已提及它:“粉白黛黑,施芳澤只。”“青色直黛,美目媔只。”宋高承撰《事物紀原》卷三說:“秦始皇宮中悉紅妝翠眉。”紅妝是用焉支,翠眉是用黛畫的。到漢代,波斯進口的螺子黛成了貴族婦女們的首選,有了螺子黛,她們如此熱衷於畫眉,以至於剃去了眉毛,成了蒙娜麗莎。
她們有增白朮,那就是把鉛粉往臉上抹,誰也不知道重金屬是有毒的,既然皇帝可以吃汞化合物來延年益壽,婦女又為什麼不能往臉上抹鉛呢?窮人家用不起鉛倒對了,抹點米粉,天然健康。
她們有面膜嗎?秦漢時不可考,但公元6世紀的張貴妃肯定是用了的,據《太平聖惠方》記載,張貴妃的面膜是這麼做的:在新生雞蛋上扎個小孔,去掉蛋黃,留下蛋清,注入硃砂粉二十克,用蠟封口,和其他雞蛋一起讓母雞來孵,等那些蛋孵出小雞,這個蛋就可以打開了,蛋清和硃砂已經凝成了面膜。實際上葛洪早就建議女人用雞蛋清敷面:“令面白如玉,光潤照人。”他的貢獻不僅在煉丹術、隱身術和飛車,他簡直是中國的達·芬奇啊。
地圖的故事
地圖反映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古人對世界有截然不同的兩種認識。
一種是極力誇大未知的世界,汪洋恣肆地想像那些地方的神奇。根據《山海經》中的《海外四經》《海內五經》和《大荒四經》畫出的地圖就是這樣,它原來鑄在九鼎之上,戰國時期九鼎失蹤了,後人只能從《山海經》的文字中想像這幅地圖—
“長臂國在其東,捕魚水中,兩手各操一魚。”“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海內崑崙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西王母梯幾而戴勝杖。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在崑崙虛北。”“蓬萊山在海中。”“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有黑齒之國。帝俊生黑齒,姜姓,黍食,使四鳥。”“大荒之中……有扶木,柱三百里……”“有不死之國,阿姓,甘木是食。”……
也有一些真實的地名—匈奴、東胡、朝鮮、天毒(天竺,相當於今天的印度)……比較客觀的人文地理資料集中於《五藏山經》,這裡處處標明里程:“又東三百里”有一座山,“又南水行五百里”有一片流沙等等,但進入其他各經,這數據就不提了,看來編撰者不想限制他們對於世界的範圍的想像。這大致上是秦漢以前的人文地理知識、傳說、神話和巫師的幻覺的一鍋燴。編撰者寫著那些似乎連生命都可以永恆的國度,覺得做人很可憐吧。
《禹貢》是另一種世界觀。它老老實實地描述已知的世界—九州。其中的地理和物產,沒有《山海經》的奇幻,也不去想像更遙遠的地方還有什麼樣的鳥獸樹木、生活著什麼樣的人,它幾乎就是一部國土資源考察報告。所以歷代帝王很重視它。晉武帝把《禹貢》拋給裴秀,令他畫出個模樣來,裴秀就揣著這本書走遍全國,辛勤勘測,最後搞出一套《禹貢地域圖》,用掉八十匹絲帛。這是一幅全國地圖。
《禹貢》不是沒有考慮過世界的問題,但它分給未知世界的四十四個字充滿傲慢:“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後來清朝的《書經圖說》把這意思畫出來了—世界像一方絲羅帕展開著,中國像一坨城牆磚狠狠地壓在它的中心,標著“帝都”兩個大字,四面八方那些“荒服”“要服”……的小字,頭朝著它,好像在齊刷刷地稽首跪拜。
事實上,當康熙向西方傳教士學習幾何學、測量學、解剖學、醫學、化學……以及鑄造大炮的技術時,還覺得西方的科學都是從咱們的老祖宗那兒偷的,“古人曆法流傳西土,彼土之人習而加精焉。”這是他對天文學的看法。“即西洋算法亦善,原系中國算法,彼稱為阿爾朱巴爾。阿爾朱巴爾者,傳自東方之謂也。”這是他對代數學的看法。照這麼說,王小波筆下的李衛公應該也證明了費爾馬大定理,愛迪生的公司應該也有陶弘景的技術股份,因為是陶弘景用手心搓琥珀搓出電來的,他還用這樣的琥珀吸引芥子看是不是真貨呢。另外,諾貝爾的炸藥專利也有侵權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