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
但是伊藤忠保留了對華貿易的全部人馬。瀨島龍三對他們說:“這種情況不會長過三年,在這三年中你們做好一切準備,多研究中國,多交中國朋友,多去中國,找到有朝一日能夠打敗競爭對手的項目是最重要的”。於是伊藤忠在對華貿易完全斷絕的兩年裡,還是堅持參加每年春秋兩季的廣州出口商品交易會,等待時機。
時機終於來了。1971年7月,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訪華,美中關係出現了解凍的兆頭。瀨島龍三立即不失時機,通過關西國際貿易促進會向中國方面提出重返中國市場的申請。並且特別說明是以“伊藤忠商事”的名義,而不是以影子公司的名義重返中國。
伊藤忠的申請得到了中國方面的積極響應。1972年3月,伊藤忠商事越後正之社長率團訪華,以後伊藤忠商事在日本各大商社中最早在中國市場上使用“伊藤忠商事”的本名開展貿易活動。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實現了日中邦交的正常化。
1978年6月,伊藤忠商事副社長瀨島龍三跳過了社長,直接出任會長(董事長)。和歐美國家不一樣,日本企業的董事長是個榮譽職務,並沒有經營實權。1981年6月瀨島龍三從伊藤忠商事董事長的位置上退休,開始了他的繼陸軍軍人,大本營參謀,戰俘,商社經營者之後的第五個人生——參與國政。
瀨島龍三和政治家的往來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前與迫水久常的聯繫。戰後舊軍人有不少當上議員的,比如老上司辻政信就當過眾議員和參議員,駐聯合艦隊參謀時的老搭檔源田實從自衛隊退休下來以後也當了參議員。
另外伊藤忠商事本身就和日本一個顯赫的家族關係非常深,就是河野家族。現在日本眾議院議長,叫河野洋平,當過自民黨總裁,那是個唯一沒當過日本國總理大臣的自民黨總裁,河野洋平的父親叫河野一郎,當過參議院議長,外務大臣;叔父叫河野謙三,當過眾議員院長,兒子叫河野太郎,現在也是眾議員。
中曾根康弘原來屬於河野派。河野一郎死後河野派發生分裂,中曾根帶人組成了中曾根派,所以中曾根認識伊藤忠商事的會長瀨島龍三是很自然的。1982年中曾根當選為自民黨總裁,組閣時請競選時的對手安倍晉太郎(前些時候辭職的安倍晉三的父親)出任外交大臣被安倍晉太郎拒絕。最後是瀨島龍三出馬請駕,瀨島的方法非常簡單——站在安倍家的客廳里保持陸軍的立正姿勢一動不動,最後安倍晉三郎在這位原陸士次席畢業生的面前只好低頭認輸:不能讓伊藤忠商事的董事長在家裡一直站下去吧,從而答應了中曾根的要求。
中曾根剛上台就發生了所謂“第一次教科書事件”,1982年6月26日日本各大報都發布了一條說是實教出版社的《世界史》上把“日軍侵略華北”改成了“日軍進入華北”的消息,頓時引起了中韓朝三國的強烈抗議。雖然事後發現查無此事,是一條假消息,但是日韓關係也隨之冷到了極點。
出面打開日韓間外交僵局的還是瀨島龍三。
為什麼是和外交毫無緣分的瀨島?
