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正因為如此,魏晉時代成了一個追求名士風流的時代,強調個性解放的時代。南朝劉義慶根據魏晉時代的名士言論編纂的《世說新語》,集中反映魏晉的歷史特性。王衍是《世說新語》最常道及的人物,裡面許多佳言都出自王衍口中,雋永蘊藉,即使今日讀來,仍有如沐春風的感覺。

  但是,王衍由此而招致的後世批評卻是既無情又苛刻。歸結於一點,王衍崇尚清談,長使國人仰其風采,但於治國興邦之道卻拙笨如牛。此所謂眼高手低之症。

  王衍之死讓人不勝唏噓。後趙石勒破晉後,生擒王衍,但不願背負殘殺名士的罪名,命令兵士推倒房屋,可憐一代風流名士王衍壓死當場。王衍的下場,既有讓人嘆惋之處,也讓人不得不承認合該如此。

  王衍少年時便有令名。有一次曾去拜訪當時的名士山濤,山濤看見他後,感嘆了很長時間。王衍走的時候,山濤目送他遠去,感慨地對別人說:"不知道是哪位婦人,竟然生出了這樣俊美的兒子!然而誤盡天下老百姓的,未必就不是這個人啊!"

  古人習慣蓋棺定論,山濤則是不曾蓋棺就下結論。然而這句評論卻成了王衍的一生寫照,讓人不得不佩服山濤的鑒人之術。

  王衍俊朗的外表和雋永的言辭有打動人的地方,但山濤何許人也,竹林七賢之一,絕非浪得虛名,他說王衍將來會誤盡天下百姓,也不是信口胡謅。一個人徒有其表,況且少年時就以此為榮,引來別人的讚譽,這對其將來的發展是大大無益的。

  後來,一切盡如山濤所料,王衍不但無力於國事,於自己的身家性命也不能善存。

  王衍十四歲那年,曾經拜訪過他的堂舅羊祜--一個仁厚誠信,德高望重的大君子。當時王衍父親在外地當官,時常派人回來稟報軍情。王衍當時認為使者報告不清,便親自拜訪時任尚書僕射的羊祜。

  王衍在羊祜面前,言辭從容不迫,侃侃而談。羊祜身邊的人十分驚異,王衍的談吐清雅善辯,絲毫不屈於威風凜凜的大將軍之下。羊祜不大讚同此位少年的話,王衍居然一抖衣袖走了。羊祜回頭對賓客說:"王衍將以盛名居高位,然而傷風敗俗的,一定是這個孩子。"

  關於這段逸事,《世說·識鑒第七》和正史的記載不太一樣。當時的賓客誇耀這個美少年,說:"生下的孩子難道不應該和王衍一樣嗎?"羊祜卻不以為然,意味深長地說:"擾亂天下的,一定是這個孩子。"

  這個結論竟和山濤的不謀而合。可見在有識之士的心目中,王衍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話說得漂亮沒用,得看關鍵時候掉不掉鏈子。恰恰就是這個俊朗的美少年,常常給人以"驚艷"的感覺,一到緊急關頭,鏈子掉得一塌糊塗,引來當世後世一片譏笑。

  後來王衍當權,對羊祜的這句評價懷恨在心,再加上其堂兄王戎險些被羊祜以軍法論處,兩兄弟對羊將軍極盡詆毀之能事。晉人皆曰:"二王當國,羊公失德。"可見,當時的西晉,名士的輿論力量有多恐怖。名士若顛倒黑白,世界便成了一個混淆的有失公允的扭曲體。

  第36節:王衍:小時了了,大未必佳(2)

  世上的正義和公道,被當時醜陋的主流意識所壓制,變得面目全非。但後世必有公論,當黑則黑,當白則白,把當時扭曲的地方糾正過來,還人們以歷史真相。王衍於言,美好無比,於德,恐怕要大打折扣。杜甫曾嘆曰:"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王衍的歷史色調和他當世的令名美譽相比要灰暗許多。

  王衍的少年時代,司馬氏正忙著篡奪曹魏的江山,欺負人家孤兒寡母。此舉在曹氏看來是逆臣賊子,無法言忠,且遭到天下人的唾棄。西晉建立後,為堵住百姓之口,以孝道治天下,標榜名教,實際上是一個高壓的大黑暗的時代。

  嵇康作為曹氏的姻親,沒有什麼實權,卻依然站在司馬氏的對立面,採取不合作的態度,最後被殺,悲歌一曲《廣陵散》,壯烈謝幕。

  阮籍的行為也不為時人所理解。阮籍在母親去世的時候,居然飲酒作樂,可外表的佯狂難以掩飾他內心的悲苦,最後,阮籍因喪母心痛吐了幾口鮮血。而當時阮籍險些因為不孝而被治罪。這是對司馬氏以孝治天下虛偽面目無情的嘲弄。

  後代史書站在正統的角度,把敗壞名教的惡名扣在了阮籍和嵇康的身上。其實,他們不過用了一種消極的方式來對抗這個濁世,給動亂不堪的魏晉時代,送來了縷縷清風。真正無恥的破壞禮教的,卻是類似王衍這樣的偽清高之徒。

  西晉時代,政治黑暗,道德淪喪,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清談風尚,可以斷定先天不足,缺乏強有力的道德支持。清談的背後是數不清的齷齪事。王衍對清談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虛偽的面孔暴露無遺。

  王衍憑藉從少時就有的名譽,再加上自身的出生門第,仕途上平步青雲也在意料之中。

  琅邪王家號稱六朝第一門第,魏晉時期已顯赫於世。南齊王僧虔曾經在一封談及王家子弟出路的信中說"王家門中,優者或龍鳳,劣者或虎豹"。也就是說王家的子弟,靠著祖上的庇萌,差的也可以獲得一官半職。

  王衍就誕生在琅邪王家,即使不做官,單吃祖上的老本,風光一世也不算難事。但王衍少時頗有抱負,好談縱橫之術,想要效仿戰國的張儀、蘇秦,憑藉外交才幹闖出一番天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