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頁
流浪者不需要我們的憐憫,我們更沒有理由對他們投以蔑視的眼光。我們的評頭論足,無論善惡,都是對他們自由意志的剝奪。無論我們心懷救贖的衝動,或是存著蔑視的心思,都是對他們個人自由的無視。他們可以在法律許可的範圍內將自己認為合適的行為付諸實踐。浪並非低人一等。特倫斯和費利克斯承受著內心的煎熬和世人的目光。我將他們視作窮人中的戰士,非常規生活大軍中的一員。流浪者群體在大國中建立了自己的小國,但大國和小國不是對立的雙方。為何我們不能和平共處?或許需要救贖的正是我們。
流浪者需要尊重、溫飽、安全和陪伴。他們渴望安全的生活,在自由呼吸時不受到傷害;他們渴望溫暖,生病時有一張乾淨的床、一雙溫柔的手。正常的交流,簡單的需求。我們為何難以接受他們的選擇?
各位現在看到的正是他們的家,他們生活的地方。青草,陽光,棕櫚樹,廣袤的大海,月光,群星,有時會帶來雨水的雲海。他們在這片天空下創造了屬於自己的生活,對特倫斯和費利克斯來說,他們在這裡跨越了生與死的鴻溝。他們安息在大地溫暖的懷抱,雖然他們的墓地沒有標誌,但是大地將記住他們,天空將記住他們,而我們也將從此永誌不忘。
小號手在結束時吹奏出“嗒嗒”的聲音。人們擁抱、握手、拭淚。這樣的情誼或許是剛剛產生,但我毫不懷疑它的真誠與永恆。
關於骨灰,威廉、亨利和我本打算灑在海邊,但這樣一來就觸犯了市政法規。後來亨利想了個好主意。我們把骨灰帶回家,舉行了一次小小的儀式之後,埋入花床肥沃的泥土中。待到來年開春,定會開出美麗的玫瑰花。
金西·米爾霍恩
敬呈
一場挑戰自我的智力遊戲——“字母女王”和金西·米爾霍恩探案系列
吳玲
一
一書一世界。作者在書中創造的那個世界,在很大程度上也許是作者的智力成果,但往往離不開現實世界。作者的個人生活經歷將映射到作品中虛構的人物、事件或場景上,或多或少地影響他(她)的寫作。電影是一種時間和空間相結合的藝術,劇本作者往往需具備較好的時空結構意識才能勝任。著名的武俠小說大師金庸在1957年曾進入長城電影公司任專職編劇,寫過《絕代佳人》《蘭花花》《不要離開我》《三戀》《小鴿子姑娘》《午夜琴聲》等劇本,金庸的這段經歷為他日後繼承中國古典武俠小說精華,開創一種形式獨特、描寫細膩的新派武俠小說先河打下了基礎。在國外,也有一位作者曾經做過電影編劇,後來成為暢銷小說大家,她就是蘇?格拉夫頓。
有著“字母女王”之稱的蘇?格拉夫頓,在英美偵探小說界可謂無人不知。她的金西?米爾霍恩探案系列從1982年開始推出,每部作品皆按英文字母的排列順序命名,從第一部小說《不在現場》開始,迄今已創作了24部以金西為主角的小說。該系列的小說標題按照英文26個字母的順序一路排將下來,從A is for Alibi、B is for Burglar、C is for Corpse、D is for Deadbeat……,到W is for Wasted,她也因此被偵探推理小說迷稱為“字母女王”。有雜誌評論說:“金西仿佛就在我們身邊,外表堅強,內心如水,是一個過著群居生活的孤獨旅人。”
格拉夫頓1940年生於美國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1961年畢業於路易斯維爾大學,獲英語文學學士學位。格拉夫頓18歲開始寫作,四年後完成了第一部小說,後來又寫了六本小說,但都不成功,甚至還有兩本沒有出版,於是她轉而去好萊塢寫電影劇本。在好萊塢的15年工作經歷沒有給她留下愉快的回憶:“我在十天之內就學會了如何寫劇本。從1973到1989年,我一直在好萊塢。我也很高興自己出來了。那裡真不是個好地方。”與好萊塢的親密接觸讓格拉夫頓更加了解電影世界的內幕,這促使她做出了一個讓旁人無法理解的決定:她不允許把字母系列小說改編成電影。“我絕對不會把金西?米爾霍恩賣給好萊塢,而且我讓我的孩子答應我,在我死後也不會這樣做。我們立下血誓,如果孩子們違反這個承諾,我會從墳墓里爬出來找他們算帳。他們知道,這事兒我幹得出來。他們還有一項任務,要把我的話傳給孫輩,讓他們也不要把金西?米爾霍恩賣給好萊塢。”
