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當游擊組織擴張,超出政治邊界時,要確定有多少戰鬥人員跨過邊界行動就有困難了。即使在一個國家內,也很難確定誰在積極支援游擊隊作戰。同樣,對於這種雙重力量,也不容易確定哪一部分是完全投入反游擊戰的,警察和民兵參戰的程度有多大,戰鬥和保障人員的比例是多少,還有多大部分的勤務支援是專用於反游擊戰。由於存在對現實的輔助的或秘密的支援,例如在阿爾及利亞的美洲國家組織或北愛爾蘭志願軍,兵力數字統計問題變得更加複雜了。

  為解決這些問題,人們把觀測範圍限到一個國家軍隊的主要職能是對付叛亂的那些事例上。凡有關參與反叛行動的正規軍、警車和民兵的數字只要確切就給與使用,而非官方宣布的參戰人數則不包括進去。凡有關所有游擊隊的“有生力量”的數字,不管其基地是在國內或是在國外的,都算在內。不過,“有生力量”沒有確切的定義。

  顯然,有些所謂的游擊戰爭實際上只是對執政當局的不滿,這種戰爭在軍事上和政治上取勝的可能性極校這種衝突必須排除在考慮之外,因為這種游擊隊很難具有任何真正的有效意義。確定有效的一種可能性是只使用以往戰爭中勝利者的人數。以設法區分參戰者、戰區、人口密度和地形之間的關係。這就排除了當前的鬥爭,將餘下的觀測結果減半,提出了給“勝利”下定義的問題。游擊戰往往通過政治途徑而不是軍事手段見分曉,而且在戰爭的很長時間以後,這種政治努力還能起影響。外部因素對許多結局起著重要影響。通常,游擊活動僅僅是發生在從全球進行不可避免的大撤退的前面,或伴隨著這種撤退進行,或發生在政權更迭之前。因此,將雙方最活躍、戰場打得最激烈時的衝突雙方的數字製成一覽表,這是有正當理由的。就軍事而言,此時雙方都可說是在最有效的狀態,達到了暫時的力量均衡狀態。

  游擊戰戰鬥人員和居民人數特徵比較

  戰爭和勝利者(G=游擊隊勝利;R=正規軍勝利)正規軍兵力游擊隊兵力游擊隊數量正規軍兵力密度(每平方英里戰鬥人員)游擊隊兵力密度(每平方英里戰鬥人員)人口密度(每平方英里戰鬥人員)正規軍與游擊隊之比馬來亞(R)1948-52 350000 12000 558 6.90 0.23 15.2 29.2賽普勒斯(R)1955-59 20000 970 525 5059 0.23 14.2 20.6阿爾及利亞(G)1954-61 560000 30000 318 0.61 0.03 10 18.6古巴(G)1957-59 30000 2000 2916 0.67 0.04 132 15.0納米比亞(R)1966- 45000 3700 230 0.14 0.01 3 12.2烏拉圭(R)1969-72 34000 3000 949 0.47 0.04 39 11.3希臘(R)1944-45 250000 23000 339 4.94 0.45 154 10.9衣索比亞(R)1960- 192000 25900 1147 0.42 0.05 65 7.4瓜地馬拉1981 20960 3000 2420 0.49 0.07 173 7.0肯亞(R)1952-56 56000 12000 450 0.24 0.05 24 4.7薩爾瓦多1981 22000 6000 710 2.66 0.72 516 3.7巴勒斯坦(G)1945-48 100000 54000 32 12.16 6.57 167 1.9印度支那I(G)1945-54 342000 200000 114 2.70 1.58 180 1.7印度支那II(G)1960-73 941750 600000 70 7.4 4.70 331 1.6阿富汗1981 125000 90000 194 0.48 0.34 67 1.4柬埔寨1977- 34000 200000 39 0.18 1.80 43 0.2隻是1945年以來的戰爭才用來確保通常情況下技術發展有一定的穩定性,從而使人口密度和地形的效應不受武器、車輛和交通通訊方面的重大不同的混淆。我們可以設想正規軍至少擁有空中支援、直升飛機和機械化運輸能力,而在這種情況下的武器的威力也是一樣的大。

  一旦進入將分析用的素質統一起來時,戰區劃分的問題就出來了。為了把正規軍和游擊隊之比中的變化與地理變化相聯繫,顯然,有必要圍繞行動劃一條界線。鑑於游擊戰在流動中發展強大,儘量避免建立根據地,要劃這種界線是困難的。因此,公開發行的地圖上對這種戰區的勾劃很少明確劃界的。為了一致性起見,加之在缺少更好的情報資料的情況下,我們選了整個政治單位地區,選了曾經多少是戰區的實例,捨去了明顯不是戰區的東西。這樣作確實將近來發生的純城市游擊戰的情況捨去了。在其它設想與實際分離的情況下,它都是有別於通常可看出的傾向的。

  這些數據確實證實了游擊戰鬥是節約用兵的,只有在柬埔寨是個例外,在那裡游擊隊人數上超過了正規軍。即使在這裡,反叛一方也由于越南的支持而增大。在七次戰役中,游擊隊以大於十比一的優勢取得四次勝利。在希臘,也需要有十比一的比率,但在衣索比亞和肯亞,比率就可小一些。這種比率同對反叛事業的同情程度之間關係看來是複雜的。表中第三欄列的是作為代理人捲入游擊戰的情況下,游擊隊兵力與居民人數之比。在確定游擊戰中雙方效能時可能起作用的明顯地理變量是,目標存在的可能性,支援和能提供掩護和隱蔽的地形特點。從表面上看,可達性和地面運動的難易性似乎是考慮的重點。但是,略加思考,我們就得出,如果我們設想雙方都具有認識的能力,而且雙方之間也沒有永久性的技術差距,這一性質,雙方都是一樣的。只是在輕騎快速部隊取得速度上的優勢後,平原游擊隊騎兵才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哥薩克人是在森林地的外圍而不是在開闊的大平原戰勝了拿破崙。直升機和攻擊機削弱了游擊隊對正規軍的機動力強的有利條件。勞倫斯的沙漠地戰鬥若在今天條件下就不可能持久。在城市條件下,如果交戰雙方都有汽車,可接近性的作用就被相互抵銷了。在這種情況卜,能找到掩蔽物,就是游擊隊的頭等必需了,而即使是有了掩蔽物,也往往被紅外探測器所貫穿。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