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頁
風力發電的螺旋槳在凜冽寒風中極力盤旋,但城鎮燈光昏暗。我真不想這樣快就離開,也許邊巴說得對:這樣來去匆匆對我自己也是個損失。
《黑戈壁》十四(6)
——我突然一噤,難道邊巴是有什麼話想說、欲言又止嗎?
《黑戈壁》十五(1)
3月12日,6點起床。一直在鎮上散步。整個小鎮還在睡夢中,只有賓館的門廳一盞昏黃的燈光,亮了一夜。
尼克木也起來了,在鍋爐房忙碌著。據說今天清晨是零下12度,寒風砭骨。風力不小於七八級。
9點鐘,早餐,然後就乘氣象局的車出發了。
先到了離開鎮子只有一兩公里的公婆泉,那是一方一圓兩個用水泥砌起的、相連的水泉,方的是“公”,圓的是“婆”。但這無疑是近年來建成的,因為,我已經弄明白這個名字是蒙古語的音譯。當然,這種歷史與現實的互相滲透影響,可以說無處不在。其實這也是歷史遺蹟的特殊魅力所在。
快到10點的時候,到達了“碉堡山”。
風大得幾乎站立不穩,而且奇冷無比。呂總為我們買的帽子起了作用。下車後,我先在碉堡山的主體部分作了認真的觀察。
座落中央山窩裡的,是要塞的主體部分建築,其中包括黑喇嘛的住房,地下避難所。在哈士綸、斯文·赫定的相片上,在列里赫的油畫中,相當醒目的堅固圍牆、俯瞰山谷的崗樓,都只剩下殘跡,不認真辨認都看不清楚了。離此不遠,在山溝另一側的是拜佛的特別房屋,其中包括僧侶居室。在它們的後面(西南),是客房,由一個小小山脊樑隔開的是生活垃圾堆,至今還可以清楚地看出板結的灰燼與垃圾。接近平灘的位置,是一處接待室一類的房舍。山背後,有一處應該是庫房。當然也不能排除是監獄。連接山窩與平坦之間是衛士們的住地。這一族丘陵環繞之中,有至少8處房屋群(建築遺蹟)。
站在實地,我想到了一個關於要塞的故事:黑喇嘛劫持了兩個浪跡天涯的人。他發現這兩人沒有必要留在要塞,就對他們說:只要你們能就這樣(雙手綁在一起,蒙著眼睛),能自己摸出去,我就放你們離開。結果,一個人走了出去,另一個人轉來轉去又回到原來的地方。他給走出去的人送了一峰駱駝,給走不出去的人發了一把刀。一人繼續浪跡天涯,一人留在碉堡山成了土匪。第一次見到哈士綸為碉堡山拍的相片,我就感到這簡直是“迷宮”,就是叫你進去,你怕也找不著門。試想,無辜的商隊在一個筋疲力盡的、即將落宿的傍晚,突然在山窩中見到了這裡的建築群,會產生什麼感受?
這是阿里巴巴的山洞,還是武陵漁夫的“桃花源”?
