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頁
劉霖逃走後,即找到好友先坤朋,商量之下,決計聯絡合州,光復瀘州。他遂隻身逃出神臂城,趕來釣魚城求見蜀帥張珏,乞兵恢復瀘州。
並告知張如意姊弟已被元人殺死,首級正懸掛在城頭。
風塵荏苒音書絕,關塞蕭條行路難。張珏不見義妹張如意已逾二十年,音訊全無,忽然聽到其下落,便是凶耗,然亦是意料之中的事。雖然難過,卻不肯魯莽派兵趕去神臂城,免得旁人以為他有報私仇之心。
況且,他對劉霖早已失去了信任——
劉霖妻子陳氏曾淪為蒙古人奴婢,受盡凌辱,雖僥倖被放回,人早已變得痴痴傻傻、神志不清。二十年前,蜀帥余玠行誘降闊端之計,劉霖表面為大宋一方起草書信文書,其實內心深處極想殺死闊端,以報妻仇,所以他才協助張如意藏在軍中。然若非如此,張珏等人怕是早已死在劍門關外。萬物相生相剋,世事也是如此,總是有機緣巧合,總是有陰差陽錯。那件事後,張如意獨自離開,稱要繼續尋找幼弟,以了結最後一樁心愿。劉霖也無顏再面對眾人,遷居神臂城,後來竟成為好友梅應春的幕僚。
劉霖見張珏沉默不應,料想對方必以為自己與梅應春勾結,有意設下陷阱,當場慟哭欲絕,甘願以自身為人質,留在合州,以換取張珏派兵奔襲瀘州。張珏最終被劉霖的淚雨所打動,派部將趙安、王世昌、王立等人,挑選精兵強將,隨劉霖一道,兼程潛行,向神臂城進發。
六月初三夜裡四鼓時分,劉霖與合州軍潛至神臂城下,隨即遣敢死之士數十人,攀城而入。早巳等候在神臂城裡的先坤朋糾集壯士,以為內應,殺死守門衛士,打開神臂門,納師入城。在一片鼓譟聲中,宋兵乘勢悉入,衝鋒巷戰,盡殲守城元軍。西川行院先鋒大將趙匣刺亦在拒戰時被殺。叛將梅應春被擒,隨即被當眾斬首。
瀘州收復後,元軍後勤供給成都與重慶前線的漕運聯繫被截斷,西川行院軍需供應成為突出問題。忽必烈不得不下令“遣瀘州屯田軍四千,轉漕重慶”,暫時將瀘州轄境內的屯田士兵編入運輸部隊,解一時之急。
另一方面,西川行院諸將家屬當時留駐在神臂城中,盡數被宋軍俘虜。
正在圍攻重慶的元西川軍聽說家屬被俘,人心不安,無心戀戰者越來越多,最終被迫撤退,回師救援。元東川行院本來就與西川行院有矛盾,彼此互存戒心,觀望不前,在得知西川行院撤兵後,亦不願單獨圍攻重慶,退兵而去。重慶之圍遂解,暫時化險為夷,轉危為安。
同年十二月,張珏終於進入重慶,正式到四川制置司官署上任。隨後又利用東、西川行院兩院的矛盾,派部將程聰領兵收復涪州,連破元軍沿江諸寨,解大寧之圍。又派張萬到夔州堅守,控入川的門戶,川東形勢一度好轉。
就在張珏為四川戰區力挽狂瀾的時候,太后謝道清和宋恭帝早已獻出了玉璽和降表投降,元丞相伯顏率大軍進入了南宋京師臨安。當年五月,宋端宗在福建福州重建南宋政權,改當年年號為景炎元年。張珏聞訊後,即派出數百名兵士前往東南,又在釣魚城修建宮城,預備迎宋帝到釣魚城居住,以為長久之計。
景炎元年(1276年)年底,元軍再次進攻四川。至景炎二年(1277年)年底,先後攻占涪、萬、瀘等州,隨即集中兵力進攻重慶,並致書勸降,張珏不予理睬,閉城堅守。景炎三年(1278年)正月,蒙古軍加緊圍攻重慶,張珏率兵出城迎戰,遭到蒙古軍前後夾攻,宋軍大敗,退回城中。
彼時重慶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已陷入萬分危急的境地。元四川長官李德輝親自寫信招降張珏。書曰:“君之為臣,不親於宋之子孫,合之為州,不大於宋之天下。彼子孫已舉天下而歸我,汝猶偃然負阻窮山,而曰忠於所事,不亦惑乎?”張珏不答。
宋軍將士中亦有不少人勸說張珏投降,並舉出許多理由,如國運衰頹,重慶孤城難守,又如謝太后和皇帝都已降元,太后有親筆詔書,命令宋將一律放棄抵抗。張珏當即斥道:“我是大宋人,保家衛國,還需要什麼理由!”
