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頁
明水古城之所以給我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是因為它的形制特殊,是因為它的位置關鍵,是因為它就在天山與黑戈壁之間,構連著這兩個地片,隔離開這兩個地片,是黑戈壁的門戶,是黑戈壁的屏障,是黑戈壁的後背,也是黑戈壁的鑰匙。
我在史冊中尋找關於它的蛛絲馬跡。我推測:它必定和漢與匈奴的整體攻防形勢有關,它是超規格的存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征大宛不利,在企圖退回關內時,被漢武帝嚴令阻於玉門關外。他的臨時將軍府——“遮虜障”何在,早有定論。但我想,如果今後的研究考察證實明水的古城與李廣利的回師,與著名的遮虜障,有特殊的關係,我一定不會感到意外。
關於“明水”這個地名,在研究公婆泉的含義時,我沒有聯想到它。一次我偶然發現在清代的地圖上,明水,寫的是“岷水”。我同然想到,與公婆泉一樣,明水或許也不是漢語地名,不是因為有地表水而稱。最初它大約是音譯。在西北民族,比如維吾爾族的語言中,“明”,是計數詞1000的意思。在形容多的時候,往往會藉助於它,比如新疆焉耆的著名寺院遺址,叫做“明屋”,是“千間房”之意,表示廟宇規模宏大。那麼,明水會不會是表示水源豐富之意?否則,貝格曼的實測圖上面的那條河(“運河”?)就失去了實際的依託。當然,在馬鬃山碉堡山給我的感覺是附近在以前一定是個湖沼。明水古城的海拔高於碉堡山,但它們都在三面大山的環繞中,都有充足的地下水脈。
深入了解了關涉到20世紀前期的地緣政治的事件,就清晰地理出了與黑戈壁有關的歷史過程的順序。馬仲英、堯樂博斯、烏斯滿,步黑喇嘛後塵者涉入了這個區域,最終誰也沒有能從其中脫身。這是一場古怪的4人接力:起點與終點都在同一個地方。
堯樂博斯是4人中惟一的得善終者。可在台灣的歲月中,他一直在努力從黑戈壁脫身。在回憶錄中,比如台灣《傳記文學》(1968年8月號)的《馬仲英揚威天山記》;《瀚海潮》(1948年4月號)的《記馬仲英》,堯樂博斯反覆提到,自己於1931年6月上旬某日,到甘肅酒泉(肅州)面見馬仲英,是因為想前往中央(南京)述職路過,順路去看看“尕司令”。堯樂博斯一直到臨終前,都在一切場合極力表白,自己不是專門到酒泉請馬仲英入新的。他沒有肩負這個使命,這也不符合他的意願。
但不管怎麼說,那也是一次一拍即合的約定。可以斷言,馬仲英覬覦新疆已經不是秘密。黑喇嘛死去,馬仲英知道應該到哪兒去“逐鹿”。廣袤的新疆是他的獵場。
穿越黑戈壁(2)
張大軍《新疆風暴七十年》一書中,引用了許多新疆的機密檔案,那是他搶在新疆解放前,從西藏出境,帶到台灣的“資本”。就是這些檔案證明:盛世才從來也沒有真正相信過堯樂博斯。實際他連自己的親人(比如妹妹盛世同、弟弟盛世騏)都沒有真正相信過。關於堯樂博斯,《新疆風暴七十年》證實,在盛世才時期他始終是特務監視的對象。書中引稱了“警務處檔案”的卷宗,其中“八號情報員”的機密情報證實,在1934年堯樂博斯計劃在馬鬃山的公婆泉建立汽車站,發展汽車運輸,特別是要建立一個油庫,名義上是為了便利商隊,實際上是等日本人占據額濟納之後,進一步進入新疆,作好準備。這個情報的真實性如何,已經難以判斷。可是,在當時總體的背景之中,這個細節頗耐人尋味。首先,確實有人計劃在黑戈壁馬鬃山建立新的交通樞紐,而日本在黑戈壁一側的額濟納活動如何處心積慮,早已是不爭的事實。對於堯樂博斯來說,只是一個涉入有所深的問題。