瀨島的舊軍人緣又在裡面起了重大作用。
韓國在1961年由朴正熙發動軍事政變,推翻李承晚政權以後一直到從1987年盧泰愚政權成立的所謂“第六共和國”的26年中,雖然其中有號稱第三共和國,第四共和國和第五共和國這三段所謂的“文民政權”,其實一直是軍事政權統治,軍隊控制了全部國家政權。
韓國的軍隊和舊日本軍有著分不開的聯繫。韓國陸軍首任和第二任總參謀長李應俊和蔡秉德在日本殖民地時期的名字是香山武俊和大島秉德,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日本戰敗時分別是日軍大佐和中佐。韓國國軍總共36任總參謀長中前16任均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或“滿洲國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或者在日本軍隊中服過役。。一直到1972年就任的第20任總參謀長盧載鉉開始才切斷了總參謀長職位和舊日軍陸軍的血統聯繫。
所以當時韓國陸軍中瀨島龍三的先輩後輩數不勝數,瀨島龍三在1935年進陸大以前還當過三個月的陸軍士官學校的中隊長,這樣他在韓國還有一批“學生”。再加上他陸士次席,陸大首席的榮譽光環,瀨島在韓國軍隊裡極受尊敬。因此瀨島很順利地就和當時的韓國總統全斗煥接上了頭。全斗煥雖然是第一位受韓國教育的韓國總統,但是當時全斗煥周圍的舊日本軍人勢力還是很強大,因此在瀨島龍三的斡旋下促成了1983年1月的中曾根訪韓,緩和了日韓關係。
瀨島龍三對中曾根的最大貢獻是幫助中曾根政權實現了日本電報電話公社,日本專賣公社和日本國有鐵道這三個國有企業的民營化。這三個公社是很典型的國家壟斷,電電公社壟斷了通訊產業;專賣公社壟斷了菸草和食鹽;而國鐵則壟斷了鐵路交通。
民營化的理由很簡單:要提高效率。前兩個雖然帳面上還是黑字,但最後的國鐵已經是每年要出兩萬億日元巨額赤字的超大型虧損企業了。
民營化的阻力很大,在當時那個從官轉到民,從中央轉到到地方還不是世界潮流的時候,利益集團的議員,工會,反對黨,還有堅持原教旨民生主義的大眾傳媒們都是反對這種民營化的。但瀨島在幕後進行了漂亮的參謀工作,從太平洋戰場過來的瀨島龍三很清楚地知道日本軍隊在強大的對手面前一意正面強攻所招致的後果,所以在三大民營化時採取的是分進合擊,分化瓦解和直取中央的戰術,成功地爭取到了自民黨實力派人物金丸信的支持,從而比較順利地將電電公社和專賣公社分別改組成了民營株式會社NTT(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ORATION)和JT(Japan Tobacco Inc.),將國鐵分成了北海道旅客鐵道,東日本旅客鐵道等總共12個株式會社和財團法人實現了民營化。整個過程相對講來比較平靜順利,沒有像這次小泉純一郎的郵政民營化那樣弄得天怒人怨,沸反盈天。
時機終於來了。1971年7月,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訪華,美中關係出現了解凍的兆頭。瀨島龍三立即不失時機,通過關西國際貿易促進會向中國方面提出重返中國市場的申請。並且特別說明是以“伊藤忠商事”的名義,而不是以影子公司的名義重返中國。
伊藤忠的申請得到了中國方面的積極響應。1972年3月,伊藤忠商事越後正之社長率團訪華,以後伊藤忠商事在日本各大商社中最早在中國市場上使用“伊藤忠商事”的本名開展貿易活動。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實現了日中邦交的正常化。
1978年6月,伊藤忠商事副社長瀨島龍三跳過了社長,直接出任會長(董事長)。和歐美國家不一樣,日本企業的董事長是個榮譽職務,並沒有經營實權。1981年6月瀨島龍三從伊藤忠商事董事長的位置上退休,開始了他的繼陸軍軍人,大本營參謀,戰俘,商社經營者之後的第五個人生——參與國政。
瀨島龍三和政治家的往來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前與迫水久常的聯繫。戰後舊軍人有不少當上議員的,比如老上司辻政信就當過眾議員和參議員,駐聯合艦隊參謀時的老搭檔源田實從自衛隊退休下來以後也當了參議員。
另外伊藤忠商事本身就和日本一個顯赫的家族關係非常深,就是河野家族。現在日本眾議院議長,叫河野洋平,當過自民黨總裁,那是個唯一沒當過日本國總理大臣的自民黨總裁,河野洋平的父親叫河野一郎,當過參議院議長,外務大臣;叔父叫河野謙三,當過眾議員院長,兒子叫河野太郎,現在也是眾議員。
中曾根康弘原來屬於河野派。河野一郎死後河野派發生分裂,中曾根帶人組成了中曾根派,所以中曾根認識伊藤忠商事的會長瀨島龍三是很自然的。1982年中曾根當選為自民黨總裁,組閣時請競選時的對手安倍晉太郎(前些時候辭職的安倍晉三的父親)出任外交大臣被安倍晉太郎拒絕。最後是瀨島龍三出馬請駕,瀨島的方法非常簡單——站在安倍家的客廳里保持陸軍的立正姿勢一動不動,最後安倍晉三郎在這位原陸士次席畢業生的面前只好低頭認輸:不能讓伊藤忠商事的董事長在家裡一直站下去吧,從而答應了中曾根的要求。
中曾根剛上台就發生了所謂“第一次教科書事件”,1982年6月26日日本各大報都發布了一條說是實教出版社的《世界史》上把“日軍侵略華北”改成了“日軍進入華北”的消息,頓時引起了中韓朝三國的強烈抗議。雖然事後發現查無此事,是一條假消息,但是日韓關係也隨之冷到了極點。
出面打開日韓間外交僵局的還是瀨島龍三。
為什麼是和外交毫無緣分的瀨島?