金西?米爾霍恩探案系列屢屢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該系列的首部作品《不在現場》曾入選美國推理作家協會評出的最經典的一百部推理小說,第二部《竊賊》和第三部《屍體》連續包攬兩屆安東尼讀者票選最佳小說獎和夏姆斯獎。2004年,蘇?格拉夫頓因為其作品顯著提升了推理小說的文學水平而獲得了羅斯?麥克唐納文學獎;2008年,獲得英國犯罪家協會授予的卡地亞鑽石匕首獎;2009年,榮獲愛倫?坡終身大師獎;2013年,獲安東尼終身成就獎(其他獲獎者包括李?查爾德、瑪麗?希金斯?克拉克、傑弗里?迪弗等著名推理小說家)。她的小說風格輕快、細節豐富、角色生動、觀察敏銳、故事技巧高超、結尾耐人尋味,受到世界範圍內廣大讀者的喜愛,被譯為26種語言,風行全球28個國家,蘇?格拉夫頓也因此堪稱偵探小說界的暢銷大師。
二
應該說,格拉夫頓走上推理小說的創作之路,偶然因素占了很大的成分。20世紀80年代,這位小個子的南方女子因為離婚和子女撫養權的問題與丈夫鬧得不可開交。這場歷時6年的訟爭讓她經受了巨大的精神折磨。痛苦萬分的格拉夫頓人生觀因此受到了強烈的衝擊。此前她一直堅信與人為善、善有善報,現在的信仰卻發生了動搖。善待他人卻招致惡行,她眼中的這個世界,一切都變得不那麼友好。為了報復前夫,她想殺了他,或者至少將他弄成殘廢。在仇恨中煎熬的格拉夫頓度過了一個個不眠之夜,想著用各種方法殺死前夫,為此她制定了詳細的作案步驟,設想了各種細節和可能出現的情況。同時,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她還將這些一一記錄下來。但是她又知道,警察不是傻子,如果她真的付諸行動,法網恢恢,她肯定逃脫不了懲罰。那麼,精心設想出來的那些謀殺的點子就這麼浪費了嗎?為什麼不寫成小說,出版後賺錢呢?
流浪者需要尊重、溫飽、安全和陪伴。他們渴望安全的生活,在自由呼吸時不受到傷害;他們渴望溫暖,生病時有一張乾淨的床、一雙溫柔的手。正常的交流,簡單的需求。我們為何難以接受他們的選擇?
各位現在看到的正是他們的家,他們生活的地方。青草,陽光,棕櫚樹,廣袤的大海,月光,群星,有時會帶來雨水的雲海。他們在這片天空下創造了屬於自己的生活,對特倫斯和費利克斯來說,他們在這裡跨越了生與死的鴻溝。他們安息在大地溫暖的懷抱,雖然他們的墓地沒有標誌,但是大地將記住他們,天空將記住他們,而我們也將從此永誌不忘。
小號手在結束時吹奏出“嗒嗒”的聲音。人們擁抱、握手、拭淚。這樣的情誼或許是剛剛產生,但我毫不懷疑它的真誠與永恆。
關於骨灰,威廉、亨利和我本打算灑在海邊,但這樣一來就觸犯了市政法規。後來亨利想了個好主意。我們把骨灰帶回家,舉行了一次小小的儀式之後,埋入花床肥沃的泥土中。待到來年開春,定會開出美麗的玫瑰花。
金西·米爾霍恩
敬呈
一場挑戰自我的智力遊戲——“字母女王”和金西·米爾霍恩探案系列
吳玲
一
一書一世界。作者在書中創造的那個世界,在很大程度上也許是作者的智力成果,但往往離不開現實世界。作者的個人生活經歷將映射到作品中虛構的人物、事件或場景上,或多或少地影響他(她)的寫作。電影是一種時間和空間相結合的藝術,劇本作者往往需具備較好的時空結構意識才能勝任。著名的武俠小說大師金庸在1957年曾進入長城電影公司任專職編劇,寫過《絕代佳人》《蘭花花》《不要離開我》《三戀》《小鴿子姑娘》《午夜琴聲》等劇本,金庸的這段經歷為他日後繼承中國古典武俠小說精華,開創一種形式獨特、描寫細膩的新派武俠小說先河打下了基礎。在國外,也有一位作者曾經做過電影編劇,後來成為暢銷小說大家,她就是蘇?格拉夫頓。