另外,我在1998年新出版的《額濟納旗志》“匪患”一節,讀到了這樣的記載:
1949年冬至1950年春,60餘名烏斯曼匪徒多次或南沿額濟納河、或西逾馬鬃山入旗劫掠。據記載,烏斯曼匪徒在額寂納旗抓走牧民2人 ,打死打傷6人,搶走駱駝700峰、牛馬500峰頭(匹)、小畜數百隻以及其它財物。11月1日,烏斯曼匪徒還槍殺了額濟納旗前往鼎新郵路的郵運員閻庭有。在人民解放軍和旗保安隊的打擊下,1950年6月間徹底平息了匪患。
以上的內容足以證實,堯樂博斯、烏斯滿,從來沒有忘記、忽略黑戈壁。實際上在逃離“三區”之後,在從阿爾泰開始的逃亡過程中,他的關注點就在黑戈壁。他的首選在這個三不管的區域,因為這裡的無政府狀態最合乎他的胃口。只是,“伊吾四十天”使得黑戈壁的“鄰居”——天山東部——過熱,只是額濟納已經建立了有效的人民政權,黑戈壁不再是“真空”的,他才不得不逃往南山中的無人定居區。
我反覆研究著黑喇嘛的那張著名的“標準像”。
可惜的是,哈士綸並沒有說明這張照片是從何而來的。但,肯定是出於黑喇嘛一方,因為在相片的右側有兩行漢字:“諾音喇嘛”;“任籍甘肅安西”。
根據這兩行字,可以判斷出這是正面的宣傳。甚至我推斷,它必然與楊增新頗費唇舌地為之解釋的一個說法:丹畢加參為民國接納,成了甘肅的官員,有密切關係。說不定這就是當年廣為散布的、引起杜爾伯特郡王、唐努烏梁海貝子等外蒙古上層人士不安的那個“布告”。它的目的其是提醒丹畢加參的對頭們:丹畢加參如今就是那個黑戈壁占山為王的黑喇嘛。是可能出於外蒙古的反間計,也是外蒙古蘇赫巴托爾政權放出的試探氣球:看看黑喇嘛的背後究竟有沒有民國政府。但這畢竟是丹畢加參在黑戈壁占穩腳跟之後惟一的“標準像”,此外,從他逃入中國後,生前就再沒有曝過光。
我在史冊中尋找關於它的蛛絲馬跡。我推測:它必定和漢與匈奴的整體攻防形勢有關,它是超規格的存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征大宛不利,在企圖退回關內時,被漢武帝嚴令阻於玉門關外。他的臨時將軍府——“遮虜障”何在,早有定論。但我想,如果今後的研究考察證實明水的古城與李廣利的回師,與著名的遮虜障,有特殊的關係,我一定不會感到意外。
關於“明水”這個地名,在研究公婆泉的含義時,我沒有聯想到它。一次我偶然發現在清代的地圖上,明水,寫的是“岷水”。我同然想到,與公婆泉一樣,明水或許也不是漢語地名,不是因為有地表水而稱。最初它大約是音譯。在西北民族,比如維吾爾族的語言中,“明”,是計數詞1000的意思。在形容多的時候,往往會藉助於它,比如新疆焉耆的著名寺院遺址,叫做“明屋”,是“千間房”之意,表示廟宇規模宏大。那麼,明水會不會是表示水源豐富之意?否則,貝格曼的實測圖上面的那條河(“運河”?)就失去了實際的依託。當然,在馬鬃山碉堡山給我的感覺是附近在以前一定是個湖沼。明水古城的海拔高於碉堡山,但它們都在三面大山的環繞中,都有充足的地下水脈。
深入了解了關涉到20世紀前期的地緣政治的事件,就清晰地理出了與黑戈壁有關的歷史過程的順序。馬仲英、堯樂博斯、烏斯滿,步黑喇嘛後塵者涉入了這個區域,最終誰也沒有能從其中脫身。這是一場古怪的4人接力:起點與終點都在同一個地方。