這處丘陵顯然也是有意選擇的,不但有比較密集的山群,足以遮擋窺視的目光,山樑還從幾個方向伸出去,如同人伸開的手指。而遠處每一個向外伸出的“觸角”,都有一個崗樓,總計大約有五六個。崗樓與中央建築群之間,地面有戰壕相連,戰壕清楚可見,隔不多遠就是一個掩體,完全符合戰術需要。山的腹部有若干地洞,洞口隱蔽,由於有些已經坍塌,我們不能在沒有防護措施的情況下進入地道,但當年這些藏在大山肚子裡的暗道令人談虎色變。
在馬鬃山碉堡山的要塞,整個工程氣勢浩大,井然有序,沒有相當優秀的軍事眼光,根本不可能設計得出來,這些建築實用而且堅固,可以說從防衛來講,要塞就沒有“空門”。——可惜他沒有想到如何“全身而退”。
從山包放眼四野,遠處有一處處的乾涸了的水窪,已經泛起白色的鹼霜,要塞所在的山群就由湖沼環繞。在山群的近處,至今仍然可以看到為帳篷環繞的遺蹟——那就是黑喇嘛的部屬們的氈房吧。當時我沒有看出,但在事後研究相片時注意到:在環繞著碉堡山的平灘上,有一些奇怪的“痕跡”。那是些看上去如同用筆畫在大地上的紋飾,它們不是車轍,它們也不是雨水或風的“作品”。也許那是當時追隨黑喇嘛的牧民們規劃的生活區域吧。我想,如果我們有條件在更高一些的位置俯瞰整個碉堡山,才能看清它的全貌。
緊挨著道路的,是一座位於小山頂上的堡壘,它起到扼守交通要道的作用。當年那就是黑喇嘛的“稅卡”。這個山丘的山體是經過修整的,為的是使他更加易守難攻,這個碉堡的“級別”也與其他的有明顯區別。
文獻與傳說都提到,這個要塞是經火焚燒後才廢棄的。可能是因為我們沒有認真尋找,在幾處遺址中都沒有發現火燒的痕跡。在一個小小的房止,坍塌的屋頂還基本完好,在土層之下是成捆的蘆葦,這些易燃的蘆葦沒有經過火的燒烤。有的門還保存著“過木”(門楣),但門扇一個也不見了。顯然拆毀不是一次完成的,也不是行家裡手乾的。房屋主要是土坯築成,也有利用山上的黑色岩石作過修補的。建築這樣一大片房屋、牆壁,附近沒有見到取土、採石的場地。
娜仁娜揀拾了兩個碗的殘片,因為太新了,不大可能有一個世紀左右的時間,它應該不是黑喇嘛時期使用的,而是人們為他建立紀念碑時作祭奠用的。
在兩個馬鬃山鎮(肅北的、額濟納的),人們傳說在碉堡山前些年出土過金元寶與“麻錢”(銅幣)。但我們就見到了這兩塊殘缺的粗瓷碗。
《黑戈壁》十四(6)
——我突然一噤,難道邊巴是有什麼話想說、欲言又止嗎?
《黑戈壁》十五(1)
3月12日,6點起床。一直在鎮上散步。整個小鎮還在睡夢中,只有賓館的門廳一盞昏黃的燈光,亮了一夜。
尼克木也起來了,在鍋爐房忙碌著。據說今天清晨是零下12度,寒風砭骨。風力不小於七八級。
9點鐘,早餐,然後就乘氣象局的車出發了。
先到了離開鎮子只有一兩公里的公婆泉,那是一方一圓兩個用水泥砌起的、相連的水泉,方的是“公”,圓的是“婆”。但這無疑是近年來建成的,因為,我已經弄明白這個名字是蒙古語的音譯。當然,這種歷史與現實的互相滲透影響,可以說無處不在。其實這也是歷史遺蹟的特殊魅力所在。
快到10點的時候,到達了“碉堡山”。
風大得幾乎站立不穩,而且奇冷無比。呂總為我們買的帽子起了作用。下車後,我先在碉堡山的主體部分作了認真的觀察。
座落中央山窩裡的,是要塞的主體部分建築,其中包括黑喇嘛的住房,地下避難所。在哈士綸、斯文·赫定的相片上,在列里赫的油畫中,相當醒目的堅固圍牆、俯瞰山谷的崗樓,都只剩下殘跡,不認真辨認都看不清楚了。離此不遠,在山溝另一側的是拜佛的特別房屋,其中包括僧侶居室。在它們的後面(西南),是客房,由一個小小山脊樑隔開的是生活垃圾堆,至今還可以清楚地看出板結的灰燼與垃圾。接近平灘的位置,是一處接待室一類的房舍。山背後,有一處應該是庫房。當然也不能排除是監獄。連接山窩與平坦之間是衛士們的住地。這一族丘陵環繞之中,有至少8處房屋群(建築遺蹟)。
站在實地,我想到了一個關於要塞的故事:黑喇嘛劫持了兩個浪跡天涯的人。他發現這兩人沒有必要留在要塞,就對他們說:只要你們能就這樣(雙手綁在一起,蒙著眼睛),能自己摸出去,我就放你們離開。結果,一個人走了出去,另一個人轉來轉去又回到原來的地方。他給走出去的人送了一峰駱駝,給走不出去的人發了一把刀。一人繼續浪跡天涯,一人留在碉堡山成了土匪。第一次見到哈士綸為碉堡山拍的相片,我就感到這簡直是“迷宮”,就是叫你進去,你怕也找不著門。試想,無辜的商隊在一個筋疲力盡的、即將落宿的傍晚,突然在山窩中見到了這裡的建築群,會產生什麼感受?