有著“字母女王”之稱的蘇?格拉夫頓,在英美偵探小說界可謂無人不知。她的金西?米爾霍恩探案系列從1982年開始推出,每部作品皆按英文字母的排列順序命名,從第一部小說《不在現場》開始,迄今已創作了24部以金西為主角的小說。該系列的小說標題按照英文26個字母的順序一路排將下來,從A is for Alibi、B is for Burglar、C is for Corpse、D is for Deadbeat……,到W is for Wasted,她也因此被偵探推理小說迷稱為“字母女王”。有雜誌評論說:“金西仿佛就在我們身邊,外表堅強,內心如水,是一個過著群居生活的孤獨旅人。”
格拉夫頓1940年生於美國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1961年畢業於路易斯維爾大學,獲英語文學學士學位。格拉夫頓18歲開始寫作,四年後完成了第一部小說,後來又寫了六本小說,但都不成功,甚至還有兩本沒有出版,於是她轉而去好萊塢寫電影劇本。在好萊塢的15年工作經歷沒有給她留下愉快的回憶:“我在十天之內就學會了如何寫劇本。從1973到1989年,我一直在好萊塢。我也很高興自己出來了。那裡真不是個好地方。”與好萊塢的親密接觸讓格拉夫頓更加了解電影世界的內幕,這促使她做出了一個讓旁人無法理解的決定:她不允許把字母系列小說改編成電影。“我絕對不會把金西?米爾霍恩賣給好萊塢,而且我讓我的孩子答應我,在我死後也不會這樣做。我們立下血誓,如果孩子們違反這個承諾,我會從墳墓里爬出來找他們算帳。他們知道,這事兒我幹得出來。他們還有一項任務,要把我的話傳給孫輩,讓他們也不要把金西?米爾霍恩賣給好萊塢。”
金西?米爾霍恩探案系列屢屢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該系列的首部作品《不在現場》曾入選美國推理作家協會評出的最經典的一百部推理小說,第二部《竊賊》和第三部《屍體》連續包攬兩屆安東尼讀者票選最佳小說獎和夏姆斯獎。2004年,蘇?格拉夫頓因為其作品顯著提升了推理小說的文學水平而獲得了羅斯?麥克唐納文學獎;2008年,獲得英國犯罪家協會授予的卡地亞鑽石匕首獎;2009年,榮獲愛倫?坡終身大師獎;2013年,獲安東尼終身成就獎(其他獲獎者包括李?查爾德、瑪麗?希金斯?克拉克、傑弗里?迪弗等著名推理小說家)。她的小說風格輕快、細節豐富、角色生動、觀察敏銳、故事技巧高超、結尾耐人尋味,受到世界範圍內廣大讀者的喜愛,被譯為26種語言,風行全球28個國家,蘇?格拉夫頓也因此堪稱偵探小說界的暢銷大師。
二
應該說,格拉夫頓走上推理小說的創作之路,偶然因素占了很大的成分。20世紀80年代,這位小個子的南方女子因為離婚和子女撫養權的問題與丈夫鬧得不可開交。這場歷時6年的訟爭讓她經受了巨大的精神折磨。痛苦萬分的格拉夫頓人生觀因此受到了強烈的衝擊。此前她一直堅信與人為善、善有善報,現在的信仰卻發生了動搖。善待他人卻招致惡行,她眼中的這個世界,一切都變得不那麼友好。為了報復前夫,她想殺了他,或者至少將他弄成殘廢。在仇恨中煎熬的格拉夫頓度過了一個個不眠之夜,想著用各種方法殺死前夫,為此她制定了詳細的作案步驟,設想了各種細節和可能出現的情況。同時,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她還將這些一一記錄下來。但是她又知道,警察不是傻子,如果她真的付諸行動,法網恢恢,她肯定逃脫不了懲罰。那麼,精心設想出來的那些謀殺的點子就這麼浪費了嗎?為什麼不寫成小說,出版後賺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