他一片鐵血丹心,百折不撓,寧死不降,誓要為大宋守好最後一座城池,部將卻並非如此英勇頑強。當晚,趙安、韓忠顯等大將打開城門,向元軍投降。張珏聞訊,破釜沉舟,率餘部進行巷戰。戰鬥十分激烈,蒙古軍主帥汪良臣身中四箭,猶督戰不歇。最終宋軍寡不敵眾,再次戰敗,劉霖也在巷戰中慘烈戰死。張珏自殺未成,被家眷及侍從強行帶上小船,從水路向東逃走。途中張珏又要投水自盡,被人攔阻。元軍派出快船追趕,到涪州時,終於將張珏一行俘獲。因張珏官職很高,又是大元皇帝忽必烈點名要見的人,旋即被關入囚車,解往京師大都。
重慶陷落後,全川只剩下釣魚城一城尚在宋軍之手,苦苦支撐大局。
釣魚城守將王立日夜憂嘆,寢食難安。其義妹宗離力勸王立投降元軍,並表示願意利用兄長李德輝的關係居中說和。宗離即是元軍千戶熊耳之妻,王立攻破瀘州時將她俘虜,因愛其美色,收為小妾,但名義上為王立義妹,以掩旁人耳目。
蜀帥張珏早在一年前便已被俘,王立料到以己之力,無力獨守,便派人攜帶宗離親筆書信,去找西川行樞院副使兼安西王王相李德輝斡旋。
並告知張如意姊弟已被元人殺死,首級正懸掛在城頭。
風塵荏苒音書絕,關塞蕭條行路難。張珏不見義妹張如意已逾二十年,音訊全無,忽然聽到其下落,便是凶耗,然亦是意料之中的事。雖然難過,卻不肯魯莽派兵趕去神臂城,免得旁人以為他有報私仇之心。
況且,他對劉霖早已失去了信任——
劉霖妻子陳氏曾淪為蒙古人奴婢,受盡凌辱,雖僥倖被放回,人早已變得痴痴傻傻、神志不清。二十年前,蜀帥余玠行誘降闊端之計,劉霖表面為大宋一方起草書信文書,其實內心深處極想殺死闊端,以報妻仇,所以他才協助張如意藏在軍中。然若非如此,張珏等人怕是早已死在劍門關外。萬物相生相剋,世事也是如此,總是有機緣巧合,總是有陰差陽錯。那件事後,張如意獨自離開,稱要繼續尋找幼弟,以了結最後一樁心愿。劉霖也無顏再面對眾人,遷居神臂城,後來竟成為好友梅應春的幕僚。
劉霖見張珏沉默不應,料想對方必以為自己與梅應春勾結,有意設下陷阱,當場慟哭欲絕,甘願以自身為人質,留在合州,以換取張珏派兵奔襲瀘州。張珏最終被劉霖的淚雨所打動,派部將趙安、王世昌、王立等人,挑選精兵強將,隨劉霖一道,兼程潛行,向神臂城進發。
六月初三夜裡四鼓時分,劉霖與合州軍潛至神臂城下,隨即遣敢死之士數十人,攀城而入。早巳等候在神臂城裡的先坤朋糾集壯士,以為內應,殺死守門衛士,打開神臂門,納師入城。在一片鼓譟聲中,宋兵乘勢悉入,衝鋒巷戰,盡殲守城元軍。西川行院先鋒大將趙匣刺亦在拒戰時被殺。叛將梅應春被擒,隨即被當眾斬首。
瀘州收復後,元軍後勤供給成都與重慶前線的漕運聯繫被截斷,西川行院軍需供應成為突出問題。忽必烈不得不下令“遣瀘州屯田軍四千,轉漕重慶”,暫時將瀘州轄境內的屯田士兵編入運輸部隊,解一時之急。
另一方面,西川行院諸將家屬當時留駐在神臂城中,盡數被宋軍俘虜。
