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德軍的反應可謂手忙腳亂。他們將盟軍的第一輪傘降行動誤認為是向抵抗組織空投補給物資。但在一段時間以後,當他們意識到抵抗組織收到的武器裝備早已遠遠超出了其實際需要之後,才明白這輪傘降行動的真正意圖。當盟軍艦隊出現在駐守諾曼第的德軍視野里時,他們認為這只是一次佯攻行動,真正的進攻目標是在加來地區。馮·龍德施泰特對此堅信不移,希特勒也不例外。當時,德軍雷達發現一支進攻部隊正向加來海岸開進,但後來才意識到,這是盟軍製造的一個假象。事實上,德軍雷達截獲的是英國皇家空軍空投的鋁箔金屬片在雷達屏幕上產生的假信號。

  雖然德軍第21裝甲師已經開始向奧恩河大橋周圍的盟軍空降兵開戰,但希特勒仍然不願下令出動自己的裝甲部隊。直到6月6日黃昏,德軍各個軍兵種才開始真正發起了反擊,但盟軍部隊這時已經實現了成功登陸。

  繼續突進

  建立灘頭堡只是盟軍進攻的首要任務。一旦登陸成功,他們必須向縱深地帶突進。這確實是一項非常困難的任務,因為這裡的自然條件非常複雜,易守難攻。

  在卡爾皮奎特和科唐坦半島之間,是一片樹木花草叢生的地區,狹窄的鄉間小道深陷在高大濃密的灌木叢之間,彎彎曲曲地通向一些錯落有致的村落和七零八落的農家小院。總而言之,這種地形對於防禦一方十分有利。在諾曼第戰役期間,英軍第7裝甲師的經歷充分展示了戰鬥的慘烈程度。蒙哥馬利決定命令素有“沙漠之鼠”之稱的第7裝甲師穿越叢林地區,與第51高地師會合,而後合圍卡昂。6月10日,第7裝甲師開始由蒂伊向叢林地區集結。負責該地區防禦的是德軍裝甲教導師,儘管這支部隊力量相對薄弱,但在作戰條件艱苦的諾曼第地區,對於盟軍仍然是一個強大對手。第7裝甲師師長決定從相對較窄的正面向德軍發起進攻,這一決定從某種程度上幫了德軍的大忙。因為對於德軍而言,沿著寬廣的防線抵禦盟軍的進攻非常困難。第7裝甲師先頭部隊花了3天時間才進入叢林地區,期間遭到德軍一輛“虎”式坦克的伏擊。這輛坦克由來自東線的王牌坦克車手麥可·魏特曼駕駛,戰鬥剛一打響,他就摧毀了英軍坦克縱隊的先頭坦克和後衛坦克,切斷了坦克縱隊的逃脫路線,隨後將敵人逐一摧毀。在隨後的戰鬥中,一枚6磅反坦克炮彈擊中了魏特曼的坦克履帶,使其無法繼續前進。魏特曼被迫徒步逃跑,留在身後的是一片慘不忍睹的屍體(在後來的戰鬥中,英軍戰鬥轟炸機擊中魏特曼的坦克,這位王牌坦克車長最終死於非命)。當日下午,德軍裝甲教導師向第7裝甲師發動了一次反攻,將其趕回了蒂伊。在戰鬥中,英軍損失了25輛坦克、28輛其他車輛和大量人員。由於德軍在法國的頑強抵抗,類似的慘劇不斷上演。英軍面對的德軍力量非常強大,進攻行動步履維艱、代價慘重。7月初,盟軍和德軍統帥部對於各自的戰果均不滿意:盟軍的推進速度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德軍同樣面臨著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反攻目標未能順利實現。7月3日,希特勒解除了馮·龍德施泰特的職務,由陸軍元帥岡瑟·馮·克魯格接替。克魯格以“惟命是從”著稱,這可能是他受到希特勒重用的原因之一。在當時,大多數德國將軍認為,希特勒“不顧強敵,急於求成”的不現實要求是不可能實現的。

  第7章 法國解放(4)

  7月20日

  1944年7月20日,希特勒在位於東普魯士的大本營召開會議。由於希特勒平時居住的水泥掩體正在進行加固,會議臨時改在一個大棚屋內舉行。會議按時舉行,但德軍總司令威廉·凱特爾陸軍元帥未能準時到會。幾分鐘後,凱特爾才和克勞斯·馮·施道芬堡上校一起到達會場。馮·施道芬堡是訓練和補給司令部的代表,這次前來向希特勒提交一份有關新組建師團補給問題的報告。凱特爾將他向希特勒作了介紹。隨後,施道芬堡在會議桌前坐了下來,將一個黃色皮包放在了桌子下面。過了一會兒,他對身旁的人嘀咕了幾句,解釋說他必須出去打個電話。幾分鐘後,當凱特爾還在為施道芬堡的去向感到納悶時,一聲巨大的爆炸聲打斷了他的思緒。

  衛兵們紛紛跑來。第一批倖存者逐漸逃出了房間。凱特爾也僥倖脫險,他趕緊跑上前攙扶希特勒。希特勒臉上的傷口血流不止,手臂也暫時無法動彈。後來,醫生還從他的腿上取出了大量碎片。希特勒很快意識到自己遇到了暗殺,立即派他的軍官調查炸彈的線索。調查小組最終推斷,爆炸發生在棚屋內部,爆炸裝置可能被放在會議室的地圖桌下面。

  嫌疑重點逐漸集中到了馮·施道芬堡身上:首先,他這時已經從現場消失了,逃到附近一個機場;其次,會議室里到處散落著他攜帶來的黃色皮包的碎片,據此推測刺殺分子非他莫屬。下午3時到4時,希特勒的“狼穴”大本營開始不斷收到從柏林傳來的消息,聲稱一群道德敗壞的軍官和政客已經暗殺了元首,政府已經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幾小時之內,政變似乎取得了成功:由於所有效忠希特勒的高級指揮官都在前線指揮作戰,他現在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

  第8章 西北歐戰場(1)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