瀨島的舊軍人緣又在裡面起了重大作用。
韓國在1961年由朴正熙發動軍事政變,推翻李承晚政權以後一直到從1987年盧泰愚政權成立的所謂“第六共和國”的26年中,雖然其中有號稱第三共和國,第四共和國和第五共和國這三段所謂的“文民政權”,其實一直是軍事政權統治,軍隊控制了全部國家政權。
韓國的軍隊和舊日本軍有著分不開的聯繫。韓國陸軍首任和第二任總參謀長李應俊和蔡秉德在日本殖民地時期的名字是香山武俊和大島秉德,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日本戰敗時分別是日軍大佐和中佐。韓國國軍總共36任總參謀長中前16任均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或“滿洲國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或者在日本軍隊中服過役。。一直到1972年就任的第20任總參謀長盧載鉉開始才切斷了總參謀長職位和舊日軍陸軍的血統聯繫。
所以當時韓國陸軍中瀨島龍三的先輩後輩數不勝數,瀨島龍三在1935年進陸大以前還當過三個月的陸軍士官學校的中隊長,這樣他在韓國還有一批“學生”。再加上他陸士次席,陸大首席的榮譽光環,瀨島在韓國軍隊裡極受尊敬。因此瀨島很順利地就和當時的韓國總統全斗煥接上了頭。全斗煥雖然是第一位受韓國教育的韓國總統,但是當時全斗煥周圍的舊日本軍人勢力還是很強大,因此在瀨島龍三的斡旋下促成了1983年1月的中曾根訪韓,緩和了日韓關係。
瀨島龍三對中曾根的最大貢獻是幫助中曾根政權實現了日本電報電話公社,日本專賣公社和日本國有鐵道這三個國有企業的民營化。這三個公社是很典型的國家壟斷,電電公社壟斷了通訊產業;專賣公社壟斷了菸草和食鹽;而國鐵則壟斷了鐵路交通。
民營化的理由很簡單:要提高效率。前兩個雖然帳面上還是黑字,但最後的國鐵已經是每年要出兩萬億日元巨額赤字的超大型虧損企業了。
民營化的阻力很大,在當時那個從官轉到民,從中央轉到到地方還不是世界潮流的時候,利益集團的議員,工會,反對黨,還有堅持原教旨民生主義的大眾傳媒們都是反對這種民營化的。但瀨島在幕後進行了漂亮的參謀工作,從太平洋戰場過來的瀨島龍三很清楚地知道日本軍隊在強大的對手面前一意正面強攻所招致的後果,所以在三大民營化時採取的是分進合擊,分化瓦解和直取中央的戰術,成功地爭取到了自民黨實力派人物金丸信的支持,從而比較順利地將電電公社和專賣公社分別改組成了民營株式會社NTT(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ORATION)和JT(Japan Tobacco Inc.),將國鐵分成了北海道旅客鐵道,東日本旅客鐵道等總共12個株式會社和財團法人實現了民營化。整個過程相對講來比較平靜順利,沒有像這次小泉純一郎的郵政民營化那樣弄得天怒人怨,沸反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