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頁
我幾乎找不到當年發現“敦煌天傑”的地點了。
大風勁吹,我費力向四下張望。最後我想起來,是先去看了那個“戰備”時修建的坑道後,返回車輛附近時,最後才見到“敦煌天傑”的。於是也帶著大家前往那個水泥的坑道。據老人們說,這是在黑喇嘛坑道的基礎上於60年代“反修防修”時為了防止“蘇修”突然襲擊,而建造的工事與倉庫。
《黑戈壁》十五(2)
離開坑道,馬上感到遠處有一塊平灘,與這一帶其他的地域顯然不同。來到平灘,就來到了發現“敦煌天傑”的地點。
這是在要塞中心位置東南方(據中心大約300公尺)的一個特意修整過的山前緩坡上的遺蹟,它在要塞的警戒區之內,占地大約50公尺╳80公尺的地上。這裡的地面明顯與附近不同,附近幾乎為一片黑色的礫石覆蓋,看上去基本上是單調的黑色。這裡如果不是本來就沒有多少黑色的礫石,那一定是有人將黑色的礫石細心地清理過,顯露出黃色的灘涂,上面布滿黃色砂礫。在這裡,上次主要就是見到了兩組字跡,一是不太清晰的一片,另一是“敦煌天傑”。這次,我把這裡作為重點。先是整個估計了經過清理的平灘的大致範圍,然後再在這個範圍之中依次尋找。經查找,發現這裡實際至少有7處由人工鑲嵌的字跡,只不過除一處(“敦煌天傑”)都不完整了。這無疑是後人專門選擇的用來表達感受的“碑林”。
基本查清了範圍,就發現這片“碑林”的中心位置,實際是一個未完成的鄂博。我的直覺是,這裡的“碑銘”,要數這個鄂博出現的最早。也就是說,這些“碑銘”不是由遊人自發的隨意組成。而是特意作出的。鄂博建成的時間很難確認,但是,鄂博的中心有一塊鋼筋水泥塊,它應該是從不遠的那個“戰備坑道”的工地拿來的,它應該出現在那個“三線工程”開工以後,也就是說,不能早於“文化革命”。鄂博比一個辦公桌的桌面略大一些,它的上方是清楚的數字“6·20”,下方有“1”“2”幾個字,除了“1”“2”,中間的兩個數字已經不完整了。上下的字跡都青黑礫石鑲嵌的,礫石死死插在地上,堅不可搖。值得注意的是,“敦煌天傑”的紀年,與鄂博一樣,數字中間使用“·”斷開,而不是“,”。
我又去察看了“敦煌天傑”上方的那個巨大的痕跡。那肯定不是天然的,而是人工的遺蹟。在北京家中審視相片時,我曾經突發奇想,認為那可能是當時埋葬黑喇嘛的地點。因為那片青黑色的痕跡像一個側身倒在地上的人形。據哈士綸等人記載,巴勒丹道爾吉(南茲德巴特爾)刺死黑喇嘛,將他隨便埋在了要塞前面的平灘上,過了不久,他們奉命來想挖出屍體帶走,可是只剩下了一個空的墓穴。這會不會是那個“空穴”?我在這兒徘徊不去,我仔細在痕跡的附近觀察地面,可我實在找不出曾經被挖掘又埋上的跡象,這塊大地平整無縫。我回望著“敦煌天傑”出神,娜仁娜來到這裡,她問:這是什麼?我搖搖頭說,看不出來。不像是漢字。她突然叫道:好像是蒙文的“巴特爾”(“英雄”)。我聽了她的叫喊聲,長長出了一口氣,我馬上就認同了她的說法。
為什麼不呢?這個巨大的長形平灘,其實是用漢文、用蒙文表達了同一個意思:豪傑,好漢,英雄,勇士。
一個淺淺的沖溝邊上,發現了幾行豎寫的文字。娜仁娜看了看,說,左側的一個字像是蒙文的“黃色”(“撒拉”)。其實我應該想到,表達對黑喇嘛的印象,使用蒙文最有群眾基礎。
當然,這幾處字跡只有“敦煌天傑”最清晰,那幾個字無疑是漢族人書寫出來的,是帶有藝術意味的仿宋體,這種字體我在巴里坤當知青時,寫遍了新建的房舍的牆壁。至於為什麼有的清楚有的不清楚,答案只有一個:這些“大地紀念碑”的製作時間不一致,也決不是相同的人所為。“敦煌天傑”寫明是作於1997年9月10日,其他的無疑時間比這個更早。
我用捲尺對這些字跡做了實地測量。“敦煌天傑”四字,“敦煌”一上一下,每字1米見方;“天傑”橫寫,每個字0.6米見方。整個碑銘是1.9╳3.2米。至於鄂博——“6.20”那一組,面積是1.6╳2.9米。它無疑處於整個區域的中心。
中午時分,我們在寒風中離開了要塞。
剛剛離開,就開始天降大雪。路上,我一直沉默不語,心情複雜。在2001年1月4日離開小河時,2000年12月離開安南工時,都是天降大雪。通過音凹峽檢查站時,又與“公婆泉-酒泉”的公共汽車相逢,又與那個“父親出錢為她買了一輛載重卡車的姑娘”相逢。她的雇員這次沒有先行走出關卡。
午後3點,在玉門市的清泉飯店吃了午餐。
5點過後,就著薄薄的暮色,回到酒泉“八一賓館”。今天的行程一直在與風雪相伴。