這是阿里巴巴的山洞,還是武陵漁夫的“桃花源”?
這處丘陵顯然也是有意選擇的,不但有比較密集的山群,足以遮擋窺視的目光,山樑還從幾個方向伸出去,如同人伸開的手指。而遠處每一個向外伸出的“觸角”,都有一個崗樓,總計大約有五六個。崗樓與中央建築群之間,地面有戰壕相連,戰壕清楚可見,隔不多遠就是一個掩體,完全符合戰術需要。山的腹部有若干地洞,洞口隱蔽,由於有些已經坍塌,我們不能在沒有防護措施的情況下進入地道,但當年這些藏在大山肚子裡的暗道令人談虎色變。
在馬鬃山碉堡山的要塞,整個工程氣勢浩大,井然有序,沒有相當優秀的軍事眼光,根本不可能設計得出來,這些建築實用而且堅固,可以說從防衛來講,要塞就沒有“空門”。——可惜他沒有想到如何“全身而退”。
從山包放眼四野,遠處有一處處的乾涸了的水窪,已經泛起白色的鹼霜,要塞所在的山群就由湖沼環繞。在山群的近處,至今仍然可以看到為帳篷環繞的遺蹟——那就是黑喇嘛的部屬們的氈房吧。當時我沒有看出,但在事後研究相片時注意到:在環繞著碉堡山的平灘上,有一些奇怪的“痕跡”。那是些看上去如同用筆畫在大地上的紋飾,它們不是車轍,它們也不是雨水或風的“作品”。也許那是當時追隨黑喇嘛的牧民們規劃的生活區域吧。我想,如果我們有條件在更高一些的位置俯瞰整個碉堡山,才能看清它的全貌。
緊挨著道路的,是一座位於小山頂上的堡壘,它起到扼守交通要道的作用。當年那就是黑喇嘛的“稅卡”。這個山丘的山體是經過修整的,為的是使他更加易守難攻,這個碉堡的“級別”也與其他的有明顯區別。
文獻與傳說都提到,這個要塞是經火焚燒後才廢棄的。可能是因為我們沒有認真尋找,在幾處遺址中都沒有發現火燒的痕跡。在一個小小的房止,坍塌的屋頂還基本完好,在土層之下是成捆的蘆葦,這些易燃的蘆葦沒有經過火的燒烤。有的門還保存著“過木”(門楣),但門扇一個也不見了。顯然拆毀不是一次完成的,也不是行家裡手乾的。房屋主要是土坯築成,也有利用山上的黑色岩石作過修補的。建築這樣一大片房屋、牆壁,附近沒有見到取土、採石的場地。
娜仁娜揀拾了兩個碗的殘片,因為太新了,不大可能有一個世紀左右的時間,它應該不是黑喇嘛時期使用的,而是人們為他建立紀念碑時作祭奠用的。
在兩個馬鬃山鎮(肅北的、額濟納的),人們傳說在碉堡山前些年出土過金元寶與“麻錢”(銅幣)。但我們就見到了這兩塊殘缺的粗瓷碗。