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是她的第一本完成品,完成的時候,年尾的鐘聲也悄悄走近了。她決定先將此書出版,然後再規劃接下來的另一部《青銅新鑒》。

  平心而論,她有些忐忑不安。因為,這完全是她個人的作品。

  在編撰的過程中,梅景鉉想找幾位鑑定理論專家來幫她的忙。但小五拒絕了——她堅信自己的實踐得來的知識,絕不是書本上的泛泛而談。更何況,梅景鉉和她自己就是如今中國數一數二的古董專家了,想找比他們更專業的……只怕要去香港請梅家老爺子。

  她當然沒有那個興趣請梅家老爺子,甚至後來連梅景鉉都很少請過來看看。

  所以,這本書從頭至尾是她的風格,她的作品。

  聯繫好了出版社以後,她親自與出版的編輯進行了談判。對方很欣賞她的作品,也請教過專家人士進行了參考,那些專家一致認為這是一本十分專業的古董青銅器鑑定書籍。但出版商方面,希望她可以請到幾位國內權威的古董鑑定專家進行推薦和認證,說是如此,可以幫助此書打好上市的GG,提高書的整體銷量……云云。

  她倒是認得幾位目前住在上海的青銅鑑定專家,但請到人家來推薦自己的書的把握性不大。倒是沈遇安可以考慮考慮,於是她先去拜訪了他。

  將書的樣品給沈老師傅觀摩了以後,對方仔細看了許久許久。她發現老師傅的眼角漸漸溢滿了眼淚,把書還給她以後,沈遇安才道:“沒想到……你年紀不大,已經在青銅鑑定方面研究得這麼深了。連我現在,都不見得比你還權威。”

  沈遇安並不知道她的真實身份,一直以來,他只是以為自己是他吳師兄的孫女,吳師兄的繼承人。這個秘密,也將永遠封存下去。

  她也只能付之淡淡的笑容:“沈爺爺,您廖贊了。”

  最後,沈遇安答應為她的作品署名推薦,還邀請了兩三名朋友幫了她的忙,把她的這一本書推薦到了上海文物協會去。得到了協會的認可。

  過了新年以後,她的書正式由上海文物出版社出版。

  新一年的二月二十六日據農曆來算,應當是個好日子。她的書《青銅仿古》正式上架,第一批購買者來自城隍廟古玩街上的那些古董商。到了二月二十七日、二月二十八日兩天,這座城市的幾乎所有的報紙刊載了這麼一條奪人眼球的新聞——

  “二十歲天才鑑定師出版古董鑑定專著,業界人士好評如潮。”

  這條新聞倒是完全沒有想到的意外。本來,她只想有專業人士推薦,專業協會的認可就大功告成,就算書賣不動,被束之高閣,也是她完全可以接受的結果。沒料到,出版社方面倒是很會來新聞,居然拿起她的年紀做文章。

  結果就是,一時間她的書居然成為了當月的一本暢銷書。當然,很多人買書完全是為了看看“二十歲的天才少女鑑定師”到底寫了一本怎樣的專著,也有業界人士買來更是為了把她的書從頭到尾批評一通,結果發現湊不了這個熱鬧。

  幾乎所有閱讀完這本《青銅仿古》的專家都評價為:此書圖文並茂,文辭準確,專業性甚至超過了眼下古董青銅器交易界的鑑定最高的水準。完全是一本教科書般的鑑定理論著作。

  書的銷量自然大漲,僅僅一個月,書商就加印了三批。而原先的報酬也水漲船高。不少其他家出版社聞風而動,紛紛聯繫上她,要購買下她下面幾本書的版權。有的書商甚至願意先付全部的報酬,只待她寫完再交稿也不遲。

  自然而然的,她的這個年過的不算太好。不少人電話打過來要採訪她,她沒那個閒工夫出去應酬,只好一一回絕。於是看熱鬧的觀眾,更是多了一份好奇心。甚至有人出言說“此書決不可能是一個二十歲的年輕人寫的!起碼是個故宮博物館專家的水平!”

  她也懶得出面解釋這些,清者自清,何必在乎這些閒言碎語。

  就這樣,上海出了個天才少女鑑定師的新聞開始發酵了。連原先她在北京參加鑑定大會的影像資料也被多家媒體紛紛報導。

  倒是梅景鉉的反應很小,她問他為何如此淡定。梅景鉉只是道:“小五,如果內地的古玩圈子不肯承認這本書的話,那才是迂腐到無可救藥。”

  近些年來,內地的古玩圈子越來越崇尚“排資歷,輪齒序。”非要熬到好大一把年紀了,說話才有權威性。君不見,那些上得了台面的鑑定師們,個個都是白髮蒼蒼。梅景鉉之前跟她笑談過一次:“這是一汪沒有波瀾的死水。”

  她忽然想:不會是他把我出這本書的事情桶上報紙的吧?但接著否定了:梅景鉉絕對沒這麼無聊。而且出版之前,她已經和他約法三章了:先行出版的費他來支付,等到拿到第一批稿費了,她還是要有借有還的。

  思來想去,小五就這麼認為了:出版社的推銷手段還是挺高明的。

  只是過完年以後,梅景鉉的父親要來上海了。她也要借這個機會和老爺子見一見面,繼而敲定一下自己身為梅景鉉女朋友的地位。當然,她也知道梅老爺子來內地一趟很不容易,連上海的市長都要抽出空來接見一下這位名揚海外的中國第一古董商。所以,她和梅景鉉商量了一下,只能借著第三天晚上吃飯的機會,由梅景鉉帶著她見一見老爺子。

  沒想到的是,梅老爺子到了上海的頭一天晚上,忽然來到了她家。

  當小五開門看到梅景鉉和他爹站在一起的時候,忽然就像是看到了年老的梅景鉉和現在的梅景鉉站在一起了。父子兩個長得還真是像啊:都是一樣的清癯面容,目光深邃中帶著些嶙峋,鼻子高高,下巴的弧度像是日耳曼人那般英朗。

  當然,梅景鉉年輕了許多許多,從內至外都是英氣勃勃。而梅家老爺子更多了幾分沉穩老練。

  她立即開了門,用最燦爛的笑容迎接這位貴客:“梅伯伯。”

  “小五,爸說他今天想過來看看你。”梅景鉉跟她解釋道。

  但這個造訪有些措不及防了,進了客廳,餐點早就過了。她立即布置了些水果放在桌子上,又想到老人家晚上可能不吃東西,就泡了一杯明前龍井過來。梅伯勛接過了茶杯,目光放在了她的身上,看得她不自覺地有些緊張起來。

  “小五,爸說他前幾日看了你的那一本書,想跟你談談。”梅景鉉面帶微笑地看著她,她回敬一眼,從他的目光中看出了“我對你有信心”六個大字。咳咳,她這輩子也好,上輩子也好,還是第一次接見所謂的“公公。”難免那個……生疏。

  於是謙虛地笑了笑:“我那本書,只是一家之言而已。”

  梅伯勛點了點頭:“在你的書里,確立了商代中晚期青銅器的演變和銘文鑑定手段。僅僅就是這一項,就把青銅器的研究往前推進了一個十年。”

  這個評價就高了,她真是謙虛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梅伯父,我相信十年以後,人們對於青銅的高仿和鑑定,已經不僅僅停留在目測的水平上了。我寫作這本書的目的,也僅僅是把那些還有鑑定價值的手段給呈現出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