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
控制與和平職責是利奧泰“油漬”戰略的必要組成部分。軍事行動只是必要的前提,單憑這一點還不能取得預期的結果。一旦肅清了叛亂分子後,國民政權就要接管“分區”。政府以保護、發展經濟,促進社會進步爭取當地部族人。這種油滴掉在這些地上,緩慢地但有條理地擴散法國的影響。在南非作戰的英國軍隊時常受到在戰術上占優勢的布爾人的騷擾,因此,他們對為布爾人突擊隊提供後勤支援的當地居民採用了更加殘暴的控制手段。布爾人分散的農場被夷平,把沒有介入戰爭的居民集中到集中營中。在愛爾蘭用以在居民中搜出遊擊隊的方法,在巴勒斯坦逐漸演變成警戒和掃蕩行動,很難有助於使其軍隊受人愛戴,相反,卻促進了游擊隊的發展。
英國在馬來亞的勝利的根本原因在於進行了土地所有制的改革(這種改革曾建立了中國土地占有者的權力);在於推行“新材”計劃,增強了治安,便於管轄農村居民;還在於當局任務明確,即建立自治的多民族社會。1959年,南越的吳庭艷政權開始實行類似的“農業城市”計劃,加強對戰略村和鄉村的控制,防範越盟的襲擊。1962年,在羅伯特·湯普森根據在馬來亞的經驗的建議下,南越開始實行一項發展“戰略村”網的計劃,把軍事和政治目的結合為一件。實質上,這一作法是為吳庭艷政府花美國援助的錢,增強對民眾進行政治上的監視提供一個藉口。然而,事態發展不是象湯普森建議的那樣,從湄公河三角洲象油漬一樣穩定地擴展開來,而是整個國家都普遍建戰略村網,過於擴大了。1963年年底前,11,000個村莊都成了戰略村(整個村莊的三分之一)。然而,操縱這戰略村網的地方的和軍事的人員及機構卻沒有。援助的經費為貪污腐敗者提供了一個貯蜜囊,許多情況下,戰略村實際上只不過是集中營而已。村中最缺乏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密切關係,而越共則為與人民建立的這種密切關係而辛勤耕耘。
1954年一大群從印度支那回來的法國官員承認游擊戰爭的威力在於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鼓動。“革命戰爭”理論需要人們發展一種強有力的對於這種意識形態的思想體系,以用於灌輸軍人和老百姓,同馬克思主義者作戰。這種理論問世後,具有強烈的法西斯主義的色彩,因此證明當時並不十分受歡迎。
歷史上游擊戰的動機和背景是各種各樣的,說明了賦與馬克思主義的那種簡單的唯一的重要意義是虛假的。在煽動游擊戰或常規戰爭中,民族主義仍然是唯一的最強的力量。
地理分析
游擊隊和反暴部隊之間在政治和心理上有利條件的均衡,也許是隨地理處理不同而有新變化,但是這涉及普遍接受,我們至今還未獲得一種關於歷史的理論。在此種情形出現以前,地理學家能為人們提供兩種類型的見識。首先,具體地對發生戰事的地區的獨特環境進行描述和分析是做得到的。游擊戰和恐怖活動研究的前輩拉克爾傾向於把這視為最有效的一種方法。在這方面有大量的論著。其中大部分可能都受益於對地理上培養理解力的重視。相比之下,我這裡提議的是,採用一種更為抽象的方法,歸納出遊擊戰可能勝利或者可能失敗的地理環境的特點。
關於游擊戰和反暴戰鬥效力辯論所依據的衡量尺度是正規軍與游擊隊在兵力上的對比。通常,軍界或宣傳部門提供的資料說正規軍在人數上至少要七倍於叛軍,這樣才能有機會打敗對手。這種理論最近在薩爾瓦多重現了。這種比率在關於游擊戰的論著中是有見的,但是未見其它什麼地方有支持這一主張的分析根據。然而,從歷史上看,十分明顯,游擊戰就人數上而言,是非常有效的。因此,即使僅僅鉗制它們,通常也往往需要很大的兵力,在1809年至1812年西班牙戰爭中,3,000名游擊隊牽制住了18,000名拿破崙軍隊,使他們忙得團團轉,游擊隊與正規軍隊的比率是一比六。而英軍為了打敗布爾人,則需要二十比一的優勢。本世紀五十年代,法軍在阿爾及爾儘管有類似的人數優勢卻被打敗了。在1919年至1921年的動亂中,兵力僅3,000的愛爾蘭共和軍成功地牽制了43,000名警察和軍人(以上的數字均是拉克爾在1976年提供的)。在麥克斯韋爾·泰勒和威斯特摩蘭指揮的越南戰爭中,這種十比一的比率廣泛流行。但是,1965年,泰勒卻聲稱,需要有二十五比一的優勢以擊敗越共。這種想法是出於這樣一種考慮:需要龐大的支援和作戰部隊與戰鬥保障部隊的比率低,因此美國和南越當時在戰鬥中只能集中五比一的優勢。
要研究這一兵力優勢的地理方面,我們只能求助於歷史記載。而這種歷史記載錯誤頗多。上表中列出了經篩選的1945年以來的一些戰爭中游擊隊和其對手的兵力對比。這些數據出自各種來源,因此不免有誤。出現這類錯誤的原因,一是缺少資料,二是由於施行政治欺騙的緣故。鑑於有些游擊運動是自發的,組織結構比較鬆散,而且游擊戰士又很容易與平民化為一體,這樣就很難計算出遊擊隊的具體兵力,因而時時要考慮到數字上有很大波動,有時交戰的任一方都可能出於宣傳目的而故意誇大或縮小作戰人數。在寫本書時,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邁克·華萊士發難,搞了個激烈辯論,指責威斯特摩蘭將軍扣發中央情報局關于越共的資料數據。這一指責的大意是,實際估計的是越共有600,000兵力,而當時說只有285,000,也許正因為低估而可能導致詹森總統於1968年決定撤出越南。