這次來到酒泉“八一賓館”,我已經注意到,門廳出租的那個作“電子商務”的地方,只有男人自己了。2003年,他與一個姑娘為我們的車輛作了貼標。儘管萍水相逢,那姑娘幾乎一句話沒有說,可她的善解人意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大風勁吹,我費力向四下張望。最後我想起來,是先去看了那個“戰備”時修建的坑道後,返回車輛附近時,最後才見到“敦煌天傑”的。於是也帶著大家前往那個水泥的坑道。據老人們說,這是在黑喇嘛坑道的基礎上於60年代“反修防修”時為了防止“蘇修”突然襲擊,而建造的工事與倉庫。
《黑戈壁》十五(2)
離開坑道,馬上感到遠處有一塊平灘,與這一帶其他的地域顯然不同。來到平灘,就來到了發現“敦煌天傑”的地點。
這是在要塞中心位置東南方(據中心大約300公尺)的一個特意修整過的山前緩坡上的遺蹟,它在要塞的警戒區之內,占地大約50公尺╳80公尺的地上。這裡的地面明顯與附近不同,附近幾乎為一片黑色的礫石覆蓋,看上去基本上是單調的黑色。這裡如果不是本來就沒有多少黑色的礫石,那一定是有人將黑色的礫石細心地清理過,顯露出黃色的灘涂,上面布滿黃色砂礫。在這裡,上次主要就是見到了兩組字跡,一是不太清晰的一片,另一是“敦煌天傑”。這次,我把這裡作為重點。先是整個估計了經過清理的平灘的大致範圍,然後再在這個範圍之中依次尋找。經查找,發現這裡實際至少有7處由人工鑲嵌的字跡,只不過除一處(“敦煌天傑”)都不完整了。這無疑是後人專門選擇的用來表達感受的“碑林”。
基本查清了範圍,就發現這片“碑林”的中心位置,實際是一個未完成的鄂博。我的直覺是,這裡的“碑銘”,要數這個鄂博出現的最早。也就是說,這些“碑銘”不是由遊人自發的隨意組成。而是特意作出的。鄂博建成的時間很難確認,但是,鄂博的中心有一塊鋼筋水泥塊,它應該是從不遠的那個“戰備坑道”的工地拿來的,它應該出現在那個“三線工程”開工以後,也就是說,不能早於“文化革命”。鄂博比一個辦公桌的桌面略大一些,它的上方是清楚的數字“6·20”,下方有“1”“2”幾個字,除了“1”“2”,中間的兩個數字已經不完整了。上下的字跡都青黑礫石鑲嵌的,礫石死死插在地上,堅不可搖。值得注意的是,“敦煌天傑”的紀年,與鄂博一樣,數字中間使用“·”斷開,而不是“,”。
我又去察看了“敦煌天傑”上方的那個巨大的痕跡。那肯定不是天然的,而是人工的遺蹟。在北京家中審視相片時,我曾經突發奇想,認為那可能是當時埋葬黑喇嘛的地點。因為那片青黑色的痕跡像一個側身倒在地上的人形。據哈士綸等人記載,巴勒丹道爾吉(南茲德巴特爾)刺死黑喇嘛,將他隨便埋在了要塞前面的平灘上,過了不久,他們奉命來想挖出屍體帶走,可是只剩下了一個空的墓穴。這會不會是那個“空穴”?我在這兒徘徊不去,我仔細在痕跡的附近觀察地面,可我實在找不出曾經被挖掘又埋上的跡象,這塊大地平整無縫。我回望著“敦煌天傑”出神,娜仁娜來到這裡,她問:這是什麼?我搖搖頭說,看不出來。不像是漢字。她突然叫道:好像是蒙文的“巴特爾”(“英雄”)。我聽了她的叫喊聲,長長出了一口氣,我馬上就認同了她的說法。
為什麼不呢?這個巨大的長形平灘,其實是用漢文、用蒙文表達了同一個意思:豪傑,好漢,英雄,勇士。
一個淺淺的沖溝邊上,發現了幾行豎寫的文字。娜仁娜看了看,說,左側的一個字像是蒙文的“黃色”(“撒拉”)。其實我應該想到,表達對黑喇嘛的印象,使用蒙文最有群眾基礎。
當然,這幾處字跡只有“敦煌天傑”最清晰,那幾個字無疑是漢族人書寫出來的,是帶有藝術意味的仿宋體,這種字體我在巴里坤當知青時,寫遍了新建的房舍的牆壁。至於為什麼有的清楚有的不清楚,答案只有一個:這些“大地紀念碑”的製作時間不一致,也決不是相同的人所為。“敦煌天傑”寫明是作於1997年9月10日,其他的無疑時間比這個更早。
我用捲尺對這些字跡做了實地測量。“敦煌天傑”四字,“敦煌”一上一下,每字1米見方;“天傑”橫寫,每個字0.6米見方。整個碑銘是1.9╳3.2米。至於鄂博——“6.20”那一組,面積是1.6╳2.9米。它無疑處於整個區域的中心。
中午時分,我們在寒風中離開了要塞。
剛剛離開,就開始天降大雪。路上,我一直沉默不語,心情複雜。在2001年1月4日離開小河時,2000年12月離開安南工時,都是天降大雪。通過音凹峽檢查站時,又與“公婆泉-酒泉”的公共汽車相逢,又與那個“父親出錢為她買了一輛載重卡車的姑娘”相逢。她的雇員這次沒有先行走出關卡。
午後3點,在玉門市的清泉飯店吃了午餐。
5點過後,就著薄薄的暮色,回到酒泉“八一賓館”。今天的行程一直在與風雪相伴。
這次來到酒泉“八一賓館”,我已經注意到,門廳出租的那個作“電子商務”的地方,只有男人自己了。2003年,他與一個姑娘為我們的車輛作了貼標。儘管萍水相逢,那姑娘幾乎一句話沒有說,可她的善解人意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