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
然而,這一密謀卻被內者令郭穰聽到並密報武帝。郭穰又舉報丞相夫人因為丞相曾遭武帝譴責,使巫師"祠社,祝詛主上,有惡言。及與貳師共禱祠,欲立昌邑王為帝"。武帝於是明白了真相,乃命有司案驗,查證後屬實。
這一事件徹底暴露了李氏集團製造巫蠱事件的真正目的。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說:劉屈氂對衛太子"必出於死戰,此其心欲為昌邑王地耳!太子誅,而王以次受天下,路人知之矣。其要結李廣利,徇姻婭而樹庶孽,屈氂之慝,非一日之積矣"。可謂一語中的。
武帝意識到,巫蠱之亂背後實際存在著一個巨大的陰謀。武帝十分痛心和震怒,聲稱要對巫蠱之亂進行徹底的清算。在清算中,劉屈氂因欲圖謀立昌邑王,使其妻子使巫行蠱而遭到腰斬,其妻子梟首華陽街。同時李廣利的妻子亦被收入獄,李廣利得知消息後,投降匈奴,李氏遂滅。
這些事情發生後,武帝重新反思,終於知道巫蠱之亂是一場大冤案。
不久,武帝即任命田千秋代替已滅族的劉屈氂為丞相。世事真是匪夷所思。漢武帝最後立鉤弋夫人所生的兒子劉弗陵為儲君,並於臨終之際賜死了鉤弋夫人,避免了太后干政。劉弗陵做了十三年皇帝,死後漢武帝的託孤重臣霍光迎立昌邑王的兒子劉賀為帝,只二十幾天後便廢去,改立衛太子唯一的遺孫劉病已為宣帝。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以巫蠱之亂導致滅亡的衛氏集團,竟在武帝死後復萌,一定出乎劉屈氂和李廣利之流的意料。
翦伯贊先生將這些現象歸結為漢武帝對於統治經驗的探索。其言曰:歷史動向向我們昭示,漢武帝作為早期的專制皇帝,實際上是在探索統治經驗,既要儘可能地發展秦始皇創建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又要力圖不蹈亡秦覆轍。由此開啟了昭宣兩代的國家安定和中興局面,表明漢武帝的探索獲得了相當的成功。
但是這樣的探索是建立在血腥和暴亂的基礎上的,其上布滿了無數冤屈而死的人的血跡,包括為太子劉據、衛皇后子夫、公孫賀……當然還有推波助瀾別有企圖者,諸如劉屈氂、江充之流的血跡,所有斑斑點點使那段歷史黑暗不堪,混亂不堪。巫蠱之亂的歷史隱藏著驚天的陰謀,散發著殘酷逼人的氣息,至今回首,仍心有餘悸。
和漢武帝相比,劉屈氂似乎太嫩了。劉屈氂處心積慮想在武帝立儲這件事上做文章搞投機,最終卻是偷雞不成反蝕把米。
一個人的開始已經決定了他的結局。從劉屈氂和李廣利通過結姻親搞投機這件事來看,註定了劉屈氂一輩子只能靠投機立身。而這種人的命運,儘管可能獲得暫時的成功,但其最終下場只能是輸得很慘。王衍--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王衍--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第35節:王衍:小時了了,大未必佳(1)
王衍: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檔案--
姓名:王衍,字夷甫,西晉時人
籍貫: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
所任官職:尚書令(宰相級別)
生平大事記:八王之亂、永嘉之亂、被石勒生擒
非正常死亡方式:房屋倒塌後被壓死
非正常死亡原因:石勒痛恨王衍清談誤國,派兵士將大屋推倒,王衍被壓死
存照--
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綸手?長安父老,新亭風景,可憐依舊。夷甫諸人,神州沉陸,幾曾回首?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況有文章山斗,對桐陰滿庭清晝。當年墮地,而今試看,風雲奔走。
上面的詩詞引自辛棄疾的《水龍吟》,詞中"夷甫諸人,神州沉陸,幾曾回首?"一句頗有典故。
東晉時候,大將桓溫為了恢復中原故土,從江陵出兵北伐。他登上大船的高樓,看到眼前浩浩蕩蕩的洛水,不禁豪情萬丈,面對著滿目創痍的河洛大地,發出一番感慨:"遂使神州陸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
王夷甫就是西晉時的宰輔,大名士王衍。桓溫對王衍的批評是十分尖銳和刻薄的,而其本人並不見得有高過王衍的遠見卓識。不過,他說的這句話倒也中肯,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後世皆以為王衍清談誤國。
王衍生活在魏晉時代。一提到魏晉時代,人們總是會想到魏晉風度,名士們衣著瀟灑,神情悠然,口中妙談玄言,舉止灑脫不羈,既超然物外而又深情款款。這就是人們頭腦中想像的魏晉風度,卻不知這樣的風度著實騙過了無數的過客。
真實的魏晉時代是一個夾層,三國鼎立的硝煙剛剛成為過去,五胡十六國的戰亂又接踵而來,本身危機四伏矛盾重重。在這樣一個理想與現實存在巨大反差的時代中,所謂的魏晉風度還是想像中的那樣飄逸灑脫嗎?所謂的名士風流是帶有沉重色彩的。
清談的確是魏晉的特色,但也沒有後人臆想的那樣輕鬆飄灑。開始的時候,司馬氏為了奪權,嚴酷迫害擁護曹魏的士大夫,士大夫為了保全性命,託言老莊,推崇玄談,清談之風漸漸興起。後來司馬氏代魏,政治環境相對緩和寬鬆,沒有玄談的必要了,可是清談卻成了士大夫的習慣,反難割捨。