英國在馬來亞的勝利的根本原因在於進行了土地所有制的改革(這種改革曾建立了中國土地占有者的權力);在於推行“新材”計劃,增強了治安,便於管轄農村居民;還在於當局任務明確,即建立自治的多民族社會。1959年,南越的吳庭艷政權開始實行類似的“農業城市”計劃,加強對戰略村和鄉村的控制,防範越盟的襲擊。1962年,在羅伯特·湯普森根據在馬來亞的經驗的建議下,南越開始實行一項發展“戰略村”網的計劃,把軍事和政治目的結合為一件。實質上,這一作法是為吳庭艷政府花美國援助的錢,增強對民眾進行政治上的監視提供一個藉口。然而,事態發展不是象湯普森建議的那樣,從湄公河三角洲象油漬一樣穩定地擴展開來,而是整個國家都普遍建戰略村網,過於擴大了。1963年年底前,11,000個村莊都成了戰略村(整個村莊的三分之一)。然而,操縱這戰略村網的地方的和軍事的人員及機構卻沒有。援助的經費為貪污腐敗者提供了一個貯蜜囊,許多情況下,戰略村實際上只不過是集中營而已。村中最缺乏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密切關係,而越共則為與人民建立的這種密切關係而辛勤耕耘。
1954年一大群從印度支那回來的法國官員承認游擊戰爭的威力在於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鼓動。“革命戰爭”理論需要人們發展一種強有力的對於這種意識形態的思想體系,以用於灌輸軍人和老百姓,同馬克思主義者作戰。這種理論問世後,具有強烈的法西斯主義的色彩,因此證明當時並不十分受歡迎。
歷史上游擊戰的動機和背景是各種各樣的,說明了賦與馬克思主義的那種簡單的唯一的重要意義是虛假的。在煽動游擊戰或常規戰爭中,民族主義仍然是唯一的最強的力量。
地理分析
游擊隊和反暴部隊之間在政治和心理上有利條件的均衡,也許是隨地理處理不同而有新變化,但是這涉及普遍接受,我們至今還未獲得一種關於歷史的理論。在此種情形出現以前,地理學家能為人們提供兩種類型的見識。首先,具體地對發生戰事的地區的獨特環境進行描述和分析是做得到的。游擊戰和恐怖活動研究的前輩拉克爾傾向於把這視為最有效的一種方法。在這方面有大量的論著。其中大部分可能都受益於對地理上培養理解力的重視。相比之下,我這裡提議的是,採用一種更為抽象的方法,歸納出遊擊戰可能勝利或者可能失敗的地理環境的特點。
關於游擊戰和反暴戰鬥效力辯論所依據的衡量尺度是正規軍與游擊隊在兵力上的對比。通常,軍界或宣傳部門提供的資料說正規軍在人數上至少要七倍於叛軍,這樣才能有機會打敗對手。這種理論最近在薩爾瓦多重現了。這種比率在關於游擊戰的論著中是有見的,但是未見其它什麼地方有支持這一主張的分析根據。然而,從歷史上看,十分明顯,游擊戰就人數上而言,是非常有效的。因此,即使僅僅鉗制它們,通常也往往需要很大的兵力,在1809年至1812年西班牙戰爭中,3,000名游擊隊牽制住了18,000名拿破崙軍隊,使他們忙得團團轉,游擊隊與正規軍隊的比率是一比六。而英軍為了打敗布爾人,則需要二十比一的優勢。本世紀五十年代,法軍在阿爾及爾儘管有類似的人數優勢卻被打敗了。在1919年至1921年的動亂中,兵力僅3,000的愛爾蘭共和軍成功地牽制了43,000名警察和軍人(以上的數字均是拉克爾在1976年提供的)。在麥克斯韋爾·泰勒和威斯特摩蘭指揮的越南戰爭中,這種十比一的比率廣泛流行。但是,1965年,泰勒卻聲稱,需要有二十五比一的優勢以擊敗越共。這種想法是出於這樣一種考慮:需要龐大的支援和作戰部隊與戰鬥保障部隊的比率低,因此美國和南越當時在戰鬥中只能集中五比一的優勢。
要研究這一兵力優勢的地理方面,我們只能求助於歷史記載。而這種歷史記載錯誤頗多。上表中列出了經篩選的1945年以來的一些戰爭中游擊隊和其對手的兵力對比。這些數據出自各種來源,因此不免有誤。出現這類錯誤的原因,一是缺少資料,二是由於施行政治欺騙的緣故。鑑於有些游擊運動是自發的,組織結構比較鬆散,而且游擊戰士又很容易與平民化為一體,這樣就很難計算出遊擊隊的具體兵力,因而時時要考慮到數字上有很大波動,有時交戰的任一方都可能出於宣傳目的而故意誇大或縮小作戰人數。在寫本書時,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邁克·華萊士發難,搞了個激烈辯論,指責威斯特摩蘭將軍扣發中央情報局關于越共的資料數據。這一指責的大意是,實際估計的是越共有600,000兵力,而當時說只有285,000,也許正因為低估而可能導致詹森總統於1968年決定撤出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