正在圍攻重慶的元西川軍聽說家屬被俘,人心不安,無心戀戰者越來越多,最終被迫撤退,回師救援。元東川行院本來就與西川行院有矛盾,彼此互存戒心,觀望不前,在得知西川行院撤兵後,亦不願單獨圍攻重慶,退兵而去。重慶之圍遂解,暫時化險為夷,轉危為安。
同年十二月,張珏終於進入重慶,正式到四川制置司官署上任。隨後又利用東、西川行院兩院的矛盾,派部將程聰領兵收復涪州,連破元軍沿江諸寨,解大寧之圍。又派張萬到夔州堅守,控入川的門戶,川東形勢一度好轉。
就在張珏為四川戰區力挽狂瀾的時候,太后謝道清和宋恭帝早已獻出了玉璽和降表投降,元丞相伯顏率大軍進入了南宋京師臨安。當年五月,宋端宗在福建福州重建南宋政權,改當年年號為景炎元年。張珏聞訊後,即派出數百名兵士前往東南,又在釣魚城修建宮城,預備迎宋帝到釣魚城居住,以為長久之計。
景炎元年(1276年)年底,元軍再次進攻四川。至景炎二年(1277年)年底,先後攻占涪、萬、瀘等州,隨即集中兵力進攻重慶,並致書勸降,張珏不予理睬,閉城堅守。景炎三年(1278年)正月,蒙古軍加緊圍攻重慶,張珏率兵出城迎戰,遭到蒙古軍前後夾攻,宋軍大敗,退回城中。
彼時重慶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已陷入萬分危急的境地。元四川長官李德輝親自寫信招降張珏。書曰:“君之為臣,不親於宋之子孫,合之為州,不大於宋之天下。彼子孫已舉天下而歸我,汝猶偃然負阻窮山,而曰忠於所事,不亦惑乎?”張珏不答。
宋軍將士中亦有不少人勸說張珏投降,並舉出許多理由,如國運衰頹,重慶孤城難守,又如謝太后和皇帝都已降元,太后有親筆詔書,命令宋將一律放棄抵抗。張珏當即斥道:“我是大宋人,保家衛國,還需要什麼理由!”
他一片鐵血丹心,百折不撓,寧死不降,誓要為大宋守好最後一座城池,部將卻並非如此英勇頑強。當晚,趙安、韓忠顯等大將打開城門,向元軍投降。張珏聞訊,破釜沉舟,率餘部進行巷戰。戰鬥十分激烈,蒙古軍主帥汪良臣身中四箭,猶督戰不歇。最終宋軍寡不敵眾,再次戰敗,劉霖也在巷戰中慘烈戰死。張珏自殺未成,被家眷及侍從強行帶上小船,從水路向東逃走。途中張珏又要投水自盡,被人攔阻。元軍派出快船追趕,到涪州時,終於將張珏一行俘獲。因張珏官職很高,又是大元皇帝忽必烈點名要見的人,旋即被關入囚車,解往京師大都。
重慶陷落後,全川只剩下釣魚城一城尚在宋軍之手,苦苦支撐大局。
釣魚城守將王立日夜憂嘆,寢食難安。其義妹宗離力勸王立投降元軍,並表示願意利用兄長李德輝的關係居中說和。宗離即是元軍千戶熊耳之妻,王立攻破瀘州時將她俘虜,因愛其美色,收為小妾,但名義上為王立義妹,以掩旁人耳目。
蜀帥張珏早在一年前便已被俘,王立料到以己之力,無力獨守,便派人攜帶宗離親筆書信,去找西川行樞院副使兼安西王王相李德輝斡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