堯樂博斯是4人中惟一的得善終者。可在台灣的歲月中,他一直在努力從黑戈壁脫身。在回憶錄中,比如台灣《傳記文學》(1968年8月號)的《馬仲英揚威天山記》;《瀚海潮》(1948年4月號)的《記馬仲英》,堯樂博斯反覆提到,自己於1931年6月上旬某日,到甘肅酒泉(肅州)面見馬仲英,是因為想前往中央(南京)述職路過,順路去看看“尕司令”。堯樂博斯一直到臨終前,都在一切場合極力表白,自己不是專門到酒泉請馬仲英入新的。他沒有肩負這個使命,這也不符合他的意願。
但不管怎麼說,那也是一次一拍即合的約定。可以斷言,馬仲英覬覦新疆已經不是秘密。黑喇嘛死去,馬仲英知道應該到哪兒去“逐鹿”。廣袤的新疆是他的獵場。
穿越黑戈壁(2)
張大軍《新疆風暴七十年》一書中,引用了許多新疆的機密檔案,那是他搶在新疆解放前,從西藏出境,帶到台灣的“資本”。就是這些檔案證明:盛世才從來也沒有真正相信過堯樂博斯。實際他連自己的親人(比如妹妹盛世同、弟弟盛世騏)都沒有真正相信過。關於堯樂博斯,《新疆風暴七十年》證實,在盛世才時期他始終是特務監視的對象。書中引稱了“警務處檔案”的卷宗,其中“八號情報員”的機密情報證實,在1934年堯樂博斯計劃在馬鬃山的公婆泉建立汽車站,發展汽車運輸,特別是要建立一個油庫,名義上是為了便利商隊,實際上是等日本人占據額濟納之後,進一步進入新疆,作好準備。這個情報的真實性如何,已經難以判斷。可是,在當時總體的背景之中,這個細節頗耐人尋味。首先,確實有人計劃在黑戈壁馬鬃山建立新的交通樞紐,而日本在黑戈壁一側的額濟納活動如何處心積慮,早已是不爭的事實。對於堯樂博斯來說,只是一個涉入有所深的問題。
另外,我在1998年新出版的《額濟納旗志》“匪患”一節,讀到了這樣的記載:
1949年冬至1950年春,60餘名烏斯曼匪徒多次或南沿額濟納河、或西逾馬鬃山入旗劫掠。據記載,烏斯曼匪徒在額寂納旗抓走牧民2人 ,打死打傷6人,搶走駱駝700峰、牛馬500峰頭(匹)、小畜數百隻以及其它財物。11月1日,烏斯曼匪徒還槍殺了額濟納旗前往鼎新郵路的郵運員閻庭有。在人民解放軍和旗保安隊的打擊下,1950年6月間徹底平息了匪患。
以上的內容足以證實,堯樂博斯、烏斯滿,從來沒有忘記、忽略黑戈壁。實際上在逃離“三區”之後,在從阿爾泰開始的逃亡過程中,他的關注點就在黑戈壁。他的首選在這個三不管的區域,因為這裡的無政府狀態最合乎他的胃口。只是,“伊吾四十天”使得黑戈壁的“鄰居”——天山東部——過熱,只是額濟納已經建立了有效的人民政權,黑戈壁不再是“真空”的,他才不得不逃往南山中的無人定居區。
我反覆研究著黑喇嘛的那張著名的“標準像”。
可惜的是,哈士綸並沒有說明這張照片是從何而來的。但,肯定是出於黑喇嘛一方,因為在相片的右側有兩行漢字:“諾音喇嘛”;“任籍甘肅安西”。
根據這兩行字,可以判斷出這是正面的宣傳。甚至我推斷,它必然與楊增新頗費唇舌地為之解釋的一個說法:丹畢加參為民國接納,成了甘肅的官員,有密切關係。說不定這就是當年廣為散布的、引起杜爾伯特郡王、唐努烏梁海貝子等外蒙古上層人士不安的那個“布告”。它的目的其是提醒丹畢加參的對頭們:丹畢加參如今就是那個黑戈壁占山為王的黑喇嘛。是可能出於外蒙古的反間計,也是外蒙古蘇赫巴托爾政權放出的試探氣球:看看黑喇嘛的背後究竟有沒有民國政府。但這畢竟是丹畢加參在黑戈壁占穩腳跟之後惟一的“標準像”,此外,從他逃入中國後,生前就再沒有曝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