於是,清談從開始的一種逃避變成了受世人推崇的風尚,從開始的不得已而為之變成了士大夫趨之若鶩的時代特色。
這一事件徹底暴露了李氏集團製造巫蠱事件的真正目的。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說:劉屈氂對衛太子"必出於死戰,此其心欲為昌邑王地耳!太子誅,而王以次受天下,路人知之矣。其要結李廣利,徇姻婭而樹庶孽,屈氂之慝,非一日之積矣"。可謂一語中的。
武帝意識到,巫蠱之亂背後實際存在著一個巨大的陰謀。武帝十分痛心和震怒,聲稱要對巫蠱之亂進行徹底的清算。在清算中,劉屈氂因欲圖謀立昌邑王,使其妻子使巫行蠱而遭到腰斬,其妻子梟首華陽街。同時李廣利的妻子亦被收入獄,李廣利得知消息後,投降匈奴,李氏遂滅。
這些事情發生後,武帝重新反思,終於知道巫蠱之亂是一場大冤案。
不久,武帝即任命田千秋代替已滅族的劉屈氂為丞相。世事真是匪夷所思。漢武帝最後立鉤弋夫人所生的兒子劉弗陵為儲君,並於臨終之際賜死了鉤弋夫人,避免了太后干政。劉弗陵做了十三年皇帝,死後漢武帝的託孤重臣霍光迎立昌邑王的兒子劉賀為帝,只二十幾天後便廢去,改立衛太子唯一的遺孫劉病已為宣帝。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以巫蠱之亂導致滅亡的衛氏集團,竟在武帝死後復萌,一定出乎劉屈氂和李廣利之流的意料。
翦伯贊先生將這些現象歸結為漢武帝對於統治經驗的探索。其言曰:歷史動向向我們昭示,漢武帝作為早期的專制皇帝,實際上是在探索統治經驗,既要儘可能地發展秦始皇創建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又要力圖不蹈亡秦覆轍。由此開啟了昭宣兩代的國家安定和中興局面,表明漢武帝的探索獲得了相當的成功。
但是這樣的探索是建立在血腥和暴亂的基礎上的,其上布滿了無數冤屈而死的人的血跡,包括為太子劉據、衛皇后子夫、公孫賀……當然還有推波助瀾別有企圖者,諸如劉屈氂、江充之流的血跡,所有斑斑點點使那段歷史黑暗不堪,混亂不堪。巫蠱之亂的歷史隱藏著驚天的陰謀,散發著殘酷逼人的氣息,至今回首,仍心有餘悸。
和漢武帝相比,劉屈氂似乎太嫩了。劉屈氂處心積慮想在武帝立儲這件事上做文章搞投機,最終卻是偷雞不成反蝕把米。
一個人的開始已經決定了他的結局。從劉屈氂和李廣利通過結姻親搞投機這件事來看,註定了劉屈氂一輩子只能靠投機立身。而這種人的命運,儘管可能獲得暫時的成功,但其最終下場只能是輸得很慘。王衍--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王衍--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第35節:王衍:小時了了,大未必佳(1)
王衍: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檔案--
姓名:王衍,字夷甫,西晉時人
籍貫: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
所任官職:尚書令(宰相級別)
生平大事記:八王之亂、永嘉之亂、被石勒生擒
非正常死亡方式:房屋倒塌後被壓死
非正常死亡原因:石勒痛恨王衍清談誤國,派兵士將大屋推倒,王衍被壓死
存照--
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綸手?長安父老,新亭風景,可憐依舊。夷甫諸人,神州沉陸,幾曾回首?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況有文章山斗,對桐陰滿庭清晝。當年墮地,而今試看,風雲奔走。
上面的詩詞引自辛棄疾的《水龍吟》,詞中"夷甫諸人,神州沉陸,幾曾回首?"一句頗有典故。
東晉時候,大將桓溫為了恢復中原故土,從江陵出兵北伐。他登上大船的高樓,看到眼前浩浩蕩蕩的洛水,不禁豪情萬丈,面對著滿目創痍的河洛大地,發出一番感慨:"遂使神州陸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
王夷甫就是西晉時的宰輔,大名士王衍。桓溫對王衍的批評是十分尖銳和刻薄的,而其本人並不見得有高過王衍的遠見卓識。不過,他說的這句話倒也中肯,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後世皆以為王衍清談誤國。
王衍生活在魏晉時代。一提到魏晉時代,人們總是會想到魏晉風度,名士們衣著瀟灑,神情悠然,口中妙談玄言,舉止灑脫不羈,既超然物外而又深情款款。這就是人們頭腦中想像的魏晉風度,卻不知這樣的風度著實騙過了無數的過客。
真實的魏晉時代是一個夾層,三國鼎立的硝煙剛剛成為過去,五胡十六國的戰亂又接踵而來,本身危機四伏矛盾重重。在這樣一個理想與現實存在巨大反差的時代中,所謂的魏晉風度還是想像中的那樣飄逸灑脫嗎?所謂的名士風流是帶有沉重色彩的。
清談的確是魏晉的特色,但也沒有後人臆想的那樣輕鬆飄灑。開始的時候,司馬氏為了奪權,嚴酷迫害擁護曹魏的士大夫,士大夫為了保全性命,託言老莊,推崇玄談,清談之風漸漸興起。後來司馬氏代魏,政治環境相對緩和寬鬆,沒有玄談的必要了,可是清談卻成了士大夫的習慣,反難割捨。
於是,清談從開始的一種逃避變成了受世人推崇的風尚,從開始的不得已而為之變成了士大夫趨之若鶩的時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